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6篇

來源:才華庫 2.19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6篇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現在的節多了,很多的節日也都提到議事議程,工作的人們也都放假休息,像清明、端午、中秋這樣的一些傳統節日,過去都是不放假的,就是一般的節,成為法定節日也就是這一兩年的事兒。當然過去清明節是忘不了的,不管放假不放假心裡都要惦記著,在頭一個星期天或者想下一個星期天去掃墓,逝去的親人是不能忘的。至於端午和中秋,買點兒粽子或做點兒粽子吃酒是意思意思,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中秋買點兒月餅嚐嚐,離家近的回家吃頓團圓飯,遠的自然也就算了。不過最掛念的還是自己的父母,趕不上中秋這天,在節前就買來月餅給雙親,做兒女的心意到了也就足矣了。

但也不見得非得買月餅給老人,老人也不喜歡吃月餅,硬邦邦的、甜兮兮的,確實沒有什麼好吃的,還不如給老人買些雞蛋糕、桃酥什麼的,或者給老人買一箱牛奶。中秋就是個念想,心裡有親人,有自己的父母大人,這是血肉情緣,人之常情,買不買月餅,吃不吃月餅,這並不重要,就是那麼回事,父母大人都已經過世十幾年了,父母雙在世的時候,中秋節不休息,並且中秋節也一般趕不上休息的日子,所以自然不能回鄉下老家與父母團圓,也沒把中秋節當成多麼大的事兒。工作在城裡,一般一週或者兩週回家一趟,過節不過節都要給老人家買些好吃的東西,都要和老爺子一起喝喝酒。小時候都沒把中秋節當成什麼節,最感興趣的還是春節,過春節才是真正的過節過年。

記得過春節的時候,大年七年級到初六,我們這些鄉村的孩子,身揣幾毛錢,走出十里八里外,東邊的西小營和溫泉是我們經常去的,去那裡的供銷社買兩毛錢爆竹和二踢腳,一毛錢買包糖豆或玉米花,一邊吃著,一邊跑著、唱著,來回走二十多里路也不感覺累,比兔子還歡實,那時候過節才更多真正的痛快!雖然那時的生活並不富裕,但童年是那樣的幸福和快樂,這是現在無法比擬的,這樣的感受現在再也沒有了,一去不復還了。

再有就是每年的五一、十一、元旦,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那也是真正的節日呢!因為父親在城裡工作,一般每週只回家一天,趕上五一休息兩天,趕上十一也是兩三天,趕上元旦休息兩天,趕上春節休息四五天,父親在家呆的時間稍微長一些,我就感覺就有過年過節的氣氛了,平常的日子哪有過節過年的氣氛,一點兒也沒有。因為父親在家母親總有做些好吃的,有好吃的東西我認為就是過節,平常日子吃的就是那麼回事,沒有肉,沒有什麼炒菜,那是什麼過節?那不叫過節。過年過節就是吃個肚飽肚歪,那時候天天都是粗茶淡飯,窩頭鹹菜,不見什麼葷腥那叫什麼過節?那時候過節就是盼著吃好的,吃雞鴨魚肉,吃大白饅頭,現在平常日子天天都吃饅頭米飯,也就沒有什麼新鮮的了,什麼過節不過節的,就是那麼回事兒。

我記得我高中畢業以後回鄉勞動的第二年,八月十五那天在生產隊的地裡噴灑農藥,打藥的地緊挨著附近部隊,部隊的一個連長叫我和另一個隊裡的發小給他們部隊大院裡的白菜打藥,我們考慮反正這也是軍民關係,又挨著這麼近,二話沒說就給部隊的菜地噴灑了農藥,忙活到中午,部隊連長說安排我們吃午飯,說今天中秋節,吃的肯定不錯,沒想到到了部隊食堂,中午吃的也是那麼回事,但畢竟比我們老百姓的吃的好多了,就是沒有看見紅燒肉和大白饅頭,雖然有些遺憾,但還是在部隊吃了午飯。記得當時部隊的那個連長還有些不好意思,感覺對不住我們呢。那意思是:今天午飯吃的不太好,實在對不起二位了。那天打藥的時候,部隊的連長還從他們的營部給我們拿出來兩盒好煙,我記得是金鐘牌的,現在早沒有了這種牌子的香菸,好像是三毛多一盒,對於我來說那可是好煙了,記得當時抽著可香了,還沒有過濾嘴。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老天,兒時的中秋節。

