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說趙太后教案

來源:才華庫 1.74W

觸龍說趙太后教案

觸龍說趙太后教案

[自讀目標]

1、背誦並翻譯全文,觸龍說趙太后(教案)|教案。

2、歸納本文文言知識點。

3、品味鑑賞本文個性化的人物語言、生動的細節描寫和鮮明的人物形象。

[自讀設想]

讓學生在理解熟讀原文的基礎上,把本文改編成劇本,培養其想象創新能力。

觸龍說趙太后

[自讀指導程式]

一、匯入課文

有一則寓言故事這樣說:太陽和北風比賽,看誰能讓一個過路人脫掉衣服。北風颳起刺骨的寒風,企圖刮掉人們身上的衣服,但人們卻將衣服裹得越來越緊。太陽用柔和的陽光溫暖人,天氣漸漸暖和了。人們也就把衣服脫了。批評也要像太陽那樣,用溫和的態度、暖心的話語,讓對方心悅誠服,而不應用強制的手段,生硬的話語,俗話說:“良言一語三春暖,惡言一句六月寒。”講究點說話的藝術,讓話語像三春的太陽溫暖人心,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觸龍說趙太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二、簡介趙太后:

趙太后即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趙威後。《戰國策齊策》的《趙威後問齊使》一文中,趙威後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認為她是先卑賤而後尊貴,而趙威後答曰:“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就是這樣一位頗為開明的太后,卻由於溺愛幼子,一時糊塗,甚至蠻不講理,對於大臣的強諫,她惱怒已極,公開下令警告群臣:“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在這樣情況下,觸龍去見她會有什麼結果呢?

三、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課文,並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問題,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觸龍說趙太后(教案)|教案》。

(引導背誦)

1、觸龍說趙太后的背景是什麼?

①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2、從文中找出觸龍對太后關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

②日食飲得無衰乎?

3、聽了觸龍一番噓寒問暖的話語後,趙太后的表情有何變化?

太后之色少解。

4、從課文中找出觸龍愛憐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

②“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

5、關於男人和女人誰更愛幼子的問題,觸龍和趙太后是如何爭論的?

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觸龍:“甚於婦人。”

太后:“婦人異甚。”

6、觸龍是怎樣看待太后對子女的愛的?

“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

8、觸龍哪些話最終打動了太后?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四、教師點拔

1、對精彩的細節描寫的點拔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

該句說明太后對觸龍的來意早有戒心,她認為觸龍在這個節骨眼上竟敢求見,真是太肆無忌憚、太不知趣了,太后氣極,嚴陣以待,準備好了一口唾沫,隨時都可能吐觸龍一臉。

太后旁白:這個老觸龍,他竟充耳不聞(當做耳旁風)。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婦我放在眼裡呀!好,你來吧,老婦等著,小心你的臉!

②入而徐趨。

“徐趨”與“疾趨”相對。據古書記載,古代行禮時的步伐有“疾趨”和“徐趨”兩種,當行禮人“執龜玉”和“與屍行”時用“徐趨”,其特點是步子小,腳跟不抬起來。一般情況下,包括臣見君,用“疾趨”,其特點是步子較大,腳跟離地。觸龍見趙太后應“疾趨”,但因為他腳有毛病,只能按“徐趨”的步子走,用前傾快步走的姿勢,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與“趨”兩個互相矛盾的詞放在一起,活畫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卻走不動的老態,以動作示其足痛,為下文閒談,乃至提出為子謀職做了鋪墊。

趙太后看到觸龍這模樣,感情上會有什麼變化?

太后獨白:幾天不見,這老觸龍咋變成這樣了?也難為他了。且看他怎樣說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閒聊會使太君怒氣稍平?原來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喪夫,新君年少;眾大臣不體察太后做為一個女人和一個母親的心情,只把她當成一國之後,強逼她交出愛子為質,無怪太后惱怒得要“唾其面”。而觸龍卻絕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對太后噓寒問暖。這如盛夏中吹來一般涼風,給盛怒的太后一絲清涼的慰藉。

太后獨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關心我的身體。

④太后笑曰:“婦人異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麼會笑起來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觸龍的來意原來是為其幼子謀一衛士之職,放鬆了警惕;二是觸龍一大老爺們竟也懂疼愛幼子,簡直與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難得遇上了知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