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6篇

來源:才華庫 2.05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6篇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我不想在這個夜晚合上我已經不能睜開的雙眼,因為我真的很累了;我需要休息,因為夜已經深了,街道上沒有隆隆的汽車聲,只有空調水的滴水聲在空曠的夜中迴響;但是我依然沒有睡意;因為中秋的今晚,對於我來說註定是一個不眠的夜晚,其實我是需要睡覺的,因為明天我依舊要上班,我依舊需要去重複我的工作,雖然工作可以給我激情,可以給我成就感,其實我只是想和我的妻子和孩子以及父母過一個不算時間長的中秋而已,可是對於我來說依舊是奢望和祈求;依舊只能遙看星空;

其實我是怕思鄉的夢襲來,因為我又一次不能和我的妻子和孩子團員在中秋之夜;因為我今天又在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完成一次孤獨和寂寞。完成一次沒有煙花,沒有爆竹,沒有歌聲,沒有笑語的中秋,我的中秋的夜晚依舊很漫長,因為一個人的時間總是在分秒中慢慢度過;一個人的時間總是那麼悠長和悽聊;一個人的時間總是那麼的空曠和無助;

我的心似乎在滴血,因為家庭,因為生活,我在這深秋的夜晚,我只能寄生在異鄉;我不能在團員的餐桌上看著我的孩子,我不能給我的妻子一個笑臉,一個吻,一個擁抱;我也不能給我的父母請一聲安;我只能望著家鄉的方向,默默的遙祝,因為我在千里之外的他鄉,因為我在遙遠的香蕉樹下,我在陌生的壯鄉,我聽不懂這裡的人在說什麼。我只能附和著微笑,其實這種微笑有多少真實的成分,我自己都覺得這是傻笑,是卑賤的,是無趣的,是寂寞的,是空洞的,是人世間最為可笑的微笑;

我的中秋夜沒有喧譁聲,沒有鞭炮聲,沒有歡哥,沒有笑語,只有秋風在樹葉之間輕輕的飛過;我的節日依舊是沒有美酒佳餚的日子,因為我們是生活中的棄兒,是這個社會的邊緣人,是屬於最底層的農民工,所以我們的節日註定是沒有喧鬧聲的,其實我們就是一群沒有節日的人,我們的節日是在我們倒下的時候,因為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沒有了對節日親人的思念,沒有了對社會不公的抗爭,沒有了芸芸眾生的日子和生活,因為到那個時候我們才可以安靜的休息,我們才沒有了對於社會的無望;

秋夜總是那麼深沉和零靜,總能帶走的是我的思緒,是我對妻子的思念,對孩子的思念,對父母的愧疚;對家鄉明月的無限的思緒;對家鄉一土一木的無限情思;秋夜是漫長的,尤其是中秋的夜晚更顯得漫長,我能感受到家鄉的白楊樹落葉的聲兒,我能感受到家鄉松樹林的松葉兒的歡快而又落寞的松濤聲;我能感受到家鄉夜晚的鳥兒,對於夏季的消失的悽凌的吶喊聲在空切的夜晚迴盪;鳥兒飛行時,空氣中的氣流都顯得落寞而無力。

為什麼我的中秋總是在他人的歡聲笑語中落寞的度過;為什麼我的情思總是在曲終人散之後才得以宣洩;因為我們需要在這個社會掙扎,需要養育我們的兒女,我們不能給他們貧寒的生活,所以我們哪怕能掙到一分錢,我們都不能放棄,其實生活總是這樣的給我們這樣的失落或者說無趣;

我的中秋沒有月餅,沒有葡萄酒,更沒有美味佳餚,有的只是一腔的情愁,一杯的苦酒;一潭的無助;幾倍的清涼,就如同這秋的夜,和夜的秋風;我的妻子可能在流淚,我的兒子可能在責怪我,我的女兒可能在怨恨我,為什麼沒有回家,我的父母可能在埋怨我,為什麼在節日也不能回來看看,我的親友可能在說我,難道就不可以少攢點錢,可是我們能嗎?不是錢的問題,如果我們回家了,更多的時候可能就是要放棄這份工作,放棄不是等於從頭再來嗎?

