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800字(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1.6W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800字

一、什麼是讀後感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

二、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800字(通用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800字(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800字1

年輕的霍爾頓不明白,心裡明明不這麼想,可是當著別人的面還是要諂媚說好話,背地裡卻是另一套。霍爾頓覺得噁心,甚至想起來都噁心得要吐出來了。然而這就是所謂的成熟的代價嗎?

我們是失蹤了,我們沒有信仰,有的只是叢林一般的法則,大家都在狂奔,但是沒有方向,我們一生在追求自由,可結果卻纏的身上滿是枷鎖,我們有太多放不下的東西,我們給自己帶上腳鐐,並逼著自己喜歡這限制人自由的腳鐐。

我們何嘗不想去改變這個虛偽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的規則卻不允許我們這種想法的存在,他要把我們都同化為如他們一般虛偽的人。

我們的霍爾頓,那個書里長不大的霍爾頓,在離開這個城市之前,帶他的小妹妹菲比去騎旋轉木馬。菲比騎在木馬上,一圈又一圈地轉起來。

霍爾頓險些大叫大嚷起來,心裡實在快樂極了,他甚至都不知道是什麼緣故,看著菲比穿著這麼一件藍色大衣,老這麼轉個不停,好看極了。於是他答應菲比不離開這個自己深深厭惡的城市,之後的他被父母送進了醫院,接受精神分析,還問他一些他無法回答的問題。卻沒人問問他他真正想的是什麼,沒人陪他去公園看看那裡的野鴨子,冬天到底去哪裡了,試著去理解他的世界。這些話,沒有人聽,他生了一場大病進了醫院,之後也許會繼續會去學校上學。書在這裡也就寫完了,後面發生了什麼也沒人知道了。

書裡有這麼一句話:“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兒。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或許現在,我正在綠油油或是金黃的麥田裡做遊戲,不知所謂的往懸崖邊奔去,每讀一次《麥田裡的守望者》都像是在懸崖邊,在生死邊緣被拉扯迴路面上。

謝謝霍爾頓,給了我心底裡最純淨的一片麥田。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800字2

“我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看著四處玩耍的孩子們,若是有誰跑近懸崖,我就抓他回來。”我當初完全不懂霍爾頓,因為理解不了一個半大孩子那憤怒而敏感的內心。後來發現好多人在與成長殊死搏鬥時,都是一個片面的他,我也一樣。

那時年輕的生活像一場讓人躁動不安的舞會,燈光之下,肉體之間,或無所適從,或放浪不羈。大戰之後,從未有過的富足與空虛碰撞在一起,夾縫中的青年洶湧著驕傲與無助。“我曾經毀了我的一切,只為永遠地離開;我曾經墮入無邊黑暗,想掙扎卻無法自拔。”用這句歌詞去形容那時青年的迷茫,竟是分外的貼切。

霍爾頓之所以被推崇成一個類似於英雄的存在,是因為他能看透當時社會的虛偽性並能夠用語言和行動對其酣暢淋漓地諷刺和批判。雖然他最後不免失敗,整個潛逃計劃也像是一場鬧劇,但這短短的三天浪蕩生活已讓他對虛偽的認知無比深刻。他的成功不在於順利逃脫束縛,而在於用自己熔爐般的形象去為眾多原型提供一個精神家園。

霍爾頓顯然不能是一個榜樣,但他卻是我們自己。他代替我們去逃避,去批判,去大聲咒罵。他有時無畏,有時軟弱,有時也不顧一切地想要毀滅。他熱愛,他憎惡,他偶爾也用自己的全力去適應社會。他做了我們想做卻做不出的事情時,我們為他歡呼;他心頭遇冷手足無措時,我們為他心酸。他被虛偽骯髒包圍,但他嚮往守護純潔真實。看似滿紙荒唐言,實則一把辛酸淚。用不了太多深刻,就已是滿懷感慨。

霍爾頓的妹妹也是個很重要的角色。她是霍心中至美至真至善的存在,也是那些麥田裡玩耍的孩子。因為她的純潔,更讓霍厭惡那社會的骯髒和虛偽並深深恐懼這種純潔的脆弱。也是因為她,讓霍有了希望,並最終迴歸家庭和社會。這算是原作裡面唯一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物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不重說教,而是通過一個立體人物的所作所為來讓讀者產生代入感。與其說這是作者所採用的技巧,不如說這是作者費盡心思所表達出的真實和深刻。也正是因為這種真實和深刻,這本小說才影響了不止一代人的青春。

謝謝塞林格的麥田,謝謝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800字3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望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說話口吻,生動而細緻地描繪了一箇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從主人公這一個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荒蕪的社會風氣,道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

主人公霍兒頓是我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為數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耳濡目染,既有醜惡的一面,也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純潔的一面。書中,霍爾頓是一個不肯用功讀書,整天鬼混的沉淪少年,他為什麼不肯用功讀書?難道是資本主義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不需要讀書嗎?看一看霍爾頓所處的環境,便不難明瞭。

學校裡的老師和他的家長強迫他讀書,只是為了讓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卡迪拉克,學校裡的老師大部分是勢利的偽君子,連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師後來發現也可能是個搞同性戀的,而這位老師對他說: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的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原為某種事業卑賤的活著。老師的諄諄教導卻是一條滲透著濃厚利己主義和功利主色彩的資本主義信條,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霍爾頓又怎能找到可貴的精神寄託或崇高理想呢?他不願意與他們同流合汙,自然也就無法好好讀書,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頹廢,沉淪,實質上是對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的最無情的揭露。

作者把霍爾頓身邊的人,全都描繪成假模假式的人,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想逃離這個噩夢般的現實世界,到偏遠的小山村去遁世,但要真正這樣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討厭看電影,但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中消磨時間;他討厭愛慕虛榮而又毫無主見的女友去又迷戀她的美色,他看不慣這個世道,卻無法改變;他甚至痛恨自己,卻沒有參照的標準來改正自身缺點(亦或是說沒有毅力),這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註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爾頓只能用幻想解脫自己,自欺欺人,最後仍妥協於他所深惡痛絕的社會,繼續陷入矛盾的漩渦,無法自拔。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800字4

