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反思(通用20篇)

來源:才華庫 2.81W

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的賞析

這首曲子一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鋼琴奏鳴曲中一向作為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採取了十分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樂章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承前啟後”作用,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在此銜接得非常完美。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衝擊”的態勢。

月光曲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學反思(通用2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光曲教學反思1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內容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從鮮明的形象中領略人格美

課文塑造了貝多芬、窮兄妹倆兩種人物形象。教學時,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靈美,能使學生受到人格力量的薰陶。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理解這一人物形象時,我著重向學生介紹他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從貝多芬為窮兄妹倆彈奏樂曲這一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不辭勞苦、一心為民作曲彈琴的精神。窮兄妹倆作為勞苦大眾的代表,他們生活很困苦,但十分愛音樂,對生活充滿了樂觀的態度。通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能深切體會到窮兄妹倆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依為命的善良品性。

二、從生動的語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例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說:“通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湧、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幻。此時,學生雖然沒有親耳聆聽《月光曲》,也能通過充溢著優美意境的語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從優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教學中,在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型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應該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只有個別地方,如描寫風起浪湧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說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等,都應該讀出其中蘊含的感情。課堂上,由於急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提高,以達到理想效果。

月光曲教學反思2

今天,終於完成了為時大半個月的公開課教學,整堂課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一、找準學段教學目標

我瀏覽了人教版語文六上八個單元的單元導讀,發現第一單元和第八單元兩個單元都以學習聯想作為單元的學習要求。我想一冊書中兩個單元出現了這一個學習任務,聯想這一種寫作方式應該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教學點。同時,既然第一單元已經讓學生學習過聯想,那麼這一單元的聯想教學應該有更深的突破,所以確定瞭如下的教學設計:

1.感受聯想,他能夠過朗讀,想象等方式學習皮鞋匠聯想的片段。

2.通過比較,認識純聯想。

3.聽音樂,學寫純聯想。

通過教學,學生基本能感受到這段聯想表達的旋律,同時也能聽著音樂寫下自己的想象,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

二、以生為本,將課堂還給學生

本堂課,我時刻秉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感悟,所有板書上的內容也以學生的話語和感想為主。語文的課堂應該是生成性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產生智慧的碰撞,而不是老師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目標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然而,語文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上,朗讀方面的提高還不夠明顯,讓學生讀出月光曲旋律變化時,未能很好地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另外,在語文課堂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這一點上,可能這堂課更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課堂的人文性稍微有點欠缺。

語文教學之路是一條漫長而艱鉅的道路,希望未來的日子常教常新,能帶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月光曲教學反思3

《月光曲》這篇課文是一篇培養學生聯想、想象能力的好課文。課文寫了發生在故事過程中的人物看到的、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還寫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和想象。在教學第九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自己的情感。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第九自然段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同學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象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我及時抓住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我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後彷彿看到了什麼,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說,看到了漲潮;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月光曲教學反思4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充滿著挑戰和機遇的資訊時代,是立足現代、走向未來,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教育創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價值追求必須反映新時代的價值觀念。在追求教育價值的過程中,教師的觀念更新是關鍵。

《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首著名鋼琴曲的傳說。那天,貝多芬來到一個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來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的談話所感動,即興為盲姑娘演奏,表現了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執教《月光曲》一課,如果拘泥於“同情勞動人民”這一主題,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圍繞老師的意圖轉,學生就很可能眾口一辭說“同情”,落人教師的窠臼,歸根結底還是回到了傳統教育的軌道上。而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則要求教師必須敢於打破教參的束縛,樹立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的時空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學《月光曲》在確立情感目標的基礎上,要著眼於學生髮展,建立開放式的目標意識:

1、公德意識:

貝多芬樂意為窮人盲姑娘演奏,這是藝術家良好素質的體現,要引導學生領會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創新意識:

藝術的創新源於生活,藝術的真諦在於為全人類服務,要培養我們“地球村”小村民的藝術追求和創新精神。

3、挫折意識:

盲姑娘又目失明,卻酷愛音樂,要引導學生體會盲姑娘對生活的信心和對人生的執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標定位轉變為例,可見,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無論何時都應成為學生和教師的共同追求。對學生來說,要善於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悟出真知灼見;克服依賴心理,養成主動的探索精神。對教師來說,教學創新要適應服務現實的需要,適應中國現代化、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層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師必須擴大素質教育視野,著眼於現代型、未來型、國際型人才的培養,以全新的觀念、全方位的視野,構建閱讀教學開方式的發展性目標體系。