我的中秋其實是淒涼的,我的心事落寞的,人到中年,我依舊在為了孩子們的生活奔波,所以有時候也是溫暖的,因為我還可以為我的孩子,我的家庭盡上我自己的努力,因為我還可以走得動,所以我還是有點快樂的。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這句詩是詩人李嶠在中秋之夜作的,來讚美中秋圓月。

中國自古就有在八月過中秋的習俗,中秋節與元宵節、端午節並稱三大節。這個節興起較晚,到了唐朝才有人登臺或坐船賞月,北宋太宗(97——997)年間,定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也就是公曆九月至十月,這時恰好是三秋的一半。此後逐漸形成祭月、拜月、賞月以及吃月餅的習俗。人們也會談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與之有關的神話傳說。人們在中秋節互相贈送月餅,這一天也一定要吃月餅,用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徵團圓。在中秋節這一天,如果家中有親人在外沒有回家的,分月餅時也要為他留一份。在現代,中秋節夜晚,人們通常是一邊吃著月餅和柚子,一邊賞月。孩子們大都是提著燈籠,以大紅紙燈籠最多,含有避邪的意思。也有一些打著五顏六色的卡通燈籠、塑料燈籠,種類繁多,多不勝數。民間的習俗還有送給孩子“兔兒爺”以供玩樂,包糖餅,把香紮成龍點燃,用來舞龍等。中秋節晚上,各地都會放煙火,來裝飾夜空,更帶來節日氣氛。

古人說得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自古以來過中秋節,有誰不思念遠方的親人呢?

在這古老傳統的影響下我國一直有這樣的習俗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飯,讓許多親朋好友在於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這讓許多在外地的人們又回到了溫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溫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鄉的遊子常年在外這使得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們的”悲歡離合”這又讓多少人痛心!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這都是千古絕唱!許多遊子不都是用月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的感情、對親人的關懷與思念嗎!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不也是有大多數部分的人圍坐在桌前“吃餅賞月”嗎!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十五的月兒十六圓,昨夜中秋是陰雨天,沒有月亮,對於大多數期盼賞月的人來說未免有一點小小的遺憾,因為南方的中秋夜,人們還是喜歡聚在公園或登上不太高的山頂賞月,親情圍繞,自帶可口的月餅和各種應季水果,有明月相伴,享受一種特別氛圍的寧靜,每個人心裡都會是暖暖的!

關於月亮的詩句太多太多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卻最入景,想起小時候,爺爺給我們做的五仁月餅,自制的簡單木頭模具,把杏仁、桃仁、花生仁、麻仁和瓜子仁按比例配料拌好,然後擀開面團把餡包起來,再放進模具倒出有花邊的形狀,最後放入鐵鍋置於柴爐上小火烘烤,出鍋後香味浸鼻,帶著烘培出的自然色澤,質樸厚實,很是入口,儘管比不上市面上出售的那種包裝精美的機器壓出的統一外形的月餅,但是土的真實,土的爽口,對兒時我人來說絕對的貨真價實,濃縮了真情,也濃縮了對兒時中秋節深遠且長久的記憶,還有對今年離逝的90歲爺爺的深切想念!

爺爺離逝前儘管高齡,但是耳聰目明,他一生勤勞,堅強,謙遜謹慎,善待自已的兄弟姐妹,關愛晚輩,廚藝佳,木工活很拿手,縫紉技術也甚好,但是就脾氣古怪,生氣時把自己做的小椅子,小登子全扔到院子裡,過後氣消了,總是自己收拾回來,人無全人,每個人都因為那麼一點點在別人眼裡的缺點而顯得更為真實。我們都敬重爺爺,每逢年底家裡聚會,更多原因就是去看爺爺,因為爺爺把我們這一大家人都凝聚到了一起,爺爺是家裡的權威。我們自然的由著爺爺“領導著”。他的離去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讓我更孝順敬重父母,也更重視關愛著自己的兄弟姐妹,我們因為手足情比往日更為緊密的團結在一起。我怕在我們中年後親人一個一個的離去,儘管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我對生命的逝去還是痛心不已。還好爺爺無疾而終,這也是人生的一種意義吧!我們平凡、普通,但我們在生活中都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就如哥哥所說,永遠的記惦吧,讓爺爺活在我們的記憶中,每到一定的時間,我都會深切的懷念爺爺!與嫋嫋輕煙中靜靜的回憶往昔歲月的點滴幸福。

