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評課稿

來源:才華庫 1.76W

梁實秋先生在《記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講》一文中,給我們展現出的是一位講課到激動處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國學大師形象。之所以任公先生那次演講,在多年以後還永遠銘記在作者心靈深處,我想,最大的原因不僅是任公先生的博學多才、語言流暢,而更在於演講中,梁任公先生所流露出的真性情。任公先生的演講,表面是在向學生們解讀文字,實則把自己的真實情感經歷完全傾注在其中。

語文評課稿

前些天,有幸隨胡雙全老師赴桐城八中參加工作室教研活動,有機會學習聆聽了八中四位老師的公開課。其中程危寧老師、鄒士兵老師上的是高三詩歌鑑賞複習課,汪xx和鄭xx老師教授的分別是《赤壁賦》和《將進酒》。課後各位老師就每節課都作了精彩獨到的點評,因此關於每節課的優缺點這裡我不再枉論。只想談談我對詩歌鑑賞課及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語文的教學自然離不開語言和文字的學習和欣賞,可一直困擾我們語文老師的就是,很多時候,無論一堂課我們怎麼精心準備,無論我們如何啟發引導學生,而一節課結束後,我們總是還若有所失,似乎達不到預期效果。我本人也曾在2012年參加安徽省優質課大賽,當時教授的課文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那節課,從教學設計到課堂生成,可以說都是循序漸進、有條不紊,鈴聲一落,剛好完成了所有教學環節,課後大家評價也頗高。我雖如釋重負,但心裡總感覺缺失點什麼。直到之後聽完與我同課異構的阜陽三中一位老師的課,徐老師的課一開始就播放《晚秋》歌曲,師生互動很熱烈,最後課講到動情處,徐老師也情不自禁的演唱起來。語文課唱歌,似乎是背離語文教學本質的。但最後結果是,徐老師榮獲一等獎,而我是二等獎。事後再分析反思,我覺得,這兩節課最大的差別就是我的課太注重設計而忽略了教師情感的強烈傾注,而徐老師的課,不論唱歌這一環節設計是否合理,卻體現出了教師的激情,更好的打動了學生。其實在平時上課的時候,我到是挺隨性有激情的,正是因為覺得是大規模的賽課,心中被賽課的一些規矩給約束住了,反而沒有把自己的真性情展示出來,也自然不能把自己對文字的理解深入進去,更好地打動學生。所以從那以後,我意識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在向學生解讀文字的時候,如果沒有激情,而是過分的被一些教學條例所束縛,這節課就必然失敗。

尤其是古典詩歌的教學,無論是高三複習課還是新課,詩歌首先都是要閱讀,老師先要讀,讀進去,方能引導學生讀進去。“萬水千山總是情”,詩歌語言的.根本是情感,作者的情感體會到了,一切便引刃而解。如何引導學生更有效的讀進去?這就要回到我在開頭所引用的梁任公先生的這段演講了。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正在於他們對生活有著無比熱愛無比真切的情感體味。我們語文老師,唯有這般去熱愛生活,有激情的面對生活,才能把深邃而有韻味的古典詩歌理解的獨到透徹,才會使我們的課堂多些活力,少些乏味;多些靈動;少點束縛。要記住,我們的課堂教學目的固然是要打動學生,但也為了打動而打動,你得有自己真實的性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