月光曲教學反思5

《月光曲》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講述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文中沒有描寫“月光曲”優美旋律的文字,但我們分明會感受到月光曲變化的旋律、曲調、節奏,它主要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課文寫得最美的一段話。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貝多芬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難點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這重點、難點對學生來說確實有難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必須讓學生反覆地讀,自己感悟出來。

上午的語文課上,學生通過讀書,把皮鞋匠的聯想想象成了三幅畫,即:月亮升起,灑滿銀光;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風起雲湧。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湧,從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化。但是對“樂曲的變化正是來自音樂家情感的變化以及情感變化的原因”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感覺。我有點著急。

課後,我進行了深刻反思,認識到給學生安排的讀書時間還不充分,老師的引導還不到位,要想真正讓學生自己感悟出來,應該引導學生著眼於全文來讀,而不是僅僅侷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語文課,我把這個問題專題來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體會到了在創作過程中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即: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輕鬆悠閒,此時心情是“平靜”的;當聽到茅屋裡窮兄妹倆的對話,有感於兄妹來的善良、純潔、善解人意、互相體貼,更出於盲姑娘對音樂的奢望,此時貝多芬平靜的心情變成得非常感動,走進去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當一曲彈完,貝多芬看到了一個愛音樂而且懂音樂的盲姑娘,他認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變得更加激動,創作激情頓時而生xxxxxx)

只是,老師情感的融入還不是非常到位,問題設計還應該更加精煉,課堂上仍有點著急,缺乏等待意識。要改!

月光曲教學反思6

《月光曲》這篇課文講述了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故事。

我反覆讀課文,理解著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通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1、怎樣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語言調動孩子的情緒。平淡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乏味。當老師自身的語言抑揚頓挫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起伏,能夠自然地引領孩子進入課堂,進入學習狀態。

用微笑拉進師生的距離。一堂課下來,如果教師一直板著臉,無形之中孩子就會疏遠你,從而產生一些厭學情緒,因為他覺得老師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喜歡老師,就更不會喜歡這樣的老師的課堂了。

用評價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每回答一個問題,最期望的就是老師給他一個針對他回答的恰當的評價。當你的評價給他以肯定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當你的評價給他以鼓勵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動力;當你的評價給他以建議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方向。可當你的評價給他以批評的時候,他會有挫敗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厭學的情緒;當你沒有評價的時候,他會失落,因為他沒有引起你的重視,從而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

2、怎樣達到預設的課堂效果

通過讀去感悟,帶著感悟再讀。孩子通過讀課文,能從子裡行間裡有所感知,讓孩子把其感知再回歸到課文,通過讀來表達與強調自己的體會,就加深了其對課文的理解。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點撥與指導。當孩子理解不夠到位的時候,教師要通過範讀來強調,讓孩子透過聲音來感知。在理解兄妹倆對話的時候,我先讓孩子自己讀,從對話中聽出了什麼。通過讀書反饋,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課文,我讓其帶著自己的體會讀出來,比如,一個孩子說她聽出了盲姑娘很熱愛音樂,讓她通過讀把盲姑娘熱愛音樂體現出來,孩子的讀就多了一分體會,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進入了角色。同時,教師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領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師的語言必須千錘百煉。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預設的問題越長,孩子越不能準確理解教師的意圖;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也是讓教師常常意想不到的,預設的問題一定要用語簡潔準確,可能一個字的偏差,就導致了孩子的歧義理解。同樣地問題不一樣的問法,就收到不一樣的課堂效果。

月光曲教學反思7

《月光曲》記敘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貝多芬被一對窮苦的兄妹的境遇感到而觸發了靈感,即興創作了月光曲。30分鐘的時間,要把所有的教學目標都完成是不現實的。我就對教學內容大膽的進行了取捨。重點就放在對兄妹倆聯想出來的情景的朗讀,感受音樂的旋律,體會貝多芬情感的變化。

