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

來源:才華庫 3.15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包身工》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包身工》教案篇1

【教學目的要求】

1、瞭解舊社會包身工的悲慘生活,認識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互相勾結,殘酷壓榨我國勞動人民的罪行。

2、培養閱讀比較複雜的記敘文的能力,學習以問題為中心,以一天活動為線索,選取典型生活圖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說明、議論和抒情的寫法。

3、瞭解報告文學的基本特點。

【教學設想】

1、這篇課文篇幅較長,題材較複雜,表現方法多樣,學生閱讀有困難。宜設計啟發性強的思考序列題,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寫作意圖,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線索順序,逐步深入課文理解課文。

2、內容方面,要緊緊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慘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難的原因。

3、寫作方面,要講清楚中心、線索、選材、組材,然後再講清楚運用多種手段表達中心思想的寫作方法

4、教法方面,要以啟發誘導為主,適當點撥總結,引導學生自覺深入課文、獨立思考、分析研究問題,可按自學預習(啟發)──質疑問難(解答)──研究討論(點撥)──綜合練習(鞏固)的順序進行教學。

【授課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簡介作者

夏衍,我國著名戲劇家、翻譯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參加太陽社,是左聯領導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簷下》、《法西斯細菌》等,建國後把文學名作《林家鋪子》、《祝福》改編為電影劇本。

《包身工》是一篇報告文學作品。報告文學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散文中的一類,是文藝通迅、速寫、特寫的總稱。基本特徵有三:真實性(不同於其他文藝創作),新聞性(不同於一般文章),文學性(不同於一般工作報告、社會調查)。

二、與課文有關的材料

印發北京師範大學《高中語文選講》中魏灝選輯的《夏衍談〈包身工〉》,或現行通用高一語文《教學參考書》中夏衍的《從包身工引起的回憶》,指導學生自學。

要求:

1、瞭解作者寫作時間;

2、瞭解寫作意圖;

3、瞭解作者深入紗廠親自觀察體驗生活,調查蒐集材料的情況,為學習課文、理解報告文學特點打下基礎。

三、閱讀課文

1、運用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下列字詞必須注音解釋。

⑴ 注音:

遊說 抹桌子 著力 骷髏 錠殼 拎

⑵ 解釋:

一聽天命 生殺予奪 強化 優惠 施與

2、思考回答以下問題(書面完成,課後交教師檢查):

⑴ 為什麼以包身工為題?題目和課文有什麼關係?

⑵ 文章以記敘為主,記敘了一些什麼材料?中間又穿插寫了一些什麼材料?為什麼記敘之中又穿插這些材料?

⑶ 找出議論和說明部分列舉了哪些數字(在書上用橫線畫出來)?說明它們的作用。

⑷ 記下自己疑惑不解的問題。

四、佈置作業

讀一遍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生字新詞

1、注音:

抹( )桌子 抹( )眼淚 抹( )石灰

猜著( )了 著( )力 我沒著( )了

2、解釋(加粗的字要單獨解釋):

一聽天命 生殺予奪 施與 著力

3、聽寫:

毆打 憐憫 氣烘烘 懲戒

二、解題

1、時代背景(著重引導學生用《從包身工引起的回憶》中的材料概述作者寫《包身工》的時間、意圖和調查蒐集材料經過。):

《包身工》1935年寫成,1936年發表。

1927年,作者在上海認識了一些在紗廠工作的朋友,瞭解了一些紗廠工人的情況;1929年,從做工人運動工作的同志那裡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況。一·二八戰事後,為了寫《女性的吶喊》電影劇本,又蒐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對二十世紀帝國主義經營的工廠裡,還公然儲存封建奴隸制度非常憤怒,決心深入調查,打算徹抵揭露。由於紗廠工人的熱心幫助,作者深入工廠實地觀察調查了三個月,獲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具體時代背景從略。

2、題目的意思:

報告文學可以寫人,可以寫事,也可以寫問題。《包身工》屬於第三種,寫問題。以包身工為題,點明文章以包身工問題為中心;同時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寫包身工的悲慘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三、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選擇成為閱讀障礙的問題,作扼要回答。多數問題可隨分析課文逐步解決。

四、分析文章的構思

1、文章以包身工問題為中心,以包身工一天生活為線索。掌握中心可以瞭解寫作意圖,掌握線索可以瞭解如何選材、組材。

2、已經講過,作者蒐集的素材很多,關於包身工生活的素材一定也不少,不可能都寫進去,需要加以選擇。

3、看課文,作者寫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選取了哪些材料?

