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的機智應用與環節反思的內容

來源:才華庫 1.64W

教學中的機智應用與環節反思的內容

教學中的機智應用與環節反思的內容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課的觀摩與交流,在探索課程整合的途徑、方法,提高教師的資訊能力和素養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基於網路環境下的教學與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結合的探索中,一批操作性較強的課例在知識呈現、學生學習和教與學的互動方式上展示了課程整合的發展前景,在教師培訓中成為不可或缺的資源。

儘管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課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優點,也有專家歸納總結模式,還有普遍看好的整合案例,但整合課並沒有得到迅速推廣和普及。原因何在?出路何在?

原因一:脫離實際應用 盲目追求精品

本來,整合課的觀摩和交流旨在探索資訊科技與教學過程的關聯方式,促使資訊科技在學科教學中廣泛、合理的應用。用具體的課例體現新的教學理念、模式和操作方式是課程整合研究的基本方法,從個別案例的研究起步也是教師成長的必要過程,這是各種觀摩、交流活動存在的土壤。

最初,整合課的觀摩、交流的確比較注重實際應用,但隨著觀摩、交流活動越來越多,“做秀”、“表演”以及功利成分也愈來愈濃。教學研究、模式探索變成了一節課的“打磨”過程。想讓誰“紅”,就組織教師、專家一塊兒“攻”一節課。為了一節課,有些學校搭上了一兩個月甚至三四個月的時間。曾經有一所學校為了讓整合課評上獎,教師提前半年就不上課了,全力以赴,打磨精品。

隨著觀摩課越來越高檔,大家的味口也被越調越高,越到後來越不是那回事兒了。就說課件吧,今天你用互動多媒體課件,明天我花幾百幾千塊錢請專業公司製作三維動畫;今天你用BBS,明天我就上互動平臺。這樣一來倒讓人們生出許多疑慮,課這樣上下去行嗎?

“整合課當然好看,但是仔細想想,即使像我們這樣的學校,有幾個老師能夠這樣上課?”有的教師這麼說。

上觀摩課的教師也憂心忡忡:“每節課都這樣上,我們就完了!”

整合課的觀摩和交流活動一旦成為名利的角逐場,整合課也就變了味兒。

整合課的觀摩和交流是為了探尋其普遍實施的意義。如果課程整合研究只涉及個別教師、個別教材內容,昂貴的投入只是為了提升形象,技術應用僅止於典型課的比賽或為課題模式的總結提供案例,而不去研究其可行性,不僅會造成極大的浪費,而且失去了意義。

原因二:學校互相競爭 資源難以共享

資源的交流是整合課觀摩比賽的目的之一,但現在學校之間的軟體共享幾乎找不到例證。看看觀摩課下課鈴響後,上課教師學校的技術人員眼疾手快地刪除計算機上的軟體,就明白了這樣的話:“只要學校之間存在競爭,共享就不可能完全實現。”

這不能都怪教師。當你花費大量精力製作的軟體被拿去共享後,既不通知你一聲,又沒有任何表示,你心裡是什麼滋味?於是,教師的開發成果更多地成為“家傳祕方”,低水平重複開發也就成了普遍現象,小“圈子”裡的“惟一、第一”的陶醉不時可見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實,資源不交流就失去活化的土壤,不要多長時間就沒有了價值。慶幸的是,目前很多學校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原因三:技術喧賓奪主 學科成為配角

近期不少研究者提出,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研究要“迴歸學科”,應注重教學內容的拓展探究,學科的特點和功能不能削弱。這並非杞人憂天。有一節國小語文《葡萄溝》的課,學生在網上一會兒欣賞葡萄溝的風光,一會兒聽少數民族歌曲,一會兒查詢葡萄乾生產工藝,教師還設計了孩子畫葡萄、品嚐葡萄乾的環節,忙活了半天,惟獨忽略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朗讀感悟,整節課因技術應用不合理而支離破碎,有意無意間語文上成了活動課。

“現在越來越不知道該怎樣上課了。”

不少教師對整合課出現的目標偏移感到迷惘。比如有的課,教師大部分時間坐在講臺前操作電腦,學生不是打字,就是讀螢幕上的電子文件;閱讀課學生居然不帶課本,用電子文件替代對印刷文字的精讀細品。師生、生生互動都用耳機、麥克風,怎麼看都像是遠端教育的情景。有節語文課,45分鐘被切成幾段師生通過BBS的交流過程。多年從事語文學科研究的專家也莫名其妙:“語文課教師為什麼不走到學生跟前,教師應該和學生零距離呀!”

當很多參賽課把著力點放在技術手段如何出新的時候,一線的學科專家對此頗有異議,他們認為,“多媒體教學不光是網路,多媒體手段有獨特優勢,但是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要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不能割裂。”

一位前幾年就著手整合課探索的教師說:“網路環境中的語文教學似乎走入了這樣一個怪圈:匯入,發現問題——上網,解決問題——收集整理資料——網下交流。蒐集資料替代了語文的朗讀感悟,留言板、BBS交流、線上聊天替代了語言表達的培養,這是誤區!”

專家分析問題的癥結時認為,“有些課不成功不是使用資訊科技的錯,主要是教師基本功不紮實,不理解教材,或對‘整合’理解片面造成的。”“教師把熱情過多地落在涉及具體技術手段上,在什麼地方用,用多少次,好像用得少了就不是整合,用不出新招數就不夠檔次。”一些教師的探索歷程也表明,資訊科技介入課堂教學的早期一般都會引起過高的期望值,假如教師對學科不能夠“通透”,學科特徵、學科知識技能的把握有問題,就可能產生目標偏移。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一位老教師的看法是:“基礎的東西還是要把握學科課堂教學特點,理解學科教學的功能,根據課程目標、學科屬性、學生需求,在產生需要後再選擇手段,哪個是最必要的,效果是最好的,應用到什麼程度。有了堅實的基礎,才能很好地融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