兒時的記憶中,這是對八月十五最好的描述了。但我兒時的八月十五,吃過月餅、蘋果和梨之類的東西,卻從未吃過西瓜。也從未見過我的長輩們擺下香案,放上貢品敬過老天。

記憶裡,每年的八月十五是農村秋天最忙的時候。地裡的莊稼在這個時候大都成熟了,記得當時家裡種的莊稼有玉米、高粱、大豆、穀子等糧食作物,此外,家裡還種著幾畝棉花。

八月十五,農家都有包包子的習俗。我家也不例外。在八月十五的前一天晚上,母親便發上面,第二天的早飯,全家人就能吃上母親包的豬肉冬瓜包子。因為當時家境還不富裕,平時吃肉的時候很少,但在這個節日裡,家裡總會稱上一點,包幾鍋包子解饞。冬瓜水脈大,一家人一邊愉快的吃著包子,一邊談論著今年的收成如何。包子一吃一口油,有時包子裡的油水還會順著手指往下流,於是,每個人的面前總會事先放上一隻碗,接著從包子裡留下來的油水,人們還不時的舔食手指上的油水。一頓飯下來,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也會吃點三四個包子。那情形,那吃相,現在想來仍歷歷在目,如在昨天。

吃過早飯,父親套好車就會拉著一家人到地裡忙著收秋。活兒很多,有時掰玉米拉玉米秸,有時割大豆或穀子,有時砍高粱,有時拾棉花,什麼活兒緊要就幹什麼。打穀場裡,有的人家忙著掐穀穗高粱穗,有的人家忙著打場。路上的車輛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晚飯後,一家人也並沒有閒情逸致擺上八仙桌放上貢品祭天賞月。農家人哪有那閒功夫呢,天井裡的玉米堆得小山似的,不及早的將皮剝掉玉米要生芽,並且不好晒乾,堆在那裡滿滿當當的礙事。因此,吃過晚飯,一家人就各自搬個板凳,圍坐在玉米堆前剝玉米。就在剝玉米的當兒,月亮漸漸升起來了,照得院子裡滿滿的,亮亮的。當時村裡還沒有通上電,正好藉著這明亮的月光多幹點活兒。於是一家人一邊剝著玉米一邊賞月,在不經意間剝出了許多新鮮的玉米。我們小孩們幹活也就一陣子,時間久了就不願幹了,幹活沒了興趣,困勁就上來了。於是都吵著要去睡覺。這時母親就會走進屋裡,拿出蘋果、梨和月餅之類的節日物品給我們分。我們孩子們一看到這些東西,睡意全無,一邊自己吃著,一邊也讓大人品嚐。在享用了這些美好的東西之後,我們就會有了精神再幹一陣。因為是在深秋季節,氣溫較低,剝到後來玉米上就溼漉漉的一層水了。到了實在撐不住的時候,我們孩子們就都進屋睡覺去了。躺在暖烘烘的被窩裡,很快就會進入夢鄉。有時一覺醒來,聽見大人們還在天井裡剝玉米,等第二天早晨起來一看,滿天井的玉米都包完了,也不知昨夜他們熬到幾點鐘。

就這樣,八月十五就在一家人的忙碌中,在我們孩子們吃了蘋果梨月餅乾了很多活兒睡了一宿覺之後,就已經成為歷史了。唉,好過的節日忙碌的秋呀!

八月十五的水果,母親也並不是全部分給我們吃掉,而每每總會留出幾個蘋果放在衣櫃裡,時間久了,滿屋裡都溢滿了好聞的蘋果味,而這時我們就會到處翻找,央求母親拿出來吃掉,於是母親就會讓我們閉了眼,變戲法似的不知從哪兒拿出一個,割成幾角,給我們分著吃。此時的味道竟覺得比八月十五的不知要好多少倍!唉,貧乏的時代!嘴饞的孩子們!

