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範文

來源:才華庫 2.96W

課文《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範文

課文《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培養學生髮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2.認識本課7個生字,能用具體事例說明課文中有關句子的含義,體會課文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1.感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培養學生髮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2.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教具準備:

1.回憶自己童年的“發現”。

2.通過查閱課外書,上網等途徑收集有關科學家發明發現的資料。

3.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和安排: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你是否有過童年的發現,將你的發現說給你的同桌聽。

學生甲:我發現蝸牛爬行後的地方都會留下一條延線。

學生乙:我發現小鳥在睡覺時一會兒睜眼,一會兒閉眼。

學生丙:我發現了彩虹。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作者的發現吧!

二、循題讀文,理解“發現”

1.自由朗讀文章,學習生字,注意“澄”字的發音。

2.默讀課文,思考:“我”童年的發現是什麼?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段。

3.反覆朗讀課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這段話中畫出集中描寫“我”童年的發現的句子。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的時間。現在,這一段時間就摺合成一個月。從小魚變成青蛙又得經過很長時間,又摺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4.仔細地讀讀著幾句話,並用自己的話轉述。

5.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有沒有這樣一句話:說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達更簡潔。──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

6.朗讀這兩句話,比較兩句話表達上的不同,體會表達的具體和概括。

三、再讀課文,自學生字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匯入新課

1、作者發現了什麼?

2、認讀生詞。

二、循果查因,瞭解過程

1.默讀課文,思考:“我”那非凡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2.根據學習計劃,分小組合作學習。

學習計劃:

(1)找出有關的句段。

(2)理解有關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話或一個詞語。

(3)在白紙上畫出簡單的發現流程圖。

3.小組彙報,課堂交流。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並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於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老師請教,老師給我們解答。

(3)老師的解答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麼來的。

(4)我對“九月懷胎”進行思考,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有了偉大的“發現”。

三、作業

1.抄寫課文中描寫“我”的發現的句子。

2.用自己的話說說“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

板書設計:

8、 童年的發現

細 發 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