(學生議論。)

明確:四點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點半,包身工吃飯的情景;五點鐘,包身工上班勞動的情景。

4、不是說以一天的生活為線索嗎?怎麼只寫到五點鐘上班就中斷了呢?再看課文,還有沒有了?

(學生議論。)

明確:還寫了十二小時勞動後,抄身情景;黑夜裡。這樣,從清晨四點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覺,一天的勞動生活十分完整。不過前後兩部分寫法大不一樣。前者寫得詳,後者寫得略:寫抄身,沒有明寫時間,又不是正面寫搜身情景;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沒有寫出來。顯然,作者把前三個生活圖景作為重點。起身和吃飯,表現包身工惡劣的住宿、飲食條件,上班勞動,表現惡劣的勞動條件,是寫勞動。兩方面合在一起,已經構成了包身工地獄生活的全貌。至於寫黑夜,沒有寫什麼生活圖景,卻寫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這是和結尾放在一起加以考慮的,有利於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5、這篇作品不僅選取了幾個反映包身工悲慘生活的生活場景,還有別的內容,都是些什麼呢?

(學生議論。)

明確:還有與描寫記敘生活場景相應的說明和議論。說明包身工是怎麼來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說明包身工給帝國主義製造了驚人的利潤;說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蠻最殘酷的制度。

6、為什麼描寫了包身工的悲慘生活,還要議論包身工制度?(議論)

明確:運用了描寫、記敘和說明、議論相結合的寫法,兩者結合,互相補充。描寫記敘部分好象電影中的特寫鏡頭,說明議論部分好象是特寫鏡頭的解說詞。特寫使人獲得形象認識,解說使人獲得本質認識。隨著時間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圖景越來越清楚,對包身工制度的本質認識越來越深刻。最後寫黑夜歸到結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五、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記敘包身工悲慘生活實況,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記敘包身工悲慘的勞動實況。揭露帝國主義靠包身工獲取驚人利潤。

第三部分:憤怒控訴野蠻的吃人制度。

六、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

《包身工》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包身工”的內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權意識。

2、學習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在記敘中穿插描寫、議論和抒情。

3、瞭解報告文學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包身工”的內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權意識。

2、學習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在記敘中穿插描寫、議論和抒情。

3、瞭解報告文學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生活著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工人階層,她們住的是十七八個人擠在一起的鴿籠,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湯和爛菜葉,她們的年齡與我們相仿,甚至更小,但她們乾的卻是每天十二三小時繁重的紗廠勞動;她們沒有陽光,沒有歡笑,甚至她們也不能擁有她們自己。這就是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雙重壓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板書)。從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起,一個偉大的劇作家一直向人們含淚訴說著包身工的苦難生活。

二、瞭解背景

這是一篇報告文學,是一種兼有新聞性和文學性的文體。說它是“報告”,是就題材來說的,它必須選擇真人真事新聞題材,迅速及時地反映生活;說它是“文學”,是就表達來說的,它必須採用某些文學的表現手法,形象生動地再現生活。報告文學被譽為文學創作中的輕騎兵。

為了創作這篇報告文學,夏衍親自深入東洋沙廠採訪調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幫助,混進包身工中兩三次,後來被工頭盯住了。從三月初到五月,夏衍為了看到包身工們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兩個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獲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後,寫成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包身工》。

三、聽朗讀整體感知

(1)本文是以什麼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時間,寫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中間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議論。

