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師評課稿(通用19篇)

來源:才華庫 8.48K

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教師評課稿(通用2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教師評課稿(通用19篇)

教師評課稿 篇1

授課課題:《反比例函式》

聽課時間:20xx年12月9日

聽課地點:XX中學九年級二班

授課人:王小平

評課意見:王老師上的這一節課《反比例函式》,先從畫函式圖象的最基本列表,描點,連線講起,讓學生嘗試,同桌討論,然後讓全班同學討論,找學生上黑板描點,連線老師再講解重點以及注意事項。本節課的優點是:

(1)對於知識的講解,剖析到位。

(2)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較高。

(3)老師對於學生的引導比較到位。

(4)對於難點,老師能引導學生多方位討論,突破難點。

不足之處:

(1)受教室裝置限制,沒有PPT,若圖象的形成過程能用PPT演示,效果可能更好。

(2)學生的參與程度較高,但是積極性有待提高。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見解,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我們共同進步。

教師評課稿 篇2

背誦古詩一直是我部語文教學的一個傳統專案,也是我部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林敏老師向我們展示的《漫遊詩林》將孩子們帶入了浩瀚、有趣的詩詞海洋。陶醉於中國古詩歌的神韻之中。課堂上學生們誦詩、對詩、唱詩、畫詩、演詩,真可謂生動活潑、動靜相宜。孩子們那搖頭晃腦,神氣活現的神態,充分展示了我們中華5000年的詩詞瑰寶,這種吟誦,既是對語言文字的積澱,又是學生思想的啟蒙、人格的薰陶。作為一節中國傳統文化課,它又體現了以下幾個“多”:

一、所展示的古詩多。

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古詩誦讀複習學過的古詩,領略古詩詞的神奇魅力。林老師帶領孩子們誦古詩,佳言妙語對對碰。各個環節都緊緊圍繞學習古詩、展示古詩來進行。整堂課,孩子們始終快樂著、興奮著、學習著。

二、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們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對古詩濃厚的興趣得益於老師精巧的設計。林老師在展示古詩時,充分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有小組看圖賽背古詩,有對佳言妙語,有和著音樂的旋律吟唱古詩,有根據詩意畫出古詩,還有小組合作表演古詩。

三、課堂的作用多。

課堂上,孩子們不僅複習了所背的古詩,在對音樂、繪畫、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觸,整堂課詩、書、禮、樂相結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點建議:

希望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時,能指導孩子讀出詩的韻味。

教師評課稿 篇3

這是一節很成功的語文複習課,曹老師準備的很充分,首先讓學生迴歸書本,看書本都學習了什麼課文,從而引出本單元的主題“秋天”,包括三篇課文:《秋天到了》、《風姑娘送信》、《石榴娃娃笑了》。本節課運用提問題的方式,幫助學生梳理本單元的知識點很好,讓學生在整體上把握本單元的內容。

曹老師能夠創設問題的情境貫穿於整堂複習課中,練習題和複習的知識點能夠對應起來,使學生能夠進行及時的複習和練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我認為本節課教學環節設計還是比較合理的,針對低年級孩子的特點,本節課主要採用了闖關的形式,通過闖關看到秋天的景色,比較好的調動了學生參與複習的熱情;在課中又安排了歸類識字,從筆順、筆畫、形近字、等方便進行識字的複習,而且在課前還讓孩子回家進行識字的梳理,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得到放鬆,一方面也可擴大學生的詞彙量。

2.比較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給同學提提醒,哪些字容易錯,這既是孩子自己複習的過程,也是生生間互相指正的過程,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

3.課文複習的時候,在螢幕上出示本篇課文的內容,並將背誦的篇目以填空的形式進行背誦,而且將這三篇課文的內容以不同的形式進行背誦複習,有連線、有填空等題型,並且將進行一些句式的仿寫,一會兒……一會兒……學生說的很好教師給予及時的獎勵,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

4在四關闖過之後,出示四副秋天的畫面,而且每個畫面代表語文七色光裡面的四個成語,引出的很巧妙,將秋天的美景展現給大家,讓我們眼前一亮,很值得學習。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部分時間安排不合理,例如筆順那一部分可以少用些時間,練習要進行整體的反饋。如果後面出示四副圖的時候可以闖過一關出示一幅圖作為獎勵,複習一個成語,四關過後將四幅圖聯絡到一起進行再次熟讀和背誦對應的四個成語。總體而言,這是一節很成功的複習課,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值得學習。

教師評課稿 篇4

一、情景設計,匯入正文

這是一首科學詩,課文的重點是通過詩詩意化的語言介紹深奧的科學知識,。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地難度,高瑞波的情景設計的巧妙。高老師說,同學們,現在聽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我是億年前的一匹猛獁,我們的家族在拼命地尋找食物,因為,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少了,在這個時候,我趁大家不注意,悄悄地溜到了一邊,自以為可以找到可口的美食,卻不料,當家人們漸漸看不見的時候,我的危險來臨了,我的腳踩在了一片軟軟乎乎的地上,卻拔不出蹄子來,而且越陷越深,當我呼喊“救命”的時候家人已經走遠了,我再也無法從這一片沼澤裡走出來了,我不知道多少年過去了,今天,你們看到的我,就是這個化石。學生們聽的入了迷,老師們也都被這個精彩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高瑞波老師的故事把所有的人都帶到了一個美妙的境界,然後,高老師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化石吟>。