昨夜中秋,沒有月亮,但我在月亮往常升起的時間點燃三支香,擺上各式水果,喊出在房間玩遊戲不亦樂呼的6歲多的女兒,一家人圍著桌子任簡單幸福漫延在屋外中秋的微雨中。

今年中秋是我們小家庭一起過的第一個中秋,孩子這幾年在老家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直到上國小前幾個月才回到我們身邊,幾年的分離讓我們對這個中秋更為期待,特別是孩子的到來讓我感受到了以往不曾擁有的祥和與寧靜,平淡的日子因為忙碌顯得更為充實,我們也在充實中快樂地重複著一天又一天。孩子上小一順利入學,更讓人欣慰的是在新環境裡她適應的很快,在那所省級的重點國小她因入學以來的表現突出成為所在班級唯一得到班主任獎勵的孩子,老師的熱情評語對她鼓勵極大,較之前更為自覺的完成各門功課,也變得更懂事了。因此這個中秋對我來說是很有紀念意義很值得慶祝,紀念往昔生活的不易,紀念值得紀念的人,慶賀我們小家庭的團聚!

生活才剛剛開始,我也會在今後的生活中努力做好各種角色,為妻為母,為女兒,為朋友,為同事……,一切和為貴,在平和寧靜中感悟生活,在平和寧靜中堅持學習,提煉昇華自己的思想,使得自己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從容,更淡定,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波波折折,努力讓自己充實而快樂!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今日是中秋節。在這個美滿的節日,我不由得滋生了好多好多的遐想。

我想起了棄官從文的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首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若非異鄉遊子,若不思念親人,若無孤獨之感,能有如此情懷嗎?好個李白,他自有消除寂寞的辦法。“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一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邀雲漢。”這樣吟誦著,他不僅消除了孤獨感,心裡熱鬧起來了,在明月相隨下,飄飄欲仙了。

我想起了愈經挫折愈加曠達的劉禹錫。“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遭遇貶謫不算什麼,在詩人開闊的胸襟中,一切打擊全都無所謂,就連與己無關的明月,也美得出奇。於是,在那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的年代,他奇蹟搬地抵達了“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境界。

我想起了“無往而不樂”的蘇東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玉宇瓊樓,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是在接踵而來的逆境中,蘇軾以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人生的種種煩惱和不幸,不僅活得滋潤,還屢有建樹。他曾總結說:“問餘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正是在這幾處難以生存的的境遇中,他立德立功立言了。不僅如此,他還深切期盼世人忘憂得樂,花好月圓。其人其心,真如如月一經天江河行地也。

我想起了曾為文壇領袖的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一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這種徹夜望月、竟夕相思,追求美好理想和求之不得的惆悵,實在非常動人。

其實,對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士人來說。不只是中秋明月使之牽腸掛肚,借景抒懷。一年四季,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讓他們神往和愉悅。

“春踏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早在北宋的神童詩中,就有這樣的美妙詩句,足見那時的文人雅士,就很會欣賞自然、享受生活了。要不,是不會空穴來風的。

在我看來,暖春百花豔 盛夏清風來 秋有明月美 冬賞雪花舞。這些來自生活環境的美好事物,只要你善於發現,是不難找到的。即就一天而言,朝有旭日冉冉上升,午有中天之日輝煌燦爛,暮有晚霞滿天,能說不美好嗎?還有,晴天的藍天白雲,陰天的雲遮霧罩,雨天的清爽愜意,多雲天變幻莫測的雲彩,哪一個不是別具一格的風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成熟穩重,祖父祖母的慈祥寬厚,小孩的天真活潑,不是也都很美嗎?當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就像月亮,月圓的時候一月能有幾天?大多情況下還不是殘缺不全?人生,也不可能經常會是圓滿的,誠如國學大師季羨林所說,不完滿才是真實的人生。對我們來說,可貴的不是老是期盼圓滿,而是隨遇而安,調整心態。在感到如意的時候自然要高興,在感到不如意的時候也不必過分在乎,要認識到順心和不順心都是生活的正常狀態,只要調整心態、實現心理平衡、保持內心寧靜,那就值得欣慰了。