在匯入時,我選擇了兩首旋律不同的樂曲,讓學生初步感受音樂旋律的不同,表達作者不同的心理感受。瞭解音樂旋律:舒緩、高亢。為下文學習做鋪墊。學生很投入的欣賞樂曲,也說出了喜歡的理由。由於我初次參加區級賽課活動,內心十分緊張,導致語言表達不夠流利,影響了教學效果。這也體現了自己缺乏鍛鍊,課前心理準備不充分,對自己的訓練不足。

緊接著,讀課文階段。我設計了3次通讀課文環節,分別是初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默讀:思考問題,本文寫了什麼事?快速瀏覽課文:找句子。通過3次朗讀基本做到了正確、流利。可當教學實施時,出現了漏洞,學生在自由朗讀的時候,不是隻讀一遍就結束,而是迴圈讀。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自己在巡視指導時也沒有注意。當發現時時間已經用去七分鐘。我只好改變了教學設計,取消了第二次通讀全文。從這個失誤感受到自己教學經驗不足,朗讀巡視時,只注重了形式,沒有及時發現問題。

重點閱讀階段。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在教學完成後,通過了解自己的聲音還是不夠巨集亮,下次應提高自己的音量。由於時間的關係,設計的師生配合朗讀沒有實現,比較遺憾。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月光曲教學反思8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國小語文課文。教學中,我以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兩次對話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感受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這兩次對話在課文的資料上,正是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一曲的關鍵處,把這兩個片段讀好,就能感受貝多芬豐富的內心世界。

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湧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動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構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比較,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讓學生劃出描述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比較一下自己在課件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彷彿。就這樣,透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月光曲教學反思9

這是我國小時候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篇課文。那時沒有見過鋼琴,卻感受到了琴聲的優美,沒有見過大海,卻聽到了洶湧的濤聲。這,都來自於這篇動人的《月光曲》。希望這節課,也能讓學生有如我一樣的體驗。

情境引入。

音樂也會說話,它又比語言來得更直接,更貼切,更能激發人的感情。首先播放這首《月光奏鳴曲》,配上月光大海背景圖,很快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朗讀悟情。

第三自然段是兄妹倆的談話,是一個很好的朗讀素材。我採用分角色的形式讓同桌兩位同學朗讀,然後再指名一男一女兩位同學讀。又不失時機地問道:“從他們的對話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說,我感受到他們很窮,妹妹又非常喜愛音樂,可她很體諒哥哥。“他們的對話該用什麼語氣讀呢?”通過老師語氣、語速上的指導,學生們的朗讀越來越充滿感情,這是說明他們已經走入這故事了。

第九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貝多芬的演奏把兄妹倆——不,是所有讀者帶入了一個美妙的音樂世界,我採用了欣賞朗讀的方法。配著美妙的《月光曲》,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再指名讀。在讀中他們也體會出了貝多芬感情的變化,接著我配上大海、月光、浪濤的畫面讓學生跟著讀。在音樂與畫面的雙重感染下,學生們情緒激昂,形成讓人心絃震顫的節奏美感。這就是我當年的感受,以至於幾十年後仍然記憶猶新。

月光曲教學反思10

《月光曲》雖然這是一篇幾十年的老課文了,但每次講到這一課,我都有新的體驗。這次,我打破了常規的順序,先從課文的重點部分——第9段開始:

1、音樂激趣,感受魅力。

在準備這節課時,我把《月光奏鳴曲》反覆聽了多遍,先讓自己感受《月光曲》的清幽,和那洶湧澎湃的意境。帶著這份美好的感受走向課堂。課堂上,配上美麗的圖片讓學生傾聽這支曲子,想象由樂曲聯想到的畫面。學生談到了浩瀚的大海,洶湧的海浪,翻飛的海鷗……學生從聽覺上感受到了《月光曲》的魅力,我直接過渡到課文第9段,讓學生輕聲自由去讀,“這次,你腦海中又看到了什麼畫面”,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想象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美讀昇華,促進理解。

在學生對曲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之後,我讓學生多種形式去朗讀這部分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的內心感受在美讀中表達出來。配上這支優美的《月光曲》,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聽音樂、讀美文,充分感受到了感受文字的文字美、音韻美、意境美。

此時再回到故事的開頭,“這支曲子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帶學生走進那個月光縹緲的夜晚……

月光曲教學反思11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內容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下面就從優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教學中,在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型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感覺到:

《月光曲》給人以深沉,可能是因為貝多芬對兄妹倆的貧寒而感到同情。

《月光曲》給人的感覺很舒緩,可能是貝多芬找到了知音,而感到很開心。天地之間,是什麼情誼感化了人間,是什麼進化了人類——是無私的愛,一種對心靈的呵護,一種讓人從絕望中得到希望的力量,一種給人幸福的力量。

《月光曲》讓人想到了月亮慢慢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月光灑滿了海面,突然海面上吹起了一陣風,海上波濤起伏,浪花一朵朵撲過來,波瀾壯闊。

《月光曲》全曲一開始時聲調較舒緩,音色很柔美,像白雲飄過天際,留下些飄飄渺渺的痕跡,又似迎風微拂的重柳枝,如煙如夢,若有若無。突然,旋律高昂、激烈了起來,聽者彷彿也被捲入了進來,也隨著音樂感到了緊張;最後,旋律又恢復了風浪前的平靜。

《月光曲》給人帶來身臨其境之感,讓人陶醉其中。

月光曲教學反思12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章熔傳說、美景、深情於一爐,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習要重視積累、朗讀和運用。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不可不尊重編者意圖。這篇課文最亮的語用點在於第九段皮鞋匠聽到樂曲後產生的聯想,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薰陶,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二是體會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

在此之前,學生對於聯想的運用在本冊第一單元已有接觸,並不陌生,但運用聯想來描寫音樂、特別是運用聯想畫面的變化來體現音樂旋律的變化卻是第一次接觸,所以,課上老師必須以感悟作者運用聯想畫面變化體現音樂變化這一方法為重難點,運用多種方法加以突破。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與其什麼都教但什麼都沒教會,什麼都練但什麼都沒練成,還不如強調一課一得,通過設定專項訓練,追求有效突破,讓學生確有所得。所以,我大膽取捨,遵循語文教學“一課一得”以及學習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的新課標理念,從文字的語言特色出發,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三個維度:知識目標:感情朗讀第九自然段課文,感受《月光曲》優美的意境,體會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能力目標:學習展開聯想用畫面描寫音樂的方法並運用。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薰陶,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教學的重點難點為學習展開聯想用畫面描寫音樂的方法並運用。

上課伊始,我引導孩子回顧課文主要內容,並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讓孩子整體感知文字,隨後直奔具體描寫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突出精髓。在教學中我捨棄繁瑣、機械的分析、解釋。這篇文章的生命氣息在於意境美——環境是美的,人的心靈是美的,而音樂則是美得極至。所以,學生無論從中感悟到什麼都是在與作者直接對話,都是有價值的情感體驗。於是,在“感悟聯想”的教學環節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體驗,丟擲一個開放式問題“你從哪裡體會到月光曲旋律的優美?”,讓學生去用“心”感悟,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統一答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思考、想象、表達的空間。課堂上學生所表達的是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體驗,這些體驗遠比教師講出來、問出來的要深廣得多;而我則是不露聲色,不留痕跡地做提煉——提煉畫面變化、提煉寫作方法。這樣一來,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等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多種學習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作者寫法。而我只是通過適時點撥、個性化的有效評價讓學生感悟、提升、得法,引導學生感悟作者運用聯想畫面變化表現音樂變化的寫作方法。

接下來我播放優美的《月光曲》,讓孩子們在對文字有了充分感悟的基礎之上用心聆聽音樂,對比感悟旋律的變化,帶著感悟、和著音樂再讀。孩子通過讀課文,能從字裡行間裡有所感知,讓孩子把其感知再回歸到課文,通過讀來表達與強調自己的對音樂的理解,也加深了其對課文的理解。最後,我緊扣“讀寫結合”專題,讓孩子們運用聯想畫面的變化來體現音樂旋律的變化這一方法來寫一段美妙的音樂,孩子們已經在我的引導下真正理解了聯想畫面變化的寫法,這個部分遷移和運用,學生自然是水到渠成,寫起來毫不費力,學生筆下的文字也一個比一個優美。而這正是因為我明確了“通過聯想描寫音樂”的操作要點,為學生言語技能的形成提供了規律支撐,並落實了“明確目標——充分自學——精要點撥——強化訓練——展示檢測”這五個步驟,使語言訓練的流程趨於完整紮實的最終呈現。

