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複習文言文之倒裝句(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設計)

來源:才華庫 7.4K

教學目的:  

1. 瞭解大學聯考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 通過相關練習加以鞏固和提高。  

教學重難點:  

提高學生掌握辨析較複雜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學方法: 通過老師講解,學生大量的訓練,使學生牢固掌握。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引入

理解句式、翻譯句子是現在要求學生必備的能力,而在古代也要求學生學會斷句,古時稱文詞停頓的地方叫做句或讀,句是語意完整的一小段,讀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句讀類似於現在的段落和標點符號所起的作用,但是由於古時沒有像現在的段落或標點符號,所以如果不懂句讀,往往會造成誤讀、誤解原意。

例(古代故事):

有一個窮秀才,他很窮,天天吃不飽。所以就想辦法去混口飯吃。他有一位挺富裕的朋友,每當人家差不多快開飯時,他就會到人家家裡“拜訪”。而且還編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讓他的朋友留下他來吃飯。

這一天,秀才又“拜訪”友人。友人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讓他離開,就打算看看情形再說。天突然下雨,秀才說:“天下大雨了!”那個富朋友想來想去,就留一張紙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話意為:“下雨天就要留客(下雨天留客)?天留你,但我不留你(天留,人不留)。”富朋友留下紙條後就走回房間,心想:一會兒再來,看你還好不好厚臉皮留下。可是一會兒那個富朋友回來時,看到秀才還在那。就問:“呀,你怎麼還在這兒,你不走嗎?”秀才就說:“是你讓我留下的啊。”富朋友就奇怪了,問怎麼回事。秀才指著那張紙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話意為:下雨天就是留客天,留人嗎?留!)”秀才就笑著說:“你都這麼客氣了,我還好意思走嗎。”那富朋友差點暈過去。

可見,不明句讀會誤解語意,甚至會鬧出笑話。同樣的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理解文言句式,那麼對於我們閱讀文言文也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障礙。從這節課開始讓我們一起進入對於文言句式的學習。

大學聯考中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倒裝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

對於文言句式的考查,在大學聯考中,它的設題方式一般是:

1、判斷省略成分是否正確

2、選出與題乾的句式相同的一項

3、選出句式不相同的項

4、通過翻譯考查句式

這節課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和練習文言句式之倒裝句。

二、倒裝句

概念:所謂倒裝句,是比照現代漢語習慣說的,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我們稱之為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語序:[  ], (  ) 主語 [  ] 謂語 (   ) 賓 <  > 

分類: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即謂語前置)

(一)賓語前置

1、概念:將賓語移置到謂語之前的現象

2、型別: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格式:主+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賓「餘、吾、爾、自、之、是」+動

例如: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自信”--“信自”)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未之有”--“未有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師說》

(“不知句讀”“不解惑”)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蘇軾        

(“欺餘”)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未聞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莫能御之”)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詞“不、未、毋(無) 莫“等。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形成賓語前置的情況。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動?

例如: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司馬遷《鴻門宴》)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曹劌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3)“之”“是”提賓。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

這時的“之”“是”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何厭之有(有何厭)(《燭之武退秦師》)

何陋之有(《陋室銘》)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唯賢是用   唯才是舉  

(二)定語後置 

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面,這種語序古今一致。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稱之為“定語後置”。 

    定語後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可使報秦”是“人”的定語。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促織》) 

“好事”是“少年”的定語。 

③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燒溺死”是“人馬”的定語。 

2.中心詞+之(而)+後置定語+者

①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能不易其志”是“縉紳”的定語。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鏗然有聲”是“石”的定語。 

3.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利”是“爪牙”的定語,“強”是“筋骨”的定語。 

4. 中心詞+數量詞

①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核舟記》) 

“五”是“人”的定語,“八”是“窗”的定語。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 

“十二”是“金人”的定語。 

(三)狀語後置句 (介詞短語後置)

 介詞“於”“以”等加上賓語組成介賓短語,多做狀語,來修飾謂語動詞,現代漢語中狀語在謂語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修飾謂語的狀語(介詞短語)經常放在謂語之後,此種句式稱為狀語後置句,又稱介詞結構後置句。

例句:

1、無禮於晉;2、言於鄭伯;3、若亡鄭而有益於君;4、戰於長勺;5、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6、得雙石於潭上。

(四)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 。譯文:“梁惠王不仁!” 

三、相關練習

1、把下列句子歸類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君何以知燕王?③冰,水為之,而寒於水。④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⑤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⑥安得廣廈千萬間!⑦壯哉,我中國少年。⑧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⑨項王曰:客何為者?⑩惟利是圖。

賓語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語後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語後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謂語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四句話,與其他三項句式不同的是(   )

A.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B.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C.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3、下列句子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忌不自信            

    B、時人莫之許也

    C、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D、後世無傳,臣未之聞也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嘗貽餘核舟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子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