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8.48K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緻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作者通過深入細緻的觀察,把滿牆的爬山虎葉子寫得很美。

2、那麼,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呢?課文第二節向我們作了介紹,下面請同學們用課文裡的話為爬山虎葉子的畫面配上解說詞。

(放錄影:爬山虎葉子的畫面。學生齊背課文第二節)

3、通過這一節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

(映示燈片)完成填空: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葉子”這個意思,仔細觀察了葉子的__、__、__,還觀察了葉子的__和__,寫出了葉子的美。

4、齊讀填空題。

二、講讀第三段

1、匯入:這節課,我們學習課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寫清楚的。

2、這一段有三個小節,每一節說了什麼呢?我們一節節來看:

⑴ 默讀課文第三節,看看有幾句話?每句話說了什麼?

⑵ 分析:

① 指名六人讀。

② 第一句話說什麼呢?

(以前沒注意過爬山虎的腳。)

是啊,以前沒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腳。

③ 第二句是說:(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腳。)(映示燈片)

為什麼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腳,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這句話中的一個詞語來說明。

(注意)

小結:說明作者在寫文章前,經過了仔細的觀察。

用“因為……所以……”這個句式來練說這句話。

(因為今年我注意觀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腳的。)

④ 第三、四句話說了什麼呢?自己輕聲把這兩句話讀一遍。

交流板書:位、形。

位置在 (板書:長在莖上)

形狀是 (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為了具體地說明爬山虎腳的形狀,課文中用了個比喻,一起來讀比喻句

(映示燈片)

這句話,簡單一點說就是……像……?

(板書:細絲……像觸角)

你看見過哪些動物的觸角?觸角長在哪兒?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交流。)

我們來看看,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真的像蝸牛的觸角?

(學生看錄影。)

同學們看到了,爬山虎的腳的確像蝸牛的觸角,這一比喻生動傳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齊讀比喻句)

三、四兩句話之間是什麼關係?

(先概括,後具體)

⑤ 第五句話是說(爬山虎腳的顏色)它的顏色是?(嫩紅的)

⑥ 齊讀“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第六句話對整節課文作了小結。

⑶ 那麼在這六句話中,哪幾句是具體介紹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三至五句)

齊讀三至五句。

⑷ 你能集註這三句話的意思,用書上的話來說說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嗎?

(自己輕讀課文,同桌練說)

指名說,評議。

⑸ 請同學們再把第三節課文複習一遍,準備背誦。

試背課文第三節。

3、講讀第四節:

⑴ 過渡:

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長在什麼地方,我們已經知道了。呢麼,看看第四節,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又寫了哪方面的內容呢?

⑵ 指讀思考回答:

這一節主要講了什麼?

(爬山虎的腳怎麼爬)

⑶ 課文中有一句話能表達這個意思,你能找出來嗎?

出事:“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齊讀)

“這樣”指的是什麼呢?爬山虎的腳到底怎麼爬牆,我們一起來看錄象。

⑷ 請同學們自己輕生讀課文,完成填空:

映示燈片:

① 爬山虎的腳 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 住牆。

② 細絲原先是 的,現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牆上。

⑸ 實物,講解板書:觸、巴、拉、貼。

⑹ 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生豐富的聯想。你想到什麼呢?

(蛟龍的爪子)

齊讀比喻句。

⑺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巴住牆向上爬”這個意思把這一段寫具體的?請同學們自己輕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牆。

4、講讀第五段:

⑴ 匯入:

從第四節我們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腳和牆有著密切的聯絡。其實,爬山虎的腳觸著和沒觸著牆,結果是不同的。我們來讀第五節。

(板書:觸著 沒觸著)

⑵ 男同學讀沒觸著牆的句子,女同學讀觸著牆的句子。

映示燈片:

思考填空:

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顏色變成 ,巴在牆上 ;沒觸著牆的,不幾天就 ,後來連 也沒有了。

什麼叫“萎了”? (乾枯,衰落)

板書:(萎了 灰色)

⑷ 爬山虎的腳觸著牆,變成灰色,巴在牆上相當牢固,這說明牆對爬山虎是多麼重要。

⑸ 齊讀課文:

① 這節課我們一起 學習了課文三、四、五節,課文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敘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② 讀三、四、五節,邊讀邊想,完成天空:

映示燈片: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寫了三個自然段:

先講了 ;再講 ;最後講 。這幾個方面的內容聯絡緊密,寫清楚了爬山虎腳的 。

③ 學生交流填空題,後齊讀。

④ 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聖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麼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麼原因呢?

(觀察細緻)

(板書:觀察細緻 敘述具體)

⑤ 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為什麼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

(最能說明爬山虎的特點。)

那麼課後,我們就學習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片斷。

四、課後練習

細緻觀察一種植物,圍繞這種植物的某一特點,選取幾個方面的內容寫一個片斷,把這一特點寫清楚:

1、長在莖上。

2、位、形 細絲……像觸角

3、爬山虎的腳:爬 牆 觸 巴 拉 貼 沒觸 萎了

4、變化 觸著 灰色

5、觀察細緻,敘述具體。

教學反思

陶行知說:兒童的思維在手上,所以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動一動。“演一演”這一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語言,這既符合國小生的思維習慣,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學中讓學生評一評,既體現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又培養學生理解、評價的能力。同時,生動的表演,使得本課的難點便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迎刃而解。

作者依據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特點,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樣子、顏色。文章的“核心”針文中爬山腳的葉子和爬山腳的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運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特徵的生長過程。這襯出了作者對爬山腳喜愛之情,運用這一學法好處在於形象、生動、具體勾畫描寫事物更加吸引讀者。教學思路簡潔明快,教學目標清晰,這更有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的特點,能實施個體自主學習與群體合作探索,較好地體現課改對語文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成為獨立自主學習的真正主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