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精選19篇)

來源:才華庫 1.19W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

一、袁隆平的簡介

袁隆平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二、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精選19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事蹟材料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蹟材料可分為集體事蹟材料和個人事蹟材料。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事蹟材料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精選1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1

在科學研究上,袁隆平是一個特別認真特別嚴謹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豁達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著就應該輕鬆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輕鬆愉快的一劑良藥。富於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維敏捷,才華出眾,胸襟開闊,為人隨和。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與袁隆平在安江便認識,之後又寫過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與老伴到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臨別時留影紀念,他是一位譽滿全球的大科學家,我自然讓他站在中間。他開玩笑地說:“這不是第三者插足嗎?”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平的幽默,是一以貫之的。

當年,他在安江農校當老師的時候,一時找不到抹布,就扯著衣袖擦黑板,這一舉動自然引起學生哈哈大笑。袁隆平正色地說:“笑什麼,愛因斯坦還拿美元支票當書籤呢?”

袁隆平喜歡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釦子掉了不補,皮鞋髒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給他取了渾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潔的意思。這個渾名是一個叫李效牧的老師取的。李效牧是個快活鬼,那時候興學“蘇聯老大哥”,便給他取了個渾名叫“扁腦殼夫”。有位姓曾的老師寫文章愛帶之乎者也,袁隆平就給他取渾名叫“曾員外”,有位姓曹的老師愛哼京戲,便取渾名“曹孟德”。他們之間不稱呼姓名或某某老師,而是以渾名取樂。

袁隆平才華橫溢,愛好廣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還愛打麻將。打麻將不帶“彩”而是鑽桌子,袁隆平輸了照樣鑽。他有時手氣不好,連連失手,鑽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說,這回就免了吧!袁隆平不領情,照樣鑽,做為一個工程院院士、世界級著名科學家,打麻將鑽桌子,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只是現在年歲老了,鑽桌子有困難,改為別的方式,再不鑽桌子了。

吸菸,是目前威脅著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全國菸民達三億。對此,袁隆平來個反話正說,總結了抽菸七大好處:友誼的橋樑(人與人交往的媒介);靈感的源泉(啟用思維和靈感);寂寞的伴侶(抽菸排除寂寞);“非典”的剋星(煙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藥(煙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徵(如果抽菸的人不想抽菸說明身體不行了);納稅的大戶(國家一部分稅收來自菸民)。袁隆平的一席話,讓人覺得他是在宣揚抽菸有益,錯了,這是他賣關子,最後的結論是:“弊大於益,我不吸菸。”

說起給孩子取名,袁隆平也與眾不同,袁隆平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漢,他生了三個兒子,按他的說法是“單一品種”。大兒子小名叫“五一”,二兒子小名叫“五二”,三兒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隊行進的口號,只是老四缺席,到了“三”就劃了個句號。而到孫輩,名字也都是袁隆平取的,大孫女生下來前幾天接連下雨,生下的當天,雨過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個孫女是農曆“雨水”節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平得意地說:“晴是太陽,清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茁壯成長。”在給孩子取名上,他沒有忘記農業,也沒忘記“幽”一“默”。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2

前不久我在網上看到了袁隆平爺爺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艱辛歷程故事,現在就讓我來給大家一一講述吧!

首先,袁隆平爺爺一年級時一次去郊遊,老師帶他到一個農場去參觀,當袁隆平爺爺看見到處都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時,就立志要去學農。從那時開始,袁隆平爺爺就刻苦學習,高中畢業後,袁爺爺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後來改名為西南農學院)。1953年8月,袁爺爺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當老師。

1960年的一天中午,袁爺爺走出校門,他遠遠的看到馬路邊圍了一群人,走近一看,路邊橫著兩具骨瘦如柴的屍體,圍觀的人們都默默無聲,臉上堆滿了憂傷,袁爺爺也非常難過。

從此以後,袁爺爺帶著學生一起攻克難關,終於研究出了高產量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全世界許多國家的糧食問題,成為了雜交水稻之父。

讀到這裡,我想到了全世界的許多國家正在鬧饑荒,而有的人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糧食,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

現在再讓我們來看看袁隆平爺爺的其它故事:2008年10月27日晚,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榮歸母校西南大學。