故事新奇,巧妙匯入。

二、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高瑞波老師巧妙地將知識點、重點貫穿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聽錄音朗讀課文時,讓學生們注意聽錄音,然後找出錄音中讀錯的字音,並糾正。聽寫詞語,及時糾正書寫,學生自主展示,課堂評價及時適度。老師調空有度,學生在整個課堂環節中,都積極參與,興趣濃厚。

三、評價及時,點撥適度,氣氛濃厚

在高瑞波老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探究緊張有序,討論積極踴躍,老師評價及時,點撥適度而到位,給予學生鼓勵和誇獎,老師的評價給學生增強了自主學習的信心。藉助於多媒體的視覺效果和音訊效果,極大地拓寬了課堂教學的多角度,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更增添了課堂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文化,集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

四、愛,滲透整個課堂

這節課上,書聲不斷,討論聲不斷,掌聲不斷。高瑞波老師字正腔圓地為學生示範朗讀課文,學生齊讀課文,分組朗讀課文,掌聲鼓勵學生,小組自主展示學習成果,老師用掌聲鼓勵學生,學生將詩文的每一個章節所描繪的情景,都用自己的語言編輯成精美的小故事,主動站起來講述給大家聽,那一個個的傳奇般的故事,引起一陣一陣的笑聲。

愛,是無聲的語言,一個和藹的眼神,一句親切的鼓勵,一個微不足道的手勢。都是愛的音符。高瑞波老師用她那特有的慈母般的聲音,時時讚美學生在課堂的表現;並用她那聖母般的眼神,時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應,及時提醒和鼓勵,師愛籠罩整個課堂。

教師評課稿 篇5

《小烏龜找工作》是一篇童話,通過生動的想象,講述了小烏龜找工作的過程和結果,形象地刻畫了小烏龜鮮明的特點,也揭示了一定的道理。

首先,讓學生說出看到題目知道什麼?想知道什麼?使學生從題目、中知道了主人公是小烏龜,主要事是找工作,並抓主了題目中的字眼“找”,知道了是一篇童話故事;提出了小烏龜到哪兒找工作?怎麼找的工作?找到了沒有等問題。明確地提示了課堂教學目標和重點。在處理每段的問題時也解決得很清楚,但是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看,應該把四個結構相同的段落,詳講一段,其他三段的學習,應讓學生在總結學習方法後,自行彙報。我是牽著學生走的,以後要引以為戒。

其次,在活動中體現了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這一過程的訓練,如抓住數字“3”和數字“100”,體現小烏龜送信速度慢,找到沒被錄取的原因。抓住“轉圈圈”一詞,讓學生演示,理解了小烏龜不是不努力

工作,而是不會爬樹造成的。

再次,對朗讀進行了有效指導。不但分析了語氣、語調,而且對長句子的讀法也作了指導。不足:出示課文最後一段,應該隨機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今後該怎樣做。

教師評課稿 篇6

我們國小的語文教材本身都充滿了文學味,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和感悟文字,浸染於濃濃的文學味中。就徐老師的這節課,我認為有以下特點:

第一,這堂課給我最深的印象是渾然一體,抓住“詞語”這根線緊緊地把教學的各個環節串在一起。這課表情的詞特別多,徐老師安排了讓學生劃詞、讀詞、理解詞、運用詞來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把“板著臉、笑嘻嘻、憤怒、親熱、溫柔、痛苦、傷心、著急、委屈、生氣、齜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憐巴巴、放聲大哭”在螢幕上出示,然後指名讀詞,並在文中圈出來,聯絡上下文想想詞語意思,以邊讀邊做表情動作來理解詞,最後以選詞說話達到運用的目的。這一環節的設計感覺很好,學生因為有著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種表情演示,興致高漲,也能比較直觀形象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個別學生對某些詞不理解就猶豫著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動作,這時他們會左右觀看,從同學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詞語。在這樣的教學中,既輕鬆又收效好,老師的解釋已經顯得多餘。

第二,教師對課文未做過多的肢解、瑣碎的分析,還課文的完整性。拎出課文的一個關鍵句:“笑是很重要。不過,要是隻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讀課文從中找出理由,在體驗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時,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篇童話故事所蘊涵的哲理。

第三,文章再生動,畢竟是以文字為載體。課堂上,讓學生走進角色以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表演的形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它不但有利於更深刻地感知課文,而且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再創造的有效手段。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課本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多種能力。學生們通過親自理解、表演,是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深化、再創造的過程。老師讓學生演課本劇,目的是為了幫助理解課文,但感覺學生還未進入課本,進入情境之中,應該引導學生把自己當做小木偶,以小木偶的身份體驗小木偶的感受,相信學生通過角色體驗、朗讀體驗,會更深入理解童話作品的內容與表現藝術。

這是一篇童話,建議學完課文後,讓學生把原著與課文進行比較,學生肯定對童話的語言和表現形式有進一步地理解,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更能促進學生閱讀其他童話。

如何追求語文課的文學味,讓我們的教學富有實效,這是我們所有語文老師要做的也是必須努力去做的事。

教師評課稿 篇7

本校於近期開展了各科優質課評比活動,我有幸觀摩到一些有經驗、有想法的教師所帶的歷史課堂,自覺獲益匪淺。現將個人收穫盤點如下:

一、更新理念,與時俱進

新課程已全面展開,與時俱進,接受、運用新課程的理念,是衡量一堂課的重要標準。如果仍一味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必然會被淘汰。課改潮流,浩浩蕩蕩。此次活動,無論是說課還是上課,老師們都較好的貫徹了新課程理念,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了很強的課改意識,目中有人(學生),手中有法,樹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江蘇宜興中學的何平老師在講授《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時,精心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搭建一個舞臺,一部分同學模擬原告中國,一部分同學扮演被告日本,其他同學作為陪審法官,採用模擬國際審判法庭的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

二、精妙設計,創造亮點

參加比賽的都是學校有經驗有想法的骨幹教師,每一節課都凝聚了他們的智慧和心血。

回味聽的每一節課,都不乏亮點。亮點來自教學設計的精妙,亮點來自精心預設的美妙,亮點來自教材講解的聲情並茂等等。

例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他們創造性的開展學生之間的交流。真正體現出我們教師的角色是導演、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路人。有的老師從匯入到各知識點的講解,一環扣一環可以說銜接得非常自然,學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進,思維沒有斷點。比如:福建林晶老師所講授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課,就通過憶文化;;說文化;;賞文化;;論文化;四個環節,先對整節課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再通過展館的三個展區,

1、交流之條件;兼收幷蓄鑄盛唐;

2、交流之途徑;陸海二路傳文明;

3、交流之典型;;爭做使者創輝煌;層層展開使學生在一個個活動中,讀懂歷史、探究歷史、感悟歷史。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思路新穎,內容清晰,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很好地激發了學生探索歷史的興趣。隨後,她又連續問了3個問題:

1、今天我們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手段來學習歷史?得出角色扮演、小組合作、史料探究、討論法……

2、你還知道哪些學習歷史的方式和手段?

3、當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料來開展學習時,可以通過哪些渠道獲取?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非常巧妙的將學習歷史的`方法融入到了本課的教學當中,給我很大的啟發。如藉助材料展示,及時指導學生怎樣提煉材料中的資訊。例如遼寧白靈老師講授的《難忘九一八》一課中,對抗日戰爭的巨大貢獻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她就精心選擇了三則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得出結論。不但培養了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與創新思維,而且還使學生的歷史素養得以不斷昇華。

三、整合教材,深挖資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參賽老師大多對教材進行了大膽整合,力求疏通教學過程,巧設教學環節,而且表現的自然到位,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程內容。

另外,鄉土史作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看得到和容易接受的知識,利用鄉土教材進行教學,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此次觀摩課當中,江西南昌、湖南長沙、福建泉州、新疆石河子、青海等等,許多地方的鄉土史資源都走進了課堂,使人身臨其境,倍感親切自然。

四、精製,現代教學

本次大賽我們看到了參賽老師們精心準備的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料,既有文字材料、圖片材料、音訊視訊材料,也有發給學生的導學案等等,充分利用現代手段進行教學。而選手們製作的,更是巧妙,給在座的每一位學生和老師以視覺上的衝擊。

五、語言精練,情緒飽滿

學生在這樣的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思維開闊活躍,積極性和參與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比如:請舉起你的手,讓我看到你的智慧與勇氣、你真聰明、你太有才了、你和我想的一模一樣等課堂語言隨處可見。有的老師過渡語說得非常到位,使環節之間的銜接顯得很流暢,比如實力對比,圖表說話&口說無憑,材料為證;。還有提問形式新穎多樣,如看服飾、認樂器、識英雄,情景再現,搶答等。

當然,通過這次學習,我也看到了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優質課表演的成分較多,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不夠突出,我個人認為有很多地方是在展示教師的個人風採。

二是師生互動還僅僅限於師問生答,包括學生的討論,都是教師提問,學生不能自主提出問題,教師也沒有給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的機會。

三是對的依賴性比較強,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在裡,個別教師根本沒有板書,自始至終都是在操縱。

小小的一次校內優質課比賽,使我開闊了眼界,深切地感受到了歷史教法的美麗。我時時回想著參賽老師的課堂風采。他們新穎的教學方法、大方得體的教態、對教材的透徹理解等許多方面都是我學習的榜樣,鞭策著我不斷努力向前。教學需要藝術,而教學藝術則需要教師有深厚的基本功。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以他們為榜樣,學習他們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學習他們對細微之處獨具匠心的處理,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力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打造出自己的教學特色,力求讓學生學的更輕鬆、更愉快、家長和學校更滿意。

教師評課稿 篇8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一年級數學上冊關於“6、7、8加幾”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對知識的複習充分,瞭解到9加幾的加法計算利用湊十法來進行計算,複習鞏固了演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讓學生明白9如何湊十,如何分解兩一個數,這完全為本節課計算6、7、8加幾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也能夠很快的從中領會到計算原理。

2、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施老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到位,學生從課堂的說湊十法的過程非常熟練,在課堂上也做到了不斷練習,充分讓學生反覆說,準確說,流利說。

3、對課本的教學用圖充分挖掘,從例題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題意,知道給出的數學資訊,引導學生的會利用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道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解決問題,有前後人數相加,有不同衣服顏色的人數相加,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4、注重計算的方法練習,例如在計算85=的時候強調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明白湊十法的靈活應用。

5、從一個兒歌幫助學生解決湊十法的口訣要點,抓住特點進行計算,提供學生快速計算的小訣竅,利用減法計算結果,很得出結果。可以說是整節課教師都把握住了重點內容,強調方法練習,講解細節重點內容,讓學生明白抓住關鍵內容進行計算。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能否在寫課本例題時,讓學生說說算式可以怎麼列,或許有85或58,76或67的不同列法,這樣可以結合到最後一題,為下節課滲透。

2、擺小棒時可以讓學生上臺圈一圈或擺一擺,感受過程,計算結果也可以做到進行驗算。

教師評課稿 篇9

尊敬的市教科院羅主任,區教研室閔主任,夏老師,劉老師,前川五小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老師們:

大家上午好!

