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評課稿(精選19篇)

來源:才華庫 1.18W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整理數學公開課的評課稿,以供參考。

語文評課稿(精選19篇)

語文評課稿 篇1

《臺灣的蝴蝶谷》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四冊的一篇優美散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臺灣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麗而壯觀的奇異景色。錢教師在執教第二課時時,運用多媒體、實物等教學手段創設了優美的情境,把學生領入充滿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學生在簡便、活潑的氣氛中,直接“聞其聲、觀其景、臨其境”。把學生的認識欲、進取性完全激活了,到達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優美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課文

首先錢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臺灣的山谷圖,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在山谷裡翩翩起舞,這麼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的吸引住了,學生彷彿隨著那美麗的蝴蝶來到了臺灣迷人的蝴蝶谷,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課文中。

在講到黃蝶谷和彩蝶谷時,又經過動畫演示,展現出金光燦燦的黃蝶谷和五彩繽紛的彩蝶谷的景象,為了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彩蝶谷的美,錢教師把實物花瓣撒向空中,當五顏六鈀帶著香氣的花瓣緩緩飄落的時候,再多的語言都是不需要的了,藉助這些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完全在課文中徜徉、留連,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美景,體會了課文。

二、抓住了關鍵字詞,探究美

錢教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經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圈出描述動作的詞,然後討論為什麼用“飛過”“穿過”“越過”這三個詞,能變換位置使用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白了這三個詞不僅僅具體準確地描繪了蝴蝶的動作,並且又避免了單詞的重複。此時錢教師提出,我們寫文章的時候,也要在用詞上下功夫,不能總是用那幾個詞,由於是例項點撥,生動形象,學生易於理解和理解。

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造美

錢教師十分善於挖掘課文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點,進行語言實踐,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學生會運用的“活”的語言,如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演示完蝴蝶谷的圖象後,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些什麼景象?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用上比喻句來說一說,學生在優美的情景的啟發下,激起了想說的慾望,教師抓住這一契機,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訓練的同時,語言表達本事也得到了提高。

語文評課稿 篇2

今天有幸聆聽了姚老師執教的《秋天的雨》這節課,我有一種如沐秋風,神清氣爽的感覺。《秋天的雨》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語言美,意境美,篇章結構美,名為寫秋雨,實在寫秋天,把秋天的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串起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在本課教學中,姚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欣賞畫面,品讀詞句等方法使學生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一、創設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在上課伊始,姚老師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盡情欣賞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圖片配上優美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秋天,為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礎。

二、重視指導學生與文字對話

姚老師的課堂上實現了“以讀為本”,擯棄了教師的分析講解和問答。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並且讓學生融入文字,在學習第四段時,教師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與學生展開對話。

三、重視讀的層次指導

姚老師結合課文特點,以調動學生朗讀興趣為目的,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以悟促讀,以讀促悟。抓住秋天的顏色、氣味、聲音進行教學。姚老師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顏色。讓學生在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呀飄呀,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飄呀飄呀”這二個動態詞語,進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讀,體會語言美,進而讀出其中的韻味。同時,恰當藉助多媒體課件,再現文中的美麗景色,在美妙的音樂中,以情助讀。學生在多種形式、分層次的反覆朗讀中,自然而然地領略到了五彩繽紛的色彩美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美,體會到了秋天的美麗和欣賞美景的愉悅之情。

但是,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一些細節,我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學“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一部分時,讀中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句子並同桌討論,再說自己發現了什麼?然後拓展訓練“??像??”的句式,這樣就會加深學生對比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級剛開始習作,本篇課文在每一段都有一個明顯的中心句,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滲透寫法的指導。以上幾點只是自己聽後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語文評課稿 篇3

張老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淺,下面就這一節課談談我的體會:

一:課堂匯入新穎。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課一開始,張老師讓學生齊讀孫雲曉先生的小詩《來到丹麥》。為後邊的課文學習起到了拉近學生跟安徒生距離的作用,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激發了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認識。

二、目標設計恰當。

設計目標如下:

1、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想到了什麼。

2、有感情朗讀課文。

3、轉換角色,體會情感,領會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教育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三、以讀為本,感悟語言,激發情感。

教師有對識字寫字的落實,在識字過程中還運用象形字幫助學生理解和書寫,符合新課程標準對識字寫字教學要求。教師用問問題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第一個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文。然後又用問題走進課文: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可憐?這樣一步步把學生引導重點,非常自然,學生理解的也非常好。

然後又抓住關鍵字詞,讓學生體會情感,例如:冷、雪、黑、一根、一個等等。學生通過關鍵詞進入角色,情感非常到位,教師再逐步的引導學生朗讀,在讀中加深情感,層層深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語文的述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張老師在教學中起到引導作用,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了學習,真正做到“以讀為本”。