場面相當震撼:搖旗子、舉畫像、拉橫幅,學生們冒雨在校門口排了半公里長隊。

這次迴歸的一個花絮是首次披露了袁隆平爺爺在校成績,袁隆平爺爺1950年大一下期期末考試成績單清楚地表明:袁隆平爺爺當時農學課程成績並不很突出,反而英文成績特別好,高達93分。語文64分,植物學65分,普通化學60分,地質學88分,農業概論88分,氣象學84分,農場實習67分。他的專業成績在班上僅相當於中等。可為什麼當初這個成績並不優秀的小夥子卻能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呢?對此,袁爺爺的回答是:“我成績並不是很優秀,但我會努力去學,因為世界還有許多人捱餓,我不忍心看到他們被活活的餓死!”

是呀,誰都不忍心看到許多人被活活餓死,所以,從現在起,我們每個人都要節約這來之不易的糧食,讓全世界行動起來,一起對抗糧食危機,讓人們不再捱餓!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3

1947年6月,湖北省舉辦全省體育運動會。袁隆平非常喜愛游泳,便向體育老師報名,要求參加預選。老師朝他打量一番後,搖搖頭說:“你個子太小,體力不夠,不行!”他心裡不服氣,心想:自己從8歲開始,在隨父母逃難的途中,就是走水路來重慶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險些被淹死,幸虧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來,才保住了性命。從此自己下決心要學會游泳,今後能遇難救人。9歲逃難到了重慶,每到夏天,放學回家後自己就要去長江邊的“龍門浩”戲水。漸漸地,他掌握了熟練的游泳技術,甚至可以搏擊嘉陵江和橫渡長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賽的場合去試一試。

預賽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師帶隊,10多個初選上的同學每人騎一輛自行車,奔向比賽的游泳場,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後一位同學的自行車後架上同行。待到達預賽場地時,周老師發現了他,便笑著對他說:你既然來了,也就試試看吧!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漢口的預選賽中獲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兩個第一名,而其他同學都名落孫山。接下來,袁隆平又奪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時,袁隆平受到熱烈歡迎,同學們在校門口把他抬起來,使勁地往上拋了多次。

這件事給予袁隆平很多啟迪:凡符合實際的“不服氣”思想,不一定是消極因素,有時可以變成積極因素。正是這種“不服氣”的思想,催他積極進取,克服困難,努力拼搏,去爭取勝利。也正是這種“不服氣”的思想,在他科研實驗中遇到更大困難時,總是給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斷克服困難,不斷攀登高峰!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4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說他會有這天的成就是偶然!下面我們一齊來看看關於他的故事吧!

曾有不少人問過袁隆平:此刻大家稱您為“雜交水稻之父”,當初,您為什麼學農,為什麼走上研究雜交水稻這條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學農緣於一次偶然:國小一年級時一次郊遊,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時,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上演,影片裡有一個鏡頭,窗外就是葡萄什麼的,這些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田園確實太美了,就想長大後學農,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髒,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其率真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笑聲。

因為兒時的這個願望,高中畢業後,袁隆平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後改名為西南農學院)。1953年,袁隆平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成了一名教師。

因為這個偶然的'選取,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間忘情忙碌了50多載了。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5

1942年初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浩國小畢業,進入復興初級中學。

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

一節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這一章。老師講了一條乘法的重要法則:同號相乘的數取“+”號,並把絕對值相乘。老師進一步解釋說:“這就是說,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

袁隆平邊聽邊想,正數乘正數得正數,這好理解;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就發問:“老師,負數乘負數,為什麼得正數”袁隆平儘管沒有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滿意的答案,但卻使他對這些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興趣,增強了邏輯思維潛力。

有一次,老師講到一個世界難題: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覺得不好理解,他認為一個角就應能夠三等分,比如一個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規規矩矩的嗎但是老師說,這樣分不對,就是不能三等分。

為什麼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裡面肯定有道理可講。他自己想不出來,老師又沒有把其中的道理講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大疙瘩。

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實際上是袁隆平思維發展和心靈成長的標誌。他開始對抽象的概念發生興趣,開動腦筋進行思索,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6

他的辦公室裡面已經擺滿了各種獎牌和證書。但老頭子還是堅持在第一線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亞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邊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擋開了,"你以為我老了啊,我躥田埂比你年輕人還快當!"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歡自在隨意的生活。

他偶爾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試一下,然後又在助手身上比試一下,買上一大堆,回來就人人都發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學去作報告,他就紮了條剛在街邊用10元錢買的領帶。