荒唐是什麼意思?是指人離譜到不可理喻嗎?你做過什麼荒唐的事嗎?這個暑假,我接觸到了一本荒唐的書——《麥田的守望者》。看到了荒唐之下人的本心。

《麥田裡的守望者》講述了一個叫霍爾頓的年輕人,他粗口成章,抽菸、酗酒、搞女人。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也討厭這個假模假式的世界。在多次轉學後,他再次被潘西開除,但他沒有過多的悲傷或憤怒,她受不了這一切。於是他便計劃了一場逃離。

這是一本荒唐的書,而後來又受到各哥高校的追捧。剛閱讀完這本書,我滿腦子都是亂糟糟的,我不明白這本書為何會被追捧?不明白主人公為何如此看待生活?不明白為何會有人如此應用粗言穢語?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一直以來被灌以優秀品德,堅強奮鬥的行為準則,要對生活充滿美好期待……我,我的信仰理念之柱彷彿開始在搖搖欲墜。

這是為什麼呢?這本書的寫作背景讓我潘然醒悟。

這本書寫與美國五六十年代的混亂時代,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二戰的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另一方面,人們缺乏意志,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雖然他不求上進,滿身惡習,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那是因為在他的心底,一直還有著一個夢想——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原來是我看的太淺顯了,無法深入作品,體會作者內心強烈的情感。但這也讓我認清自己,少磨少難的我對生活缺乏危機感,對自己的信念不夠堅定,不也是一種易垮的人嗎?

在國家日益強大的今天,我們習慣了安逸,一大堆青年,失去生活的競爭、感危機感。他們整日沉溺在網路遊戲的世界中,學會了沒事就去抱怨,學會了受點苦就滿世界哭訴,學會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還有一大年輕人,像我一樣,只是一味的讀書,忘卻了生活,信念的大廈根基不穩。我們變成了只會想象困難,想象成功,想象生活的人,在真正的暴風雨來臨時,不堪一擊。

霍爾頓沒有徹底淪落,那是因為他內心深處還堅守著做“麥田裡的守望者”這一夢想。

《麥田裡的守望者》告訴著我們作為新一代青年,我們不能貪圖享樂,而是應該滿腔熱血,樹立遠大理想,不能光做著別人七八十歲都能做的事。

夢想不堅定的人啊,不要恐慌現實的暴風雨,因為那是成長的養料。

《麥田裡的守望者》守的是夢想,保護著霍爾頓不被渾噩的社會吞噬,同時它也守住了我夢想的幼芽。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800字5

剛一掀開書本,就被作者塞林格生動的語言深深吸引,全書用主人公的口吻平鋪直敘,使用了大量的口語,使其有著一種通俗易懂卻又不失發人深省的感覺。

《麥田裡的守望者》以回議的方式寫的是一個出身於富裕中產階級的十六歲少年——霍爾頓,在第四次被學校開除之後,深夜離開學校,來到美國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物,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煩人種種醜惡,他想逃離這個現實的世界,但想到自己也許會得肺炎死去,決定冒險回家和妹妹菲芯訣別,他向她訴說了自己的理想和苦悶,他想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後來霍爾頓決定假裝成一個聾啞人去西部謀生,最後,在妹妹的勸說下,他只好放棄西部之行,回到家之後人霍爾頓就生了一場大病。

看完這本書後,最讓我覺得難得的是主人公在汙濁的環境中仍能保持一顆與世無爭的心,他渴望樸實和真誠,他有著自己的思想和靈魂,他有勇氣拒絕成人世界的虛偽和骯髒,也許正是因為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世態人情,他才有了這個相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夢,他希望自己能夠為孩子們做些什麼,他希望自己沒有的童年可以讓他人擁有。但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玩世不恭,衝動敏感卻又使得他一無所成,他沒有能力改變這一現狀,只能抱著那些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幻想去自欺欺人,最終他還是向這個社會妥協了。

由於作品的感染力極強,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共鳴。青春期這是一個由孩童到成人的過渡期,著名的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夏洛特?彪勒曾把青春期稱之為“消極反抗期”。在這期間,少男少女們總有著叛逆的心理,追求新鮮,憤世氣俗,不思上進。和賽爾頓不喜歡讀書,不喜歡受人束縛,但是除了這些我們還能做什麼呢?打架,抽菸,喝酒,一些禁止學生的行為?多麼可笑啊,它們也許能滿足你一時的好奇和新鮮感,但絕對不會對你的將來有任何一點的好處,只會讓你變得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每個人都有著對理想的渴望,但是如果不靠奮鬥和努力,能換來什麼呢?只有空白,任何的夢只有經過汗水的澆灌才會發芽結果。現實是殘酷的,生活在這個社會裡,不是我們改變環境就是環境改變我們,那麼你們選擇的是前者還是後者呢?麥田裡的守望者也許是那麼的簡單純粹,但它也同樣需要付出,主人公有著美好的理想境界,卻是垮掉的一代,因為他並沒有資本去實現。

《麥田裡的守望者》它道出了青少年的心聲,增加了青少年對生活的認識,給予了我們許許多多的思考。它就像是海市蜃樓,看起來是那麼的真實靠近,實際上卻是遙不可及……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精選1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精選17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精選1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

這是我第一次讀《麥田裡的守望者》。

老實說,我不喜歡裡面的霍爾頓,他不只上進,反以墮落為榮,滿口髒話。他也沒有什麼優點,我所能看到的都是他的缺點,像個不學無術的社會小流氓,在紐約兩夜一天的生活也是荒唐至極,完全的個人主義,以自我為中心,滿滿地都是負面情緒,有些逃避現實的意味,或者說這兩夜一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逃離,一種應對現實不滿的抵抗,然而,故事胡最後他並沒有逃離完全,還是回到了原來的生活,原來的家庭,卻依然故我

看完後又覺得霍爾頓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孩子,叛逆,固執,偏激,誰的話聽不進,只想去遠方,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這一點又讓我覺得他離我很近,他像我高中的時候,那個偏執的自己一次逃學的經歷,並不喜歡那個時候的樣子,那時候所認為的現在也不想追究。算是一個階段吧,他是一個犯了錯想逃卻又沒有徹底逃離的孩子,他還不懂要學會面對,去承擔責任,去改變。他還在惴惴不安地成長著。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2