宋代無門和尚詩曰:“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清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當然是很妙的詩,很超脫的胸襟,很會享受生活的心境。但是,老實說,沒有“閒事”、煩事、苦事是不可能的。貴在看透,貴在轉化,貴在化解,貴在營造,貴在昇華。主觀世界不只是消極地反映客觀世界,也可以能動地美化優化客觀世界。心理狀態可以改觀,精神家園能夠建立。勿讓煩惱敗雅興,要尋美感悅我心。我的心情我做主,豈容外物來左右?這些,我想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你學習、思考、諮詢、努力、修煉、參悟。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歲月如梭,又到了充滿思鄉情懷的中秋佳節。每逢此時,我總想起鄉下的母親,心中充滿了愧疚。

我的老家在蘇北偏僻的.鄉下,母親是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小時候,家裡很窮,但一家人苦中作樂,日子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了親情和溫馨。平時,母親很少買吃魚肉給我們吃,不是母親不心疼我們,而是我和哥兩人上學,開銷大,而家裡收入卻很少。但在每年的中秋這一天,母親會毫不吝嗇,早早地準備好魚和肉,讓我們開一次葷,好好地飽餐一頓。到了晚上,月上樹梢,母親就會從家中搬出一張桌椅,把買好的月餅、水果放在桌上,再準備幾杯白酒和幾副筷子,按我們老家的風俗,這是祭月,母親不准我們吃桌上的貢品,可我們一點不買她的“賬”,趁母親不注意的時候,不是偷吃月餅上薄而脆的外層吃,就是拿一些水果遛到麥場上去和小夥伴們一起吃,因而每次祭月的貢品,都在我們調皮中不能完整無缺。這難忘的童年中秋節,就象親情一樣,讓我們過了一年,又想過下一年。

母親的生活是很艱辛的。父親見家裡開銷大,收入少,很早就外出打工了,逢年過節才回家和我們相聚。母親為了我們,衣食住行、田間地頭,無不灑下她那辛勤的汗水。當我們兄弟倆還在清早朦朧的睡夢中時,母親就早早地起床,擔水、洗衣、做飯忙個不停,有時還到田間地頭忙一會農活。待我們起床後,母親招呼我們吃飯上學。當太陽露出晨曦的笑臉時,母親便帶著農具,下田幹活了。白天,母親忙個不停,夜晚,她還拖著疲憊的身體,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為我們納製鞋底、縫補衣服。在母親辛勤的養育下,我們漸漸地長大了。

那年的夏天,我和哥相繼考取了嚮往已久的大學。中秋前夕,我們離開了母親,各自到外地上學去了,留下了母親一人在鄉下。因為家裡窮,為了我們的學雜費和生活費,父親在外奔波更是很少回家,而母親比以前更加辛苦了。

上學的幾年裡,中秋節都不在放假時間裡,我們不能回去和母親團圓。每次這個時候,我都會寫信回去。母親也很想念我們,她不識字,常託人寫信叫我們好好讀書,要經常寫信回家。我每次收到母親的來信,都能感覺到母親思兒的心切。就象我們放寒暑假回家一樣,平常不善言笑的母親,再苦再累仍有一臉的愜意。

畢業後那年中秋,我和哥在城裡有了工作,都寫信叫母親到我們工作的城市來住住,可母親擔心我們剛到單位,怕影響我們的工作,又說家裡沒人照料,一直沒有同意,仍在鄉下餵雞養豬、耕田種菜,獨守那一份寂寞。

第二年的中秋,我因為工作,沒能回去。那年的冬季,我參軍入伍,成了一名海防戰士,遠在異地他鄉。而每年的中秋,都因為部隊搞戰備訓練,我都不能請假回家。也許分別太久,母親對我的思念與日聚增。父親偶爾在家時,母親就催促他寫信給我,父親外出打工時,母親又定期託人寫信來。她的來信,沒有華麗的詞語,還常常伴隨著不少的錯別字,內容不外乎問我訓練苦不苦,部隊首長親不親,海防前哨的生活習不習慣……嘮嘮叨叨一大堆,總之要我在部隊好好工作,安心服役,不要掛念家中。那字字句句都是真情流露,漾滿了母親那無私的牽掛。儘管那時我已是被部隊評為優秀士兵的軍營男子漢,但在母親的眼裡,我仍是一個不諳世面、不太懂事、還沒長大的孩子。