1998年,湖南一個事務所評定"袁隆平品牌"價值一千億元,楊瀾到海南去採訪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談論這件事的時候,她有什麼看法"

結果,他的回答是,"從來沒有談。"他之後跟助手說,"我就是個過路財神。"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給他1.5萬美元獎金,但是他全部拿出來,設立了一個雜交水稻基金,專門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經常跟人說起他以前做過兩次的夢:田裡的水稻長得像高梁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玉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涼。

剛開始,周圍人呵呵的笑,時間長了,才發現他滿腦殼就惦記這個事情。他把身邊英語好的年輕助手都儘量送出國去深造,為的是他的第二個理想:要讓雜交水稻推廣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說,"袁老師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個幸福的人。"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7

沒結婚以前,她以為他是一個粗心的男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是因為她與他戀愛的日子並不長,就一百天左右。

她愛上他,是因為她欣賞他對自己的研究事業的全身心投入。男人是需要有事業的,而對事業的投入,是事業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她在心裡安排著:讓我照顧他一輩子吧。

事實並不是這樣。

她很快發現,他是細心的。她時時刻刻被他的愛籠罩包圍,讓她有幸福的眩暈感。

蜜月的一天,加班到晚上11點,回家後他邀請她去游泳。臨出門前,他特意帶上一把小剪刀。她不解地問帶剪刀幹什麼,他解釋說河裡有許多漁民佈下的漁網,夜裡游泳萬一碰著魚鉤,能馬上剪開幫她脫身。她聽了,點了一下頭,心裡是幸福潮湧。

這種細心的愛長年流向她的心田,並未因婚姻的持續而減少或消失。

家裡安煤氣熱水器時,他59歲,她51歲,他們的婚姻已經完美持續26年。每次她洗澡,隔兩三分鐘,他都會在外面大聲喊她的名字。最初,她不理解,不想答應他,甚至抱怨過:喊什麼,洗個熱水澡都不消停!很快她知道,他之所以如此“煩”她,是擔心她煤氣中毒。他說:聽不見動靜我喊你兩聲,你應了,證明你安全。

她希望他一輩子都這樣“煩”她。

她說:下輩子我還嫁他,因為他是一個心細如髮的男人!

因為有愛,所以心細;對一個人粗心的開始,往往是愛之死亡的開始。

他用自己對妻子的摯愛講了上面的道理。他是中國最著名的“農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她是他一輩子最幸福的妻子,鄧哲。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8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蹟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於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於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並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飢餓和災荒作鬥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鑽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著目標前進,永不後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樑。

我們還期待著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涼夢”成為現實,真正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9

五月下旬,我們從千里之外的湖南長沙,知道了袁隆平爺爺已離我們而去。授予共和國勳章的畫面還恍如昨日,袁爺爺蹲在稻田的身影還在腦海中,這彷彿在昭示著:袁爺爺他,從未遠離。

小時候的袁爺爺是幸運的,他有一個溫婉賢良的教師母親,得以媽媽的教導,他小時候就對這厚重的黃土地報著神聖的敬意;但袁爺爺也是不幸的,他生活在黑暗的年代,在抗日戰火紛飛中,一家人東奔西走,就像風中的浮萍,讀書都換了好幾所學校。

袁爺爺是新中國第一批農學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後的他,將其一生都奉獻給了稻田。我們難以想象、更難以感受袁爺爺在奮進的過程中遇到多少挫折,遇到多少詆譭。但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嚇不倒他,更難不住他。

還記得1968年的時候,袁爺爺開始做雜交水稻實驗。他滿懷希望地將700多株幼苗播種,看著他們一天天長大,這個過程漫長且枯燥,然而袁爺爺每天都興致勃勃。但是總有人居心叵測。5月19日清晨,當袁爺爺來到自己的試驗田時,發現昨天還好好的試驗田,一夜之間變得一片狼藉,秧苗被一掃而光,只剩下深深淺淺的腳印,袁爺爺呆住了,眼裡的淚水似乎要奪眶而出,他想要怒吼卻始終說不出什麼。他踉踉蹌蹌的邁入試驗田,盼望著還有幸存的秧苗,終於,幾天之後,袁爺爺在一灘汙泥中發現了五株半埋著的試驗秧苗,他小心翼翼的捧回家中視若珍寶、悉心照料,才得以繼續他的試驗。