這節課上,我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和諧、自然、愉悅的,這源於我教師角色的轉變。課堂上我不再是“滔滔不絕”的“講師”,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在我與學生師生共同研究、探討、交流的氛圍中完成的。在這種氛圍中,由師生交流創造的語文學習資源已遠遠超出教材本身;在這種氛圍中,我和孩子們所感受到的審美愉悅與生命慾望已遠遠超過文字的侷限。文學作品是“個性化產物”,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此時《月光曲》一課留給學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個性和藝術的廣闊空間。

這堂課的反覆磨課到最終呈現,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發展學生,把課堂還給孩子,這樣我們才能讓課堂成為樂園,才能真正享受課堂。在最開始的教學設計中,雖然心中也知道那些理論,但真正實踐操作起來總覺得那麼難。我總有諸多的不放心,擔心孩子說不好,擔心我們講到,擔心他們學得不到位,所以總是捨不得放手,課堂上總有牽的痕跡,牽著孩子讀,牽著孩子品,牽著孩子悟。其實,在語文學習中,課文只是例子,老師只需引導學生以課文為例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讓學生自主探究作者寫法。老師通過適時點撥、個性化的有效評價讓學生感悟、提升、得法,並最終學會運用,這才是真正尊重學生,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在我教學設計的不斷調整中,我的課堂越來越開放,學生學習越來越自主,而孩子們給我的驚喜也越來越多。所以,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在生命化課堂的理念中,我們老師一定要更新理念,學會轉身。所謂不破不立,雖然這個轉變的痛苦的,但看到孩子們真正自主地展開討論,享受思考的過程,這種痛苦的轉身值得!

課堂因生命的全心投入而鮮活,因生命的相互潤澤而成長,因生命的自由而綻放出燦爛之花。願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能在文質兼美的課文中,撐起一支生命長篙,引領孩子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去領略語文天地中的無限風光。

月光曲教學反思13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國小語文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並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根據教材設計意圖,我在教學中,以課文的課後題“貝多芬為什麼要彈琴給兄妹倆聽?為什麼彈奏了一曲又一曲?”為中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讓學生從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湧澎湃的意境,並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中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並用一個詞來表述自己想象到的景象,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這樣,通過指導朗讀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此外,帶文環節我帶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願,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著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於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通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一節課下來,還是感覺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瞭解貝多芬為什麼彈琴給兄妹倆彈琴的教學中,朗讀指導不到位,鋪墊做的不夠。

其次是在學習第九自然段,並學習本節課表達方法的時候出示的太突然,應該在師生合作讀、刪減詞對比讀以後,問一問學生:“讀後你有什麼發現?”然後讓學生自主發現聯想與想象的運用。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一些。

再次就是時間分配上,帶文環節稍稍短了一些。注意時間合理的分配。

月光曲教學反思14

《月光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傳統課文,在許多場合聽過不同的教師上過這一課,自己也曾多次教過這篇課文,每一次聽別人上這一課,或者自己研讀教材,走進教室,都會有一種新的感悟,新的思考。課文雖是一個“傳說”,但真切地記敘了世界著名古典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文字清新優美,情節生動,富有故事性,尤其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整個情感程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讀者為之感動。

一、正確把握,在走進人物中“入情”

課文按故事發展的線索,描寫了一個秋天的晚上,結束了一天演出的貝多芬在萊茵河邊一個小鎮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茅屋裡斷斷續續地傳出他的曲子,此刻,大音樂家的心一定有所“觸動”。

走近茅屋裡,貝多芬聽到了兄妹倆的談話:雖然家裡很窮,但姑娘那麼渴望聽一場音樂會,聽聽“我”的演奏。然而條件所限,這樣的願望對窮兄妹倆來說等於是奢望,然而姑娘的一句“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不禁讓人感慨,這是個多麼懂事的小女孩。聽完窮兄妹倆的談話,貝多芬被這對兄妹深深“打動”。

推開門,走進茅屋,貝多芬見到了一切:一支蠟燭、一架舊鋼琴,一對兄妹,更讓人詫異的是妹妹竟是個盲人,一個看不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盲姑娘還如此酷愛音樂、學習音樂,這一切怎麼不讓貝多芬“感動”啊!