暑假,我讀了《麥田裡的守望者》。

正如其名,有一個17歲的男孩,厭惡世俗的紛紛擾擾,夢想有一個孩童的世界,沒有城市的紛擾和成人的虛偽。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本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是他在純真的妹妹身前發自內心的幾句話,道出了他心裡所想、心裡所念。

在如今社會中,現實與殘酷將人們狠狠包圍。許多滿懷夢想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在城市的喧囂中,逐漸的迷失自我、失去方向,曾經的夢想煙消雲散,人性也被逐漸磨滅。

還是一片麥田,只不過位置已經跨越了一片太平洋。這裡,誰又在守望?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3

《麥田裡的守望者》成名已久,我卻今天才看完。比起我的晚還有人都沒有辦法讀完呢。真是能理解,這樣一本囉囉嗦嗦、沒有情節的書,讀完是需要十分的耐心的。

還好,最近我在挑戰自己,耐心暫時戰勝了反感和放棄。我看完了最後一個標點。

十四五歲的少年,用叛逆、厭惡、拒絕鄙夷的看待身邊的世界,他吸菸、喝酒、想找女人、逃學,總之這個年齡裡不進監獄的壞事他都幹了,理所當然的壞脾氣如潮水一樣蔓延。聽著他嘴裡、心裡嘟嘟囔囔的發牢騷,感覺他的世界太灰暗了,他真頹廢。可跳出書外,他的世界真是單純:討厭幾個同學,考試不及格、想著去做所有大人做的事情、虛妄的幻想未來。誰都經歷過,形式不同罷了。

他是那麼的可愛,評價他的哥哥、思念他的弟弟、寵愛他的妹妹、擔心歇斯底里的媽媽……尤其是他和妹妹在一起,能看出他是個好哥哥,和所有的哥哥一樣,心疼、溺愛、縱容著這個親人,把弟弟的那一份也給了她。

對家人好的壞人不是個徹底的壞蛋,更何況他還是個孩子。

這本書的出名應該是寫出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內心的迷茫。我已近不惑之年,從這本書裡收貨的是怎樣正確的對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4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它捉住——我是說孩子都在狂奔,也不知道孩子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事,我只想做個麥田的守望者。”這是主人公霍爾頓最後和他妹妹談話時坦露的自己的夢想。

守望一塊麥田,看似多麼可笑甚至荒誕的想法。但是讀罷這本書不禁對主人公肅然起敬起來。在那個社會風氣汙濁的年代,主人公想守望的是一塊精神的麥田,他想守住自己的精神疆域以及這個社會的希望——純潔的孩子們,他不希望孩子們被成人世界的種種醜惡、虛偽所汙染。他真正希望做的是個“純真”的精神守護神。

主人公的夢想不禁讓我想到自己,想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方面的一些東西。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時代頻繁出現的短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第一”、“商業化”,而這一切都暗示出我們這個社會的某些特徵:急功近利、物質化、以及信仰的缺失。

現代文明是急功近利的文明,只求結果,藐視過程。比如旅遊,人們手捧地圖、肩跨相機按圖索驥,專找圖上標明的去處,在某某峰、某某亭卡擦幾下,留下“此處一遊”的證據,便心滿意足的離去。每當我看著舉著小旗、成群結隊、掐著鐘點的團體旅遊,便覺得現代人已經沒有足夠的靈性面對自然,在人與人的擠壓中,自然已經不見了。是的,我們旅遊業,可是,恬靜在哪?真正的精神愉悅在哪?與大自然的交融在哪?

再說說物質化,自古以來,一切聖賢都主張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為了不做慾望的奴隸,保持精神上的自由。柏拉圖說:“胸中有黃金的人是不需要棲息在黃金屋頂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話來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周國平認為一個人太看重物質的享受,就必須要付出精神上的代價。人的肉體需要是有限的,無非是溫飽,超於此的便是奢侈,人要奢侈起來便是沒有盡頭的。溫飽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慾望則是那不斷膨脹的市場刺激起來的。富了總有人可以更富,於是你永不會滿足,不得不去賺越來越多的錢。這樣,賺錢變成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畫家,那裡還顧得上藝術上的追求;即使你是學者,哪裡還會在乎科學的良心?因此我們這個社會靠新聞媒體炒作起來的“名人”越來越多,而真正的偉人卻越來越少。

由於我們身邊所有東西漸漸地都被物質化,連愛情也不免遭毒手,一些人可能甚至會否認精神的意義,因為他們問生活所迫忙於追求物質的富足已經無暇再去顧及精神的富足了。

對於不同的人,世界呈現著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貧乏者眼裡,世界也是貧乏的。世界豐富的美是依每個人心靈開放程度而開放的。對於音盲來說,貝多芬等於不存在;對於畫盲來說,畢加索等於不存在;對於在名利場上奔忙的人,等於不存在;對於只讀流行小說的人,從荷馬到海明威的文學寶庫等於不存在。

想一想,多少時候我們把自己放在世界的豐富美之外了,一個經常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軼聞和凶殺故事的人,生活在多麼不同的世界上!

那麼,我們還要說精神無用嗎?

那麼,我們還要嘲笑主人公的幼稚嗎?