面對如此艱難的困境,是什麼讓他沒有放棄呢?我想除了讓中國人吃飽飯的夢想,還有頑強的意志與驚人的毅力

蒼天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努力,袁爺爺終於等來了發現野生雄性不育株的訊息。

聽到訊息時的袁爺爺,如同在酷暑難耐之際,迎面吹來了一股清涼的風。後來他給這三株野生雄性不育株取名為“野敗”。它們帶給袁爺爺無比幸福的感覺,這種幸福感一直追隨了他的後半生。

上帝給的並不多,只給了袁爺爺三株“野敗”,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

袁爺爺的故事太多太多,直到今年,他仍穿行在稻田裡,不斷探索雜交水稻的未來。他的初心與赤誠,化作春霖甘露,滋潤了一年又一年的稻花。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禾下乘涼的夢越來越近,雜交水稻發展前路似乎盡是坦途。然而袁爺爺卻悄然地走了。

他來的時候餓殍遍野,走的時候稻米滿倉。

若是某個午後風吹稻浪,我想那應是他的靈魂在迴響,在我們的課本中,在人們飯桌上,在全世界人們的心中!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10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應邀為依阿華州大學師生做了題為“中國超級雜交稻研究進展”的報告。經久不息的掌聲過後,依阿華州大學校長請學生們提問。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問道:“我們雖然身在國外,但經常關心國內的新聞,早就欣聞您為國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們想明白,您從小就喜歡農業嗎”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時候,我很貪玩,有很多興趣愛好。我讀書,對感興趣的課程,就認真聽講,而且考試得高分;對不感興趣的課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給我的鑑定是愛好:自由;特長:散慢。自由散慢,我就這麼一個人。至於學農,起緣於一次偶然的機遇。國小一年級的時候,一次郊遊,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時,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葡萄什麼的,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確實是田園美,就想長大後學農了。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髒,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

臺下一陣大笑,為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坦誠和直率而叫好。他對自己性格中的優點和缺點不加掩飾,讓中外大學生們愈加覺得他可敬、可親,完全真實地展現了這位科學家偉大和平凡的完美統一。

就這樣,他的學術報告在簡單而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11

袁隆平手裡掌握著上千萬元的科研經費,他的生活卻極其簡樸。

長年養成的習慣,他喜歡去田壟,一有時間就到實驗田去觀察,去呼吸田野的氣息。如果說事業的成功給他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的話,那就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到實驗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車改成了摩托車。他覺得這玩意兒輕便、快捷。沒料到,玩摩托車、飆車成為他人生的一大樂趣。

田裡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揚花了,結實了……他跨上摩托車,一溜煙躥上馬路,拐入小徑,溜上田埂,矯健的身影閃動在片片綠意蔥蘢或金黃燦爛的稻田裡。十多年來,他先後換過八九輛不同品牌的摩托車。如今,雖已70餘歲高齡,他還是經常騎著摩托車在田間轉。

2001年底,在朋友們的勸說下,袁隆平買了一輛賽歐牌家用汽車。朋友對他說,騎摩托車是“肉包鐵”,開汽車是“鐵包肉”,還是開汽車安全一些。他興致勃勃地學起開車來,感覺還不錯。有時,他把汽車開到了田邊。他還笑著說,要去考一個駕駛證哩。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12

作為蜚聲中外的大科學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許多來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雙目失明的小朋友的來信,信中除了表達對他的崇敬以外,還道出了這位小朋友對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讀著小朋友真摯的來信,袁隆平深受感動,立即鋪開紙,拿起筆,動情地題寫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們這個世界是完美的,而且會越來越完美。你雖然看不見,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圍的爺爺、伯伯、叔叔們都在關心你,幫忙你。你是一個有志氣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讀書,將來長大了,必須會有比別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聽過大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沒有,這位大作曲家雖然雙目失明,卻從小發奮圖強,在鋼琴的鍵盤裡創作了美妙的樂章,讓音樂伴隨著人類走向史詩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雖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來,袁隆平回這封信是充滿著真切的情感的,對於一個素昧平生而來自遠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夠認真對待,並動之以情,情真意切地親筆回信,從中,我們不難讀懂這位科學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會職責感是何等的強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麗。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13