四、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引導到位

張老師在情感教育上採取抓住關鍵詞,假設的方式,圍繞“幸福”真假展開,讓學生找出幸福出現了幾次,每一次的第一句話。然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小女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走進她,感受她,由於現實的寒冷、飢餓、孤獨、沒有愛,使她幻想到火爐、烤鴨、聖誕樹、奶奶。可是什麼都沒有,當她又回到現實中時就更冷、更餓、更孤獨,最後死去(後面附板書進一步說明)。讓學生帶著情感,配上音樂再讀課文。點明: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愛!同學之間,人與人之間乃至整個社會都需要愛,教育學生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五、梳理概括,結尾新穎獨特,有創意。

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幫助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梳理,非常清晰。最後以讀詩的形式結尾,跟開頭相呼應。昇華了課文的情感教育。

六、評教學板書

這課板書設計合理,言簡意明,就四個字:可憐、幸福,使學生一看就明白課文大意。

七、評教學不足

在這節課中,新課程的理念雖已滲入教學中,但我認為情感朗讀學生還是把握的不夠,這僅是我的一點粗淺的看法,與大家共勉。

語文評課稿 篇4

X月X日下午第一節課,XX國小的X老師到我校上了一節示範課——五年級的語文《桂花雨》。拉開了泰豐學區送教下鄉教研活動的序幕。

對於語文學科,我是一個門外漢,因為自己一直從事數學教學。不過我也想,雖然學科不同,但很多地方應該相通的吧,所以在此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總的來說,今天X老師的這節課是成功的。

首先,X老師對教學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下午我們1:55是眼保健操時間,X老師就走進教室,開始了上課前的準備。因為,第1節課是2點10分,這中間有10分鐘的空擋,這時X老師就與學生開始交流互動了,相互介紹介紹自己,不知不覺課堂環境變得寬鬆多了,不知不覺上課鈴聲響了,自然地進入到了教學。

其次,X老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都比較到位,能抓住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非常簡潔明瞭地進入課題。在教學中,X老師通過“桂花香”、“搖花樂”的景和事,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漸上升到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由“桂花香”喚起作者對兒時“搖桂花”的快樂的回憶,“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啊”從而引出母親對故鄉桂花和家鄉的無比思念。

第三,X老師能抓住關鍵段、句、詞,讓學生深入理解,特別是通過創設情境——“搖桂花”、“桂花搖落像下雨”,帶領學生一起進入文字,一次再一次的讀,讀出作者小時候的興奮與童趣,課堂氣氛真正活躍起來了。

第四,X老師在教學中還注重了寫作方法教學的滲透,文中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法寫的?對比、比喻……這也是X老師教學的一大亮點。

至於商榷的地方:

1、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是否應該多放手讓學生獨立的去理解,去交流,去感悟,教師講解的是不是要略些。

2、整堂課學生讀得不夠。這篇文章並不長,在這節課中,老師和學生似乎讀的很少,沒有一次通讀整篇課文,重點段落、句子學生讀的也少,人們不是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嗎?讀的不多,讀的不夠,能理解文字嗎?能體會深刻嗎?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從何來?

另外一點,就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朗讀水平整體都不好,在本節課中,能流利、有感情朗讀的學生很少,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和思考。

語文評課稿 篇5

今天欣賞了何老師執教的《活見鬼》,值得學習之處頗多,概括如下:

1、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笑話,本身編者選擇笑話這樣一種形式的文言文,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覺得文言文其實不難學,不難懂。開課伊始,教師緊扣文字的“有趣”,學生的“興趣”,通過教師風趣的語言引導,從“鬼”字的字形入手,進而調動起學生對文字的求知慾。板書課題後,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活見鬼”這句口頭禪在生活中使用,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為後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2、“授之以魚不如授之於漁”,強調了方法技能的重要。初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在朗讀方面會有一定的困難,不僅要對生字進行正音,本篇文言文中存在著一些多音字,學生會難以判斷。此處教師順學而導,設計為多音字正音環節,通過出示多音字不同讀音所表達不同的意思,引導孩子掌握“聯絡上下文判讀多音字讀音”的方法,幫助學生掃清文字障礙,達到初讀課文讀準讀通的目的。

3、面對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生,降低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進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感受了文言文的魅力,為今後再次學習文言文埋下興趣的種子。故教師設計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原文、譯文達到了解文章大意,加深文章關鍵詞句理解的目的。