如今,我參加工作已十多年,八月十五的物品從兒時的蘋果、梨和月餅之類發展到現在的葡萄、西瓜甚至更高階的水果更好吃的物品已都不再稀奇,女兒的零食可以說是應有盡有;而家中的父母呢,多年來的習慣似乎並沒有多大改變,除了吃的穿的用的比以前有了較大改善外,還是終日忙碌著,從不管什麼八月十五或其他什麼節日。

多想在一年的八月十五,讓父母放下手中的活兒,擺上些時鮮水果,炒上幾個小菜,燙上一壺好酒,一家人圍坐桌旁,把酒賞月,閒話家常,盡享天倫之樂!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歲月如梭,又到了充滿思鄉情懷的中秋佳節。每逢此時,我總想起鄉下的母親,心中充滿了愧疚。

我的老家在蘇北偏僻的鄉下,母親是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小時候,家裡很窮,但一家人苦中作樂,日子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了親情和溫馨。平時,母親很少買吃魚肉給我們吃,不是母親不心疼我們,而是我和哥兩人上學,開銷大,而家裡收入卻很少。但在每年的中秋這一天,母親會毫不吝嗇,早早地準備好魚和肉,讓我們開一次葷,好好地飽餐一頓。到了晚上,月上樹梢,母親就會從家中搬出一張桌椅,把買好的月餅、水果放在桌上,再準備幾杯白酒和幾副筷子,按我們老家的風俗,這是祭月,母親不准我們吃桌上的貢品,可我們一點不買她的“賬”,趁母親不注意的時候,不是偷吃月餅上薄而脆的外層吃,就是拿一些水果遛到麥場上去和小夥伴們一起吃,因而每次祭月的貢品,都在我們調皮中不能完整無缺。這難忘的童年中秋節,就象親情一樣,讓我們過了一年,又想過下一年

母親的生活是很艱辛的。父親見家裡開銷大,收入少,很早就外出打工了,逢年過節才回家和我們相聚。母親為了我們,衣食住行、田間地頭,無不灑下她那辛勤的汗水。當我們兄弟倆還在清早朦朧的睡夢中時,母親就早早地起床,擔水、洗衣、做飯忙個不停,有時還到田間地頭忙一會農活。待我們起床後,母親招呼我們吃飯上學。當太陽露出晨曦的笑臉時,母親便帶著農具,下田幹活了。白天,母親忙個不停,夜晚,她還拖著疲憊的身體,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為我們納製鞋底、縫補衣服。在母親辛勤的養育下,我們漸漸地長大了。

那年的夏天,我和哥相繼考取了嚮往已久的大學。中秋前夕,我們離開了母親,各自到外地上學去了,留下了母親一人在鄉下。因為家裡窮,為了我們的學雜費和生活費,父親在外奔波更是很少回家,而母親比以前更加辛苦了。

上學的幾年裡,中秋節都不在放假時間裡,我們不能回去和母親團圓。每次這個時候,我都會寫信回去。母親也很想念我們,她不識字,常託人寫信叫我們好好讀書,要經常寫信回家。我每次收到母親的來信,都能感覺到母親思兒的心切。就象我們放寒暑假回家一樣,平常不善言笑的母親,再苦再累仍有一臉的愜意。

畢業後那年中秋,我和哥在城裡有了工作,都寫信叫母親到我們工作的城市來住住,可母親擔心我們剛到單位,怕影響我們的工作,又說家裡沒人照料,一直沒有同意,仍在鄉下餵雞養豬、耕田種菜,獨守那一份寂寞。

第二年的中秋,我因為工作,沒能回去。那年的冬季,我參軍入伍,成了一名海防戰士,遠在異地他鄉。而每年的中秋,都因為部隊搞戰備訓練,我都不能請假回家。也許分別太久,母親對我的思念與日聚增。父親偶爾在家時,母親就催促他寫信給我,父親外出打工時,母親又定期託人寫信來。她的來信,沒有華麗的詞語,還常常伴隨著不少的錯別字,內容不外乎問我訓練苦不苦,部隊首長親不親,海防前哨的生活習不習慣……嘮嘮叨叨一大堆,總之要我在部隊好好工作,安心服役,不要掛念家中。那字字句句都是真情流露,漾滿了母親那無私的牽掛。儘管那時我已是被部隊評為優秀士兵的軍營男子漢,但在母親的眼裡,我仍是一個不諳世面、不太懂事、還沒長大的孩子。

在我當兵後第二年,哥哥結婚在城裡買了房子,家裡經濟一時拮据起來。母親覺得在農村種田,收入少,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在那年的中秋,她在一位家鄉人的帶領下,去了上海給人家當保姆,我曾寫信勸阻母親不要去,可她不聽的勸阻。母親從小生活在鄉下,既聽不懂上海方言,就連城市的東南西北有時也辯不清,可母親一直堅強著,操勞著,酸甜苦辣從來不對我說。經常是勞累一天的她,在休息之餘,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九月,涼風習習的季節;九月,秋風送爽的'季節。九月,同時也送來了美麗的中秋節。可是,今年的中秋節有些調皮喲!