雖然是春寒料峭,但是黃陂前川五小卻是暖意融融,我們新老朋友相逢在這裡,共同學習探討,真誠交流,倍感親切。今天我們觀摩欣賞了三位老師的展示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認為今天的三節課有激情、有智慧、有特色、有實效,當然也有一些小小的遺憾。三位老師的課立足於學生的發展,以語文素養的提高為出發點,以引領者、合作者的身份帶領學生走進文字,真正讓學生感受語言,熟悉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師生在課文的重點,難點之處進行探索,交流互動,利用課文這個“例”,讓學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實現“例”的增值。三節語文課,洋溢著個性,飛揚著激情,彰顯了魅力,聽來讓人心情舒暢,受益匪淺。

縱觀幾節課,亮點紛呈,精彩不斷,下面談幾點個人的感受。

一、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教學目標定位準。

三位老師堅守語文教學的本真,圍繞一箇中心,即以語言教學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即培養語文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來設計教學,三維目標有機整合,體現年段和教材訓練重點。例如:李慧萍老師的《壺口瀑布》是一篇語言優美,並有一定的難度與深度的課文,李老師能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認知實際設計明確合理的教學要求,有所偏重,而不面面俱到。在教學中,她十分投入並有感染力。在教學中語言簡練清晰,善於誘導,以學生的“讀、思、悟、議、品”為主要手段,以學生的感受為主線,重視情景的創設,採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詞,突破重點段,提高課堂實效。課時目標具體實在,準確、科學、實用。

二、體現閱讀教學特色和學生認知規律,訓練過程實。

教學過程中,幾位老師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和熱情,以巧妙的切入,動情的渲染,靈活的方法,機智的點撥,恰當的評價等多種方法組織教學。例如:白紅利老師老師執教的《雪地賀卡》,圍繞“一個帶有祕密的童年是多麼的幸福這一中心”來體會童心世界的美好與純真。以“我”發現雪人身上的賀卡及賀卡的內容為主線組織開展教學,教學流程清晰。整節課情、景、理順序清晰,調動學生進行童真的感悟和思考,給學生以情感的薰陶,精神的滋潤。

朱娟老師在課堂上著重進行意境想象與朗讀訓練。教師抓詞眼多渠道引學生入境,並通過品讀、賞讀、引讀、範讀等多層次、多梯度的讀,體現了訓練的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過程。既讓學生能聲情並茂地吟誦《漁歌子》,又能將《漁歌子》背後整個美輪美奐的詩詞意象銘記在心,內化感悟,受到啟迪,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以語言訓練為本,品詞、析句、明理、悟情,語文味濃。

圍繞教學目標,幾位老師引導學生細讀文字,摳詞摳句,潛心會文,認真思考,把語言文字活化為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昇華了情感。不論是在認識生字、對文中不理解字詞的質疑、理解、還是理解文字的內容時都充分重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感悟。另外,特別關注學生的朗讀訓練。朗讀的形式多樣如(自讀、聽讀、評讀、合作讀、角色讀、配樂讀等),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感悟文字背後蘊含的情感,走進文中描繪的意境,把簡單的內容讀豐富,把文字背後的情感讀出來。課堂上學生誦讀聲不斷,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薰陶。

如李惠萍老師在這節課設計了不同層次的讀。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做到了讀得有梯次有提升:初讀課文,發現壺口瀑布先聲奪人的氣勢之美;再讀重點詞句,感悟壺口瀑布的壯觀之美;研讀重點句段,品味壺口瀑布的厚重之美,引導學生的思維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推向一個又一個的情感高潮。

四、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教學方法活。

教學過程中,幾位老師善於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樂學、愛學、會學。”

1、揭題很有特色:李惠萍老師讓學生朗誦有關描寫黃河的詩句入手引入教學,白紅利老師用猜謎及趣法創設情境。

2、文字使用有創意:朱娟老師運用多形式品讀,反覆吟誦,讓學生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西塞山、白鷺飛、豔若朝霞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鱖魚、頭戴斗笠的漁翁在垂釣、微風細雨等、引發學生從景物、色彩、聲音等幾個方面想象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特別值得讚賞的是在理解“不須歸”一句時,巧妙地介紹作者的生平簡介及其哥哥所寫的和詞,運用兄弟倆作詩對答朗讀的方式,體會作者“消閒、飄逸、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不須歸”的情致。

3、啟發學生質疑,以疑促讀促思促悟。例如白紅利老師在學生不經意之處啟發質疑:看到這張賀卡,你有什麼疑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展開想象,進而深入理解文字。

4、課堂注重教給學習方法。如聯絡法、對比法、遷移法、聯想法等等。

5、課堂擴充套件適度。結合文字,適度擴充套件,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朱娟老師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她所補充的“一行白鷺上青天;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江雪》等古詩詞與《漁歌子》緊密相連,恰到好處,讓學生既加深了對本課《漁歌子》的理解,又拓寬了知識,昇華了情感。

6、課堂注重評價。教師評價語言豐富多彩,特別注意激勵性的評價,給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下面談幾點不足之處:

1、白紅利老師的《雪地賀卡》一課容量過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理解賀卡的內容這一段,建議本課上到第四自然段為好。