4、本篇教材的朗讀難點就在於讀出文言文的韻味。通過教師的範讀、學生的自由讀、推薦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層層遞進的朗讀,並加入自己的動作、表情,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美、韻律美。

5、本文用精煉的語言通過一個“撩”字將撐傘者疑神疑鬼,擔驚受怕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教師通過情景的創設,帶領學生進入馮夢龍筆下的雨夜,抓住一個“撩”字進行角色體驗,擴充套件想象空間,在反覆的誦讀中感受到了本文的用詞精妙,體會文章含義,突破文章中心。

6、“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充分利用文字這個例子,挖掘有利資源,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學習方法,以篇帶面,拓展延伸,學以致用。凸顯語文教學“舉一反三”的功能。

語文評課稿 篇6

聽了楊晶老師的《霧凇》一課,她像大姐姐一樣親切的樣子首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給予者,而是一個引路人、組織者,所以整堂課在教師和學生平等的對話中層層遞進,深入核心。本課楊老師以“奇觀”為核心,先讓學生領略霧凇奇觀的美,再體會奇觀形成的原因,最後由霧凇奇觀引入祖國風光無限好,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整課條理清晰,線索明確,課堂結構完整。在教學中楊老師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語、利用多種形式來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讀書效果也很好。

但我仍覺得有些問題值得商榷,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首先,關於朗讀,我認為是學生在對課文真正領悟、體會,對文字語言文字之美真正感受之後情感的迸發。在教學中楊老師將重點字詞在課件中出示,是不是將學生體悟過程簡化了,是不是將文字的作用弱化了。學生雖然感受到了語句之美,但我覺得感受得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五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感悟,詞語的出示少一些為好。

另外,整節課教師設計緊湊細緻,但總覺得教師“牽”得太多,“放”得不夠,學生跟著老師牽的線一步一步地走,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體現得不夠。應該讓學生在學習文字時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最後將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教師預設的越多,課堂生成就越少,而課堂生成往往是最亮的亮點。

此外,對小導遊的設計,我的意見和大多數聽課老師一樣,就不贅述了。

語文評課稿 篇7

今天早上,我們聽了王老師的《五彩池》一課,感受到她那自信大方的教態,激情洋溢的話語,恰到好處的點撥。整堂課,王老師都以飽滿的情感調動著學生的情趣。這節課的優點很多,我們簡單地來回顧幾點:

1、王老師非常重視朗讀,以讀為本,整堂課都回蕩著學生的朗朗讀書聲。學生走進文字,在老師的激勵、讚賞中,通過讀中感悟,悟中再讀,開啟了思維的閘門,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從他們朗讀中,繪出形異色美的“彩池”,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麗與神奇,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

2、本課時的重點是教學第二自然段。王老師把握住了學段特點,通過抓重點詞語、重點句子、教師範讀、學生反覆誦讀等手段,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水池多、大小不一、形狀各異、色彩斑斕等特點。比如“漫山遍野”的理解。“閃耀”這個詞教學。分號的強調和學習等。這樣巧妙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真正體會到五彩池那美妙神奇的景象,並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熱愛大自然情感的薰陶。

3、串讀第二自然段,整合整段內容,也是本課一大亮點。在學完第二自然段四個句子後,師生通過合作朗讀,教師簡潔、精美的引導語為學生的理解做了鋪墊,讓學生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明晰文字思路,共同整體感受五彩池的美。

總之,整節課,流程清晰,塊面清楚,師生活動自然流暢,前後渾然一體,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情境中充分展現自我。

但是我們最終的目的想讓王老師呈現一堂更為完美的課,下面是我們一年級段老師的一些小小的建議。比如:

1、王老師的課上得非常細緻、紮實,尤其是前面部分讓學生充分地讀,反覆地讀。在指名讀時,叫到的學生比較多,導致後面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很匆忙。我們在想,中間的教學節奏是否能緊湊些,捨棄一些不太必要的操作,使得整堂課的教學自然和諧。

2、根據年段目標,可以積累課文中優美詞語、精彩句段,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王老師確實也努力在這樣做,指導學生理清敘述的順序。但對課文語言的挖掘是不是能再深入些?文章的優美,學生已經感受到了。是否能從另一方面來進一步學習文章。比如對語言的模仿運用,學習作者是怎樣寫五彩池的美,從事物的各個方面來進行描寫。學習文章的寫作順序和方法,比喻句的運用,過渡句的使用等。

①比如學生字詞的積累。可以給學生拓展積累詞彙的空間,讓學生在劃、記文字中有關色彩詞語的同時,再由學生聯絡生活中所見的色彩,仿說,動筆積累,從而培養學生感知色彩的能力。

