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會計資格考試教材

來源:才華庫 1.29W

會計職稱考試的全稱是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會計職稱考試是由財政部、人事部共同組織的全國統一考試,共分初級會計、中級會計師和高階會計師職稱三個級別。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中級會計資格考試教材,歡迎大家閱讀。

中級會計資格考試教材

中級會計資格考試教材篇1:

一、在新教材發放之前,先利用20xx年中級會計師考試教材,把教材整體章節熟悉一遍,進行精讀,將教材的重點內容弄清楚,打好基礎。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報的科目的數量,合理安排時間。建議大家先學難度比較大的科目,(如《中級會計實務》、《財務管理》),再學相對簡單的科目(如《經濟法》)。

二、在第一輪預習階段,考生可以先聽20xx年的視訊課件,使用20xx年的教材和複習資料來預習,熟悉書中的知識點,重點注意歷年教材中變化的內容,等到新教材拿到手的時候,在針對新改的內容進行查漏補缺。

中級會計實務:

(一)科目特點

從每年的考試情況及學員反饋來看,中級會計實務科目算是屬於中級會計考試中難度最大、內容最多的一科。其特點在於經濟業務盤根錯節、綜合性強,會計分錄較多容易讓學員焦頭爛額。

(二)考情分析

雖然中級會計實務從其章節分佈、知識脈絡上來看確實錯綜複雜,但從近年的真題來看,中級會計實務考試從整體上側重於考生基礎概念、基本理論知識和基礎業務處理能力的考核。一切的困難都是紙老虎,所以考生只要是掌握好基礎的業務處理和理論知識應對考試綽綽有餘。

財務管理:

(一)科目特點

通過歷年考試可以考出,財務管理考試具有考核全面、計算量大、分析題和綜合體分值所佔的比重較大,需要記憶和運用很多公式,由於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多數是以文科為北京的,所以考生普遍反映在學習過程中難度較大。實際上財務管理從考試來說並不是很難。只要把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應試技巧,相信順利通過絕非難事。

(二)考情分析

1.以教材為準出題,考試內容完全限定在教材範圍內。

2.主觀題的考核綜合性加強,計算題試題難度不大,以教材例題為準,也出現跨章節情況,綜合題綜合性強,跨多個章節。

3.歷年考題的重要考點在考題中會重複出現。

經濟法:

(一)科目特點

經濟法科目內容多、內容雜、內容細、內容枯燥、考題靈活,需要大量的記憶,但不能機械地死記硬背。一定要注意多歸納,多舉例,多做題。中級經濟法教材每三年要進行一次翻新,20xx年是新週期的第一年,首次報考的考生應注意新內容。鑑於20xx年稅法界的大改革,20xx年中級會計考試經濟法科目中的稅法部分可能會有較大的變化,請考生留意。

(二)考情分析

經濟法需要記憶的東西比較多,重點主要集中在2、4、5、6、7章裡面,尤其是新增內容,需要予以重視。當然要以理解為前提,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方能順利應對簡答及綜合題。各類稅法相關知識應通過做題練習熟練掌握。對於重點法條關鍵詞的剖析和記憶才能掌握考試關鍵。

中級會計資格考試教材篇2:

20xx年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輔導教材《中級會計實務》(以下簡稱《教材》)是根據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編寫並修訂的,但仍存在不完善之處。本文將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予以指出,並與廣大考生和會計界同仁切磋、商榷。

一、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

(一)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誤寫為換出資產入賬價值

確認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是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的核心問題,而《教材》第143頁[例8-6]和[例8-7]中均寫為“換出資產價值總額”,按照公式,換入資產入賬價值=換出資產賬面價值+支付的補價(-收到的補價)+支付的相關稅費,因此,應將兩例題中的“換出資產價值總額”改為“換入資產價值總額”。

(二)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確認損益是錯誤的

根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規定,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為基礎確認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不確認損益。《教材》第145頁[例8-6]和[例8-7]均為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例題,而會計處理中都有確認損益的現象。[例8-6]中乙公司對換出的商品確認主營業務收入800 000元,並結轉成本600 000元,確認營業外支出20xx000元。筆者認為,應將兩筆會計分錄合一:借:原材料2 064 800,固定資產 3 097 20xx,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374 000; 貸:庫存商品6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36 000 ,固定資產清理3 000 000,無形資產 1 800 000。[例8-7]中甲公司換出的原材料確認其他業務收入3 500 000元,並結轉成本3 000 000元,確認交換損益營業外支出500 000元。筆者認為,應將兩筆會計分錄合一:借:固定資產4 995 000,銀行存款 400 000;貸:固定資產清理1 800 000,原材料3 000 000,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595 000。

二、會計政策變更有關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教材》第307頁[例16-1]中,甲公司對建造合同的收入確認由完成合同法改為完工百分比法,稅法按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採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會計處理時,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負債”,筆者認為是不妥的。