年九月十二日”我一邊翻著日曆一邊念著。期待已久的中秋終於來臨了。耳邊吹過的秋風在為我慶祝。似乎慶祝地早了些。“但……謝謝啊!”我在心裡說。甜滋滋的笑容掩藏不住,兩顆兔牙亮在嘴上,甜蜜蜜的笑著,比蛋黃月餅還甜!媽媽看我這傻乎乎的樣子笑得合不攏嘴,笑著對我說:“小傻瓜,還要等到夜晚九點才能賞月、燒烤呢!”我拍拍胸脯說:“沒問題,我是個很有耐心的好孩子,一定會老老實實地等到夜晚明月升起時的!”“那就好!”媽媽滿意地走開了。其實,媽媽是怕我這個小饞嘴偷吃了放在冰箱的雞翅。我望著冰箱,直流口水。一個個不安分躺著的雞翅似乎在誘惑我:“過來呀,我可好吃呢!”一隻雞翅說。“來呀,過來嘗一口。聞聞,我多香!”……我揉了揉雙眼,一看,它們並沒有動啊。再看看——“快過來啊,我可香甜了!”心裡一想:會不會是自己心理作怪?“恩,一定是!”一個堅定的聲音告訴自己。我躲過了雞翅的香甜誘惑計劃。當然也同讓能抵過其他食物的誘惑啦!於是,自己得意洋洋的笑了起來……

“咚、咚、咚…·”掛在牆上的老鐘敲了12下。我用著期待的目光望著它,反應有點遲鈍地說:“到九點啦,九點啦!”興奮地手舞足蹈的我大叫著:“媽媽媽媽,九點啦,賞月啦,燒烤啦!”東找找、西找找。一個人影都沒有……“喂,你還在下面幹嘛?”一個聲音從上面傳下來。我連忙趕到三樓。終於,看到了他們。望著天空,我陷入了一臉的呆滯,一陣冷風掠過——沒有月亮。“媽媽,媽媽!中秋怎麼會沒有月亮!”我驚呼。“不可能!只是未到時間而已罷了,再等等、再等等啊。”“哎,好吧,雖然這次的中秋沒有月亮。但是,沒有月亮的中秋並不就是不代表不是中秋節啊。”我開始自我安慰起來。與大家一起擺好燒烤的餐具後開始烤起了燒烤。我怒氣衝衝的拿起一把雞翅說:“哼,還不是吃掉你們了!”得意洋洋的烤起雞翅來……

“沒有月亮的中秋真是奇特啊!”爸爸在一旁感慨。“也是,這似乎是我見過第一次沒有月亮的中秋節,呵呵。”哥哥也說。“什麼嘛,好不容易等到今年盼望已久的中秋節,以為可以一睹“圓盤”的魅力。”我在一旁抱怨。“別生氣啦,沒有月亮贈興,也有晚風送爽啊!”媽媽連忙安慰生氣的我。她還說給我講講中秋的各種傳說。從媽媽的口中我得知中秋並不只是人們熟悉的“嫦娥奔月”還有不怎麼流傳於世的“吳剛折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和“玄宗漫遊月宮”等等……我最喜歡的還是“吳剛折桂”這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也曾在詩中寫下“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入了迷的我早就把烤雞翅的事拋到九霄雲外。一陣陣刺鼻的焦味把我從夢中拉了回來。我連忙把雞翅放到盤子上。再看看可憐的雞翅們——一個個漆黑的身段讓我不禁笑了起來。大家看到我這狼狽樣也個個都開懷大笑。只是心疼了我的肚子,要嚥下這黑漆漆的“雞翅”了。一個個烤焦了的雞翅也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麼難以下嚥,反而烤焦以後多了一番風味。讓我胃口大開。不久,一盤烤焦了的雞翅就被我一掃而光了。我挺著脹鼓鼓的肚子回到房間睡覺去了。心裡還想著那個好吃的烤焦雞翅。而且,也忘不了這個沒有月亮的中秋節……

這個中秋節,真特別!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九月,涼風習習的季節;九月,秋風送爽的季節。九月,同時也送來了美麗的中秋節。可是,今年的中秋節有些調皮喲!