②安排一個小練筆填補空白。第二自然段,可緊扣輻射全文的文眼“神奇”,抓住文中的省略號,讓學生想象作者未盡舉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狀,並用文中的句式“有像……,有像……,有像……”,把想象中的種種形狀寫出來。通過寫,五彩池的千姿百態得以充分展現,學生對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認識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昇華。

③學完第二自然段後,讓學生學著第二自然段的寫作方法,也寫五彩池另一處美麗的景物,進行交流反饋。這樣在讀寫練習中鞏固、積累,在遷移運用中內化、提高。

如果教學第三自然段來不及,補充上這個練筆的環節,應該能夠使課堂充實了。

3、還有一些非常小的細節問題。比如四上年級的課堂中,是否還要強調給自然段標小節號?在自由讀第二自然段中,數數共有幾句話,標出序號,這個要求是否可以刪去?

語文評課稿 篇8

今天,聽了朱老師指導的《想象作文》,我想了不少。首先,他選的這個課題對於寫作教學來說是一條新思路,以後可以在自己的教學中實踐操作。整堂課聽下來,思路還是蠻清晰的。開始呈現作文開頭一句話:“一天,小王遇到了一件蹊蹺的事……”,接下來就是讓學生大膽想象,各抒己見。這裡,朱老師及時地將學生的想法實行歸類並呈現在黑板上,這樣大家的想法就一目瞭然了。這一點比較好,可以借鑑學習。這時,學生的反應是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是熱烈的!只是,在讓學生去大膽想象的同時,教師並沒有任何地要求和限定,對於七年級學生而言似乎很難握好度。後來出現許多比較另類的想法,讓人不免得擔心學生會不會將大膽想象等同於胡思亂想。我的想法是在這裡教師應該說明想象的要求以及採取一些導向性的提議。

接著,朱老師引導學生逐個排除了剛才列舉的內容,最後在“狗生貓”與“穿越時空”兩個裡面進行選擇。最後選定的是“穿越時空”。這裡,我存有疑惑,在引導學生排除時應按什麼標準為好呢?選定的內容到底是不是完全應該由學生隨機生成的呢?教師是不是應該有大方向的引導呢?還有,我們本節課的寫作意圖應該是什麼呢?

接下來,朱老師讓學生們寫下自己最初的想法,完成第一稿。規定時間到了,他讓學生展示了自己業已完成的文字片段,讓其他學生提意見,當堂修改。

語文評課稿 篇9

今天,聽了董老師一節《扮亮語言》的作文指導課,這是一節紮實有效且有特色的課,深感從中受益多多,下面僅從三個方面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本節課“以學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體現。老師以學生的閱讀積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粽米》等經典片段的再現,引導學生從中感受、總結其中在“扮亮語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學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欣賞體會在語言表達方面的妙處;最後在升格練習環節,老師依然從學生習作中挑選了典型病例,引導學生進行升格訓練。整堂課,老師以學情為教學的起點,學教相容,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一個臺階往上攀,學有所悟,學有所獲。

二、本節課在“三學迴圈”的模式建設方面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在“議學”“悟學”環節,改變了以往“議”“悟”截然分開的模式,採用邊議邊悟邊練,議悟迴圈反覆螺旋上升,顯得靈動而不僵化,體現了教學的智慧。

三、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學以致用紮實有效。老師在方法感悟這一環節,所引的材料十分精心,皆為閱讀教學中的名家經典片段,打通了閱讀與寫作的聯絡,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小結語言表達的技法,每一個方法小結之後,老師都引導學生運用感悟到的方法進行升格訓練,學生實踐充分,學以致用紮實有效,收到了良好效果。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殘缺的藝術。我覺得作為“三學迴圈”教學模式下的'示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引發探討:

1、如何正確處理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的時間分配問題。

2、“匯入”部分內容與下面教學內容聯絡不是很緊密,可考慮刪去,這樣內容就更集中。

3、作文教學過程中是否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如何恰當的運用“合作學習”;學生練習時,是否需要先討論再自已操練。

以上只是個人粗淺看法,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語文評課稿 篇10

聽了張老師執教的作文指導課《動作描寫》,我感觸很深。下面我談一下自己的點滴看法。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張老師都能充分把握本次作文課的教學目標:動作描寫。圍繞這一教學目的所展開的各個環節設計很精巧,也很受學生、老師的喜歡。

二、匯入設計新穎

張老師根據農村學生的特點,讓一個高個子男生到講臺前“吃桔子”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其餘學生觀察該男生從走上講臺到吃完桔子的整個過程。老師特別強調抓住動作來寫。