根據追溯調整法的思想:對某項交易或事項變更會計政策,視同該項交易或事項初次發生時即採用變更後的會計政策,並依此對財務報表相關專案進行調整。本例題收入確認方法以前期間一直採用完成合同法,若稅法與其一致,則當初不會產生暫時性差異和遞延所得稅。按照變更後的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稅法與其相同,也不會產生暫時性差異和遞延所得稅。因此,筆者認為,稅法計算收入採用完工百分比法適用於變更前後。按照這一思路,以前期間會計採用的完成合同法與稅法採用的完工百分比法,就存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進而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而按照變更後的完工百分比法,會計與稅法一致,若推到以前期間,視同以前期間均採用完工百分比法,是不存在暫時性差異的。因此應在調整會計政策變更累積影響數時,將“遞延所得稅資產”予以沖銷,而不是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變更後的完工百分比法與完成合同法之差異即稅前差異800 000元,代表著損益的增加、存貨—“工程施工”的增加,也代表暫時性差異的轉回。

會計分錄應改為,借:工程施工 800 0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536 000,遞延所得稅資產264 000。

另一思路是,將例題中稅法確認收入的方法改為變更前後採用完成合同法,則順理成章。以前期間會計採用的完成合同法與稅法一致,不產生暫時性差異和遞延所得稅。變更後會計採用完工百分比法,與稅法採用的完成合同法不一致,即產生暫時性差異。完工百分比法確認的損益代表著存貨的賬面價值,完成合同法確認的損益代表著存貨的計稅基礎。二者之差異即稅前差異800 000元,代表著損益的增加,也代表存貨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即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進而形成“遞延所得稅負債”。

三、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有關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教材》第322頁[例17-6]中,20xx年11月,甲公司因未按合同發貨導致乙公司發生重大經濟損失,年末甲公司確認40 000萬元的預計負債。20xx年2月7日(財務報告批准報出前、20xx年所得稅彙算清繳前)法院判決甲公司需賠償50 000萬元。稅法規定該預計負債產生的違約損失可以在實際支出時於稅前扣除。

甲公司的會計處理:20xx年年末,因預計負債產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13 20xx元,20xx年法院判決甲公司的50 000萬元的賠償金,預計負債隨即消失,因此在調整分錄中將遞延所得稅資產予以沖銷。但甲公司已實際支出50 000萬元賠償金,在20xx年所得稅彙算清繳前,稅法是允許稅前扣除的,因此,還應補充一筆調整分錄: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16 500萬元;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16 500萬元。報表專案也應做相應的調整:資產負債表專案,調減應交稅費16 500萬元,調減盈餘公積670萬元,調減未分配利潤6 030萬元。利潤表專案,調減所得稅費用3 300萬元,淨利潤調減6 700萬元。

四、合併財務報表的編制體例應做調整

抵銷分錄是合併財務報表編制的核心,而《教材》是按照合併資產負債表、合併利潤表、合併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體系分別介紹的,一筆抵銷分錄可能在不同的合併財務報表中重複介紹,合併工作底稿也是分散介紹的,不便於學習和教學。筆者認為,應以抵銷分錄為線索,單獨設計為一個問題,同時,將合併工作底稿設計為兩張,一張為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工作底稿;另一張為合併現金流量表工作底稿。抵銷分錄可集中介紹,然後將抵銷分錄涉及的專案填列在合併工作底稿中報表相應的專案中。這樣《教材》介紹的文字可以集中表述,既精煉、節省篇幅,又便於掌握。

(一)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的抵銷

借: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年末,商譽;貸:長期股權投資,少數股東權益。該筆抵銷分錄在合併日以及以後每年都編制,既涉及到合併資產負債表,也涉及合併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二)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收益與子公司本年利潤分配的抵銷

借:投資收益,少數股東損益,未分配利潤——年初;貸:本年利潤分配—提取盈餘公積,本年利潤分配—應付股利,未分配利潤—年末。該筆抵銷分錄在合併日以及以後每年都編制,既涉及到合併利潤表,也涉及合併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三)內部債權與債務的抵銷及計提的壞賬準備的抵銷

1.內部債權與債務的抵銷

借: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貸: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賬款)。借:應付債券;貸:持有至到期投資。該筆抵銷分錄只涉及合併資產負債表。

2.內部應收賬款計提的壞賬準備

借: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貸:資產減值損失。該筆抵銷分錄既涉及合併資產負債表,也涉及合併利潤表。

(四)內部銷售商品的抵銷

1.當年全部對外銷售

借:營業收入(賣方收入);貸:營業成本(買方成本)。該筆抵銷分錄只涉及合併利潤表。

2.當年未實現對外銷售形成存貨以及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借:營業收入(賣方);貸:營業成本(賣方),存貨(買方)。該筆抵銷分錄既涉及合併資產負債表,也涉及合併利潤表。

當年末買方根據該批存貨的可變現淨值低於存貨的賬面價值計提了跌價準備,若可變現淨值大於賣方存貨賬面價值,則從集團角度並未跌價,不應計提跌價準備,所以應抵銷。借:存貨—存貨跌價準備;貸:資產減值損失。該筆抵銷分錄既涉及合併資產負債表,也涉及合併利潤表。

3.當年部分對外銷售

借:營業收入(賣方);貸:營業成本(賣方的成本+買方成本),存貨(買方)(未實現銷售利潤×未銷售比例,或存貨餘額×毛利率)。該筆抵銷分錄既涉及合併利潤表,也涉及合併資產負債表。