(2)課文中用到的材料(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文章在敘述了一些新聞事實之後,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發展等情況。中間都有一些轉折性的詞句,使得銜接自然流暢。比如寫四點一刻被罵做“豬玀”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後,就以“但是,她們正式的名稱卻是‘包身工’”一句作為過渡,寫這些鄉下姑娘是如何被帶工老闆騙到城裡來的。在介紹了四點半鐘包身工們吃粥的情景後,就用“廉價的機器”來銜接,引出了日本廠家特別願意僱用包身工的原因,對包身工受剝削、受壓榨的情況做了具體、詳細的介紹。

(3)瀏覽課文,從文中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會背景、工作、待遇等等。

明確:

社會背景:家庭生活困難,被迫賣身給帶工老闆,帶到上海的日本紗廠工作。“一二o八”戰爭以後,日本在中國的紗廠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工,於是“大量用這種沒有結合力的包身工來代替普通的勞動者”。

工作狀況: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     沒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a、“清晨四點一刻,天還沒有亮,睡在擁擠的工房裡的人們已經被人吆喝著起身了。”

b、“兩粥一飯,十二小時工作,勞動強化,工房和老闆家庭的義務勞役,豬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踐踏。包身契上寫明三年期間,能夠做滿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還是工作,手腳象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象弓一般的彎,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慘,咳著,喘著,淌著冷汗,還是被逼著在做工。”

c、“紗廠工人的三大威脅就是音響,塵埃和溼氣。沒有人關心他們的勞動條件,這大概是自然現象吧,人在這三種威脅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勞。”

工資待遇低:“最初工錢是每天十二小時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幾個星期之後就調到鋼絲車間、條子間、粗紗間去工作……工資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4)請找出文中的話說明:包身工給資本家帶來什麼好處?資本家為什麼大量使用包身工?

明確:“在一種特殊的低優惠的保護之下,吸收著廉價勞動力的滋養,在中國的日本紗廠飛躍地膨大了。單就這福臨路的日本廠子講……創立第一廠的時候,錠子還不到兩萬,可是三十年之後,他們已經有了六個紗廠,五個布廠,二十萬個錠子,三千張布機,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萬元的資本。”

(5)作者對“包身工”這一現象是怎樣評價的?

明確:

a、“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謀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時候看到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了。類比中,憤慨之情躍然紙上。

b、“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6)根據課文內容,請同學們給“包身工”下定義。

指導學生找文中資訊,進行整體歸納。

①包身工是舊社會一種變相的販賣奴隸的形式,被販賣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廠做工,沒有人身自由,工錢全歸承包人所有;

②“包身工”已經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包給了叫做“帶工”的老闆。“包”的標誌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處不僅在於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騙,而且是一僕二主:一主是日本資本家(工頭是拿摩溫);另一主是中國二老闆,帶工的。日本資本家稱她們為“試驗工”“養成工”;中國帶工者稱她們為“包身工”;

③作品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包身工這一罪惡制度存在的根源,在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動統治。

定義如: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時間),在上海東洋紗廠裡(地點),為外國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質)。因為這些女工在進廠時已經簽訂了賣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權,所以被稱為“包身工”。

四、寫法探

雙線結構: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為組材的主線,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發展和趨向等內容為副線。

作者寫了包身工起居,讀者目睹她們的悽慘形象會怎麼想呢?自然會產生關切之情,希望瞭解她們的來歷、身份,所以,接著補敘了包身工的來歷、身份。

作者寫了包身工的早餐,讀者目睹她們豬狗不如的飲食自然會想到帶工老闆的殘忍刻毒,於是插敘日本廠家大量僱傭包身工的原因。

作者寫了包身工的上工,讀者目睹包身工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艱苦勞動情景自然會憤憤不平地想到,她們創造的財富到哪裡去了?於是,緊接著插敘日本紗廠榨取中國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實,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工人的壓榨掠奪。

作者寫了包身工收工,讀者目睹了包身工受到的侮辱自然會產生一種痛恨這種罪惡的包身工制度的強烈感情,文章通過議論,預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滅亡的結局。

這一篇報告文學,是作者經過幾年的材料積累和幾個月的實地考察之後寫出來的,材料極為豐富,並沒有一個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卻能把它組織得井井有條,這得力於作者在安排結構時能把握讀者的心理規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材料,既具體地再現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況,又根據本文主題的需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發展和趨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慘命運的複雜背景,一條主線與一條副線交互發展,有機地結合,使讀者對包身工制度的罪惡,既有觸目驚心的直觀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歷史認識,達到了虛實相生的表達效果,深化了主題。