真正不懂生活真諦的是我們。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5

在同學的強烈推薦之下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書,然後用兩個禮拜的時間把它讀完。這是本薄薄的書,只有兩百多頁,但它卻是上個世紀美國影響了一代青年的暢銷書。遺憾的是,作者塞林格這位文學大師於今年1月份辭世,很多喜歡他的讀者也只能在他的作品裡面體會零星的思想碎片了。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無論是是風格還是內容上都很有新穎性,也許如大家所說的,這本書有點像是作者塞林格的自傳,類似於自身經歷的講述。16歲的霍爾頓形象,就想少年維特一樣,叛逆、苦悶、彷徨、憤世嫉俗又充滿無盡的孤獨。很多時候,在社會的現實生活中,他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的矛盾——其實,這是許多青少年成長階段普遍有的一種複雜的心理。他討厭承認世界的虛偽和做作,渴望理想的生活、純真、善良的世界。

小說所描寫的是霍爾頓被精英學校開除後由於不敢回家而在紐約停留的很短暫的幾天的光景,但在這短時間裡面我們可以看見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們:在旅館裡面穿戴女裝的男人、蠻橫電工毛里斯、兩次相遇的修女、假情假意的女友薩麗等等。在他決定要去美國的西部冒險並獨身一人隱居時,他想起要和妹妹菲比告別。告別的時候,他講起了自己的理想,是要當一名麥田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6

我也覺得,這是一部更基本的作品,超越階級、超越年齡、超越國界,只要你曾經思考過,你就會有和霍爾頓同樣的感受,我看了之後,已經覺得我的餘生都無法忘記這部小說,這不是感動、不是會心、不是領悟,不是這些情緒,這是唯一一部直擊心靈的小說,是比athena更athena的那個真實的athena在喋喋不休地跟我說話,禁不住流淚,不能不流淚,我聽著我自己的聲音;禁不住微笑,不得不微笑,面對同樣的世界。那個世界,幾十年後依然一樣,我們和霍爾頓同時代、同地域,這是反人類,這是愛人類,只要有人類,你都可以看麥田裡的守望者,你都會覺得那是你自己在和你自己講話,就是這樣,心中永遠有個霍爾頓,從此以後,在悄悄地和你說話。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太多的敏感、偏執、荒唐、頹廢、甜蜜與歡樂,使日子變得寂寞又溫暖。站在一望無際的碧綠色麥田中,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的壞孩子——霍爾頓。

我有段時間總是那麼煩躁,會因父母一句話而暴跳如雷,會因朋友的一個動作而傷心欲絕。後來我漸漸明白,那段時光,叫做青春。霍爾頓就是在那個時候突然闖進我的世界。他剪一個乾淨的水兵髮型,卻滿頭褐色亂髮,邪邪的樣子,有些迷人。

霍爾頓讀書的地方叫潘西,一個私立的貴族學校。在這之前他還上過艾爾敦·希爾斯學校。那兒有一個非常勢力的校長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見到開了汽車來接孩子的家長就跑來跑去和他們握手,要是學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樸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們握一下手,然後假惺惺一笑,接著就和別的父母去講話。青春的日子裡,快樂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著我們敏感的神經,我們總是會因為這點或那點而不滿或憤怒。霍爾頓受不了這樣的環境,於是選擇了逃離,戴著自己的獵人帽拎著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臨走前,他想要再見見自己的妹妹菲苾。於是託人送去一張便條,約在博物館旁邊。過了好一會兒,菲苾終於來了,她拖著霍爾頓在胡敦讀書時用的舊箱子裝滿了行李決心與哥哥一同離開。霍爾頓沒辦法,只好放棄了去西部。青春就是這樣,充滿了叛逆霸道卻一心想要離開,最後在種種的牽絆下放棄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誒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句話出自一個老師之口,但的的確確是這樣,那時候學校裡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力的偽君子,他們認為為了苟延殘喘地活著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為了某種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連孩子們讀書,也是為了日後能買輛凱迪拉克之類的東西。霍爾頓曾經同妹妹說,他想要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護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擁有過類似的理想,只是那個理想太過遙遠,來不及努力就已經長大。長大意味著放棄,放棄掉有過的美好理想,成為所謂的“成熟男人”,為了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是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絕大多數人會為了生活背叛心靈。

最後霍爾頓生了場大病進了醫院,至於後來的事,無人知曉。於是留在書中的霍爾頓再也沒有長大,我想他依然是那個天真的,單純的“壞”孩子。

成長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有時候,懵懂的我們選擇把自己的不滿和內心的小叛逆藏匿於心中;有時候,為了迎合社會,我們學會了偽裝,學會了恭維,學會了欺騙,學會了送給別人一個個假笑;有時候,為了追逐名利,我們麻痺了自己的內心,封鎖住心中真實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盡全力不讓真實的內心顯露於外。我們越是這樣做,越是會發現——其實別人都在這麼做。

《麥田守望者》裡的這位主人公,看什麼都不順眼。他討厭學校,討厭同學,討厭父母。其實仔細想想,霍爾頓面對的“社會”並沒有那麼可惡。無論是室友、女友或老師,似乎都不是什麼黑暗勢力,只是一群“不好不壞”的人而已。如果作者以第一人稱寫他們,也許會是一個一模一樣的故事。但這個社會最糟糕的地方,也許恰恰是它甚至不那麼糟糕——這些不好不壞的人,以他們的不好不壞,無情剝奪了霍爾頓憤怒的資格,而憤怒——至少憤怒——是一個人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其實滿世界都是霍爾頓。16歲的霍爾頓,30歲的霍爾頓,60歲的霍爾頓。他們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無力超越這平庸。他們無力成為“我”,但又不屑於成為“他”。他們感到痛苦,但是真的,連這痛苦都很平庸——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虛無並感到憤怒,而這憤怒早就不足以成為個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實上自從憤怒成為時尚,它簡直有些可鄙。《從頭再來》裡,崔健唱道:我想要離開,我想要存在。在同一首歌裡,他又唱到:我不願離開,我不願存在。

我想霍爾頓也許不是真的憤怒,他只是恐懼。他只是對自己的虛空人生感到恐懼,而出於自尊心,我們總是把恐懼表達成傲慢。他還熱愛小說呢,他還熱愛音樂呢,他還熱愛小妹妹菲比臉上的笑容呢。最後霍爾頓之所以沒有去西部,也許並不是因為軟弱,因為就算到了西部,也得找工作,也得去超市買1塊錢3斤的土豆,身邊還是會有無數喜歡說“很高興認識你”和“祝你好運”的人。與其到遠方去投靠並不存在的自由,不如就地發掘生活中那尚可期待的.部分——小說音樂和小妹妹的笑容,善待因為迷路而停落到自己手心的那一寸時光,等那個註定的失敗從鐵軌那頭駛來時,閉上眼睛,呼拉,乾淨利落地消失。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7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今天的當代美國文學中,有兩部小說經過三十多年時間的考驗,已被認為是“現代經典”:一部是黑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的《無形人》(theinvisibleman,1952),一部就是本書。