“20xx年九月十二日”我一邊翻著日曆一邊念著。期待已久的中秋終於來臨了。耳邊吹過的秋風在為我慶祝。似乎慶祝地早了些。“但……謝謝啊!”我在心裡說。甜滋滋的笑容掩藏不住,兩顆兔牙亮在嘴上,甜蜜蜜的笑著,比蛋黃月餅還甜!媽媽看我這傻乎乎的樣子笑得合不攏嘴,笑著對我說:“小傻瓜,還要等到夜晚九點才能賞月、燒烤呢!”我拍拍胸脯說:“沒問題,我是個很有耐心的好孩子,一定會老老實實地等到夜晚明月升起時的!”“那就好!”媽媽滿意地走開了。其實,媽媽是怕我這個小饞嘴偷吃了放在冰箱的雞翅。我望著冰箱,直流口水。一個個不安分躺著的雞翅似乎在誘惑我:“過來呀,我可好吃呢!”一隻雞翅說。“來呀,過來嘗一口。聞聞,我多香!”……我揉了揉雙眼,一看,它們並沒有動啊。再看看——“快過來啊,我可香甜了!”心裡一想:會不會是自己心理作怪?“恩,一定是!”一個堅定的聲音告訴自己。我躲過了雞翅的香甜誘惑計劃。當然也同讓能抵過其他食物的誘惑啦!於是,自己得意洋洋的笑了起來……

“咚、咚、咚…”掛在牆上的老鐘敲了12下。我用著期待的目光望著它,反應有點遲鈍地說:“到九點啦,九點啦!”興奮地手舞足蹈[注: 蹈:頓足踏地。兩手舞動,兩隻腳也跳了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也手亂舞、腳亂跳的狂態。]的我大叫著:“媽媽媽媽,九點啦,賞月啦,燒烤啦!”東找找、西找找。一個人影都沒有……“喂,你還在下面幹嘛?”一個聲音從上面傳下來。我連忙趕到三樓。終於,看到了他們。望著天空,我陷入了一臉的呆滯,一陣冷風掠過——沒有月亮。“媽媽,媽媽!中秋怎麼會沒有月亮!”我驚呼。“不可能!只是未到時間而已罷了,再等等、再等等啊。”“哎,好吧,雖然這次的中秋沒有月亮。但是,沒有月亮的中秋並不就是不代表不是中秋節啊。”我開始自我安慰起來。與大家一起擺好燒烤的餐具後開始烤起了燒烤。我怒氣衝衝的拿起一把雞翅說:“哼,還不是吃掉你們了!”得意洋洋的烤起雞翅來……

“沒有月亮的中秋真是奇特啊!”爸爸在一旁感慨。“也是,這似乎是我見過第一次沒有月亮的中秋節,呵呵。”哥哥也說。“什麼嘛,好不容易等到今年盼望已久的中秋節,以為可以一睹“圓盤”的魅力。”我在一旁抱怨。“別生氣啦,沒有月亮贈興,也有晚風送爽啊!”媽媽連忙安慰生氣的我。她還說給我講講中秋的各種傳說。從媽媽的口中我得知中秋並不只是人們熟悉的“嫦娥奔月”還有不怎麼流傳於世的“吳剛折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和“玄宗漫遊月宮”等等……我最喜歡的還是“吳剛折桂”這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注: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成效。]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也曾在詩中寫下“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入了迷的我早就把烤雞翅的事拋到九霄雲外。一陣陣刺鼻的焦味把我從夢中拉了回來。我連忙把雞翅放到盤子上。再看看可憐的雞翅們——一個個漆黑的身段讓我不禁笑了起來。大家看到我這狼狽樣也個個都開懷大笑。只是心疼了我的肚子,要嚥下這黑漆漆的“雞翅”了。一個個烤焦了的雞翅也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麼難以下嚥,反而烤焦以後多了一番風味。讓我胃口大開。不久,一盤烤焦了的雞翅就被我一掃而光了。我挺著脹鼓鼓的肚子回到房間睡覺去了。心裡還想著那個好吃的烤焦雞翅。而且,也忘不了這個沒有月亮的中秋節……

這個中秋節,真特別。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拜月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Omicron;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