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學聯考備考大學聯考作文素材:社會熱點時評文

來源:才華庫 2.01W

  1.“毛筆字通知書”走紅的文化隱喻

廣州

這個夏天如果你收到了陝西師範大學的通知書,請務必珍藏,因為它是全國高校中唯一用毛筆手寫的通知書。暑期,陝師大幾位老先生放棄休息時間,書寫了4500餘份錄取通知書。被稱為“最值得珍藏的錄取通知書”。(7月16日《揚子》)

任何一種流行現象的背後,都對應著一種深刻的社會背景或者文化思考。小小通知書,不僅見證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折射出時代的特徵。“毛筆字通知書”的走紅,和國民床單走紅一樣,散發著濃烈的懷舊氣息。

按照文化學者朱大可先生的說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懷舊浪潮。其中第三次懷舊浪潮,始於21世紀,最初是以數碼方式張貼老照片的懷舊,而後便轉向各類老器物。而引發懷舊思潮的動因,不僅來自市場消費,更是針對現實的一種柔軟抗議。在“毛筆字走紅”身上,能夠找到相同的精神脈絡。

“毛筆字通知書”的走紅,因其涉及高校和文化,還是有其與眾不同。在人們心目中,高校應該是一個極其安靜的地方,安心教書、潛心求學。可現在的高校,留給人們的印象,卻更多的是浮躁和急功近利。“毛筆字通知書”,一筆一畫,寫的不僅是字,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態度。

這一意義上,“毛筆字通知書”走紅,是又一次集體性懷舊,但又不僅僅是懷舊。今天,“多元”這個詞常常被人們提及,但揆諸實際卻又發現,多元時代其實已經失去了自己的一元。現在都強調與國際接軌,與時代同步,可在不知不覺中,也丟棄了過去的一些美好。毛筆被硬筆甚至鍵盤代替,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取向,也很難回到過去。但在接軌中,是否就應該完全放棄傳統呢?多元視野應有文化寬度,更應該有文化堅守,一些文化傳統和思想價值,應該在當下被適度儲存和堅持下來。

如果時光是記憶的橡皮擦,我希望從沒用過它。在這個更加強調多元和接軌的時代,有些傳統或許不會成為主流,但也應該有其一席之地。(喬杉)

  2.機場爆炸案:犯罪與維權是兩碼事

2015年07月23日 091347

中國青年報

7月20日晚,殘疾男子冀中星在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B出口外引爆自制炸藥,北京警方已對其正式刑拘。隨後,廣東東莞方面及冀中星原籍山東鄄城方面分別對外通報,確認2005年6月冀中星在東莞打工期間受傷致殘並因此多年上訪一事。然而就冀中星受傷原因及東莞方面曾向冀中星支付的10萬元錢的屬性,兩方通報有出入。(新華網7月22日)

首都機場的爆炸聲,讓多年前的一樁舊案成為時下熱聞,也讓“冀中星的個人悲傷”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如果當初冀中星的案子及時受到外界關注,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機場爆炸事件。當然,歷史不可能有假如。

在我們的社會,公眾向來有“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生活經驗。無錢醫治、負債累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冀中星顯然想到了這句話。在首都機場製造爆炸事件,就是他想到的“大鬧”方式。在引爆自製炸彈前高喊“躲遠點”,加上未造成任何傷亡,這些都充分說明他不是要“報復社會”,而只是想要“借”用首都機場作為“大鬧”的地點。

正因為如此,冀中星的行為贏得了不少人同情,這與那些到校園中砍殺無辜兒童、在公交車上實施縱火的犯罪分子,有著本質不同。但必須強調,這仍是一個很惡劣的示範。一方面已涉嫌觸犯刑法,冀中星必須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另一方面,如果今後有更多“冤屈者”效仿,那將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很多評論者都注意到了這點,所以強調“實現正義不能靠盲目聲援”,強調“譴責T3爆炸犯罪應高於同情其遭遇”。