2、李惠萍老師的《壺口瀑布》學生的“說”和“議”顯得過多,“讀”略顯不足。應結合具體的重點句段,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讀出情,讀出味。另外,配音讀時音樂聲要低一點,起襯托、點綴作用即可。

3、三節課給人的感覺預設約束太強,課堂上的精彩生成不夠。

教師評課稿 篇10

王老師《關於原點對稱的點的座標》一課,在教學中精心創設了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愉快地學習。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的呈現與實際和諧相結合

教師在引入時注重了學生的實際,由淺入深。設計了知識連結。說出點P(-3,2)關於x軸、y軸對稱的點的座標等問題,搭建引橋,減緩新知坡度,並引匯出新知。

二、抽象與在直觀和諧結合。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運用了自己製作的課件直觀的呈現了點的對稱性。讓學生在探究中,對關於原點對稱的點的座標特點一目瞭然。在驗證關於原點對稱的點的座標特點時,學生也容易進行。

三、教與學和諧結合。

在體驗中理解知識,在教學中寓教於樂,在探究中關注知識的來龍去脈,在練習中複習穿插新知,讓學生更好地探究了新知,整節課淺顯易懂,濃縮創新,踏雪無痕,潤物無聲。

四、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這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師生完全是一種朋友式、夥伴式的合作關係,課堂氣氛是和諧的、寬鬆的。教師溫馨的話語、寬鬆的教學環境、自由的學習狀態對學生的心靈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勵。正是這樣的課堂,才保證了學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狀態下暢所欲言,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五、通過題組專題訓練,集中解決本節難點,增加新知訓練密度,培養創新思維。

六、兩人對學的學習策略,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還有,必要的常規訓練,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節課中許多看似是教師“不經意”的細小環節,實際上都是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果。

一點收穫:教學要改,這點上大家都達成了共識;改革要穩,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因為教學只有一次機會,沒有彩排,全是直播;形式要活,模式的選擇有很多因素,學科、內容、物件、老師、情境等不同,可選的教學方式都可不同,要綜合各種因素,選取最恰當的教學方式,因為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幾點建議:學生小結要與目標呼應;注重數形結合;課堂檢測結果要適時應用。

教師評課稿 篇11

這節課,課堂設計合理,層次分明,有以下幾個優點:

1、匯入新課從學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體重,比多少等等。創設這樣的情景讓生髮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應用學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2、課堂教學設計合理、層次分明。李老師引導學生探究比的意義,比的讀寫法以及比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稱,通過討論主學生髮現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及比的後項為什麼不能為“0”,每個環節的連線都是合理緊湊。

3、課堂的練習緊扣目標落實比的知識。課堂充滿著愉快的學習氣氛,李老師的課堂語言精煉簡潔,課堂教學效果好。

建議:讓學生多討論解決一些習題的解題方法。

教師評課稿 篇12

現在在應用同題異構的教研活動中,常用的是多人同題異構模式,因為這種模式是多人蔘與,這樣就更能展示更多人智慧,而且多人同時進行上課,對比性更強,那麼就更具有研討意義。

今天兩位老師上的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這節課,我認為可比性就很強,我們可以很好地對照思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節課的對比性

(一)教學結構不一致。

第一節課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例項入手找出兩端都種的情況下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係;而第二節是從抽象的應用題入手通過畫線段圖從而發現出兩端都種的情況下段數和棵數之間的關係。個人認為第一節課能善於預設學生對“間隔”這個抽象概念容易出差錯的現象來入手,而且能採用很直觀的五個手指入手,這點我認為預習的很好,而且也能採取很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二)教學內容密度安排不一致。

第一節課的教學密度偏大,第二節課教學密度恰到好處。第一節,首先為了分析“間隔”這個較抽象的詞語,用了手指、小朋友列隊以及天安門12根柱子三個例項找出規律,簡單問題複雜化了,用學生不易理解的“間隔”一詞來匯入這很好,這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適當解說就可以了,沒必要小題大做,從而照成讓費時間,而且學生聽得沒意思,不夠挑戰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跟隨慢慢下降了。後面又設計了樓梯、電線杆的例子,又有求棵數的、求全長的、求間隔數的,還有拓展題等等,雖然實國小生總體素質會較高一些,但是《植樹問題》這個知識內容本身就比較抽象,所以內容太多會照成消化不了,灌輸太過於多學生聽得悶,老師也越上越著急,從而師生的互動也就受到了影響。

而第二節的內容就明顯單一一些了,練習題都是求棵數的問題,沒以逆運用形式出現,這能結合教材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進行預設教學密度,以至學生回答積極,學生反饋到位,學生學習效率高,這點值得學習。

(三)教學匯入方式不一致。

第一節用猜《手》的謎語匯入,將為後面觀察五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做準備;第二節是問學生3月12日是什麼日子直接匯入主題,直接為下一環節的植樹問題求需要幾棵樹做準備。這兩種情況雖然都不相同,但都能結合下一個環節順利過度。我認為都是能緊扣主題,並都是直接為後一環節做準備的,都是可以的。

(四)教學板書設計理念不一致。

第一節課能把書上的重難點知識(間隔數+1=棵數這一規律特點)寫在黑板上,這樣便於學生對照和記憶。而第二節的板書除了課題,其它的均為學生的上臺板演作業。些時本人想質疑:學生上臺板演的作業能否替代老師的板書設計?