(五)內部交易形成固定資產中未實現的內部銷售利潤的抵銷,及多計提折舊的抵銷。借:營業收入;貸:營業成本,固定資產—原價。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貸:管理費用。該筆抵銷分錄既涉及合併資產負債表,也涉及合併利潤表。

以後各年的抵銷分錄可以單獨介紹。

五、其他問題

《教材》第108頁第8行,“預計未來現金流量”應改為“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教材》第118頁[例7-1],表7-1中S公司盈餘公積應改為2 000 000元。《教材》中採用完工百分比法確認建造合同收入和費用的順序不妥,筆者認為先根據完工進度確認合同收入,然後根據完工進度確認合同費用,二者之差即為當年的合同毛利。

中級會計資格考試教材篇3:

中級會計資格考試《財務管理》的十大要點

一、要點一:時間價值的作用與計算

(一)時間價值的作用是什麼?這是容易忽略的問題,許多學員將精力放在記憶公式和單純計算上,而忘記了時間價值的作用,沒有明白為什麼要計算時間價值,甚至將時間價值的計算與利息計算混淆,從而影響時間價值的準確掌握,中級會計資格考試《財務管理》的十大要點。時間價值的作用就是比較不同時點上的流量。當兩個流量發生在同一時點上時,可以直接比較其大小;若兩個流量發生在不同點上時,不能直接比較大小,必須將它們都調整到同一個時點上,才能比較。所以,時間價值的計算,就是調整流量。利用時間價值計算,可以將發生在不同點上的流量,調整到同一個時點上,再進行比較。在教材中,第三章計算債券價格、租賃租金,第五章計算淨現值、淨現值率、獲利指數、內部收益率、差額內部收益率和年收回額,第六章計算債券和股票的長期收益率、投資價值,都是時間價值的具體應用。因此,時間價值是財務管理的計算基礎。如果時間價值掌握較好,上述的應用就不必專門記憶公式了。

(二)時間價值求現值、終值表示什麼意思?

有人說:“時間價值求現值,就是求現在的值;求終值,就是求最後一點的值”,對嗎?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求現值是指將發生的流量調到發生點的前面,只要將發生的流量向前調,都叫求現值。比如,將20xx年初發生的100萬元,調到20xx年初或20xx年或20xx年…都叫求現值,可見同一個流量可以有無數個現值。因此,要看清題的要求,是求哪一點的現值。而求終值是指將發生的流量調到發生點的後面,只要將發生的流量向後調,都叫求終值。比如,將20xx年初發生的100萬元,調到20xx年初或20xx年初或20xx年初…都叫求終值。可見有無數個終值。因此,要看清題的要求,是求哪一點的終值。

(三)時間價值計算如何掌握?有哪些環節值得注意?

時間價值計算,從考試角度,主要掌握查表係數,不必單純記憶數學系數。從考題情況看,近幾年涉及時間價值計算,試題中都用查表係數形式給出。

查表係數的表示,由三項構成,如(F/Pin),第一項表示已知項和未知項,一般已知在下,未知在上,如F/P表示已知現值求終值。n的含義有兩種:第一,當涉及現值與終值計算時,表示二者的間隔期。如將20xx年初發生的100萬調整到20xx年末,間隔期為一年。第二,當涉及年金計算時,n表示年金髮生的個數。如96年末、97年末、98年末各發生100萬元,將其都調整到1998年末時,n=3;將其都調整到20xx年末時,仍然是n=3。只不過求年金終值時,利用書中的係數,只能將年金求到最後年金重合點;而求年金現值時,只能求到第一個年金前一點。這是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因此,年金求終值或現值,存在算一次或兩次問題。求年金終值時,若所求點是最後年金重合點,則計算一次即可;若所求點不是最後年金重合點,則應計算兩次;同理,年金求現值時,若所求點是第一個年金前一點,則計算一次即可;否則應計算兩次。因此,對時間價值計算,最好畫流量圖表示。現舉例說明:

【例1】李芳今年4歲,過生日時其舅舅許諾從4歲起,到8歲止,每過一次生日給她1OO元。若i=10%,分別計算(考慮時間價值):

(1)相當於8歲時一次給多少?

(2)相當於9歲時一次給多少?

(3)相當於12歲時一次給多少?

(4)相當於3歲時一次給多少?

(5)相當於剛出生時一次給多少?

【解】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若不考慮時間價值,答案都一樣,均為一次給500元。但考慮時間價值,則答案不同。流量圖如下(圖中點表示本年末或下年初,兩點之間為一個年度。如5點表示5年末或6年初。)

(1)相當於8歲時一次給F8=100(F/A 10% 5)=100×6.1051=610.51(元)

(2)相當於9歲時一次給F9=100{F/A 10% 5(個數)}{F/P 10% 1(間隔期)}=100×6.1051×1.1=671.56(元)

(3)相當於12時一次給F12=100{F/A 10% 5(個數)}{F/P 10% 4(間隔期)}=100×6.1051×1.4641=893.85(元)

(4)相當於3歲時一次給P3=100(P/A 10% 5)=100×3.7908=379.08(元)

