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案設計

來源:才華庫 1.36W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案設計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案設計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使學生感受和理解隋朝的繁榮、辨證地分析隋朝開鑿運河的目的和作用

教學過程

★組織學生回顧上學期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上學期已學過哪三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2.奴隸社會經過哪幾個朝代和歷史時期?(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會從什麼時期開始?(戰國)到隋朝建立以前,它依次經過哪些朝代?(秦、西漢、東漢、三國魏蜀吳、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成全國統一?(秦、西漢、東漢、西晉)

★小結、過渡:我國封建社會經過秦漢的國家統一時期,得到了發展,接著又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進一步發展起來。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學習新的內容——隋唐盛世,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發展的重要時期。請大家閱讀新課,記住課題和標題。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教師解釋“外戚”,簡介隋取代北周的經過(8歲的周靜帝是楊堅的外孫)。

★學生閱讀1——3頁“南北重歸統一”課文和5頁“自由閱讀卡”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隋朝建立的年代、都城、第一位皇帝。(581年、長安、隋文帝楊堅)

2.隋朝完成統一的年代。(589年)

3.含嘉倉能長期儲存糧食的史實說明了什麼?(隋朝糧食儲存很多,經濟十分繁榮)

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學生閱讀“匯入框”、3——4頁“大運河的開通”課文(包括小字),思考回答:

1.隋煬帝專為觀看揚州瓊花而下令開鑿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不對)

主要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同時也含有顯示個人權威、追求個人享受的因素。)

3.根據課本第3頁“動腦筋”(結合“地圖冊”第3頁“你知道嗎”):當時為什麼能夠開通大運河?(隋文帝勵精圖治,使國家統一安定,社會經濟繁榮。隋煬帝開鑿運河就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和人力資源,還有以前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洛陽、餘杭、涿郡)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國家水上運輸全靠大運河食在古代為什麼重要?(那時陸路運輸只能靠人力畜力,用車用馬,運量少、速度慢、費用大。而水運用船裝載糧食,運量多、速度快、費用省。)

7.根據第5頁“活動與探究2”:隋朝開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他們誰說得對?你怎麼看?(總體上是好事,區域性上有損害。他們各有道理,但也各有偏頗。大運河開通後,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有利於國家的統一,但也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

8.根據第4頁“活動與探究1”:今天的大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麼區別?(今天的運河不經過洛陽;北段運河已不通航,正在修通之中。)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第3頁“隋朝大運河”圖,當堂完成填充圖冊第2——3頁有關內容。

2.對各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提醒預習第2課《貞觀之治》。

教學後記: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中“以正文為綱,從多渠道獲取資訊”,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資訊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簡短的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第2課 “貞觀之治”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複習提問:含嘉倉能長期儲存糧食的史實說明了什麼?(隋朝糧食儲存很多,經濟十分繁榮)

★設問過渡:繁盛的隋朝為什麼很快就滅亡了?(指導學生閱讀第6頁“唐朝的建立”,聯絡“匯入框”內容加以理解:隋煬帝統治後期暴虐無道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學生閱讀6-7頁正文,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618年、長安、唐高祖)

李世民、貞觀)

教師解釋:“年號”是古代帝王用來標記自己統治時期的專有名詞。比如唐太宗是626年即位的,當年仍用父親李淵的年號“武德”,627年才改為“貞觀”。所以,626年可記為武德九年,627 年則記為貞觀元年。唐太宗的統治,歷史上稱作“貞觀之治”。

★學生閱讀7-8頁相關課文、插圖和文獻資料,先在書上劃線,然後討論回答:

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皇帝要勤於政事,善聽正確意見,大臣要廉潔奉公。)

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夠承載船行走,也能夠把船掀翻。)

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戒奢從簡”;合併州縣,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4、根據第7頁“動腦筋”:唐太宗和漢文帝有什麼共同之處?(注意吸取歷史教訓,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負擔,提倡節儉,以身作則等。)

“人鏡”魏徵)

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他的統治政策開明,使農民佔有一定的土地,賦稅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繁榮,政治比較清明,國力逐步加強,所以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學生閱讀8—9頁有關的“閱讀文字”,思考回答:

武則天)

重視發展生產,重視選拔賢才)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閱讀第9頁“自由閱讀卡”,思考:“昭陵六駿”的由來怎樣?(紀念唐太宗的戰功)

2、完成“填充圖冊”3——4頁第2課的習題。

3、根據第9頁“活動與探究1 ”製表:(括號部分可留待第5課學完後補充)

★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夠承載船行走,也能夠把船掀翻。)

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戒奢從簡”;合併州縣,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4、根據第7頁“動腦筋”:唐太宗和漢文帝有什麼共同之處?(注意吸取歷史教訓,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負擔,提倡節儉,以身作則等。)

“人鏡”魏徵)

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他的統治政策開明,使農民佔有一定的土地,賦稅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繁榮,政治比較清明,國力逐步加強,所以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學生閱讀8—9頁有關的“閱讀文字”,思考回答:

武則天)

重視發展生產,重視選拔賢才)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閱讀第9頁“自由閱讀卡”,思考:“昭陵六駿”的由來怎樣?(紀念唐太宗的戰功)

2、完成“填充圖冊”3——4頁第2課的習題。

3、根據第9頁“活動與探究1 ”製表:(括號部分可留待第5課學完後補充)

★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4、談談你對武則天的看法。

5、組織學生自評互評,提醒預習第3課《開元盛世》

第3課 “開元盛世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教學難點 農業工具的改進(結構原理和先進性)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複習提問: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她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重視發展生產,重視選拔賢才)

★引導過渡:所以,郭沫若稱讚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意思是說武則天的統治弘揚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為後來的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開元盛世”為什麼會形成?有哪些成就?請看第3課。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學生閱讀10——11頁課文、插圖和資料,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唐玄宗)

任用賢才——“走馬任姚崇”,反對奢侈——燒燬珠玉錦繡)

3、根據11頁“文獻資料”和“動腦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賢他們都善於任用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裡著名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 ★過渡講解: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不但注意從政治方面進行改革,還很重視發展生產,使得當時經濟繁榮起來。

★學生閱讀11—13頁,根據教師的提問回答:

興修水利工程,改進農耕技術,發明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筒車)

★教師補充說明:農業上的灌溉工具,三國時期發明的叫做“翻車”,就是今天農村裡還在使用的“水車”,靠人們用腳來踩動它,是比較吃力的。唐朝發明的叫做“筒車”,它把水流的力量和竹筒的盛水功能巧妙地結合起來,不再依靠人力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片段出現了轉動的筒車,很明顯是個錯誤。那時連翻車都還沒有發明出來,哪來的筒車?

2、學生觀察12頁“唐朝穿裙衫的婦女”,結合11頁“動腦筋”: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說明唐朝絲織技術高超,絲綢質地很薄。)

3、組織學生讀“自由閱讀卡”(第14頁),聯絡課本前面的彩色圖片,回答:唐朝最為有名的陶瓷品種是什麼?(青瓷、白瓷和唐三彩)

4、結合“地圖冊”第7頁“想一想”:這裡提到的三個地方是什麼?(國子監、曲江池、大雁塔)

坊市點?(它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倉庫充實,人口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期,史稱“開元盛世”。)

★過渡講解:可惜唐玄宗統治後期卻走向腐蝕,導致唐朝的衰落。

1、學生閱讀13—14頁的課文,按14頁“活動與探究1”: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唐玄宗年少時,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能夠記得人民的疾苦,能夠勤於政事。沒有)

安史之亂(907年)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