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培育教育論文

來源:才華庫 2.13W

摘要:高校教師之間的教學研討是促進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和推動高校合作文化創生的重要途徑。但當前高校教師的教學研討普遍存在著趨於功利、流於形式及迫於任務等問題。究其根源,是功利主義價值取向評價的片面導向、高校教師對教學學術內涵和合作研討價值理性認識的匱乏及高校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和相應的管理模式,阻抑了合作研討文化的生成與發展,遮蔽了其理想價值的充分實現。文化作為最深層次的東西,是在長期積澱中形成的,對學校長遠發展和教師持續成長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和教育功能。必須通過建立激勵教師合作研討的長效評價機制、深化教師對教研合作價值的理解及恢復與重建教研組織的活力,逐漸培育新型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

淺談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培育教育論文

關鍵詞:高校;教學研討合作文化;問題;培育策略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教學研究型組織,教師作為學校組織的主體,其思維和行為方式、教育教學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深受學校文化的影響,有人認為:“教育改革對教師以及教師文化的忽視是造成各種改革專案表面化和低效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文化是最深層次的東西,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和教育功能。以個體勞動為特徵的工作模式和分化主義傾向的教師文化已難以滿足和適應高校學科發展和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而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形成將有助於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學研討是教師個體在自我發展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集體研究、集體討論形式,以解決教學中存在的間題,揭示教學規律,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的活動。而教師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是在教師進行教學研討的過程中,逐漸積澱或凝結的穩定的價值觀和相應的行為方式,它的形成與發展將會對教師持續成長產生決定性影響,也從深層次制約學校的長遠發展。然而,近些年來高校在擴招和發展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教學工作的地位日益被邊緣化,致使教研合作文化的形成、發展缺乏有利的環境和相應的激勵機制。

一、當前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存在的問題

(一)趨於功利

目前高校管理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制度與政策導向,以及職稱評聘與相應利益機制的影響與制約,教學常常被視為非學術活動和教師職稱評審的點綴。因為教學不具有科研成果的高功利價值,部分高校教師則較為明顯地反映出對科研尤其是科研成果數量的過分注重,而作為教學者的責任意識則逐漸淡化。即使有為數不多的教學研討活動存在,也多為追求功利目的。例如各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各種重點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等,往往更多地是為了獲取和科研成果相媲美的金錢與名利,而大多並不是純粹基於對教育教學研究本真價值的追尋。實質上,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研究應貫穿於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它反映的應是教師日常的工作狀態,體現的是教師的強烈教學責任感和對待教學的熱情。

(二)流於形式

從高校的教學管理制度上看,一般都有關於教師教學研討的相關規定與具體形式,但教研活動的真正開展一般需要依靠學校或院系制度規定強制式地推動。同時,由於教學研討制度的確立和活動的開展缺乏對教師主體需要的瞭解、喚醒和滿足,也很少建立起教研合作文化與教師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而作為教學合作研討本可依託的基層組織—高校教研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組織渙散、功能弱化及缺乏凝聚力等問題,使高校教師之間的合作研討失卻了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環境。教研活動的形式主義和行政意味的濃烈很難吸引教師的充分關注和投入,也失去了通過教學改革與研究推動學科建設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再加上教師自身對教學合作研討的價值缺乏深人理解,使高校教師的教學合作研討常常流於形式。

(三)迫於任務

目前高校教師的教學合作研討活動一般是圍繞學校或院系的特定任務和要求展開的,例如修訂教學計劃或教學大綱.、編寫教材、申報重點課程或課題、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的參賽選拔、為了完成院系規定的教師之間聽課及學生實習之前的聽評課等。類似的教研活動一般都規定了顯性的短期可達成的具體目標,一旦完成教研活動也隨之終止。教師的教學合作研討並沒有成為教師日常的職業生存方式和重要的專業發展途徑。這種“任務”取向在無形中窄化了教學合作研討的內涵,造成合作研討價值的萎縮,難以形成豐富而完整的教研合作文化。