在一些人眼裡,似乎袁隆平很有錢,但他是一位拿國家俸祿的科學家,每個月的全部收入連工資和補貼加起來,總共4000多元錢的樣貌。他樂呵呵地說,這些收入不低了,夠我花的了,所以,他幾乎將在國際上獲得的所有大獎的獎金都捐贈給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以表彰和扶掖對農業科研有貢獻的人。此外,他還出資捐助過教育事業。

他對於金錢的觀點,一是不吝嗇,二是不奢侈。在袁隆平看來,金錢的多少,無非是一個數字,他說:“錢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沒有錢,飯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錢夠一般日常生活開銷,再小有積蓄就行了,對錢不能看得太重。”倘若對錢看得太重,被金錢矇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漠不關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錢的奴隸,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呀。

對人生,對金錢,對地位,乃至對家庭,袁隆平悟得很透徹明瞭,他向來對自己很“小氣”,對別人卻有一份古道熱腸,俠義肝膽,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會盡全力幫忙他人。他是博士生導師,帶過許多博士生,其中有一個是從農村來的,家裡生活較困難,有一次,這位學生打電話給他,說是父親病重住院,急需用錢,他十分同情,從自己的工資收入中給那個學生寄去了兩千塊錢。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14

這兩天的天氣格外陰沉,雲濃得像是要滴出水來而卻遲遲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層壓抑,在這種日子裡又聽見袁隆平院士去世的訊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點什麼似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可以說沒有他,我們老百姓還是吃不飽,還是會捱餓,但是為了讓人民吃飯,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嗎?1960年7月他發現一株“天然雜交稻”,從此便開始獨自研究雜交水稻,那時他的家人都不支援他,認為他一個大學生去種什麼田。後來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團隊來研究。而1960年——1997年這37年間,他都獨自一人奮鬥,在稻田與實驗室間。

聽過一個故事,就是在時期袁老將他保護級的實驗品種在4分田中,後來,稻株被收,他看見一口深井中,竟還有幾株竟奮不顧身地跳下去。可以說沒有這幾株實驗稻就沒有今天的雜交水稻,袁老奮不顧身可以說今天的糧食是袁老拿生命換來的呀。

袁老在採訪中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簡簡單單幾句話雖使用了誇張卻難看出他的雄心壯志。袁老,您逝世了,我們一定會完成您未完成的夢想的!

採訪中,記者問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饑荒您會怎麼做……”主持人話音剛落袁隆平院士便馬上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這是一個人對他產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對雜交水稻的用心良苦體現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時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長沙湘雅醫院逝世。當時許許多多的人站在醫院門口目送車對遠去路過之處設有幾輛車,就算有也是停下鳴笛致敬。場面,一度十分壯觀。本來我還想什麼時候能見他一面,因為離得比較近嗎?這下,可是再見不到了。

雨,落下來,又慢慢下大。這場雨帶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將他印在了我們的心底。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15

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卻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外界對袁爺爺最動人的一句評價是:“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粒種子是怎麼找到的,14天,14萬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鏡,右手拿鑷子,彎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終於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爺爺發現一株稻株結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這個稻株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的水稻才不過五六百斤。在袁爺爺的努力堅持下,他帶領科研團隊不斷研發,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水稻畝產從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爺爺帶領著他的團隊一次次重新整理著世界紀錄。這樣的輝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爺爺有兩個夢想,第一個是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我們可以坐在稻穗下乘涼。我想他的這個夢,已經快要實現了。回憶曾經缺糧的苦,他一字一句嚴肅地說:“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為,不正是一個國家的拯救者嗎?

袁爺爺的另一個夢想:是讓全天下都能吃飽飯。他在湖南開辦雜交水稻培訓國際班,來自80多個開發中國家14000多個學生跟他學習最先進的育苗技術,親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稱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爺爺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長不出莊稼的馬達加斯加開荒,去仙人掌都種不出的迪拜種水稻,不僅是我,許多的外國專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爺爺的事蹟時時刻刻鼓舞著我:他造福世界的技術,攻堅克難的勇氣,樂觀豁達的心態,低調謙遜的美德,沒有一項不令我佩服,而最讓我欽佩的,卻是他那專注、堅持、畢生逐夢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歲的袁隆平爺爺離開了我們。巨星會隕落,光芒永不滅!袁爺爺一定變成了天上的恆星,正含情脈脈地凝望著大地的五穀豐登吧。記得您曾說:人生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而我想對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說:我會好好吃飯,也會努力做一粒好種子!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16

