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評課稿五篇

來源:才華庫 2.51W

語文評課稿五篇1

《觀潮》一課透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這天聽了深圳學府國小桂英老師上的這篇課文,受益匪淺。桂老師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學生為本,以讀為本,透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與雄奇。

語文評課稿五篇

一、創設情境,體會觀潮人的感受

首先桂老師在螢幕上出示錢塘江大潮到來之前人們在大堤上等潮來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觀察人中的一員,想到就要見到大潮了,你情緒如何?你會怎樣做?觀潮的人群又是怎樣做的呢?”。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會到觀潮人的急切、激動的情緒。

二、讀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氣勢

學生自由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教師要求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讀出精彩來,並跟同桌說說自己喜歡讀的理由。這就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如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教師要求學生反覆讀,並分組讀,一層一層,彷彿大潮就在身邊,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也讀的很好,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氣勢磅礴。

三、運用電教媒體,直觀感受,激發情感和興趣。

學生透過感受到了大潮的氣勢,老師就問潮水真的像作者描述得那樣嗎?想不想親眼看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然後放錄影,展現大潮來時的雄壯的情景,在體會文中描繪的情景的基礎上再次直觀感受到大潮氣勢的雄偉和壯觀。最後在佈置作業時,要求學生給錄象配解說詞,既鍛鍊學生運用詞彙的潛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寫作潛力。

語文評課稿五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何老師很用心地給我們上了一節公開課,在我們進入評課、議課之前。

我提議大家用掌聲對何老師的付出表示感謝。

何老師是我校的教學骨幹,兢兢業業。對她執教的這節課,我們大家肯定會有不少的啟發。為了更好的總結這次活動並指導今後的課堂教學,我們本著“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原則,在此舉行評課活動。我希望各位老師都能暢所欲言,毫不保留的把自己聽課的認識、看法、見解、收穫等開誠佈公的說出來。

程式:

一、先請執教人何老師說說自己的授課思路和講課後的感悟、反思

二、評課:何老師對自己的課說出了自己的認識,下面按從低到高年級的順序由老師們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評價。

三、今天借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們請在座的領導,為我們指點迷津,給與《認識圖形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

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主動、

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說請來了三個老朋友,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告訴學生把物體的一面放在紙上,拿筆沿著邊描出來。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陳述操作過程,培養他們數學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使學生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體會到“面從體出”。

三、動手操作,鞏固理解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辨認這四種圖形,老師又設計了“擺一擺”這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小棒擺出這些圖形,並說出擺這些圖形的時候發現了什麼。學生說:“我發現擺正方形時每條邊用的小棒一樣多,擺長方形時,上下兩條邊用的小棒一樣多,左右兩條邊用的小棒一樣多”;“我擺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圓不能用小棒擺出來”等等。學生在動手操作、歸類比較的過程中明確了每種圖形的特點。這樣,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每種圖形的基本特徵,進一步鞏固了對四種圖形的認識。

四、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名稱再講含義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

五、聯絡生活,實踐應用

數學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在這個環節老師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生活中,你還在哪裡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樣設計就是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然後,課件出示交通標誌牌,說說它們的形狀,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知識的教育。

語文評課稿五篇3

聽課評析:

《北風和小魚》是一則搞笑的童話,寫的是肆虐的北風雖然能夠使許多動植物害怕,但是小魚卻不怕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弱者應對強者時毫不畏懼的情景。

王老師整堂課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語言價值,著重於語言文字方面的訓練,培養了學生在語言方面的基本功。老師設計了多處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如:讓學生聽了北風的聲音後,讓學生說說他們都聽到了什麼,以及聽了這些聲音有什麼感受;再如:讓學生觀察北風向梧桐樹、草地、鳥兒吹一吹,梧桐樹、青草、小鳥發生變化的畫面,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情景,透過看圖不僅僅訓練了學生運用語言的潛力,同時也幫忙學生理解了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又如:“北風氣急了,它怎樣想,學著北風的口吻來說一說”等等,像這樣的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訓練,王老師課上還有多處。能夠看出,整堂課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高於一般一年級孩子的語言表達潛力,也是平時王老師這樣不斷訓練的結果。

王老師整堂課十分善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且十分善於煽情,善於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化解學習過程中的難點,並抓住學習重點。老師用心地參與學生的討論,用自己投入的情緒去感染學生。因此,整堂課上自始至終學生臉上都洋溢著學習的熱情,如:一開始,由“呼呼地吹”去體會北風的凜冽,王老師不僅僅僅讓學生聽了北風的聲音,說了自己的感受,還讓學生也模仿北風的樣貌來吹一吹,當學生吹得不夠用力時,老師引導學生“北風吹得還不夠大,再大一點”,全班學生跟著老師一齊用力地吹一吹,很自然地體會了北風凜冽,不僅僅化解了難點,課堂上讓學生參與,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再如:為了幫忙學生理解北風的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王老師讓學生來演一演北風的樣貌,模仿北風的樣貌來說說北風的話,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再進行朗讀指導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只是,一年級的孩子學習課文還就應多給他們一些讀課文的時間與空間。課堂上應是書聲朗朗。還有,對於朗讀的指導不僅僅僅是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還就應注重學生的朗讀感悟。有些地方,如“北風氣急了,猛吹一口氣”等處,就應不僅僅僅是因為讀就是讀,得有感情,老師能夠進行範讀,讓學生試著比較一下怎樣讀更好。