(5)相當於剛出生時一次給P0=100{P/A 10% 5(個數)}{P/F 10% 3(間隔期)=100×3.7908×0.7513=284.80(元)

此題關鍵是年金求終值、現值的落點。

二、要點二:債券發行價格中兩個利率不同

債券發行價格計算為:價格=利息現值+還本現值

其中,票面利率:計算髮生的利息用,一般按單利;

市場利率:計算價格(折現)用,一律用複利。

若每年末付息一次時,當票面利率>市場利率,溢價發行;

當票面利率=市場利率,平價發行:

當票面利率<市場利率,折價發行;

若按半年計息時,利息=年利率×1/2,折現率=市場利率×1/2。

【例2】某企業發行期限為5年,票面利率10%,面值1000元的債券,單利計息,分別計算下面情況的發行價格。

(1)市場利率8%,每年末支付一次利息;

(2)市場利率8%,到期連本帶息一次付清(利隨本清法);

(3)市場利率10%,每半年計算並支付一次利息;

【解】價格=利息現值+還本現值

(1)價格=100×10%(P/A 8% 5)+1000(P/F 8% 5)=1000×10%×3.9927+1000×0.6806=1079.87(元)

(2)價格=100×(1+5×10%)(P/F 8% 5)=1020.9(元)

(3)價格=100×10%×1/2(P/A 10%/2 10)+1000(P/F 10%/2 10)=50×7.7217+1000×0.6139=1000(元)(平價)

此外,已知價格可以倒求市場利率,用到內插法。

三、要點三:商業信用放棄折扣成本率的計算和選擇

放棄折扣成本率=折扣率/(1-折扣率)×360/(信用期-折扣期)。當市場利率大於放棄折扣成本率,應享受折扣,有利之處是付款額減少,不利之處是佔用資金的時間短;當市場利率小於放棄折扣成本率,應放棄折扣,不利之處是沒有享受折扣,應支付原價,有利之處是佔用資金的時間長。

【例3】我有一塊手錶價值100元,準備出售給您,條件為2/10,N/30,即表示10天內付款,可以少付2%,若30天付款,付原價100元,您如何選擇?

【解】示意圖如上。並簡化為比較兩個點,即10點付98元或30點付100元(因為比10天再早付,也不再有折扣了,只要享受折扣,就在10點付;過了10點,也沒有折扣了,就拖到30點付)。

若放棄折扣,意味著10點的98元到30點成為100元,理解為10點98元為本金,30點100元為本利和,2元為20天的利息,則有:佔用資金20天的利率=利息/本金=2/98(嚴格應稱為成本率,利率專指對銀行而言)

相當於佔用資金1天的利率=2/98×1/20

相當於佔用資金1年的利率=2/98×360/20=[(100×2%)/100(1-2%)>×[360/(30-10)>=[2/(1-2%)>×[360/(30-10)>

即得到教材中的公式。

所以,教材中公式放棄折扣成本率理解為:若放棄折扣多佔用資金20天,相當於佔用對方資金1年的.成本率。若此成本率大於市場利率,說明多佔用20天代價太大,因此,不應多佔用,應在10天內付款,即享受折扣;老此成本率小於市場利率,說明多佔用20天的代價很小,比佔用銀行貸款利息還低,佔用時間越長越好,應在30天付款,即應放棄折扣。

若【例3】中市場利率15%而放棄折扣成本率=[2%/(1-2%)>×[360/(30-10)>=36.73%>15%

說明應在10天內付款。否則放棄折扣的代價太大。

四、要點四:普通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的計算

(一)普通股成本=當年末股利/[總額(1-籌資率)>+增長率

1、普通股本計算,是考慮無數個股利(每個股利按增長率增長)而推匯出的。由於每年的股利不相同,所以,分子的股利不能隨意表示,而是指計算當年末股利。

2、普通股成本不僅是發行時計算,發行之後每年也可以計算。每次計算時,分子的股利、分母的股價,都按照計算當年的金額計算。

【例4】已知某企業20xx年初發行普通股,20xx年末股利預計每股2元,以後每年按5%的增長率增長。20xx年初股票發行價每股20元,預計20xx年初、20xx年初股價分別為25元、18元,分別計算20xx年、20xx年、20xx年每年普通股成本(不考慮籌資費)。

【解】20xx年股票成本=2/20+5%=15%

20xx年股票成本=2(1+5%)/25+5%=13.4%

20xx年股票成本=2(1+5%)2/18+5%=17.25%

(二)留存收益成本=普通股年末股利/普通股股價+普通股利增長率

留存收益成本所用資料,全都是普通股的,因為留存收益屬於普通股股東權益,其成本計算與普通股基本相同,只是沒有籌資費而已。

【例5】某企業20xx年初股票價格20元,年末股利每股2元,股利增長率5%,留存收益800萬元,股票籌資率2%,分別計算普通成本、留存收益成本。

【解】普通股成本=2/20(1-2%)+5%=15.20%

留存收益成本=2/20+5%=15%

留有收益800萬元不參加運算。留存收益成本15%,表示使用800萬元的留存收益用於投資時,其收益率不能低於15%.

