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春節風俗作文900字4篇

來源:才華庫 3.25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風俗作文900字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春節風俗作文900字4篇

春節風俗作文900字 篇1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

春節風俗作文900字 篇2

農曆正月七年級至九年級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長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髮、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閤家子孫一年平安。七年級,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

七年級不出遠門,八年級、九年級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族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這便是古時福州新正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孃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民)的婦女,頭戴紅花,藍衫青褲,布底青鞋,結伴登岸,挨家串門,用福州話唱詩賀年:“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粿過門前。”這叫“討詩”,又是賀年詞,賀年討以示吉祥。春節期間,福州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歡聲笑語,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髮、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取福州話諧音,如”雞”音似”系,羈”,”鴨蛋”似”壓亂”),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閤家子孫一年平安。七年級,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七年級不出遠門,八年級、九年級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簇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

這便是古時福州臺江新年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孃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疍民)的婦女,頭戴紅花,藍衫青褲,布底青鞋,結伴登岸,挨家串門,用福州話唱詩賀年:“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夈(斎)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夈(斎)粿過門前。”

這叫“討夈(斎)詩”,又是賀年詞,賀年討夈(斎)以示吉祥。春節期間,福州臺江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歡聲笑語,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初四清晨,家家戶戶,焚香“接神”,迎接灶君迴鑾視事。閩俗諸節最重要做年,節慶時間從正月七年級開始,到九年級止,有的延續到初九玉皇誕,甚至延續到元宵節。福州臺江歷史上是著名的商埠,舊時春節人與人相遇第一句賀年詞便是“恭喜發財”,答語則是“齊發”。

春節風俗作文900字 篇3

天津春節習俗又稱“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國農曆春節期間的社會風俗習慣。由於天津衛自明代設立以來逐漸形成一個“人雜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節習俗融合中國南北方的新春習俗特點,並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價值取向就是“闔家歡樂”,其社會意義是保證宗法社會下父系家庭的團圓。農曆臘月初八的臘八節在天津稱為“臘八兒”,許多天津人在這天喝臘八粥並用醋泡大蒜,從而為正月準備臘八蒜和臘八醋。從臘月十五開始,天津的年貨攤販要“上全街(gāi)”,就是各商店把年貨全部上齊,把所有吃喝玩樂的商品都擺上販賣。

天津的年貨市場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后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帶。“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頓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麵發;二十九,貼對子。”的天津俗語也體現年前天津人民準備過年的特點,在一般的天津民居,人們往往換上新的楊柳青年畫、擦玻璃、收拾屋子、貼好紅春聯、“倒有”和“倒福”、紅剪紙“掛千”、貼“吊錢兒”等等。其中,吊錢兒是一種用彩紙或者紅紙剪刻成的圖案,天津人民將其貼在門窗的玻璃或者橫稜上,每家每戶貼上的吊錢兒必須要到農曆正月初五那天才能損壞,否則就會暗示一年不順利。

此外,鞭炮和焰火基本上也貫穿整個正月。臘月二十三在天津民俗裡是灶王爺昇天的日子,家家戶戶要買糖瓜兒並等到夜裡十二點祭祀灶王爺。大年三十,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裡,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破”、“壞”、“沒”、“死”、“光”、“鬼”、“殺”、“病”、“輸”、“窮”、“沒有”和“少”等不吉利的話語,大年七年級天津人習慣一早出門走親訪友,俗稱拜年,在送年禮方面,天津人講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臘梅、海棠和迎春花。另外在這一天,每家每戶的米缸不能空著,如果空著就寓意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而且在這天還禁止灑水、掃地、倒垃圾等行為,因為天津人往往將水、土視為“財氣”,將垃圾、糞便看做“肥水”,灑水、掃地、倒垃圾會把“財氣”掃走。正月初五不能到別人家拜年,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正月十六晚上要一家人出去遛遛彎兒,這叫遛百病,為的是新年不生病。大年八年級,天津有“回孃家”的傳統。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每家每戶要吃餃子,並且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吃湯元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和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除此之外,天津人還講究正月裡不能理髮、看病、吃藥、打孩子。

春節風俗作文900字 篇4

河南人,過年時的風俗非常傳統,處處體現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悠久文化。

一般,我們臘月二十三便開始準備去了。

二十三,我們便打掃房子,把各個房子裡的東西都搬到院子裡來,開始洗洗刷刷,然後把屋子裡積了一年的`灰塵全都打掃乾淨,再把洗好的件件東西搬回屋裡去。看起來確實有些累人,但那又怎麼辦呢?誰讓我們有一顆質樸的心呢?最後也就是晚上啦,老人都在廚房裡貼上灶王爺的畫。到了過節那一天,便要把畫拿下來,點上香,然後燒掉,意思是讓灶王爺上天彙報情況。所以,當過節時,我便知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屆保平安”。

到了二十四,便要把那些需要做的,魚啊,肉啊,雞啊,菜類等年貨齊全,然後能洗的拿出來洗,活的要宰殺為後面要做的幾道食品,做準備,而二十五時,變無事可做,而這天更多的是休息。

臘月二十六到了,這一天可沒前一天舒服了,人們又忙活開了。這不,開始發麵,和麵,蒸饅頭。滿滿的幾大盆子面要一個一個的把饅頭做的圓圓的,光溜溜的,很好看。有的時候,還要蒸上兩三袋(麵粉袋),因為在過年之前,就只做一次饅頭,所以要多蒸一些為平常日子做一次補充。

到了二十七,也是人們在廚房裡徘徊奔忙的日子。這天要煮肉,先買來豬肉,切成像要上供那樣的方塊,然後便放在鍋裡煮,只聞到空中瀰漫著陣陣肉香。等肉煮熟了,瘦的肉,和帶骨頭的肉便進了小孩子們的肚子裡。嘻嘻!吃了!然後,大人們用一些可以煮的乾菜,用肉湯“紅燒”一下,最常見的一些乾菜;海帶,黃花菜,幹豆

角,然後把肉片放在一起爆炒,做成了一道菜。

臘月二十八,炸家裡的魚,炸了以後再吃。然後,還有什麼:炸雞塊,炸蝦,炸綠豆丸子,炸大丸子,炸素雞…… 太多了。而這些炸食,都讓我們這些孩子口水流三尺。爸媽爺奶們忙著做,而我們也忙著吃,吃的時候如果渴了,也不能說出來,不然是要捱罵的,可能是因為風俗的崇尚吧。不知道是啥原因,等炸出來好多好吃的東西時,我們也已經吃飽了。

到了二十九,可以說是“忙上加忙”,畢竟這天過完就要真真正正的過年了,老爸老媽帶著我們幾個姐妹去別人家道喜串門。

大年三十到了,這天要包餃子,在家裡基本是奶奶包的。然後,我們也幫一下小忙。做的餃子,啥餡兒都有。下午,便要開始貼對聯,在大門上貼上上、下聯還有橫批。然後在院子裡的每個屋門上貼上喜慶的對聯和年畫,便差不多大功告成了。然後小孩子們便穿起新衣,先出門“炫耀”,到了晚上吃餃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年夜飯,看看春節聯歡晚會,而同時,屋外鞭炮聲和煙花綻放時的聲音同樣給這美好的夜晚留下了一個定格,定格住了當時的喜慶、祥和、和溫馨。

照我這樣講了,河南的春節似乎要很長,不錯,時間確實很長,但這也更加體現了我們河南人對家鄉風俗的喜愛之情。而我們也要更加保護這些風俗,使我們不斷延續下去,使子孫也能看到這中國文化的一大魅力之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