二、阻抑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評價使高校教師的合作研討文化的發展空間萎縮

國家對高校的辦學水平評估存在重量輕質、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它誘導一些高校去追逐物質化、可量化的科研目標,偏離了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教學為主要任務的軌道,弱化了評估對高校教學改革應有的導向功能,也難以產生促進高校教師教學研究與創新的動力。其片面導向也影響了高校對教師評價的激勵功能的發揮。一些高校為了達到規定的評估指標要求,賺取更多辦學經費與相應權利,在教師評價制度中不斷強化對科研的硬性要求及獎勵,如論文發表數量及獲獎情況、課題立項、刊物級別等,而與教師教學相關的工作態度、職業道德與教學水平等軟性指標,卻幾乎未被納人評價體系,評價內容難以體現對教學和學術研究長期性、遲效性和創新性的支援與鼓勵。評價的功利價值取向驅使高校教師根據利益多少及相關度來決定工作付出和投人程度,導致行為方式上對名利的極度追逐和心理上的嚴重失衡;也使高校教師教學創新與研究的激情逐漸消退,作為教學者角色的職責意識弱化,高校教學研究的地位也日益邊緣化,這也是教研合作文化難以生成與培育的重要制度根源。

(二)高校教師對教學學術內涵和合作研討價值理性認識的匾乏阻抑了教研合作文化的發展

在美國學者博耶的倡導下,國內外學者對學術概念進行了新的診釋,認為教學屬於學術的一種型別,賦予了教學學術性的內涵。“教學學術”提倡以新的學術視角看待教學活動,給予它和高校科研活動同樣的地位,目的在於實施有效教學,提升高校教學質量。但現實中一方面高校教師對教學的學術性缺乏充分認識和理解,僅認為高校教師的教學工作只是在對本學科專業知識熟練掌握基礎上的自覺遷移運用過程,無需保持對教學敏感的'問題意識和對教學本身深人細緻的研究,教學研究的功用與價值常常被漠視。實際上高校教學工作是一項環節複雜和效果遲顯的工作,對教學的研究既需要多學科綜合的學術基礎,還需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且研究難度較大都鉗制了其學術性的凸顯。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制度環境的支援,缺乏對教師作為教研合作主體意願和需要的充分把握,合作文化並沒能夠真正成為高校教師的主流文化,合作研討的價值未被教師充分理解和悅納。由於評價制度的片面導向、學科之間本身存在的疏離及高校教師不坐班工作制等因

素的影響,個人主義的教師文化在高校教師間更為盛行。個人主義的教師文化雖然具有不可否認的優勢,但它卻易於使教師形成封閉的心態,教師之間的知識分享與思想交流嚴重匾乏,不利於教師的主體性成長和獲取外界積極的情感支援而加劇了高校教師的職業孤獨感。

(三)高校教師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性質不利於合作研討文化的生成與發展

教學研討合作文化實質是一種自覺的人為合作文化,而高校教師的工作環境、工作性質不利於教師合作文化的生成與發展。首先是高校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和相應管理模式約束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學校內橫向的組織結構是一種以分割和阻隔為特徵的蜂窩狀結構,教師們被分隔在一個一個獨立的教室或教研室中;學校縱向結構是具有等級明顯、分工明確特徵的科層制,教師僅限定於狹窄的工作崗位上。這種相對封閉與隔離的特徵限制了教師之間的知識分享。目前高校實施的是強調嚴格的規章制度、明確的職責分工、嚴厲的獎懲措施的管理模式,驅使教師之間圍繞名利展開激烈角逐,要在競爭中獲勝,必然不願坦陳自己的教學感悟與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勢必淡化通過合作研討改善教學的熱情,也日漸喪失了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進一步加劇了高校教師之間孤立、封閉的現象,使高校教師之間缺乏合作共事的習慣與相應文化氛圍;其次,高校教學工作具有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並且高校教學工作的遲效性相對於中國小教學更明顯。因為中國小教學成效還可以用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去衡量,而高等教育教學成效卻難以用眼前現實功利的標準去評判,因此高校教師很難體驗到教學的即時成效所帶來的成功感與愉悅感,卻常被一些消極情緒所困擾,為了維持專業自尊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滿足感,一般不情願向同事公開自己的教學並樂意接受同行評價,當然也限制了教師通過同行合作吸納新鮮思想和交流有益的教學經驗。再次,教學工作也缺乏諸如醫生律師等專業性很強的職業一樣的公有文化的支援,使教師們很難相互分享具有普遍意義的教學經驗和知識體系,很難運用一些“公共技術術語”來進行相互之間的批判反思。勞蒂對此曾斷言:“教學公有文化的缺失,造成了教師之間的孤立,這就是代價之一。……由於教學工作私人化和‘成敗靠自己’的社會化準則,個人主義、教師文化被強化了。