五、要點五:邊際成本

教材中邊際成本的概念與計算不一致,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一)概念:資金邊際成本指資金每增加同單位時,所增加的資金成本,會計職稱《中級會計資格考試《財務管理》的十大要點》。

這是經濟學的基礎概念之一,按此概念,邊際成本指增加的成本,用圖示意為:

表示,資金每增加20萬時,成本增加1%,1%即為邊際成本。

(二)作用: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可行。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不可行。

但教材沒有涉及邊際收入、邊際利潤,這是其不足之處。

(三)計算:邊際成本計算方法很多,教材所承的方法並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與概念不一致。但從應試角度,還應按其掌握。

教材邊際成本計算:新籌資的加權成本,即為邊際成本。

【例6】20xx年企業資金120萬元,加權成本10%。20xx年企業計劃新籌資金80萬元,80萬元的加權成本12%,分別計算籌資後的加權成本和加權成本增加。

【解】籌資後總資金=120萬+80萬=20xx元

籌資後加權成本=10%×120/20xx12%×80/20xx10.8%

籌資前後加權成本增加=10.8%-10%=0.8%

0.8%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邊際成本。而教材將新籌資的加權成本12%作為邊際成本。

下面再舉例說明用教材方法計算邊際成本過程。

【例7】某企業原有資金500萬元,現擬新籌資80萬元。新籌資中,負債佔40%,權益資金佔60%。新籌資中負債在40萬以內的成本為6%,超過40萬為7%;權益資金成本在30萬元以內為8%,超過30萬元為9%。(1)計算邊際成本。(2)若新籌資80萬用於投資,則投資報酬率至少為多少?

【解】(1)第一:新籌資中負債籌資總額分界點=40/40%=100萬元

第二:新籌資中權益籌資總額分界點=30/60%=50萬元

則可以找到新籌資加權成本變化區間,用圖示意為:

第三:分別計算各區間加權成本,即為邊際成本。

0~50加權成本=6%×0.4+8%×0.6=7.2%

0~100加權成本=6%×0.4+9%×0.6=7.8%

大於100加權成本=7%×0.4+9%×0.6=8.2%

(2)由於80萬元的加權成本7.8%,說明新籌資80萬要求的最低報酬率為7.8%。

六、要點六:現金流量計算中更新裝置造成的稅差

這是教材20xx年增加的內容。由於更新裝置,舊裝置的賬面折餘價值可能不等於變價淨收入,造成營業外收支的變化,從而影響所得稅變化,將其稱為舊裝置變現稅差。

對其掌握注意三個層次——計算、判斷、處理。

(一)計算:舊裝置變現稅差=(變價收入-折餘價值)所得稅率

(二)判斷:當變價收入>折餘價值,舊裝置變現產生盈利,稅差表示應多交的所得稅,為流出量(減)

當變價收入<折餘價值,舊裝置變現產生虧損,稅差表示少交的所得稅,為流入量(加)

(三)處理:有建設期,在建設期末處理;(與註冊會計師教材不同)

無建設期,在第一年末處理;

【例8】某企業準備更新裝置,資料為:新裝置投資20xx元,舊裝置折餘價值100萬元,所得稅率30%,分別計算當變價淨收入為100萬元、110萬元和90萬元時,(1)更新裝置投資差;(2)舊裝置變現稅差;(3)若建設期為3年,指出投資差和稅差發生的點。

【解】(1)變價淨收入為100萬元時

投資差=新裝置投資-舊裝置變價淨收入=20xx100=100萬元,在更新裝置時處理,為流出量

稅差=(100-100)30%=0 沒有稅差

(2)變價淨收入為110萬元時

投資差=20xx110=90萬元,在更新裝置時處理,為流出量

稅差=(110-100)30%=3萬元,在第三年末處理,為流出量(多交稅)。

(3)變價淨收入為90萬元時

投資差=20xx90=110萬元,在更新裝置時處理,為流出量

稅差=(90-100)30%=-3萬元,在第三年末處理,為流入量(少交稅)。

若沒有建設期,則稅差都在第一年末考慮。

七、要點七:股票價值計算

股票價值=股利現值+售價現值

當股票長期持有,不轉讓時,則成為永續年金求現值。

又包括兩種情況

年股利相等:價值=年股利/收益率

年股利遞增:價值=投資年末股利/(收益率-增長率)

對年股利遞增的情形,分子的股利表示投資年末股利,以後按增長率連續增長。其價值為投資年初的價值。年初投資,年末才有股利。

【例9】某公司擬於20xx年初投資股票,有甲、乙、丙三種股票可以選擇。甲股票20xx年末分配現金股利為每股0.20元,目前價格13元/股,預計每年末股利相等,準備持有5年後,於20xx年末將其以20元價格出售;乙公司20xx年末分配股利0.15元/股,預計其股利每年增長率5%,準備長期持有,目前價格8元;丙股票預計20xx年末、20xx年末、20xx年末三年不分股利,從20xx年末起每股股利0.20元,準備長期持有,目前價格5元。公司的必要收益率10%,要求分別計算甲、乙、丙股票的投資價值,並作出選擇。

【解】甲股票流量圖:

甲股票價值=0.2(P/A 10% 5)+20(P/F 10% 5)=13.18(元)>13元

乙股票流量圖:

乙股票價值=0.15(1+5%)/(10%-5%)=3.15(元)<8元

丙股票流量圖:

丙股票價值=(0.2/10%)×(P/F 10% 3)=1.50元<5元

應選擇甲,只有甲投資價值超過價格,值得投資。

八、要點八:投資收益率計算

(一)概念:指年收益佔投資的百分比,包括長、短期收益率。一般指年收益率。

(二)計算:短期收益率=[價差+股利(利息)>/購價(短期指不超過一年的投資)

長期收益率是指使 購價=利息(股利)現值+還本(售價)現值 成立的折現率,用內插法

【例10】20xx年1月1日,東方公司購入朕友公司發行的5年期債券,面值1000元,發行價900元,票面利率8%,單利計息,每年末付息一次,分別計算下列情況的投資收益率。

(1)20xx年1月1日以1010元價格出售;

(2)20xx年7月1日以1000元價格出售;

(3)20xx年2月1日以920元價格出售;

(4)20xx年1月1日到期收回。

【解】前三問為短期,後一問為長期。

(1)投資收益率=(價差+利息)/購價=[(1010-900)+1000×8%>/900=21.11%

(2)投資收益率=[(價差+利息)/購價>×2=[(1000-900)/900)×2=22.22%(半年出售時,得不到利息)

(3)投資收益率=>[(價差+利息)/購價>×12=[(920-900)/900>×12=26.67%(月收益率乘12得年收益率)

(4)流量圖為:

則 購價=利息現值+還本現值

設投資收益率為i,即求使 900=80(P/A i 5)+1000(P/F i 5)成立的i

設i=10% 80(P/A 10% 5)+1000(P/F 10% 5)=924.16>900

設i=14% 80(P/A 14% 5)+1000(P/F 14% 5)=794.05<900

說明所求i介於10%與14%之間,用內插法。

(14%-i)/(14%-10%)=(900-794.05)/(924.16-794.05)

解得:投資收益率i=10.74%

九、要點九:批進零出法儲存期計算

(一)原理:存貨儲存期計算的目的是分析儲存期與利潤之間的關係。

(二)計算:第一步:得到利潤與儲存期的關係式

第二步:再根據問題求解。其中批進零出最後利潤=日儲存費[保本天-(售完天+1)/2>

【例11】某企業購商品1000件,單位進價(不含增值稅)100元,單位售價(不含增值稅)130元,一次性費用20xx0元,銷售稅金及附加20xx元。若貨款來自銀行貸款,月利率‰,該批存貨的年保管費用率3.6%,分別計算:

(1)該批存貨利潤與儲存天數的關係;

(2)保本天數;

(3)批進出法下,儲存期為150天的利潤;

(4)批進零出法下,每日銷100件的利潤;

(5)批進零出法下,為實現目標利潤7580元,則每天至少應銷多少件?

【解】(1)由利潤=毛利-固定費用-稅-日儲存費用×儲存天數

共中 毛利=(130-100)×1000=20xx0(元)

日儲存費=(9‰/30+3.6%/360)×100×1000=40元

利潤=20xx0-10000-20xx-40天數

利潤=8000-40天數……①

即為利潤與天數關係,表明每多儲存一天,利潤從8000裡減少40元。

(2)保本天指利潤為零的天數,由①式:0=8000-40天數

∴保天數=8000/40=20xx天)

(3)代人①式,利潤=8000-40×150=20xx(元)

(4)批進零出法利潤=日儲存費[保本天-(售完天+1)/2>

∴售完天=20xx件/100件/天=10天

∴利潤=40[20xx(10+1)/2>=7780元

(5)此問為“倒算”題,將目標利潤代人利潤計算公式中

7580=40[20xx(售完天+1)/2>

解得:售完天=20(天)

每天至少應銷1000件/20天=50(件)

十、要點十:杜邦體系結合連環替代法進行多因素分析。

(一)杜邦體系原理:從股東最關心的指標淨資產收益出發,建立與利潤表、資產負債表聯絡,根據報表中資料變化,分析淨資產收益率變化。

淨資產收益率=淨利/權益=(淨利/資產)×(資產/權益)=(淨利/收入)×(收入/資產)×(資產/權益)=資產淨利率×權益乘數=銷售淨利率×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

稱為“二率”或“三率”相乘。其中,權益乘數是杜邦體系中出現的概念,為資產與權益的倍數。當權益乘數越大,表明資產一定時,權益越小,即負債越大,使償債能力下降。

(二)杜邦體系應用:結合連環替代法,分析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對淨資產收益率的影響。

【例12】已知某公司20xx年銷售淨利率、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和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0%、2、1.25%和25%;20xx年分別為12.5%、2.29、1.40和40%。用杜邦體系結合連環替代法分析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對淨資產收益率的影響。

【解】因為:銷售淨利率×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淨資產收益率

20xx年 10%×2×1.25=25% ①

銷售淨利率變化:12.5%×2×1.25=31.25% ②

資產週轉率變化:12.5%×2.29×1.25=35.78% ③

權益年數變化:12.5%×2.29×1.04=40.08% ④

②-① 31.25%-25%=6.25% 為盈利能力提高的影響;