小說一出版,就受到國內青少年的熱烈歡迎,認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一時大、中學校的校園裡到處都模仿小說主人公霍爾頓——他們在大冬天身穿風衣,倒戴著紅色鴨舌帽,學著霍爾頓的言語動作。甚至在六十年代初期,外國學者只要跟美國學生一談到文學,他們就馬上提出了《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視,不僅是由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通過第一人稱以青少年的說話口吻敘述全書,更重要了資本主義社會精神文明的實質。人活著除了物質生活外,還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個比較富裕的社會裡,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

主人公是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德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爾頓出身中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學校裡的老師和自己的家長強迫他好好讀書,為的是出人頭地,以便將來買輛凱迪拉克,而在學校裡一天到晚乾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心思用功讀書,因而老是挨罰,到他第四次被開除時,他不敢回家。便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他在電影院裡百無聊賴地消磨時光,糊里糊塗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與虛榮的女友摟摟抱抱,與此同時,他的內心又十分苦悶,企圖逃出虛偽的成人世界去尋批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這種精神上無法調和的極度矛盾最終令他徹底崩潰,躺倒在精神病院裡。

這本小說一出版,就受到國內青少年的熱烈歡迎,認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一時大、中學校的校園裡到處模仿主人公霍爾頓——們在大冬天穿風衣,倒帶著紅色獵人帽,學著霍爾頓的言語動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國學者只要跟美國學生一談到文學,他們就馬上提出了《麥田守望者》。主人公是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菲爾德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爾頓出身於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學校裡的老師和自己的家長強迫他好好讀書,為的是出人頭地,以便將來買輛凱迪拉克,而在學校裡一天到晚乾的,就是談女人,酒和***,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心思用功讀書,因而老是受罰,到他第四次被開除時,他不敢回家。便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他在電影院中百無聊賴地消磨時光,糊里糊塗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與虛榮的女友摟摟抱抱,與此同時,他的內心又十分苦悶,企圖逃出成人世界去尋找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霍爾頓想作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那些孩子們不掉下去,他在一個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的社會中卻想保護別人,這只是一個很美好的理想,他有能力守望嗎?“麻煩就在這裡。你永遠都找不到一塊寧靜、舒服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本身就不存在!”作者也知道現實生活中的樣子,卻自己在杜撰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物,自身無法實現的依託夢想,這就是這部作品帶有太多的幻想色彩理由!它不是生活實際,但它是一種幻覺的需要,這非常適合處於青春時期的少年思想!

我認為這麼多年來,中國讀者還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作者在變相呼籲社會教育改革!同時用主人公的身影塑造了自己認為的一種模式。至於這部小說是否影響了美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們無從知道,我想美國社會接受這位作家的時候,也就說明是一種預設!現在西方教學方式正被許多私人教育學校在中國到處宣傳,這不僅僅是光為了掙錢,而是從另一個側面發出的一種喚醒!

我們所教的孩子,不也受著折磨嗎?老師嚴厲地批評,嚴肅的表情,讓孩子們身心疲憊,討厭上學。於是就有了不做作業,逃學等現象。學生負擔過重,社會給老師的壓力越來越大,壓力又轉嫁給學生,哪一天又有學生去當“麥田的守望者”,那不是教育屆的悲哀嗎?

作為老師,我們真的要去善待學生,去尊重他們,讓他們愛學習,至少不討厭上學。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8

讀完《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的感觸很深。

主人公霍爾頓在被學校開除,於室友打架,獨自在外流浪等多方的因素下萌生了一個當麥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或許所有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都想遠離這個假模假式的世界,守在一塊麥田裡,守護著那些玩耍中的尚還純真無邪的孩子。或許,霍爾頓所說的“懸崖”就是大人的世界。霍爾頓不願純潔的孩子墮落成所謂的“大人”。

而讓我們想遠離大人的,是大人們的假模假式,是大人們掛在嘴邊的客套話。童年期的我們太小,成年期的我們以“腐爛”,只有現在的我們最清醒。我們能看清這個世界的骯髒,我們不願染上那些汙穢。我們只想找一塊淨土,一塊沒有陋習,沒有大人,只有純真的孩子的淨土。

可也許這淨土並不存在,大人們以汙染了整個世界。於是,我們只得開始反抗,努力保持自己心靈的淨土。當大人們要我們對醜的事物說恭維話時,我們說出事實;當大人要我們學習他的假模假式,並將其稱為“禮貌”時,我們仍直言不諱。於是大人們說我們叛逆,於是便多了許許多多“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威逼利誘,直到我們妥協,任他們將我們改造成一個個“家人”,還美名其曰:“為你好!”。

我們好像不可能戰勝大人,改變在他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地虛偽。而且,我們似乎也無法堅持到底,工作上不會拍幾句馬屁,就沒法討老闆歡心;交際上,不會幾句客套話,註定要被排擠……總之,不虛假就沒法在社會上混!

大人們正是靠著這些理由,“名正言順”地在我們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就要我們對所有人,哪怕是討厭的人也要笑臉相迎,用最甜的聲音打招呼,還得稱之為叔叔或阿姨。還要求我們在客人來的時候一動不動地坐著,這樣父母就會聽到客人的恭維話:“你家孩子好乖哦!一定是你們教育的好!”父母這是就會忍住滿心的竊喜,佯裝滿不在乎的來一句:“哪裡哪裡,一般般啦!”然後與客人“呵呵”的客套半天。哎,人性虛偽哦!

這奉承話估計是針對人們愛慕虛榮的特點而產生的。不論在什麼場合,說給什麼人聽,被誇的人都會紅光滿面,笑的朵花似得。也不想想別人說的是真是假,心裡又打著什麼主意。一誇就忘形,人的致命弱點!

在我看來,人似乎在某些方面還不如狗。狗愛憎分明,喜歡,它就會衝你搖尾;厭惡,它就會衝你吼叫。而人呢,總是口是心非。哪怕厭惡,也要為了利益去討好。那滿臉堆笑的模樣實在讓人作嘔!