三、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培育策略

(一)高校應逐步建立激勵教學研討合作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評價機制

教師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需要一定的外部動力機制,以保證教師參與合作研討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永續性。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認為:“只有用激勵因素來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才能提高生產效率。真正的激勵因素就是工作本身以及職工對完成工作的感覺。”因此,高校應根據本校實際情況、教學與科研的需要及教師的主體需求,擯棄影響教師長遠的潛在發展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評價機制,積極構建激勵教師教學改革與合作研究,能促進教師持續成長的發展性評價制度,將學校評價重點放在引導教師對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創新與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上,增加教學合作研究與教學創新在教師評價體系中的權重,充分體現學校對教學工作這一高校中心職能的足夠重視。只有教學研究在職稱評定、專項獎勵、年終考核等教師評價體系中舉足輕重,其價值能被充分認可,才能激發教師教改探索的自由或自主的激情,也才有利於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的不斷提升和教學實踐精神的培育;在確定評價指標體系與標準時,應充分考慮被評價教師的理解和接納程度,應賦予基層教學研究組織和教師教學改革的相應權利。只有逐漸建構起具有正確導向的評價機制才能有助於教研合作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二)高校教師應深化對教學學術內涵的理解和追求教學合作研討價值的實現

學術視野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研究,將對教學問題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以體現教學的學術性,即教學的研究性、成果的創新性與可交流性以及實踐的有效性。大學教學除了知識的傳授以外,還須通過與學生間的交流對話,擴充套件完善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品質,促進教師新知識的發現與創造。高校教師教學的學術性表現在對不同學生的清晰瞭解和研究,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需要及個性的深人分析與認識基礎上的尊重、理解與關注;在熟練掌握運用已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更能結合教師個人特點、條件以及學生實際選擇教學方法及在教學實踐中創造新的教學方法;最後高校教師還需要加強課堂管理研究,運用自己的教育機智和課堂管理技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增進課堂效能。教學學術的發展對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而教師之間的合作研討既是一種有助於教學學術發展的形式,也是強調“合作與同事關係有助於教師成長”的思想觀念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教師只有從思想觀念上形成對教學學術價值的理性認識,明確合作研討有助於促進教師之間思想的碰撞與資訊的交流、給予教師緘默知識適當表達的機會和場合和促進教師專業研究的深度;通過合作研討也能不斷激發與增強教師主體發展的意願與能力,提高教師反思能力以及促進學校組織優良文化的形成發展,從根本上確立教學的學術地位,形成重視教學合作研討的文化氛圍。在教師同行的相互關懷與信任、支援的合作文化背景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感,坦訴教育教學中經歷的失敗與不足,通過合作分享交流彼此的教學理念與經驗,實現資源共享,改善同事間的人際關係,通過教師之間的觀摩教學、課題合作研討、教學學術沙龍及網路共享協作空間等形式,為教師之間合作提供交流的多元化平臺,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教研組織應加強自身建設與革新,煥發組織活力,構建起具有濃郁教學合作研討氛圍的精神家園

作為高校教研合作基層組織的教研室應強化開展教學研究、進行學科建設的職能,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教研室文化,恢復組織活力。高校教研室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和把握教師的專業背景,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始終保持敏感的問題意識和注重教學研究,發揮中老年傑出教師在教學研究上的引領作用,著力營造重視教學研究,促使教師潛心鑽研教學的教研氛圍和富有專業特色的教研室文化,增強教研室對教師的吸引力,成為教師嚮往的精神家園;另一方面,應根據院系發展規劃和遵循各專業教研室的內在發展特點、規律,制定科學合理的教研室評價體系,使各專業教研室在保持學科或專業特色的基礎上,進行組織功能的重建探索,通過制度革新以拓展其功能,以增強教研室對高校教師的吸引力;通過制度導向鼓勵相關專業教研室教師之間的積極交流與合作,突破專業隔閡與界限,充分吸納相關學科專業研究成果,通過交流、共享和融合實現知識與思想的創新,使教學改革和研究能有真正的突破。當然,教研組織的發展還離不開學校管理者的充分關注與支援,並給予教研組織在資源配置與分配方面的適當權利、教師評價和學術事務方面的更多決策權與從事教學學術活動的充分自由,儘量減少或避免學校或院系行政力量的過度制約和干預,這樣教研組織的活力才能真正被激發,從而為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持續生長提供可依託的精神土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