二、兩節課共同的優點:

兩節課都非常注重指導畫線段圖的畫法。畫線段圖對於學生學習數學確實能幫助分析題意作用,能使問題直觀化,能有效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可是畫線段圖對於國小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這裡老師注重指導把抽象的植樹問題有畫線段圖表示來幫助理解,這點做得很好。

三、兩節課的今後要注意的地方:

1、要注重方法多樣性的指導。

如:用什麼方法可以驗證例題算出答案是否正確,應該先讓學生想一想並說一說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也許學生會有很多驗證辦法。然後老師才指定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驗證,而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可以用線段圖驗證,這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今後要結合新課標課程的標準注意方法多樣性的引導。

2、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兩節課都是老師講得較多,包辦太多,今後要注意課堂上應該多讓學生思考的空間,應該讓學生多說,要結合新課標課程標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一特徵。

教師評課稿 篇13

11月20日,我有幸參加了沙河市資訊科技與教學的有效整合的培訓,同時觀摩學習了青年教師韓豔峰老師的精彩的課堂,印象深刻,感觸頗深。

韓老師講的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秋天》,這是一首現代詩歌。七年級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這節課中,韓老師儘量充分發揮老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來完成學習目標。我覺得,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創設學習的情境和氛圍韓老師以歌曲《春天在哪裡》開始了課堂活動,她首先讓學生聽並跟著一起唱,學生的思維立刻活躍了,接著她又讓學生說出描寫春天的詩句都有哪些,然後很自然的過渡到了秋天的話題,匯入了新課。這堂課中,韓老師不時的適時插入音樂,營造了和諧優美的教學氛圍。再講第三段少女思戀圖時,韓老師就是在悠揚的背景音樂中,讓學生一邊看圖畫,一邊想,音樂幫助學生感受到了詩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喚起了學生心中情感,使學生的心靈產生了共鳴。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者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葉聖陶說過,教育者必起於達到不教的目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韓老師引導學生學習,只給學生學習方法,然後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去體驗和探究,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韓老師在這一點上做的很是突出。首先,韓老師讓學生自讀詩歌,其他學生聽讀,讓學生總結出哪些字的讀音不準或錯誤,,適時引匯出詩歌朗讀的第一步,要讀準字音。緊跟著以第一節為例,給學生具體的講解怎樣劃分朗讀節奏,哪些字詞應該重讀,怎樣讀出詩的感情。然後就放手讓學生去完成剩下的詩歌的朗讀。韓老師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引導學生實實在在的去探索,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在這堂課上,學生們很快的掌握了節奏的劃分並能有感情的了,效果很好。

(三)注重師生評價,生生評價。每個問題的解答,或朗讀,都鼓勵學生自己進行評價。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非常活躍。

(四)教師語言簡練,恰到好處由於本課是一首詩歌,在教學時,韓老師的語言簡練,優美,富有詩意,飽含感情,感染著每一個學生。韓老師沒有一句多餘的話,每一個提問,評價,每一句過渡都恰到好處。

(五)精心設計練習,體會學習的快樂。詩歌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韓老師精心設計練習,讓學生按照《春天在哪裡的》的韻律,根據課文的內容,把課文改編成一首歌。學生們更活躍了,寫歌詞,唱歌。課堂的氣氛達到了高潮,同時鞏固和加深了課內知識。

(六)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更富有生機這節課,韓老師對電子白板運用得恰到好處,白板為教學服務,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果。比如講第三段少女思戀圖時,韓老師首先給學生展示了一幅秋野畫

面,讓學生觀察並感受畫面中缺少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韓老師又展示出一副畫面,學生比較哪個好,好在哪裡,生動直觀的畫面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她不像我們有的老師,只是死板硬套的在課堂上放課件。而韓老師這節課使得資訊科技和教學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這次課堂使我受益匪淺,以後我要汲取其中的優點,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

教師評課稿 篇14

教育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最好的課總是下一節。下面我談談三堂課所反映出來的問題:

1、朗讀不夠。朗讀是學習語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書聲琅琅的語文課才是迴歸本色的語文課。三堂課中學生的朗讀都還不夠。朗讀花的時間不多,學生讀得不夠到位。特別是第一節課和第二節課,老師大量的分析講解佔去了很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微乎其微。

2、問題不精。老師課堂上所提的問題過於繁瑣,課堂從頭到位都是用問題串聯下去的。有些問題沒有思考價值,有些問題是填空式的問題,老師說前半句,學生補後半句。因為問題不精練,課堂上老師的話語顯得囉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也被佔去了。教學要抓中心問題,要抓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不要一問到底。

3、感悟不深。老師課堂上只注重理解課文內容,沒有注重文字的薰陶感染作用。老師挖掘不夠,學生感悟不深,許多地方如果老師順水而行,會有巧妙的課堂生成,但老師都是點到為止,蜻蜓點水一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浮於表面,沒有觸動學生的心靈。

4、激情不足。課堂上老師的情感投入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老師不但要做一個有感情的人,還要做一個會煽情的人,只有老師心中燃起一片火,才能點燃學生心中的熊熊烈火。三位老師中楊正發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比較好,其他兩位老師有所欠缺。

5、訓練不實。語文課是學文習字的課。語言文字的訓練要放在首位。老師們沒有很好地抓住語文訓練的點,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重點句子讀得不夠,重點詞語沒有引導學生好好地理解。重點段落沒有讓學生美美地朗讀體會。課堂如過眼雲煙,學生一下課就忘記了,我們的課以後一定要上得紮實,樸實。讓學生每一堂課有所收穫。