放棄那些假模假式吧,大人們!對於這個世界,孩子們看的比你們清楚多。去做孩子吧,做純潔的孩子。孩子的世界裡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為利益而不顧一切。你們不必討好誰,孩子不需要那些恭維;你們不必拘束言行,生怕得罪人,孩子是世界上最寬容的的人。

讓孩子淨化你們的心靈,洗去世間的骯髒。讓孩子擦亮你們的眼,去看這世間尚存的美麗。

一起去做孩子吧,做充滿童真的孩子,還世界一片淨土!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9

最近翻讀了一下《麥田的守望者》這本書,發現它帶給我的震撼以及精神上的鼓勵還是一如最初。相比之前看的時候,這次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0

翻開J·D·賽格林的《麥田守望者》,封面的天空是純淨的湛藍色,一片金黃的麥田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盡頭。遠方,一個孤獨少年的守望身影在灼眼的陽光下傾斜著投在那大片的金黃上。

賽格林的書在他人看來活是一本“教育小說”。的確,主人公是一個大家眼裡的“問題學生”,再被學校開除後遊蕩於紐約街頭。在這幾天中,他看到並且看透了成人世界的種種醜惡,與他童年中那個理想的世界相去甚遠。於是,他便幻想守望自己的最後一片麥田,做“純真”的守護神。但現實的殘酷最終逼得他精神崩潰,最後只得在療養院度過餘生。

不知道為什麼,面對這本令教育家們爭執已久的書,我卻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

合上書,封面上少年的背影又一次讓我有些莫名的感動,眼角溼溼的。想起以前曾在哪本雜誌中看到過一個名為“麥田守望者“的樂隊,那群年輕人是因為共同的愛好——喜歡《麥田守望者》這本書才這樣走到了一起。開啟MP4,聽著《在路上》,吉他樸質自然地音色頓時流淌出來,是那種令人懷念的調子。“我們沒有理想/流浪沒有方向/總是夢中麥田/守著一片金黃”主唱有些沙啞似經風霜的聲音陡然使我聯絡到了那位的少年,在紛亂的鬧市中堅毅地守望著心靈的最後一片麥田。

抬頭,窗外的天空已不再湛藍。靜靜遠眺,我多想就在眼前尋找到自己的麥田。但滿街汽車的轟鳴聲與遮擋住視線的高樓大廈,嘲笑般地打破了我的幻想。許多黑暗將心中的麥田包圍,什麼也看不見。心也會漸漸變得麻木吧,在虛偽的世界中仿?著,有誰還在守望自己的麥田?

也許,他們不是這樣……我的思考又漸漸退回遙遠的歷史長河中,我驚喜地發現了許多“麥田守望者”們的身影在浪花中閃爍。莊子與濮水之畔守望,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繫之舟。面對官場功名,他持杆不顧,保留了心中金黃的麥田;於是歷史記錄了他那至今還在茫茫天域迴盪的聲音:“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與之相隔百年後,凡·高在世界的另一端守望,他深愛著歐維爾那片燦爛的麥田。他的作品中便充斥著與這個世界不和諧的熱烈,難以為世人所接受。他是在歐維爾的麥田中選擇離去的。當夕陽欲頹,金黃熱烈的麥田中一個最後的守望者綻放出自己最後的美麗,那片燦爛的麥田會陪伴他走向天堂。

他們是麥田守望者,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堅守著心中的最後一塊聖地。回望從前,許多“守望者”們站在風揚起的麥田邊,目光堅定淡然,望向遠方。尼采,北島,海明威……大片大片的金色麥浪在我的記憶中搖曳。

我想,我也要做個麥田守望者。縱然會孤獨,會寂寞,但我也想像賽格林筆下的少年一樣,守望自己最後的麥田。

讓我們成為麥田守望者吧。守望最初的純真、善良,守望一片金黃。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1

“我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看著四處玩耍的孩子們,若是有誰跑近懸崖,我就抓他回來。”我當初完全不懂霍爾頓,因為理解不了一個半大孩子那憤怒而敏感的內心。後來發現好多人在與成長殊死搏鬥時,都是一個片面的他,我也一樣。

那時年輕的生活像一場讓人躁動不安的舞會,燈光之下,肉體之間,或無所適從,或放浪不羈。大戰之後,從未有過的富足與空虛碰撞在一起,夾縫中的青年洶湧著驕傲與無助。“我曾經毀了我的一切,只為永遠地離開。我曾經墮入無邊黑暗,想掙扎卻無法自拔。”用這句歌詞去形容那時青年的迷茫,竟是分外的貼切。

霍爾頓之所以被推崇成一個類似於英雄的存在,是因為他能看透當時社會的虛偽性並能夠用語言和行動對其酣暢淋漓地諷刺和批判。雖然他最後不免失敗,整個潛逃計劃也像是一場鬧劇,但這短短的三天浪蕩生活已讓他對虛偽的認知無比深刻。他的成功不在於順利逃脫束縛,而在於用自己熔爐般的形象去為眾多原型提供一個精神家園。

霍爾頓顯然不能是一個榜樣,但他卻是我們自己。他代替我們去逃避,去批判,去大聲咒罵;他有時無畏,有時軟弱,有時也不顧一切地想要毀滅。他熱愛,他憎惡,他偶爾也用自己的全力去適應社會。他做了我們想做卻做不出的事情時,我們為他歡呼。他心頭遇冷手足無措時,我們為他心酸。他被虛偽骯髒包圍,但他嚮往守護純潔真實。看似滿紙荒唐言,實則一把辛酸淚。用不了太多深刻,就已是滿懷感慨。

霍爾頓的妹妹也是個很重要的角色。她是霍心中至美至真至善的存在,也是那些麥田裡玩耍的孩子。因為她的純潔,更讓霍厭惡那社會的骯髒和虛偽並深深恐懼這種純潔的脆弱。也是因為她,讓霍有了希望,並最終迴歸家庭和社會。這算是原作裡面唯一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物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不重說教,而是通過一個立體人物的所作所為來讓讀者產生代入感;與其說這是作者所採用的技巧,不如說這是作者費盡心思所表達出的真實和深刻。也正是因為這種真實和深刻,這本小說才影響了不止一代人的青春。