三、老師指導巧妙,啟用思路

作文課,許多學生總感覺無從下筆,不知道寫什麼,不知道從哪兒下筆。針對這些學生的困惑,張老師在本課教學時,把重點落在了“如何進行動作描寫”上。張老師層層鋪墊,步步引入,因此學生也就有話可說了。學生的寫作慾望被調動起來了,一切準備工作就緒,老師放手讓學生把觀察的動作用語言表述出來。

四、教學過程井然有序

教師的語言精練,教態自然,親切、大方。評價語言豐富。整節指導課的教學思路清晰、條理分明、重點突出。為學生今後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整個教學設計,每個環節,都是教師的精心設計。目的性強,構思巧妙。

語文評課稿 篇11

日前,下班級聽了東老師的《巴爾扎克葬詞》、蔡老師的《我有一個夢想》這兩節課,非常受益,很受啟發,也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基本功。可以這樣說,這是兩節異中有同、風采照人的成功課。在這裡我只重點談談共性的問題。

一、教學亮點。

這兩節課,每節課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點,我僅從以下十方面進行點評。

1、從教態來觀:執教者都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像老師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利於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2、從情境創設看:這兩節課的情境創設,應該說是各具特色,如,東老師的激情創境,蔡老師的美圖美語創境,東老師的發揮學生自主性創境等,既體現出情景創設手法的多樣性,又反映出執教者個性而嫻熟的情境創設能力。

3、從學科特點觀:兩位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誌性特點,採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4、從教學目標的確立觀: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

5、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觀: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兩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如,蔡老師充分“多媒體”教學,東老師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徵等都成為了可利用資源,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6、從問題設計觀: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兩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字,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如,蔡老師的“在和平年代馬丁路德金為何有如此夢想?找出自己喜歡的有氣勢的段落談感受”、東老師的“葬詞、演講稿、散文的特點”等問題設計,在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同時,均體現出學習手段創設的有效性。

7、從學生活動看:執教者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8、從課堂氛圍觀: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

9、從學生能力培養觀:執教者都把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重頭戲,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東老師和蔡老師都讓學生課前預習、查詢相關資料等環節,關注了學生收集、整理資訊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10、從預設與生成觀:體現了預設嚴謹、生成合理的特點,如,東老師漸行漸深的問題預設,蔡老師的針對問題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語句、但不可使用口語的細節要求,均體現出教者扣緊梯度目標、嚴謹教學的預設構想,實現了師生共同體會成功愉悅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對三位執教者成功教學的概略點評。

二、教學建議。

儘管執教者的教學或真水無香,或色彩豔麗,但也略有不足之處,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1、東老師注重開發學生潛能、關注學生能力培養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嘗試,使之作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實施於課堂教學中。

2、蔡老師的課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還應注重調控氣氛,使課堂氛圍再輕鬆一些,這樣更利於目標的達成。

3、蔡老師的傳統課,很樸實,非常有借鑑價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處理:導語過長,再精煉些;放開手,讓學生多思、多動;可合理地利用網路裝置,既體現教學的直看性,又能節省教學時間,增大教學容量。

4、注意評價語言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對學生思維調控的作用。

三、一點思索。

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我們入行研討課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如何使有效性體現於授課的每一環節(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板書的實用性,環節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等)應是我們今後花氣力探究並努力踐行的方向。因為只有做到了環節的有效,才能使教學達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會越走越好。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古人眼中,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作用,是衡量老師之所以作為老師的標準。然而今天,衡量老師的標準已經發生變化,一個成功的老師不再是單純地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傳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刺激學生學習知識的慾望。

陳芳老師的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學思想,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下面,我將從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兩方面略作闡述。

一、教師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課堂匯入時就已經決定。好的開頭等於成功了一半,好的課文匯入設計不但能自然的進入新課,而且能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自然的受到感染,激發學習興趣,從而自主學習,最終完成課堂知識的吸收。陳芳老師就很好地把握了這一個步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以孔子這位千古名師的圖片匯入新課,既與課文《師說》主題密切聯絡,又刺激了學生對老師認識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迫切的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為下面古文的研讀作好了鋪墊。

二、教師主導地位發揮得當

①教學目標明確而集中

在教學中,教師對於本課所要學習的知識目標比較明確,並在課堂的前言中給予重點說明,讓學生於“心中有數”,對課文的把握方向明確,從而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文較為重點的是虛詞和實詞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反覆強調了“師”的用法,並在每一處給予詳細的講解,從而解除學生對同一字在古文中不同用法的迷惑。教師反覆的比較,更讓學生明白這一知識點的重要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②教師能恰當設疑