教師評課稿 篇15

執教綜合實踐活動課,對我來說是一場艱難的跋涉之旅,也是一次收穫豐盈的快樂之旅。因為準備的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推翻了一次又一次的預案。但是,當走進課堂,和學生一起暢談喜歡的食品,談論食品新增劑這個大家既陌生又熟悉的話題,研究如何確定課題、制定計劃時,那份心息交融的默契,那份彼此成長的快樂就充盈心間,讓我切實感到做一名綜合實踐指導教師的成就與幸福。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三點:

一、聯絡生活,激趣導學

本課的研究主題圍繞“食品新增劑”展開。食品新增劑是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質,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化合物質或天然物質。如果這樣解釋給學生聽,既枯燥又難以理解。因此,在上課伊始,我從學生最喜歡吃的食品談起,讓學生說一說:“你最喜歡吃的食品是什麼,為什麼喜歡吃?”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可以看出,這一話題馬上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興致勃勃地描述著食物可口的味道,誘人的色澤等。在此基礎上,我丟擲問題:讓食品變得美味誘人的祕密是什麼呢?由此引出“食品新增劑”。然後聯絡學生查閱的資料,談一談食品新增劑的作用,聊一聊社會上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通過資料介紹、視訊展示等形式,使學生對食品新增劑有了感性的認識,產生了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和願望。

二、循序漸進,授之以漁

確定課題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起始環節,但是確定一個既有價值又能夠研究的課題對國小生來說有很大的難度。為此,我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首先,讓學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問題,把它寫下來;然後,在小組內選擇一個問題。在選擇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有的小組爭執不休,有的小組遲疑不定。這表明對於選擇問題的標準學生還不清楚。這時,我出示兩個問題:“一是太陽離我們有多遠?二是我班學生近視情況的調查”讓學生從中選擇。在對比選擇中,學生明確了選題的標準。選好問題後,再來學習如何規範地表述課題。這樣,把一個原本抽象的過程進行了細化分解。學生成功地確定了研究課題,也掌握了科學的方法。

三、化繁就簡,形象直觀

在制定研究計劃的時候,如果我們直接套用成人的模式,讓學生來制定,那他們肯定是望而卻步了。所以,我把計劃表進行了簡化。左側分為“研究課題、成員分工、研究方法、成果彙報形式、聘請顧問”等五個欄目,右側欄是相應的備選答案。學生只要在相應的欄目填空或打勾,就能完成。這種方式,不但順應了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能讓學生初步瞭解制定研究計劃的步驟。

總之,本課的教學始終遵循貼近學生生活,激發興趣,提高綜合素養的原則。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發揮自主能動性,發展個性,提升能力。

教師評課稿 篇16

1.“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覺得李老師這句話說得好,這句話在啟迪學生不要將知識拘泥於課堂,課外的知識更應該關注。現在的學生認為上課才是學知識,下課的所有時間都應該放鬆放鬆再放鬆,尤其一放假起來什麼都不知道,就知道去了哪些地方,玩了什麼東西,吃了什麼好吃的。學風不正。

2.讀小小說教給學生方法:人物情節圖。給予學生學習與運用的臺階。學生在理解後自然會照貓畫虎,將概括的更為深刻。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將問題變得更為簡單。

3.在瞭解小小說的特點時,教師帶領學生邊彙報邊理解。將小小說的特點與課外的兩篇閱讀相結合,一文一特點,一特點一文,結合理解甚為巧妙。

建議:學生寫的人物情節圖由於字太小看不清楚,教師應該將自己最為心儀的圖抄到黑板上,讓大家都看到更好。實際上可以利用投影儀,大家齊比較齊推薦更好。

教師評課稿 篇17

各位專家,各位數學同仁們:

上午好!今天我們齊聚水頭四小共同參與以“專案評價”為核心的教研活動,一起傾聽由董**老師和陳**老師圍繞“人人過關、善學樂學、學力取向、習慣養成”這16字原則而進行的教學活動,肯定各有所思,也必然有諸多收穫。接下來,我根據董老師執教的《搭配二》一課,願與大家分享一些淺薄的想法,若有不成熟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指教。

本次董老師執教的《搭配二》裡呈現的內容是第一次以新課的形式出現在課堂裡,在我們去年任教的時候還只是在新課後面的“做一做”出現,解決這個問題對大部分學生而言並不難,所以董老師把重心放在讓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整個課堂,並明裡暗裡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注重策略的習慣養成上。從課一開始,董老師就以“今天我們去數學樂園挑戰有關數字的搭配問題,你們有信心接受挑戰嗎?”“有沒有信心?”這樣鼓動性的語言讓全體學生以熱情高漲的態度進入課堂,深切激起學生的學習性和鬥志欲。在董老師層層緊扣的各環節裡,也處處顯示全體學生參與的痕跡,他讓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寫下組成的沒有重複數字的兩位數,好似漫不經心經過每個小孩身邊,實則關注了每一個小孩的學習狀況。在每一個反饋環節,他也積極帶動學生參與評價和思考,在認真闡述自己解題方法的同時關注其他同學的想法,並能有效地吸納更加優越的做法。在整節課裡,我們總能看到董老師和學生們積極互動的歡快場面,學生學得開心,教師引得巧妙。