謝謝塞林格的麥田,謝謝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2

我某些時候對身邊的人和事物的質問,懷疑,逃避和他的言行不拍而和。他的彷徨與苦悶幾乎可以傳染,讓我深陷其中;他的思想在我看來是我的思想更詳盡的描述;他對世界的看法某些方面來說就是我的看法。我甚至懷疑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我。

這些也就是當初穆航不讓我看這本書的原因,他說我看了會對主人公的世界觀展示完全贊同的態度,如果見到了主人公,我會跟他一見如故,但事實並不會如此。

首先,他應該看不慣我,我也看不慣他。所以並不存在一見如故之說。更重要的原因是,雖然在很多地方很相似(這我不得不承認),但對他來說,他看不慣的他不會去接受。而對於我,我可以。

我可以接受他人假模假式的邀請參加個什麼活動;可以接受我不是很喜歡的人在我耳邊絮絮叨叨;可以接受某個勢利的大叔用他虛偽的語調陳述他認為的事實。

這種接受,它不僅是證明我可以讀這本書,我並不是霍爾頓(主人公名字)的證據,更是一種自我思考,一種對人生的認識。我可以隨時想到那些他看不慣的.現象,讓自己接受它,讓自己不再做霍爾頓這種看什麼都不順眼的人。這是我讀完這本書的一個收穫。

除了這點,還有幾個地方讓我印象很深刻。

一就是主人公的麥田。

他老是想象有一塊麥田,有很大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個幾萬個。附近沒有一個大人(除了他自己),他就站在懸崖邊在哪兒守望,要是有孩子往懸崖邊奔來他就把他們捉住。他整天就幹這個事,只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二就是安多里尼先生給他的紙條。

上面寫著:“一個不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種事業英勇的死去,一個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種事業卑賤的活著。”

三是霍爾頓準備一路搭人家的車到西部去

(用他的話說就是離開家,不再到那混賬的學校上課)時,他妹妹提箱子出現的那一幕。他要向他的妹妹告別,她妹妹很小老粘著他很喜歡和他在一起。後來在約定告別的地方見著他妹妹的時候,她手裡拿著箱子說要和他一起走,說只要霍爾頓答應她讓她和他一起走,絕不麻煩他,只是跟他走。

“麥田”讓我的質問,懷疑和逃避得到了應有的承認和發洩,那裡我,不只是霍爾頓,可以從中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跡。安多里尼的字條讓我知道自己該怎樣活,弄清自己往哪兒走,不要為了某種微不足道的事業死去。他妹妹的提箱子出現還是給了我壓抑的心情很大的感動,後來他的留下來至少說明他還有羈絆,還有親情。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3

這本書買回在家裡放了很久,一直很想讀。朋友說這書文筆像是少年的對話般口無遮攔,可讀後我竟覺得這青春的小說有些許傷感。

故事的內容很簡單,主人公霍爾頓又一次被學校開除.他不想讓被開除的訊息被家人發現,於是他決定去流浪.在他流浪的三天中,他經歷了許多,也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霍爾頓是一個放浪不羈,思想偏激的中學生,在他眼中幾乎所有的事都是虛假虛偽的,讓家長頭疼,讓老師擔心,是個典型的不良少年。

剛翻幾頁,文中毫不避諱的髒話便讓我沒有心情繼續讀下去。可當我讀完後,我覺得這其實是一部青少年心靈的成長史,充滿叛逆,不羈,放浪,渴望長大的心理,我對主人公霍爾頓的看法也有所改變。

霍爾頓其實是青少年心理的一個代表,都充滿著些許叛逆心理,不高興時以一種頹廢無聊的態度來面對各種事情。在這年齡階段對這青春的小說本應有所共鳴,可我竟有點傷感,有點心疼這個叛逆的少年。本應單純,有活潑陽光心態的少年,竟對世間的一切那麼漠然和極度厭惡,沒有理想和未來,霍爾頓也許把這個世界看得太過虛偽和黑暗,所以他不幸福。

同時霍爾頓又是十分可愛善良的。他渴望長大,他在要酒時總是故意偽裝成大人,不想讓侍者看出他的真實年齡;在他流浪過程中,他給兩個修女捐錢,後來又為捐的錢少而慚愧;他對妹妹菲苾是那麼喜愛,那麼呵護,在他認為晦暗虛偽的世界中,妹妹是他唯一知心的人。

“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裡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只有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幹那種事,就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這個想法很離譜,但這是我惟一真正想當的。”這是書中唯一出現“麥田裡的守望者”字眼的一段話,這也是霍爾頓真正內心的理想。我認為這裡麥田其實就是指每一個人的青春少年,人們在青春中會迷茫,會丟失方向,會不知所措,有人會在青春這無際的麥田中迷失了自己。霍爾頓想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其實是他想要在他那迷茫的青春中找回丟失的自己,當他要迷失在青春裡時,他想拉自己一把。我想這才是麥田的守望者真正的含義吧。

你要是在麥田裡遇到了我,請別驚訝,年少的我也正在麥田中尋找理想。當快要迷失初心時,我想那位麥田的守望者也會拉我一把吧。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4

看完這書,已經時隔半月了。在回味了無數次以後,覺得應該寫下來,深怕這味道會被忘記。

第一遍看的時候,感覺這是一本雜亂無章的書。講述了一個思想混亂的少年三天兩夜的經歷。一切都是那麼盲目,那麼叛逆。這樣的書只能一口氣讀完,不然你是不會有第二次翻開他的慾望的。

但是我花了一下午讀完他的時候,我發現我愛上了這本書,應該是太愛了。

在你讀他的時候你會感覺,這是多麼奇怪的一個少年,他眼裡的世界,他腦裡的世界是多麼誇張,我很難理解他在想什麼的。

但是讀完以後,回味一下。他的經歷與我是多麼相似啊,我不是也曾經也有過這樣雜亂無章的生活嗎?這不就是我嗎?

