中秋徵文國中

來源:才華庫 3.14W

雲後,一抹華美的上弦之月奏出渺遠的音律。月光淡淡,點亮林蔭花道。宛如雪中無比豔麗的山茶花。

中秋徵文國中

中秋,始於唐初,盛行於宋,至明清,已與元旦齊名。

相傳玄宗與天師等漫遊月宮,忽聞仙聲陣陣,於是默記於心中。此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憶起月宮仙娥的樂聲舞姿,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可見中秋在人們心中象徵一種美好的希望。期盼團圓。古蘇軾望月思鄉飲下凜冽苦痛感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又惟願“人長久,共嬋娟。”中秋賞月自是必不可少的。看朦朧月影透過稀疏秋葉,緩緩攀上枝頭。倒掛於玄青色的天空之上。若是家庭團圓,幸福美滿,必是覺得月色嬌柔可人。若相隔千里,也難免觸景生情,好生悲涼之思。

拜月也是中秋傳統民俗之一。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夜風襲面,若無桂花相伴,豈能算是中秋?月圓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不禁浮想翩翩。依稀間恍若看到吳剛“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不由得對那婆娑的樹影心生嚮往。看桂樹似嫦娥,娥首垂項冰肌綃,念起家中伊人,是否也在望月感慨。

沏一壺桂花蜜酒,探杯中映滿閤家甜美,不失為一種美的享受。

古王建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但在今時今日,卻是鮮少有此不能團圓之人。前人傷春別後又悲秋,可中秋,終是寄託了人們對希望,對光明的一種美好的嚮往。並非全都感傷離別

正如艾青詩中所寫“我的思念是圓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圓的,無論山多高,海多寬,天涯海角都能看見它”。適藉此勸誡後人,珍重身邊家人,望莫追悔莫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