語文評課稿五篇4

《女媧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神話傳說的特點,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精神。這天有幸聽到但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是這樣,聽課也如此。咱們每個人聽完課後也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觀點,我覺得,但老師這堂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讀中悟,悟中導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讀"在語文課堂上也越來越"熱"。這比以前的閱讀教學多分析,少朗讀的情形,實在是一大進步,但也不難發現"重視讀"這一理念在有些課堂實踐中產生了一些偏差。如:為讀而讀,朗讀無目的;讀悟分家,朗讀少思考等。可但老師的這節課"讀"貫穿始終,但不是沒有目的的讀,每次讀都有具體的目的。如: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帶著問題自由輕聲地讀,避免了學生漫無目的,又能使學生更快地圍繞問題,解決問題;又如:看到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說說你的感受,能讀出那種可怕嗎這是感悟邊讀;

老師對學生讀課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群眾讀,個別讀,老師讀,學生讀,大聲讀,默讀……等等。不同形式的讀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讀有利於對文字的揣摩;出聲朗讀能加強感受,增強記憶;指名朗讀能夠給對文字有不同感悟的學生施展個性的空間;自由朗讀能夠讓學生很好地感受文字,品味語言。群眾朗讀有增強氣勢,激發共鳴的功能;教師範讀對學生不僅僅有示範作用,而且有激勵作用……但老師對每種讀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麼時候該用什麼形式用得十分準確:如,體會女媧補天真辛苦,真偉大時,讓學生在默讀中找出具體的詞句,學生透過細心揣摩都能找到有關句子,產生體驗;再比如,"女媧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上"這句,老師採用了群眾讀,在氣勢中學生再一次體驗了一把女媧當時補天的的勇敢和堅定。

為了更深入,準確地體驗情感,老師指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指導朗讀,使學生在課堂上積累了更多的語言文字,學生也在細節中獲得情感,昇華情感,比如,學生從"找啊找啊,最後"看出了女媧補天多辛苦;從"五天五夜"中體驗到了女媧補天過程的辛苦與偉大;但是有一點小遺憾就是,老師沒有將這些重點詞作為朗讀指導的重要道具來使用,如果能將這幾個詞語再進行朗讀上的重點推敲,是否效果會更好些呢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老師很得巧用了"讀"的藝術,無論從讀的形式還是讀的次數,該什麼時候讀該怎樣讀都把握得當,行雲流水。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參與到讀中,實現讀和思考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親近文字,走入文字,進而對文字產生富有"個人好處"的理解感悟,自然地到達"一個文字,多種聲音"的個性化朗讀的境界。

如果說讀是走進語言文字的基本途徑,那麼這堂課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更能體現語文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這也是我要說的'這堂課的第二個特點:

二,語言文字的訓練紮實,到位

課堂中,有多處讓學生進行文字訓練的活動。如:用"首先之後然後最後"的句式來說說女媧是怎樣補天的。這樣的訓練,能使學生學會如何有條理的把一件事說清楚,訓練了思維,同時也為學生能複述故事資料奠定了基礎。再比如:這些描述動作的詞語能夠打亂順序嗎由此引導學生了解寫作時也要有條理的敘述。這樣的訓練,對於三年級正開始學習習作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第三處訓練點:女媧用盡全力把天補好了,你能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詞來讚美女媧嗎這樣的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也給學生帶給了一次與文字對話,與人物對話的平臺,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也使情感得以昇華。

另外,我們看到教師的板書設計精美,書寫漂亮,體現了她個人紮實的功底。課後作業的佈置,讓學生選做作業,也獨具匠心,學生也很感興趣。

我的一點推薦:課文後小夥伴吐了一個泡泡:"女媧真了不起。"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確,課文寫得夠神的了!那麼學生有沒有體會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歡上神話故事。如描述天塌的情景,透過一連串疊詞的運用(轟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傳達出人間的慘狀;還有女媧冶煉五彩石和補天的一連串動詞的運用(找—挖—放—煉—化—裝—端—潑等)十分生動傳神;又如課文結尾段,"此刻,人們常常看見天邊五彩的雲霞,傳說那就是女媧補天的地方。"看似寫得隨意,實則十分抒情,流暢,餘味深長,值得好好朗讀和積累。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粗淺的看法和體會,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語文評課稿五篇5

今天,我聆聽了陳**老師執教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我覺得陳老師將這節課發揮的淋漓盡致。

1、有效利用教學資源使用多媒體。陳老師主要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同時又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段時,適時補充了雨果的文字資料,學生讀後對英法聯軍的暴行恨之入骨,同時也感受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激發了他們好好學習,使祖國更強盛地願望。陳老師講解“眾星拱月”一詞,在課件中以圖示詞的手法展示,不僅理解了詞語,還對圓明園佈局有了大致的瞭解,由部分到整體,由抽象到形象。

2、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先抓住重點語句和詞語讓學生了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又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再讓學生理解“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痛恨侵略者的暴行。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從而化難為易,實現教學目標。

3、讀中感悟,以寫促讀。陳老師在教學中把此法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各種各樣的讀:個讀,引讀,齊讀,默讀等,更注重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生情,以寫促讀。

不足之處:學生由於沒有親眼所見火燒圓明園的場景,對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如果陳老師能夠運用火燒圓明園的電影視訊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將能更好的渲染課堂氣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感情。

以上就是我的幾點看法,非常感謝陳明波老師的這節課,希望能給以後的我多一些提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