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爭吵的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59W

關於爭吵的教學反思

關於爭吵的教學反思

篇一:爭吵教學反思

《爭吵》一文圍繞“我”和克萊蒂之間因為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這件事情,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學時特別重視對課文文字的研讀,抓住語言文字材料,通過讓學生讀、思、議等讀書活動,讓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所帶來的美,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採取課題質疑的辦法,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以下問題:誰和誰爭吵?為什麼爭吵?怎樣爭吵?爭吵後怎樣了?然後學生自主讀書,並通過交流、討論,瞭解課文講了什麼內容。同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課文較詳細地描寫了“我”與克萊諦吵架時的心理活動,以及吵架後的矛盾心情:當我被克萊諦碰了胳膊肘時,我“火”了,於是產生了報復的念頭;“我”與克萊諦吵架後,覺得很不安、很後悔,後悔自己罵了克萊諦,覺得不應該做對不起他的事;心裡很想向克萊諦承認錯誤,又覺得太丟人;心裡暗暗說向他認錯,可嘴裡又說不出請他原諒。教學時,我聯絡上下文讓學生體會“我”吵架後的心情。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學生交流討論的著力點應放在揣摩和體會文中人物的這些心理變化。另外我還結合重點詞句的學習,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如,朗讀怎樣爭吵的句段之前,可以討論:當克萊諦弄髒我的本子之後,我為什麼報復他,弄髒他的本子?

通過討論,理解“嫉妒”一詞的含義,並有感情地朗讀爭吵原因和經過的段落。朗讀“爭吵後各有什麼表現”的段落,可以先深入瞭解爭吵後“我”的表現和克萊諦的表現。如,“要是我沒有罵他,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該有多好!”讀出後悔的語氣;“我又記起父親??這幾個字怎麼也說不出來”這一部分,讀出矛盾的心理。再來看克萊諦的表現:“不時用眼睛瞟我,從他的眼裡表示出來的不是憤怒,而是悲哀。”結合對“瞟”這個詞語的理解,想想克萊諦這時在想些什麼呢?他說“我在外邊等著你”時,心裡會想些什麼呢?(一定是想著要怎樣和“我”重歸於好)“我”說“我也等著你”時,又會想些什麼呢?(只是想到防禦)課文中以泡泡的形式提示:“他們都說在外邊等著對方,倆人想的一樣嗎?”這是引導學生在關鍵的地方認真想一想。教學時引導學生認真思考這個問題,聯絡上下文兩個主人公的不同表現,體會出這

兩句話的含義完全不同,兩個人的心理狀態也完全不同。學生對這個問題有了充分的認識之後,才有可能把自己的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終於捱到了放學。”這裡的“挨”字讀二聲,是拖延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猶豫、矛盾、不知該如何面對好友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學時,不但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深入體會關鍵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還嘗試著積累運用,學習表達。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父親的話散見於課文之中,共三處。可以讓學生把這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再聯絡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把“我”的行為與父親的話對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沒有做到。允許學生自由談體會,父親的話主要說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於承認錯誤,“第一個伸過手去”,請求對方原諒;要是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禦就是了;你錯了,別人沒有打你,你不應該“舉起尺子”防禦。最後為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組織課堂討論。

如,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喜歡他什麼?使學生在對人物行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如,有的學生能通過具體事例準確地概括人物的某種品質和個性,說克萊諦能諒解同學的過錯,寬容同學,珍視同學之間的友情;有的學生能比較全面地評價別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點(愛瞎猜、愛面子)和缺點(報復同學),又能看到“我”的長處(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善於反思,是非觀念清楚等);有的學生能看到別人的進步,而不是憑一時一事的表現給別人下結論,認為“我”的進步是明顯的,由嫉妒同學、瞎猜疑、報復同學到心裡不安、後悔、知錯,最後能接受同學的友愛,與同學重歸於好。總之,學生只要能結合課文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

在交流時鼓勵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語句作為自己的理由支撐。 語文學習是學生個體的行為。語文閱讀也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所產生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在教學時能夠注意尊重與呵護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於學生的回答,我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導學生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回答得好給予肯定,對於學生回答過程中,不太明確或不合理的,我也給予正確的導向與引導。語文課堂,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課堂,還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陣地。因此,在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例如在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讓學生在書本上劃劃,隨手寫上一些讀書後的感想和體會。這對於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和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新課標提出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三方互動的“對話”中,尤其以“學生和文字的對話”為最終出發點和歸宿。因為只有學生和文字真正對起話來,才能真正建構起文字的意義,為學生體驗情感內化語言做好鋪墊。

不過,在教學時,我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這方面還有待我好好學習。

篇二:《爭吵》教學反思

一是內容安排還是比較合適的。這篇文章的事情經過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顯得複雜了些,人物描寫更是精彩紛呈,若在一節課內把所有的事和人都扯清楚的話,那隻能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了。因此在第一課時我就讓學生先把按事情發展順序把“事”理清楚,然後研讀文中的兩個次要人物:父親、克萊諦。這第二課時就主要研讀描寫主人公安利柯的段落,從中體會人物性格,並進行簡單的小練筆:寫試卷發下來後的心理。

二是對文字的解讀不夠,只認識到了文字的原生閱讀價值,而沒有認識到文字在課堂上的教學價值。因而,在教學設計中僅限於讀到位、讀出味,在讀中體驗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而沒有讓學生聯絡自身生活經歷進行口頭模仿練習。比如,在學第3段時,就可以讓學生聯絡曾經跟別人有過的不愉快的經歷模仿說話:“我本來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於是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是在學習第5段時,完全可以讓學生接著仿說:“我覺得__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要是我沒有__________,沒有__________該有多好!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真想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模仿中初步習得心理描寫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寫一篇完整的和別人的一次不愉快的經歷就應該是比較容易的了。

可惜,我竟沒有想到這些!究其原因,潛意識還習慣停留在理解的層次,還沒有讓運用的語文學習目標在腦袋中紮根。願今後,在設計時,深思、深思、再深思!一切以語用為目標!