他的任何一個奇怪的舉動,不可思議的想法,我的身上都軋歷過。

感覺,霍爾頓忽然變得那麼真實。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5

這本書描寫了16歲的霍爾頓在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遊蕩的三天所遇見的事情。這本書的語言充滿著憤怒和無奈。

霍爾頓是本篇文章的男主人公,他是一個討厭世俗社會,嚮往田園生活的人。霍爾頓有個妹妹,十分天真可愛,十分依賴霍爾頓。在霍爾頓厭煩這種社會,準備去田園流浪的時候,他的妹妹勸阻了霍爾頓。在他遊蕩的三天裡,雖然討厭著世俗的社會,但卻同時又在享受中,沉淪在這種虛偽枯燥世界裡面。他被迫生活在這虛偽且浮躁的世界。他能做什麼呢?他只是個16歲的少年,他只能接受和忍耐。

霍爾頓是大多數少年的縮影,一部分少年最後和那些虛偽的人一樣,成為了自己所討厭的虛偽的人。而霍爾頓的結局也是悲觀的,他逃避社會,即使他一心想改變這種現狀,遠離這種社會,然而他最後又被送去了其他的學校,繼續生活。

霍爾頓說他想成為麥田裡的守望者,想離家出走,過著田園般淳樸的生活。但我更認為這麥田是他心中的淨土,他想做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著自己內心最後的倔強,和那已經支離破碎的夢想。

“智慧是命運的一部分,一個人所遭遇的外界環境是會影響他的頭腦的。”

我羨慕那些在逆境中仍然能閃耀出自己光芒的人,更羨慕在逆境中不僅閃耀光芒,還能改變他人的人。就像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就像夏榆的《白天遇見黑暗》,就像魯迅的《狂人日記》。他們身處逆境卻能在歷史的暗流中成為一道耀眼的光。

我們也是少年,我們心中也曾有不平。當遇到擾亂你心思打亂你夢想紛擾你思維的一切的一切,你是否會因承受不住這些言語這些壓力,而選擇沉淪?

我從《奇葩說》中看到過這樣一個論題:生活帶給你的痛苦讓你成長,你是否會感謝生活?

我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是因為有一個人,他說:我一定不會感謝生活。他說:有些人在痛苦中成長,磨練自己。但有些痛苦磨平了多少人心中的理想,更別說理想,甚至連一點小小的目標都會從你的心中抹去。就像霍爾頓一樣,他內心憤慨他內心不平,但他最後卻又服從了這種生活。

我想說:如果你有夢想就去做吧。如果你一直是我想這樣做,我想那樣做。那你最後也只是想成為你想做的人。

我希望:我們,都可以守護住自己內心裡的麥田,無論是別人的言語,還是周圍生活帶給你的壓力,我們都能成為自己人生中的那一道閃耀的光,成為自己心中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6

《麥田裡的守望者》,很明媚的鵝黃底色封面,塗著一綹綹橙紅碧綠的火焰,一如青春本身給予人們的印象,但讀後卻被一種灰調子的情緒所籠罩,呼吸著稀薄的氧氣,莫名的悲愴襲上了心頭。

小說主人公霍爾頓我們身邊隨時可見的孩子,也鳳毛麟角的孩子,16歲的他抽菸,喝酒,與自己不能接受的輕浮女子交往,四次被學校開除,讓很多正派人對他的優點也嗤之以鼻了。

但這一切唧唧歪歪,都可以以“無辜少年反抗壓抑的社會秩序”的名義而被寬容,甚至被喝彩——據說後來美國有很多青少年刻意模仿霍爾頓——因為他個少年。在青春的掩護下,頹廢勇氣,懶惰反抗。有一段時間甚至有人為此類文藝作品起了個型別名稱,叫做“殘酷青春”。我對這個名詞沒有多少好感,總覺得這叛逆一個比較積極的說法。但眼前的這個霍爾頓卻並不讓人討厭。

他的父母對他充滿了期待這份期待卻讓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所以在帶領了校擊劍隊去紐約參加比賽,作為隊長他卻把重要的東西忘在了地鐵上。這樣的錯誤自然不能原諒的.所以他就遭到了再一次的被開除。他對於被開除並沒有太多的傷心,但卻害怕回家面對自己的父母。於決定用他手中的錢去紐約玩兩天。當他父母知道訊息後無法不面對的時候再去面對。

看到這裡覺得有些熟悉,因為這我們大多數青少年常有的心理。想贏,怕輸,怕父母失望,失敗了不敢面對。

下面的這段話我收藏了這霍爾頓的理想——“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說_——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在那兒守望,要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很喜歡這樣的話,這樣的理想也許不遠大,可我們的生活中難道不真的需要這樣的守望者嗎?而我們每個人其實也就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吧。這樣的工作雖然會枯燥,但我們首先得把這樣的小事情做好了才啊——雖然每個人的心中或許會有一種一劍寒九州的英雄主義情結——但還象霍爾頓這樣做一件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吧。

我想這也霍爾頓可愛的地方。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護一種美好這才真正的大善良,這種大善良讓霍爾頓在頹廢中也顯得那樣的可愛,就像在一片沼澤地中讓我們看到了閃光的美好的東西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7

“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裡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只有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幹那種事,就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這個想法很離譜,但這是我惟一真正想當的。”這是書中主人公霍爾頓說的一句話,也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話。本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敘的語氣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城遊蕩將近兩晝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它不僅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仿惶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徵,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

霍爾頓是叛逆的,他的叛逆來自於隊中產階級社會的種種不滿,人性的扭曲,就連他唯一尊敬的老師後來發現也是一個同性戀。但他又是善良的,他是徹底的善良,打從心裡的善良,他為了不讓孩子們掉入懸崖,渴望終身當一個孤獨的麥田裡的守望者。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於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偽勢利非常厭惡,看到牆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芯真誠愛護,百般照顧。

我覺得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本很好的書,它是一本可以直接觸碰人心靈的書,以至於他影響了幾代美國青少年。主人公身上充滿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課、吸菸、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徵,他厭惡學校,以及學校裡的老師、同學等一切的人和事,他總是希望逃離現實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卻又一次一次被現實打擊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著他,理想與現實之間是具有差距的。但是他也有理想,那就是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們現在處於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儘管前方有很多困難,但我們是這個國家未來的接班人,我們也應該有理想有抱負,如果霍爾頓沒有理想,很難想象他不會變成一個自甘墮落的人,成為中產階級的犧牲品。

我相信世界還是美好的,人間還是充滿人性的,只要我們有希望我們就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