跟袁隆平很親近的人說,袁隆平穿著很隨便,一點也不講究。

有一段時間,他的購物慾十分強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場去購物。可他有一個“怪癖”,專挑便宜貨買,價錢高的東西他不感興趣。有一天,他與夫人鄧哲逛商場,看到貨櫃裡有打折到10塊錢一件的襯衫,他說,太便宜了,加2塊吧,12塊一件。售貨員笑著說,你這位同志真怪,人家買東西討價還價,你卻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氣買了10多件,“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的時候穿起來方便,不用擔心弄髒了。”他對夫人笑笑說。深知他生活習性的鄧哲不多說什麼,只報以莞爾一笑。

他穿的最貴的西裝,不會超過800元;他買皮鞋不會超過200塊錢,什麼義大利的“老人頭”、“鱷魚”牌等大牌服飾,他覺得這些昂貴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國頗具權威的評估機構報告稱,袁隆平的身價為一千多億。如此看來,就個人的物質財富而言,除了他腦袋裡的智慧和知識值錢,袁隆平確實是中國最富有的“赤貧者”了。

然而這位最富有的“赤貧者”對自己清心寡慾,卻對社會極慷慨、極具憂患意識,至今,他將所獲的12。5萬美元世界糧食獎的獎金,捐贈給了由他發起成立的科技獎勵基金會,以扶掖新人……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17

這位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創造了無限財富的偉大院士袁隆平,有人評論說他的身價只有1000億元,但他的月收入,連工資補貼都只有幾千元。按照他的貢獻,他應該有更多的錢,但是面對幾千元的工資,他笑吟吟地說:“錢對於生活和生產很重要,但是錢的方式一定要對。錢是拿來用的,有錢不等於沒錢。但是有了錢,第一,不要鋪張浪費,第二,不要吝嗇,該用的用,不該用的不用。所以,我穿衣簡潔大方是一個原則。你穿得這麼好乾什麼?很閃亮。穿的好,不一定地位高。”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錢觀,簡單、直白、深刻、發人深省。有人評價他:“袁隆平院士頭頂藍天,勇攀科技高峰;腳踏實地為全世界人民謀福利。他幾十年來一直努力學習,鍥而不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服務人類社會;胸懷祖國,憂國憂民,利國利民,……”袁隆平院士作為一名科學家,不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是一位具有可貴精神和高尚品德的人。他卓越的科技能力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品格、精神和風格為我們的知識分子在教育戰線上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作為一個在環保戰線上戰鬥的知識分子,我由衷地讚美袁隆平院士,我認為我們都應該認真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腳踏實地地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祖國、為自己的信仰造福人民。我們應該學習袁隆平院士那種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金錢觀。我們不僅要宣傳他的科研成果,增強中華民族和人民的雄心壯志,還要讓每個人都學習和發揚他的做人態度和奉獻精神。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18

作為國內外著名的科學家,袁隆平自然成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會收到很多來信。有一次,他收到上海一個盲童的來信,信中不僅表達了對他的尊重,也表達了孩子對未來的迷茫和迷茫。袁隆平讀著孩子們的真摯來信,深受感動,立即攤開紙,拿起筆,動情地寫道:".生活是完美的,我們的世界是完美的,而且會越來越完美。雖然看不到,但心裡能感覺到。你身邊的爺爺奶奶叔叔叔叔都在關心你,幫助你。你是一個有抱負有夢想的孩子,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一定比別人有更光明的未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這位偉大的作曲家雖然雙目失明,但他從小就努力工作,在鋼琴的鍵盤上創造出美妙的樂章,讓音樂陪伴人類到一種史詩般的痴情狀態。努力吧,孩子,雖然你是瞎子,但你有光明的未來……”

可見袁隆平對這封信的回覆充滿了真實的情感。對於一封從未謀面的遠方來信,袁隆平依然能認真對待,用情感和真誠迴應。由此,我們不難理解這位科學家有多善良,他的社會責任感有多強,他的情操和人格有多美好。

袁隆平的人物事蹟介紹材料19

大家好!今天很高興由我來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雜家水稻之父”

1960年罕見的天災,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飢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儘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資料的分析整理,又經過8年曆經磨難的“過五關”,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餘、三個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義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裡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