③-② 35.78%-31.25%=4.53% 為營運能力提高的影響;

④-③ 40.08%-35.78%=4.30% 為償債能力提高的影響;

其中,盈利能力提高對淨資產收益率影響最大。

中級會計資格考試教材篇4:

第一招 計劃答題時間

計劃答題時間,保持穩定的答題速度,中級會計資格考試十五個實用技巧。選擇題考試通常要求在短時間內作答,考試開始時,你應該看一看試題的分量,並目對每道題應占用的時間迅速作出估計,也許你會發現,每道選擇題允許作答的時間不到一分鐘。在某些情況下,這似乎不大可能,但你不必擔心,有不少問題可能只需幾秒鐘就可作出選擇,這樣,你就有足夠時同去考慮相對較難的問題。

保持穩定的答題速度,也是很必要的,一般的做法是:首先通讀並回答你知道的問題,跳過沒有把握作答的問題。然後重新計算你的時間,看看餘下的每道題要花多少時間。在一道題上花過多的時間是不值的,即使你答對了,也可能得不償失。

第二招 看清題目要求

按題目要求答題,有不少考生連題目的要求都沒看就開始答題。比如,單項選擇題要求選擇一個最佳答案,顯然,除最佳答案之外,備選項中的某些答案,也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確性,只不過是不全面、不完整罷了。而有些考生,一看基幹項,緊接著就被一個“好的”或“有吸引力的”備選答案吸引住了,對其餘的答案連看都不看一眼就放過去,從而失去了許多應該得分的機會。請記往,一定要看清所有的選擇答案。一道周密的單項選擇題,所有的選擇答案都可能具有吸引力,然而,判卷時卻只有一個是正確的選擇。

第三招 運用排除法

運用排除法。如果正確答案不能一眼看出,應首先排除明顯是荒誕、拙劣或不正確的答案。一般來說,對於選擇題,尤其是單項選擇題,基幹項與正確的選擇答案几乎直接抄自於指定教材或法規,其餘的備選項要*命題者自己去設計,即使是高明的命題專家,有時為了湊數,他所寫出的備選項也有可能一眼就可看出是錯誤的答案。儘可能排除一些選擇項,就可以提高你選對答案而得分的機率。

例如:如果控制風險水平初步評估為中等水平,註冊會計師應當獲取的相關審計證據。

A.比評估為高水平時要多

B.比評估為低水平時要多

C.比評估為高水平時要少

D.與評估為低水平時一樣多

顯然,在本題中,答案B、C所表達的含義實質上是一樣的,要麼都對,要麼都錯。但這是一道單項選擇題,不可能都對,於是B、C可以排除。(正確答案:A.)

第四招 運用猜測法

運用猜測法。如果你不知道確切的答案,也一定不要放棄,要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去猜測。一般來說,排除的專案越多,猜測正確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一份試卷有10道備選答案為四項的單項選擇題,你有把握選對的只有6道,其得分為6分(每道題1分)。如果盲目亂猜餘下的4道題,按概率來說,你可能猜對一道題,於是你的總分數為7分。假如你對不懂的4道題,都能成功地排除二個備選答案,你可望猜對2—3道題,這時你的總分為8-9分。這個分數對於一道滿分為10分的單項選擇題來說,應該是很理想的。

第五招 運用比較法

運用比較法,直接把各項選擇答案加以比較,並分析它們之間的不同點,集會考慮正確答案和錯誤答案的關鍵所在。

例如:甲廠向乙廠購買20噸化肥,合同約定由乙廠代辦託運。花費在運輸途中丟失近5噸。按照法律規定,作為貨物所有者,( )。

A.甲廠有權向運輸部門請求賠償

B.乙廠有權向運輸部們請求賠償

C.甲廠有權向乙廠請求賠償

D.甲,乙兩廠有權共同向運輸部們請求賠償

這裡、本題的關鍵詞是“貨物所有者”,備選答案中“貨物的所有者”出現三個:甲廠、乙廠、甲乙兩廠。由於試題基本項說明“合同約定由乙廠代辦託運”,乙廠代辦託運後,化肥的所有權即由乙廠轉為甲廠所有。故答案只能是A或C。又由於乙廠只是替甲廠“代辦”,貨物的所有權已經轉移,甲、乙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已經了結,甲廠無權再向乙廠提出除貨物質量以外的要求,顯然答案只能是A了。如果題目指明“合同約定由乙廠負責託運”(而不是“代辦”),答案然就只能是B了,會計職稱《中級會計資格考試十五個實用技巧》。因為在貨物運抵甲廠以前,貨物的所有權沒有發生轉移。

第六招 運用大概率事件

做判斷題的任務是指出它的正確或錯誤,因此即使你不會,你也有50%猜對機會。但考官不給你這個機會:如果你判斷失誤,倒扣分!因此你必須慎重,不要作無謂的犧牲。但我實在不會,又想得點高分,有沒有技巧呢?有!統計表明,在一份標準化的試卷中,判斷題正確答案為“×”的佔60~80%,也就是說,一份有10道判斷題的試卷,如果你已經將其中的6、7道題畫上了“×”,則餘下的你沒有把握的題你就畫“√”吧;反之,如果在前面已作的題中,已經有3道題畫了“√”,餘下的你就最好畫上“×”。這就是“運用大概率事件”!怎麼樣,試試吧!