篇三:爭吵教學反思

《爭吵》一文圍繞“我”和克萊蒂之間因為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這件事情,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

決定上《爭吵》這一課時,很茫然。這是外國作家的作品,寫的是義大利學生之間的爭吵的故事。一開始很怕咱們中國孩子思想認識上與外國孩子存在差異,在理解主人公安利柯的心理變化過程有點困難。而且,這中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中外文化差異。將教材反覆研究,終於定位在“爭吵是發生在兩個國小生之間的故事,跟學生實際生活比較接近“這一點上。

想象總是美好的,現實比較殘酷!

生字教學一塊基本順暢,較好地結合了漢字的音、形、義來教學。學生落實地較紮實。其實,三年級學生已具備自學能力,故生字詞教學我緊密的和課文聯絡起來,抓重點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字的音形義上都有所瞭解。這樣教,學生比較不容易疲倦。

本堂課的教學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所提問題的明確性較強。學生的發言面比較廣,但對於一些問題,學生回答得不夠準確之後,評價的導向性不夠,這樣再找同學起來回答,還是不夠準確,我想要引導學生自主去探究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簡單的告訴他們,殊不知時間就這樣流走了。由此反應出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自己的教學語言還要豐富,尤其是對課堂學生回答的評價語要及時有效,這也

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途徑;另一方面,督促孩子們認真預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應該常抓不懈。

篇四:《爭吵》教學反思

《爭吵》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最後解決矛盾的事,表現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因此,我在教學中採取以下措施:

1、主要抓住“我”的表現的兩個句子:“終於捱到了放學。我愣住了。”展開教學。自我感覺在教學“挨”時比較成功。我先請學生朗讀,從讀中感悟出此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再層層剝繭,平時不覺得時間漫長,今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到底在想些什麼?在給“挨”字換詞。第一個學生換了一個“等”,學生馬上有不同意見,認為“等”的心情並不一定是“我”現在的心情,有同學馬上想到了“熬”這個字。在請學生舉例說說自己平時覺得時間難捱的情況。學生也能從不同的情況出舉例,有的說被關在門外等媽媽下班,捱了批評不好受??最後走進“我”的內心,朗讀訓練。

對於克萊諦的表現我主要抓住第十段展開教學。讓學生從克萊諦的動作、神態、語言中去體會他對朋友的寬容和友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也很棒,很會說。 父親教育“我”的話,我在教學時這樣處理:先解決今天是怎麼教育“我”的,主要告訴“我”什麼;再聯絡全文,平時又是怎麼教育“我”的,對於父親的教育,那些“我”已經做到了,哪些“我”沒有做到。

自我感覺整堂課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學生的發言面比較廣。但對於一些問題的引導上指向不夠明確,學生無從答起。還有教師的應變能力不夠,對於滑出教師答案的回答有的無措,拉回比較生硬。

2、教學本課,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讓學生找出描寫爭吵後“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反覆朗讀,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因為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後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最後讓學生齊讀父親的話,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

篇五:爭吵教學反思

張華梅 今天的這堂課,對我而言算是一堂自我檢測課,它讓我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方面存在的諸多不足。現我將本節課存在的問題做了如下反思:

1、不能有效地控制課堂、把握時間

從整體來說,這是一堂極其糟糕的課。一堂好的賽講課,它最重要的就是在時間的把控上能夠遊刃有餘,而單憑這一點,就能證明一個老師控制課堂的能力。很顯然,這一點我沒有做到,也因為這個原因我沒有更好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說的最後一段話的含義這一難點,這是本課最大的失敗,也是作為一名教師最應反思和更正的地方。

2、沒有備學生

在講課前的那兩個小時,我只顧著備教材、備教學目標、備重難點,卻忽視了最應該備的東西—學生。在上課之前,我完全沒有考慮到學生會在學過的課文裡出現字詞不分前後鼻音等的這些小問題上,也更沒有想到學生會對課文中的目標問題完全沒有思路,從而使整堂課的節奏不能有序進行,浪費了許多時間,更沒有有效地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這一重點。針對這個問題我做了深刻的反思,這和我過分高估了學生的能力以及引導的不到位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這堂課會因為我的這些缺點敗得一蹋塗地。

3、缺乏朗讀的引導

三年級的語文課甚至整個國小階段的語文課,最大的特色就應該是以讀代講,應該讓孩子在反覆朗讀文字的基礎上自發地感悟課文中所蘊涵的道理和情感,包括體會人物的的內心世界等等都需要通過朗讀來完成。而《爭吵》一文就是要通過孩子們在反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我”和克萊蒂吵架後的心情,以此來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可我恰恰沒有做到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在這方面上多向一些有經驗的老教師取經。總而言之,這堂課上的漏洞百出,醜態盡顯。

不過,也就是這麼一堂失敗的課讓我認清了一個不足的自己,一個在教學上急需要改變的自己。我希望它能時刻鞭策我: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努力努力再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