在我當兵後第二年,哥哥結婚在城裡買了房子,家裡經濟一時拮据起來。母親覺得在農村種田,收入少,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在那年的中秋,她在一位家鄉人的帶領下,去了上海給人家當保姆,我曾寫信勸阻母親不要去,可她不聽的勸阻。母親從小生活在鄉下,既聽不懂上海方言,就連城市的東南西北有時也辯不清,可母親一直堅強著,操勞著,酸甜苦辣從來不對我說。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它與春節、端午節同稱我國農曆的三大傳統節。它始見於《周禮》:“中秋夜,鼓士擊鼓,吹幽雅(樂),以迎寒。”為何謂之“中秋”?南寧末陳自牧撰的筆記《夢樑錄》:“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於中秋節的傳說,雖然其論法不少,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特別是以嫦娥奔月的說法為主。

中秋節賞月、拜月的習俗幾千年前就已存在。《禮記》中記載的“秋暮夕月”,即是拜月神。周代的八月十五夜都有舉行迎寒和拜月的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就頗為盛行了。早在南宋就有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道:“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這足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對中秋節的熱愛之情。

“中秋拜月”從何而來?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的品德入宮。雖未得寵,但在某一年的八月十五夜賞月時,天子在朦朧月光下見得她,覺得她美麗出眾,便立其為皇后,此後便有“中秋拜月”的習俗。

現代人依然喜於拜月。中秋節的晚上,當皓月初升時,各家各戶的婦女便在庭院、埕口或陽臺等可以直接望見圓月的地方上設香案,並以月餅、瓜果、芋頭、雲片糕等食品供拜。因為他們深信“月娘”(即月亮)是有靈魂的,她能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據鬼神的貴賤及祭祀者與鬼神的親疏關係和對他期盼的大小來決定祭祀食品的豐儉。可見現代人是在傳承古人的思想。雖然這頗具迷信色彩,但卻不曾斷承。

提起中秋節,相信大家都會首先想到月餅。月餅已成為月亮的象徵,不僅因為它圓得像月亮,更因為它的陷是甜的,讓人想到月圓的美好。唐代已有帶陷餅食,蘇東坡有詠“小餅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糖)……”以餅喻月。清代詩人袁牧的《隨園食單》中記載有月餅製法,稱“食之不覺甚甜而香松油膩,回異尋常。”

現代人已將月餅發展成“個性”的模樣。先是陷之奇特,明明寫著“綠豆陷”,而入口卻毫無綠豆味。難道是我們的味覺都出現問題了?大部分月餅已都內含雞蛋黃,味道微鹹,甚是油膩,卻和甜味相和,入口為佳。此點創新是值得肯定的。但月餅的包裝卻讓人擔憂,譬如有種陷為水果醬的月餅,味道清爽甜美,價格卻相當昂貴,原因在於其豪華複雜的包裝。還有,月餅種類眾多,也確實讓人眼花繚亂的。站在人山人海的月餅市場中央,難道你不會迷失自己?如此富含商業色彩的月餅不免讓人產生懷疑:所謂的“中秋佳節”已變成了“商業佳節”?這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中秋的圓月,給人以美好的象徵。月之圓兆人團圓,由此引發了遠在他鄉的人思鄉和懷念親人之情。早在唐宋時期,“詠月”詩詞已甚多,因此“中秋節”一直富含詩意,詩人把圓月謂之“詩月”。譬如范仲淹的《蘇幕遮》,堪稱是一首遊子思鄉懷舊的詞中絕唱: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詞的上闋以多變的鏡頭,從仰視、俯視、平視、遠視的角度,既寫眼前麗景,又寫故鄉遙隔,秋色惹人愁的情懷。下闋則層層深入,從夜夜難寢,月樓獨倚,借酒澆愁愁更愁,寫出了鄉愁縈繞纏綿,無法排遣的柔情。

如今,這種柔情依在。皓月當空時,一家團聚的把酒唱明月,敘故事,盡情展歡顏;遠離他鄉者輕嘆息,把酒問明月,何時歸故里。他只能祝願遠方的親人平安健康、生活幸福,愁情滿腸。於是,和家人“千里共嬋娟”只能在夢裡出現。

事實上,中秋節是美好的,它富含文化色彩,給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快樂和精彩,是我們永遠的財富。在商業化日趨明顯的今天,作為傳統節日中秋節不應因其而變質。它的源遠流長,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安定,是我們共同不可推卸的任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