第七招 分清絕對和相對概念

判斷題通常不是以問題出現,而是以陳述句出現,要求考生判斷一條事實的準確性,或判斷兩條或兩條以上的事實、事件和概念之間關係的正確性。你的答案是指出它的正確或錯誤。要構思一個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命題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說某道命題正確時,它必須都是正確的。因此,判斷題中常常會有絕對概念或相對概念的詞,表示絕對概念的詞有“總是”、“決不”等,表示相對概念的詞有“通常”、“一般來說”、“多數情況下”等。瞭解這一點,將為你確定正確幫助。

判斷題中含有絕對概念的詞,這道題很可能是錯的,如“存貨週轉率越高、表示存貨管理的業績越好。”統計表明,大部分帶有絕對概念詞的問題,“對”的可能性小於“錯”的可能性。當你對含有絕對概念詞的問題沒有把握作出判斷時,想一想是否有什麼理由來證明它是正確的,如果你找不出任何理由,“錯”就是最佳的選擇答案。

判斷題中含有相對概念的詞,這道題很可能是對的。如“普遍認為,建立我國統一的會計準則,是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簡單算術平均數是加權算術平均數在權數相等情況下的一種特例。”;“固定成本只是在相關範圍內保持其成本習性。”等等都屬於相對概念。

第八招 仔細分析判斷題

只要判斷題中有一處錯,該題就全錯。其道理很簡單,謂看下面這個命題:雖然《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以下簡稱《企業法》規定廠長有權“任免或者聘任、解聘企業中層行政領導幹部”、但同時又規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根據《會計法》的規定,國營企業單位會計機構的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不能由廠長任免。

本題包含三個問題:《企業法》是否規定廠長有“任免或者聘任、解聘企業中層行政領導幹部”的權力,《企業法》中是否有“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段話:國營企業事業單位會計機構的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是否屬於“法律規定除外”之列。如果這三個問題中有一個是錯的,那麼整個命題就是錯的。本題答案應該是“錯”,錯就錯在第三個問題。

第九招 酌情猜測

酌情猜測。實在無法確定答案的,請看清試題評分要求。如試題未註明要倒扣分數,哪怕你沒有足夠的時間閱讀題目,也一定要猜測,答對的機率是50%,切莫放過這種“撿來的”分數。

第十招 重視 計算與分析題

計算與分析題主要是測試考生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相對來說難度較大,涉及的概念、計算公式較多,但由於計算與分析題的分數在一份試卷中所佔的份量一般較大(20%--40%),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如果本類題你得分不多,要想通過考試就很困難。所幸的是,在一門課程中,可作為計算與分析題的範圍較窄,易於把握,你可以在考前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第十一招 詳細閱讀試題

詳細閱讀試題。對於計算與分析題,建議你閱讀兩遍。一方面,準確理解題意,不致於忙中出錯,另一方面,你還可能從試題中獲取解題資訊。

例:某企業的流動資金週轉天數,以產品銷售收入為週轉額計算,為100天,以產品銷售成本為週轉額計算,為146天。根據上述資料計演算法企業的銷售利潤率。

解題過程:首先通讀一遍試題,得知本題是求銷售利潤率。銷售利潤率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均有關係,其關係是:

銷售利潤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x100%=1-銷售成本/銷售收入

根據上述關係可知,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確定銷售成本與銷售收入之比。要確定銷售成本與銷售收入之比,必須從“週轉天數”入手,由於週轉天數與週轉額的關係是反比例關係,因此,銷售成本與銷售收入之比應為100/146,而不是146/100。至此,問題基本解決,該企業銷售利潤率:(1-100/146)x100%=31.5%。

第十二招 準確回答計算題

計算題問什麼答什麼。不需要計算與本題要求無關的問題,計算多了,難免出錯。如果因為這樣的錯誤被扣分豈不很可惜嗎?有些考生,把不要求計算的也寫在答卷上,以為這樣能顯示自己的知識,寄希望老師能給高分。而事實上恰恰相反,大多數閱卷老師不喜歡這類“畫蛇添足”、“自作多情”的考生。

第十三招 重視 解題步驟

注意解題步驟,如計算與分析題每題所佔的分數一般較多,判卷時,多數題是按步驟給分的。而我們有些考生對這個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致雖然會做題但得分不全。

第十四招 寫出計算公式

計算題儘量寫出計算公式。在評分標準中,是否寫出計算公式是很不一樣的。有時評分標準中可能只要求列出算式,計算出正確答案即可,但有一點可以理解:如果算式正確,結果無誤,是否有計算公式可能無關緊要:但要是你算式正確,只是由於代入的有關數字有誤而導致結果不對,是否有計算公式就變得有關係了。

第十五招 把握考試重點

任何課程考試都有大綱,也都有一條主線,都有一定的重點,如果我們能夠把握這條主線、這些重點,也就是說抓住課程的精髓,許多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考試就不會覺得太難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