同時,在這節課裡,我們也能清晰看到董老師非常注重帶動學生利用方法的遷移來解決新問題學習新知識,他在挑戰一里用簡實、樸素的引導語讓學生回顧了組成沒有重複數字的兩位數的多種方法,學生自然而然利用小結出來的比較優越的方法解決了0、1、3、5這個環節,此時老師沒有過多言語,水到渠成。在以後類似的學習中,學生也必然會利用這種有序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問題。

在這節課裡,我們也看到董老師精心準備的教學材料的呈現,“多一個數呢”、“換一個數呢”、“還是這四個數,換一個問題呢”就把這節課串成串,學生覺得有趣,老師又能授予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看似簡簡單單,卻蘊含諸多樸實的智慧。

這節課雖以挑戰為線,學生樂學,場面歡快,卻也不難看出董老師一直穩穩拿捏“人人過關”這個尺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中,他有意無意引導學生髮現先確定十位的優越性,他又以多種形式,或獨立思考或說或聽或寫,來鞏固此種思考方式,儘可能讓每一位小孩都掌握思考問題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我們從這節課看到董老師精心的設計和三(3)班學生的精彩表現,但我們也知道真實的課堂必然存在遺憾,所以,這節課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比如,讓一直從教國中數學的董老師來調控一個國小三年級的課堂,怎麼樣給予更輕快的節奏?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裡多一些對學生有激勵作用的有效評價?在一個學生層次差異很大的課堂裡如何既不抹殺尖子生的興趣,又能關注後進生的學習?等等。希望各位專家、領導能給予指點幫忙解惑。

以上是我聽完這節課後一些不盡成熟的想法,還望各位多多指點,謝謝!

教師評課稿 篇18

《克與千克》是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重量單位,但是重量單位並不像長度單位這種這麼直觀,它讓學生理解有點抽象。但易老師能較好的把握教學的脈絡,能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攻破教學重難點。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真的很多很多,我就談幾點我認為這節課最成功的地方。

一、首先在匯入環節,新課一開始,易老師就充分迎合了學生的心理特點,組織學生開展背一背遊戲,使學生真實的感受到:物體有輕有重。接著讓學生一手託一枝鉛筆,一手託書本書來感受重量,並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覺。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覺,順利的引出本課的課題。並且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二、在新課教學中,易教師準備了恰當的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切身感受克和千克這兩個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尤其是每個學生都發了一個一克的硬幣,教師帶了很多一克的硬幣,讓學生知道一個硬幣是一克,十個大約是十克,五十個大約是50克,等等一步一步的引導,還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些上面標有重量的東西,可以親手去掂量。很自然的讓學生從認識克過度到千克的認識,讓學生充分感受克和千克。

三、課堂組織得很好,一開始學生積極性不高,但通過老師鼓勵性的語言,還有恰到好處的引導,互動環節的設計等讓氣氛慢慢活躍和輕鬆起來了,在這節課中我們看到學生動手了,動口了,動腦了,合作了,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越來越積極了,後來甚至等不到老師叫他回答就脫口而出了,當問到比千克更大的單位時,有的學生還歡呼有萬克,雖然沒有答對,但是可以看得出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了,也可以說是學生有了成功體驗時發自內心的歡呼。

總之,這節課思路清晰,體現了數學課的特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的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快樂。我覺得這是一節很成功的課,實在要講缺點,我也只好發表幾點不成熟的看法;我覺得在教學稱物品的重量時候,因為那個盤秤懷了,所以易老師就沒有詳細講解怎麼樣來認和怎麼樣來稱物體的重量,但是學生還是在上認出了物體的重量,本來要讓學生自己拿著物品自己稱一秤就更好。還有,講完了克和千克時候,設計了一些練習,但是我覺得應該再設計一點有猜一猜某些物品的質量的練習,讓他們和剛才建立在腦海裡的一些物品質量進行對比來猜測某些東西的大概質量。

教師評課稿 篇19

聽了《找次品》這節課,我受益非淺,下面我就這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縱觀整節課,這節課真是教師教得活潑生動,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老師很好的注意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地暴露出來。同時老師還特別注重面向全體學生,讓其活潑主動地發展。總體來說,是一節比較成功的數學課。特別突出以下幾點優勢:

一、整堂課的設計既大氣又細膩

在教學的設計上,老師通過3個,5個待測物品讓學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來老師大膽地選擇了2187這個待測物品,讓學生大膽地猜想如果用天平來稱至少要幾次保證找到次品,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於是探究也變得順理成章。最後通過層層探究,揭示規律,利用規律成功找到27個、81個、243個——2187個需要的次數,柳暗花明,讓人不覺感嘆數學的魅力!

在材料的選擇上,老師在教學探討待測物品數量為5個、9個時怎樣找次品,並羅列出各種解決方案;然後從這些方案中初步尋找感悟規律,但是老師並不急於總結規律,而是讓學生說說8個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幾次?老師不是選擇10個12個,而是選擇了8個,我覺得老師8個待測物品選

的非常好,在學生的意識裡都是把待測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個待測物品裡,學生已經解決了要均分,但是學生對要分成3份還是有疑惑的,補充了8以後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這個規律,而且不管待測物品是不是3的倍數,只要儘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簡單的教材還是複雜難的教材,老師在教學時候都應該滲透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

老師從一開始就滲透了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後在學生眾多的策略中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最後,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這過程中,老師就滲透了不完全歸納法,優化策略、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

三、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組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知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

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這節課老師多次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導學生操作,在動手操作中,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主動地獲取知識。老師敢於“放”,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這節課的教學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造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