五、板書:主線----包身工起居工作------悲慘命運、控訴

副線----包身工制度----------慘無人道、詛咒

點面結合:本文既有對包身工悲慘遭遇的概括介紹,對包身工群體形象的簡略描寫,如作者在記敘中集中寫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個場面,這面上的記敘與描寫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勞動狀況,又有對“蘆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動描寫,作者以“蘆柴棒”為例,通過“發燒”“生病”被“抄身”等細節描寫,寫出了包身工奴隸般地“被榨完殘留在皮骨裡的最後一滴血汗為止”的悲慘命運。“小福子”遭到“拿摩溫”和“東洋婆”毒打懲罰的描寫,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六、總結

本文雖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紀初的事情,和我們的時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現出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對於人的'尊嚴和人的生存權利以及勞動權利的尊重,這些情感卻是永恆的,值得我們一生銘記的。

《包身工》教案篇3

【教例簡述】

此教例參照黃芬興老師論文《淺談〈包身工〉中“間隔異稱”的表現力》(《學語文》1988年第4期P31)改編。

【課時】

一節。

【教學內容】

《包身工》中的稱說。

【教學過程】

老師: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表達方法。下面我們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稱說”的技巧。請大家用幾分鐘的時間,找出所有關於“包身工”的稱呼、稱謂、稱說。

同學們指出的有:豬玀、懶蟲、蘆柴棒、女孩子、鄉下姑娘、包身工、試驗工、養成工、機器、罐裝了的勞動力、泥土、奴隸、墨鴨、冤魂……

教師:大家找出的這些稱說,我已經板書在黑板上了。大家能不能解釋一下它們各自的含義?

同學們競相發言:

“豬玀”,是帶工老闆對包身工侮辱性的罵語,它表現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環境。

“機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生活權利被剝奪,她們只是別人賺錢的工具。

“奴隸”,沒有人的一切權利,它一針見血地點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質,暴露了這種剝削制度的極端反動性。……

教師:下面再請同學們談談這些稱說的表達特點。

同學們繼續發表看法:

比喻,有反覆,有借用。

在反覆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達出不同的含義。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稱呼,也客觀地解釋了一些稱說,還在抒情議論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稱說。

有的稱呼表現了包身工的處境,有的稱呼表現了包身工的來源,有的稱說表現了作者的憤怒。……

教師:

討論到這裡。應該說同學們對課文中稱說的含義已經有了較深刻的理解。但大家注意了沒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幾處稱說有意識地板書為三塊。一塊為作品開頭部分的稱說,一塊為介紹包身工的來歷等內容的稱說,一塊為作者用來揭露包身工制度實質而安排的稱說。

大家要思考:

第一,三“塊”稱說的表達角度有什麼不同。

第二,三“塊”稱說在文章結構上有什麼不同。

第三,三“塊”稱說在表達文章主題上有什麼作用。

第四,稱說在表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請大家從這四點中選擇一點,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寫一篇賞析短文。

【評析】

教例中的這個“點”選擇得很好。角度獨特,例證豐富,內蘊精深。充分分地顯現了教材的魅力。教例中表現了教師的“法”用得好。從總的教學思路講,運用了“選點突破法”。從擷取教學內容講,運用了“一線串珠法”。從教學的立意講,運用了“卒章顯志法”和“意外結尾法”。此兩法的運用,充分表現了教師教學立意的高遠。原來,教師的用意,是通過釋詞見義,將學生引向品評鑑賞,從字裡行間入手,引導學生去回味文章勝景,去領略作者如此這般的深邃匠心。

但教師又不把話說完,只是點到為止,艱難的品析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經歷。可以說,學生決沒有想到教師還會“卒章顯志”,點出那需要深入思考的四“點”,它給了學生一個“意外”,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需要探求的奇景,同時也提高了品評鑑賞的層次。有了好的教學材料,還要會巧妙地安排設計,這就是教師的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