教學過程中,死板的教師講說會讓學生失去教學興趣,而恰當的提問會讓學生興趣盎然。這一點,陳芳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做的很好。在文章第一段的分析中,老師巧妙地設定了若干問題讓學生思考,並且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在文章中用原句回答。學生既閱讀了文章,又賞析了文章,還明白了老師的意義,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知識吸收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薰陶。

三、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是課堂的主導,這是眾所周知的。課堂不是老師獨角戲的舞臺,而是學生思維跳躍,產生思維火花的舞臺。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是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和課堂參與程度。學生課堂參與程度越高,就證明課堂的效果越好。老師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老師始終是學生學習背後的指揮棒。經過老師的點撥與指導,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很強,學習興趣很濃。效果,當然沒問題。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是一節較成功的課。

語文評課稿 篇12

今天,聽了李老師教的《頂碗少年》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節語文閱讀課,李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了師生對話的互動,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了學生在學語文,在用語文。

本節課,李老師從生字詞的認讀、理解中匯出文章的重點句也是文章的主線“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老師以此為切入點提出問題進而讓學生自由讀文,解決問題。學生彙報時,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圍繞“為什麼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一中心進行。這樣設計,既找準了切入點,又適當地進行了變序教學,有利於突破重難點。從而讓學生理解了“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既是作者看了表演發出的感嘆,也是文章的題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於拼搏的讚歎。

在指導讀詞語後,教師讓學生了解作者趙麗巨集,學生了解很深入,說明課下資料蒐集到位,而教師的補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本節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如何閱讀文章,而且使學生明白了道理,小練筆又鍛鍊了學生的習作能力,不失為一節成功的課。

語文評課稿 篇13

《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閱讀文章,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在教學中,胡老師根據教材特點,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合作朗讀中探究,在想像中創新,在朗讀中悟情,在感悟中積累。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教者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豔麗、甦醒、夢中”等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一段,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在《花鐘》一文的教學中,我們看到,從這一課時的整體上看,胡老師設計了三大環節:

(1)揭題質疑;

(2)初讀課文,感悟文意;

(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上述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後關聯,又有層次推進。

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興趣得到激發,教學效果將會得到提高。在教學中,胡老師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匯入階段,採用多媒體操作帶領學生走進花的世界,有了具體、鮮明的形象,能給學生真切、直觀、具體形象的感覺。運用多媒體操作,美麗的花卉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審美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老師的初衷是好的,但沒有根據學生實際,以至在後來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

感悟朗讀是課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胡老師在教學中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在品讀這段課文時,先讓學生了解這一段內容。找一找有幾種不同的花再重點指導朗讀課文中描寫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麗,並通過讓學生挑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一讀,說出理由,通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比較,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意境,用詞的準確,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進而加深對內容理解。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

胡老師在朗讀指導方面雖然力求形式多樣,但整堂課下來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學生還沒有更深入地走進文字,感悟文字。

胡老師的這堂課有好的地方值得我去學習,也有不足的地方提醒我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

語文評課稿 篇14

郭老師的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的完整、巧妙。雖然是新教師,課堂上展現出來的卻是她成熟、老練的一面,完全不見生澀,令人佩服,基本上課堂處理的無可挑剔,亮點多多,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郭老師的課堂上,始終不忘帶動學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導課之前,郭老師就播放了一段關於山洪災害的錄象,這真實可怕的山洪鏡頭馬上把學生,甚至聽課的老師都拉入了這種氛圍中。同時葉老師讓學生在滋生情感之後給他們充分表達的機會,談談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營造了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緊張氣氛,奠定了學生學習的情感基調。再如郭老師在後來教學中,兩次運用音樂渲染,這音樂選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樂,一是山洪爆發時的聲音,二是溫柔悽婉的配樂,適時出示,恰當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音樂中的情境,讀有味,說有情。

二、對話文字,以情育情

本堂課的又一大亮點,就是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郭老師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於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字。

比如在交流描寫洪水的句子這個環節中,郭老師請學生劃出句子後指名交流後談對洪水的感受,學生說是“凶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來郭老師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接觸這些文字,在練讀中體會洪水的凶猛,並通過個別展示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交流讀,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觸文字。這時我想學生對這洪水的認識以不僅是開始時那段錄象所帶來的,而是他們自己在與文字的次次對話中所帶來的體驗,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滋育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讀的入情。同時教師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導讀,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在師生配合讀中,再次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讀得聲情並茂。

三、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本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紮紮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這裡,還要講的是郭老師提問設計也很有效,利用幾個大的問題去統領整堂課的教學。然後又把解決這些大問題的途徑,迴歸到閱讀,落實到具體的句子,詞語的品讀中去。比如郭老師抓住“老漢是個怎樣的人?”這一大問題,讓學生劃出句子,讀讀說說。並抓句幾個重點的句子,以及其中重點的詞語,引領學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衝推揪”等詞體會老漢的辦事果斷,到他的大公無私,捨己為人……學生的感悟在這詳盡的品讀中,層層遞進。同時郭老師還把品詞與“寫寫練練”相結合,比如抓“揪”字讓學生寫一寫,為揪字做註釋,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背後藏著的意韻,使他們的情感自然得到昇華。

要說這堂課覺得還可商榷的地方,只有幾個小細節:

1、“揪”字這裡的教學提問有些模糊,學生的回答也就顯模糊,“老漢揪出的是什麼?”(指好的還是壞的?)