立刻滿足姑娘的願望成了貝多芬此刻最深切的想法。一曲完畢,盲姑娘竟然聽出彈琴的就是大音樂家貝多芬。他心情起伏,這姑娘不正是“我”的知音、音樂的

二、藉助文字,在語言實踐中“悟情”

“文章是以‘言’來表達‘情’的,語言既是認知的符號,也是情感的符號。任何文學作品反映的人或事,都是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深切感受,是情感的結晶。”在充分挖掘文字的人文性的同時,閱讀教學始終應關注語言文字,只有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生對文字的人文性的感悟才能根基更深。《月光曲》一課的教學亦應如此。

1、加強讀的指導

例如“盲姑娘聽得入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吧?’”讓學生在讀這一句時關注兩個語氣詞,兩個感嘆號,由此感受到姑娘聽得多麼認真、聽得入了神、聽出了味兒,兩個“您”字,既表示猜測、不確定,又是盲姑娘真實的感受,彈琴的應該就是他,體現出盲姑娘對音樂、對貝多芬的酷愛。

讀是傳情達意的最好手段,從文字出發、讀中傳情,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

2、強化說和寫的訓練

在讀完了課文第8自然段“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後,我及時出示了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為什麼要作曲,因為我有許多想法要釋放出來。”此情此景,貝多芬又有什麼樣的想法要釋放出來呢?

古人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確把握教材、關注課文情感、加強語言實踐,我們的語文課亦可讓學生“嗟嘆”、“永歌”、“舞之”、“蹈之”,讓情感植根於學生的心田,把課上到學生的心裡去。

月光曲教學反思15

一、巧用文字,發展學生想象。

活用教材,從課文資料延伸開去,尊重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必定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情境:在輕快的音樂聲中讓學生閉上眼睛根據教師帶給的優美文字進行自由想象。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世界,他們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無限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因為每個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想象的豐富性,才有學生想到“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可見,利用文字所帶給的資料,設計必須的情境,不僅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潛力,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語言,弘揚學生的個性。

二、善用文字,激發學生思維

繪聲繪色的表演,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適當地讓學生透過表演體驗文中的思想感情,透過表演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這同樣是促使學生生成語言的好機會。在上面的教學中,我就設計了師生表演的學習情境,所以讓學生扮演課文中三個不同的主角分別是:皮鞋匠、盲姑娘、貝多芬,透過不同主角的朗讀,使學生能夠體會到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教師只要善於利用教材,創設多種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又何愁語文素養得不到發展呢?

三、活用文字,引導學生探究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閱讀實踐中,學生在用心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學習“第九自然段”暢想大膽的假設如:我想,假如xx;我想是,因為xxx在那裡,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智成長的愉悅。這一次,真可謂是無意中的收穫。由此可見,教師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有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

讓課堂迴歸孩子的世界,讓周圍世界、自然界不斷以鮮明的形象、知覺和表象來滋養學生的意識,就應是我們語文教學追求和探索的。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必須要把它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場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這才是真正好處的語文課堂教學。

月光曲教學反思16

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一向是我教學的主旨。

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在體會領悟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讀出心中的感受來,讀出音樂所蘊涵的深情來,所以在匯入課文時,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鋼琴音樂,使學生先對這段音樂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師生主角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透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透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透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透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資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只是作為教師的我,情感的融入還不是十分到位。

月光曲教學反思17

《月光曲》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同情窮鞋匠兄妹倆,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傳說故事。課文融傳說美、語言美、樂曲美、意境美、情感美於一體,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設計成功之處如下:

蘇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一環節旨在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

一是抓住人物三次對話,引導學生研讀關鍵語句和短語,採用多種朗讀方式,以讀代講,如,默讀,圈點、批註感受,組內有感情地讀出自己的體會,動作表演讀,變式朗讀,創造改編表演讀人物對話,讓學生在個性化朗讀中,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靈美。

二是引導學生圍繞第9自然段描寫《月光曲》旋律變化的語句,運用多種朗讀形式,在讀中想象三幅瑰麗的畫面: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颳風捲浪;月照浪花,風捲巨浪……體驗樂曲旋律的美妙:悠揚舒緩→氣勢漸強→高昂激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字,走進《月光曲》,真切感受語言美、品味意境美、享受藝術美。

月光曲教學反思18

《月光曲》是部編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型會藝術之美。我班在上週已講過此課,到回想起來總有囫圇吞棗之感。