這些當然是很理性的觀點,但我們也應體恤一個困苦無助的人,他用以自救的方法有時候可能難免失當。其背後的悖論就在於,如果他不採用這樣的“大鬧”方式,以其自身資源很難吸引到足夠眼球,而沒有足夠關注,他的困境就無法擺脫。“開胸驗肺”的張海超,不也是一種自殘嗎?那些用肉體抵抗強拆的悲劇,就更讓人痛心了。如果弱者維權很多時候只能拿自己的身體去做賭注,這是法治社會難以承受之重。

在我看來,冀中星的行為本質上就是一種升級版的“跳樓秀”,只不過無論對他人對社會的危害都要更大一些。過去很多年,我們常能看到農民工為討薪而進行種種“另類創新”:從最初的跳樓秀到後來的討薪新聞釋出會、拜河

神討薪等等。當然,也有人真的從樓上跳下去了,有人拿刀捅了無辜的`路人,有人劫持了偶遇的女孩,還有的去集體堵路討薪??與之相比,冀中星的維權舉動,不算最好的,也不算最壞的。

所以,犯罪的歸犯罪,維權的歸維權。冀中星固然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但更多人也需為冀中星的遭遇反思。在多次上訪之後,冀中星是否被治安員打殘,這依然是個謎,而這本不該是難以偵破的懸案。唯有相關部門認真核查案件,給公眾一個值得信服的說法,同時也認真對待每一次上訪、每一起申訴,讓更多身處“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困境的人,重新看到法律維權的希望,機場爆炸案才不會被“複製”或“更新”。(舒聖祥)

  3.當街摔童的戾氣從何而來

2015年07月26日 105646

京華時報

日前,一個母親手推載有兩歲孩子的童車,經過大興區廡殿路一個公交車站時,因為停車問題與駕車倆男子發生爭執。突然,其中一人竟然將熟睡的女童抱出來,舉過頭頂狠狠一摔,然後揚長而去。這令人髮指的一幕過後,留下了一個悲痛欲絕的母親,捲起了人們群起聲討的怒潮。

又一個不幸的孩子受到傷害。兩年前,一個名叫“小悅悅”的兩歲女童曾讓全社會為之揪心。那時,“路人的冷漠”讓人們陷入深深的反思。而今天,那殘害孩子的重重一摔,讓公眾在震驚、憤怒、痛惜之餘,也在經歷新的拷問:是什麼把人性之惡放大到如此地步?是什麼把人的行為推到如此極端的境地?

回顧摔童事件的起因。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也沒有什麼巨大利益糾紛,只不過是我過個路、你停個車之類的小糾紛。就這麼點小事,竟然就讓一個大男人極其凶殘地去傷害一個嬰兒。這種喪盡天良的惡行,照見了個人品質之卑劣,據說摔童者曾因盜竊罪被判刑,今年剛刑滿釋放,看來是沒有改造好的害群之馬。

然而,更讓人們擔憂的是,當街摔童的悲劇,從小到大,從口角到傷人,其發酵的過程中,湧動一股令人不寒而慄的戾氣。有句話說,衝動是魔鬼。原本是停車過路的小問題,你讓一讓,我等一等,大家都可以相安無事,卻不想成為一次情緒化的宣洩、極端化的衝撞,甚至在衝動惡魔、歹毒意念的牽引下,有人喪心病狂地把毒手伸向了無辜的孩子。這種踐踏法律、毫無底線的惡行,與此前東北盜車殺嬰案等醜惡現象如出一轍,理應依法從重嚴懲。

當街摔童的案例固然極端,但其中折射出的戾氣之害卻有普遍性。想想我們的日常生活,從上車佔座、電梯擁擠引發的打鬥,到併線超車導致的鬥氣駕駛;從“多看了一眼”帶來的糾紛,到網上動輒惡語相向的謾罵攻訐,其實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透過這一幕幕,好勇鬥狠、怨氣沖天、毫不容人,戾氣的火星何嘗沒有彌散在社會空間之中?各種人際緊張和衝突又何嘗不在積累著安全的風險?而這些成人社會的負情緒,又何嘗不在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傷害著孩子們?

昨天,公安部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在全國範圍部署夏秋社會治安整治工作,保持對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等的嚴打高壓態勢。守護平安,亮出法治利劍當然很有必要,但也不能忽視,驅除內心的陰霾、追求心靈的安適,同樣是一個社會得以和諧安寧的重要基礎。(陸文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