2、老漢的形象似乎解讀的不夠豐滿,作為一個黨員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親形象,他與兒子的父子之愛,是也是也應該講一講,使老漢顯得更有血有肉。

總之,郭老師的這堂課亮點十分突出,課堂有起有伏,學生的學,教師的教,都很投入。教師教態自然,能及時評價學生,多鼓勵性語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動。在紮實的品讀中,結合說話,寫話,在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又迴歸朗讀,讀的有層次,有感悟,有深情。閱讀教學做到了情境交融,難能可貴。

語文評課稿 篇15

今日,我們聽了三位教師的課。下頭我代表第二學習小組對三位教師的課談一談我們的看法。

第一節:黃小偉《將相和》

亮點一: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大膽質疑,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黃教師很善於質疑,在上課前讓學生說說由題目想明白什麼,然後讀課題,再質疑,讓學生帶著質疑展開教學。

亮點二:黃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體現了新課標第三學段對閱讀的要求。另外,黃教師上課很認真,相信他這種認真教學的態度,必須能使自我的教學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下頭談談我們隊黃教師需要改善的地方的看法。

1、課堂評價語言不少,但很單一,說得最多的一句是“掌聲在哪裡”,我們認為,評價語應當多樣且貼合實際的,如:真棒,你真聰明,十分不錯等。

2、重視字詞教學但不貼合高年段學情要求。對於生字,學生已經讀得很好了,教師還一向追問學生有沒有哪個字不會寫的,並且這時下頭的學生都表示沒有了。你這個時候能夠立刻說:“真沒有了呀?那教師就要檢查一下你們是不是真掌握好了。”能夠檢查他們寫一兩個難寫的。就不用按照之前的教學設計吧自我認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硬跟學生分析一通。

3、在教學流程中,你先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簡單說說課文講了哪幾個小故事。後年又有一個環節讓學生給每個小故事起個小標題,說說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麼。其實,我們認為,如果把這兩個環節整合在一齊講,是不是會更好呢?

第二節:李丫梅《我為你驕傲》

亮點一:根據課程四大理念之一,努力建設開房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黎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僅解放學生的耳,還解放學生的腦、口、手,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亮點二: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低年級學段的學生最喜歡遊戲。李教師活學活用,把錢兩天培訓教師教的查收遊戲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信心。課中為了鞏固詞語,也做了聽音找詞語的遊戲,這個方法好,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進取性又被調動起來了。

接下來談談我們對李教師這節課不成熟的看法:

從教育學的理論看,強調學生的紀律對塑造低年級兒童良好的課堂行為有進取的作用,畢竟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李教師這節課沒有強調課堂紀律,很多學生都是伏臺的,個別學生交頭接耳,教師也沒有提醒學生注意。

第三節:莫美媚《魚游到了紙上》

亮點一:莫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清晰,能將識字教學落到實處,讓學生去發現南都難寫易錯的字,並且個別重點指導書寫,貼合學段要求。

亮點二:莫教師的教學有自我獨特的風格,善於激勵學生,充

至於不足,我們認為有一點便是莫教師上課時聲音很洪亮,吐字清晰,但缺少一點親和力。如果多一點親和力,那你這一節課就真的很成功了。

語文評課稿 篇16

在《比手勁》的課堂上,李教師是這樣做的。李教師請上兩名同學做比手勁遊戲。首先讓學生觀察兩名同學,學生開始注意到了他們的外貌,穿著,以此來使學生感受到:觀察要仔細。在遊戲即將開始的時候。教師請兩名同學做準備,然後叫停,讓學生說說他們的姿勢是怎樣的?你覺得誰的姿勢更正確一些?又問:周圍的人有什麼表現?學生繼續做準備,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的時候,李教授再次喊停,又問其中一比賽的學生:你握住她的手,有什麼感覺?你想到什麼?這樣使得觀察更細緻化,也把作文課上得像遊戲一樣好玩。這樣,作文就寫細了、拉長了。另外在指導孩子把文章如何寫得長,李白堅教授也是很有一套值得我們學習的方法的。