一、人性之美體會不夠

貝多芬曾一生追求公平、自由、博愛,他曾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在課文中,盲姑娘痴迷音樂,奈何家境貧寒,無力支付昂貴的音樂會入場券費用,只能靠著記憶來彈奏樂曲。偶然機遇的貝多芬被盲姑娘熱愛音樂,以及高超的欣賞水平所打動,親自為她彈奏一首又一首的樂曲,由此把產生靈感即興創作出來的《月光曲》記錄下來,這就是名震世界的經典之作。

在教學中我只傾心於讓學生抓住裡邊人物的三次對話,體會盲姑娘的善解人意,對音樂的痴迷熱愛,哥哥對妹妹的精心照料,缺忽視了貝多芬的傾囊相彈,對普通百姓的同情。雖然音樂的有曲調負責抑揚頓挫,但是真正賦予音樂靈魂的應該是裡邊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更是裡邊的人性之美。《月光曲》之所以能名震世界,我想更多的是裡邊閃耀著的熠熠生輝的人性之光。這點需要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對第九段給予充分的學習,但依然感覺效果不是很理想。雖然對於國小生來說欣賞古典音樂的水平的確參差不齊。本文通過人物想象畫面的描寫來感受樂曲之美,更是讓學生感到困難重重,雖然裡邊有明顯的表現樂曲起伏的詞語,但是依然體會感悟有障礙。應先梳理課文所寫故事的脈絡,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給講解第九段以充分的鋪墊,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在欣賞文中畫面時也要先從巨集觀出發,通過文中盲姑娘和哥哥的神態表現激發學生對於樂曲的欣賞,行程學生學習期待,再來由句子分畫面,猜曲調,這樣本段的學習會一氣呵成,減少學習難度。

反思有些遲到,也有些單薄。我想走著思索著,撒下種子總會有些收穫!走過的路已經走過了,未來的路還有很長,行動的力量永不遲到!

月光曲教學反思19

《月光曲》講述了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同情盲姑娘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使創作了《月光曲》的傳說。重點是《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在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我就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部分,抓住貝多芬音樂創作情感這一條線閱讀課文,並在此基礎分清課文中的現實事物與聯想,引領學生通過欣賞音樂、觀看圖片以及朗讀皮鞋匠的聯想感受月光曲所賦予的情感。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貝多芬,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體會到有許多不足:

1、指導朗讀還不到位,學生朗讀面太窄、朗讀指導太機械。

2、因為一節課按排內容較多,急於完成教學任務我不自覺地過多關注優等生,教師跟中等生的互動有所侷限。

月光曲教學反思20

《月光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貝多芬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月光曲》的,掌握貝多芬思想感情的發展脈絡。教學中我設計一個問題貝多芬進入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曲之後情感又有什麼變化了?我認為簡單的一個問題卻引起了學生的爭論:有是小組說:我們組認為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一曲後,盲姑娘認出他就是貝多芬時貝多芬一定十分激動,因為盲姑娘太懂音樂了。有的小組說:我們組認為盲姑娘認出貝多芬後此時貝多芬還是感動,真正使他激動的原因是他想到這麼愛音樂的人卻不能坐在音樂廳裡欣賞自己的演奏,社會制度太不平等了。想到這他很激動。我沒有打斷學生而是笑著說:請繼續談你們的觀點。學生受到了鼓勵更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小組說:我們組認為貝多芬此時是驚訝,為盲姑娘如此懂音樂而驚訝。有的學生說:我們組認為貝多芬此時是氣憤。運用自己查詢到的資料,正如同學們所說的貝多芬十分熱愛勞動人民,貧窮不能阻礙人們對音樂的熱愛和理解。就在這簡陋的茅屋中貝多芬遇到了他一生中難得遇到的一位真正的音樂知音,他的情感由感動、驚訝、氣憤進一步昇華為激動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在閱讀課文時對人物的情感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幾位同學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也應象他們一樣敢於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課後這節課我在這個問題上處理的還是比較好,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大膽求異,多方面、多角度的展開爭論,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向這節課學生們出現了很多種答案,我們就應該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展開求異思維,展開爭論,從而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了資本主義的黑暗和貝多芬的善良和愛心。教師相機誘導,學生互相切磋、分析、爭論,就有助於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