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評課稿

來源:才華庫 9.42K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錐的體積》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聽了吳老師上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穫很多,作為一位年輕老師能夠勇於參加這次教學活動,而且做了精心的準備已經不容易,能夠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點談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臺。主要體現在吳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設計有獎問答和實驗等手段,讓學生大膽借鑑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鑑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鬆,同時有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吳老師主要引導學生做了三個實驗。一是比較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強調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這個必要條件;二是做用裝滿小米的圓柱在空圓錐中倒的實驗,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係;三是特別設計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倒米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的倍數關係。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要求,並且提出三個實驗目的:

(1、圓錐的底面與圓柱的底面有什麼關係?他們的高有什麼關係?你是怎麼知道的?

2、圓錐的體積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3、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麼?)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並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米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麼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的體積關係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係嗎?)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麼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 篇2

1、鑽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範老師在充分了解學生、把握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改編和加工。如學生削鉛筆這一活動的設計,學生從削的'過程中體驗到圓柱與圓錐的聯絡;再如動手實驗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新知。創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3、在難點的突破上,通過猜測,引處疑問,帶著疑問去實驗驗證,通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水後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總結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不僅為推匯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樑和啟智的作用,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教師在引入新知時,創設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情境,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創造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樂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從而引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強烈慾望。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 篇3

1、 善於創設問題情景

“能創設貼近兒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課程的一個理念,它不只是絢麗多彩的動態畫面,更應在裡面暗含著數學問題。我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體是這樣的圓錐體,誰能舉出一些例子?引發學生思維的衝突,認知“不平衡”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在課堂練習教學中,有創設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自制的圓錐體等等,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

2、 能關注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以知識整合,發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點。”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創設“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景,一起測量圓錐的高,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最後還讓學生測量自制圓錐的高,並根據本課教學實際,寫一篇數學日記,對本課作以總結。

基於對新課程的不同理解,自己有以下幾點思考:

1、 在教學目標上的完成來看,更應加強學生對圓錐的認識的理解。本節課重點並不單單是掌握測量圓錐高的方法。讓學生死記硬背圓錐的特徵。更應加強圓錐在幾何圖形裡的意義和作用。因為,圓錐作為幾何圖形的重要圖形。所以本節課該讓學生明白圓錐是怎麼產生的,它的特徵,以及在生活中應用。

2、 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

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簡單的教材還是複雜難的教材,老師在教學時候都應該滲透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節課老師讓學生記住圓錐的特徵,並會測量圓錐的高,知道圓錐的展開圖,是一個圓和一個扇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教學方式上更應增強學生的數學感悟。如可以動手操作,記可以理解圓錐的認識,也可以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做中學,玩中學,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否則在課堂上成了極個別學生的表演臺了,更使得大部分學生覺的枯燥乏味。如為了加強學生對圓錐的理解,如果單單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我覺的還不如叫他們動手自己做一個圓錐更有說服力。從中讓學生更樂意接受 ,也增強對圓錐的感悟與體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