李教師的作文課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遊戲中習作,李白堅教授認為,遊戲是最能刺激學生心靈的教學手段,作文前的遊戲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學生的創作慾望。有科學性、人文性、趣味性、系統性的作文課堂遊戲活動,不但能幫忙學生攫取生活素材還產生表達活力的重要手段。遊戲是現實生活在課堂上的典型而生動的反映。學生學會了攫取遊戲中的素材,也就學會了攫取生活中的素材。他強調不是運用邏輯的方法,而是運用行為的方法;不是運用理性的方法,而是運用活動的方法,讓國小生在不知不覺中觀察、體驗和感悟生活,在情緒激盪中完成作文,遊戲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同時又為學生的習作供給了素材,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本事,可謂一舉多得。

語文評課稿 篇17

本學期我有幸聆聽了盧老師的語文課《匆匆》讓我獲益匪淺,也引起我的一些感想。

1、重視語文的薰陶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因此,盧老師在教學時個性重視對課文文字的研讀,抓住語言文字材料,透過讓學生讀、思、議等讀書活動,讓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所帶來的美,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教育。注重引導學生抓住“匆匆”兩個字,透過找詞語、讀句子、說體會來讓學生領略一種和諧的美、適度的美。

語文學習是學生個體的行為。語文閱讀也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所產生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盧老師在教學時就十分注意尊重與呵護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於學生的回答,盧老師能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導學生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回答得好教師給予肯定,對於學生回答過程中不太明確或不合理的教師也能給予正確的導向與引導。

2、重視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語文課堂,不僅僅僅是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課堂,還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陣地。在這堂課上能夠窺見盧老師平時的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多麼執著與重視。例如在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讓學生在書本上劃劃,隨手寫上一些讀書後的感想和體會。這對於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和閱讀理解潛力的培養是何等的重要。這一點我想聽課的老師都會有此感受。

語文評課稿 篇18

一樣的愛,別樣的表現;一樣的課,別樣的感受。林教師的這一節課給我的感覺是“精緻”。

一、目標的制定明確合理,落實到位。

教學流程清晰,直奔重點,簡便化解難點,整個課堂十分流暢。

二、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

如:課前主動預習;學會審題、扣題質疑;學會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句子的含義;學會邊讀書邊圈畫批註等。

三、以讀為本。

讀中感知資料,讀中理清順序,讀中體會父母不一樣的愛,並且讀得方式多,讀得有層次,有感情,教師的恰當指點與評價使朗讀更有效。

四、以生為本。

林教師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充分鼓勵學生說出不一樣的理解、感受,既“求大同,也存大異”,並作出及時的肯定,還課堂以真實,還孩子以真情,讓孩子暢所欲言,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

五、個人看法

1、“語用”方面較少。如目標3中的“經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述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理解父母的不一樣的愛,感受不一樣的表達方式。教師注重的是情感感悟,沒有滲透表達方法的指導。還有“扔”字換成“放”字,目的也只是體會父親嚴厲的愛,沒有從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這一方面來體會。還比如,學習詞語“得意揚揚”,能夠和“得意洋洋”進行區別,以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所以,如果搭建更多的語言實踐平臺,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那課堂效果必須會更好。

2、整節課按照預設十分順利完成,如果能引發學生產生一些生成點,那課堂會更加“精彩”。

語文評課稿 篇19

苗老師上了一節現代散文的研討課。研討課目的在於讓同學們從優秀的散文作品中總結其寫作的成功因素,從而使學生對自身的寫作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

這節課的教學有兩個突出優點:

一、老師善於鼓勵和表揚學生。苗老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成功都給予充分欣賞和關注,以激勵性的語言、鼓舞、喚醒學生主動參與的信心,因而本節課學生參與積極性高,面積大,學習興趣濃,師生配合默契。這一點大家都看到了聽到了。

二、在課堂探討的過程中老師充分發揮了其引導者的作用,課堂問題的設計注重有效性和有序性。對於佈置給學生的討論問題苗老師都能夠給出非常明確的要求和指向,這樣可以使同學更加明確自己的討論方向、及時作出自己的總結。苗老師的整堂課是用“合歡樹具有怎樣的意義(普遍意義和文字意義)”—“作者對合樹情感態度的變化”—“作者與母親‘合歡’嗎?”—“文尾又多次出現了合歡樹,有何深意?”這樣的問題設計可以讓學生對文字有更為整體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苗老師的課對我的教學工作有很多的啟發。我們備課時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緊密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教給學生合適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由“要我學”變“我會學”,再由“我會學”到“我要學”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掌握知識要點的過程中自覺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