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單位》教案(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2.83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度單位》教案(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度單位》教案(精選5篇)

《長度單位》教案1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資訊?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

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

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裡開始。從刻

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釐米來說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釐米。你也能用l釐米說一句話嗎?

3、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

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釐米,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麼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釐米。

說明:接近8釐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釐米。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說什麼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釐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釐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長度單位》教案2

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形成比較清晰的“米”和“釐米”的觀念,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

2、能夠用適當的測量工具量出有關物體或距離的長度,並會在某些情景下對物體或距離的長度進行簡單的估計。

3、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4、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重難點:1、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大致會估計物體的長度。

1米=100釐米

教學過程:

一、回顧梳理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於米和釐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學生小組交流,回答。

二、根據回答整理:

1、米和釐米是我們測量物體時常用的長度單位。米用來表示比較長的物體,釐米用來表示比較短的物體。它們的英文分別是:m和cm。

2、回憶1米、1釐米到底有多長。

你還記得1釐米到底有多長嗎?1米呢?

①用大拇指和食指間的距離表示1釐米。

②說說生活中哪有1釐米長的東西?如:手指寬度,方格邊長,訂書釘長度,語文書厚度等。

③具體估

請大家拿出口算本,用你的手指估一估口算本的寬度。

④反饋,兩種估法

學生投影展示:

一個手指估

兩個手指交替估

哪種方法好呢?為什麼?第二種更準確。

⑤用尺子量一量,口算本到底有多寬。

學生活動。

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現出現的錯誤。

量物體長度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

0刻度對準端點,另一個端點對準幾就是幾釐米。

0不見了怎麼辦?

誰估得最準?

3、那1米有多長,你還記得嗎?

生張開手臂。

是的,1米大約是我們兩隻手臂張開的長度,有些小朋友可以手握住拳頭,有些還要稍微收攏一些。

練習:填上恰當的單位名稱

(1)、一本書厚約1( )

(2)、電腦螢幕長25( )

(3)、講臺長約130( )

(4)、一棵大樹高約5( )

(5)、一幢大樓高20( )

(6)、跑道長400( )

4、釐米與米的關係。

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

400釐米=?

5米=?

知道這個關係,我們就可以進行計算了

①1米—1釐米=( )釐米

1減1不是等於0嗎?

為什麼不能直接減?單位不一樣

那怎麼辦?統一單位再減。

②1米+1釐米=( )釐米

③弟弟身高86釐米,他再長( )釐米,正好是1米。

你是怎麼想的?

1米=100釐米

100釐米—86釐米=14釐米

三、複習線段師:在這一單元中,我們還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出示線段。

1、線段有什麼特點?

兩個端點,可以測量長度的,一條直直的線。

2、畫線段

①畫一條4釐米長的線段。

②同桌檢查是否畫對了。要注意什麼?端點、直、量一量。

③畫一條比3釐米多2釐米的線段。檢查。

3、出現錯例判斷四、獨立練習

長度單位專項訓練。

《長度單位》教案3

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意識到量物體的長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來量,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學具:1角硬幣、回形針、小方快、小刀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二年級的小朋友,比身高。

一、激趣引入:

師國慶節到了,聰聰和明明正在準備宣傳板報,看多漂亮!(出示沒有花邊的板報)咦,好象還缺點什麼。貼上美麗的 花邊吧。一會兒,他們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貼了兩種花邊的板報),聰聰說:我的貼得快。明明說我的貼得快。同學們你們說誰的速度快?(你們怎麼知道的)

生1:聰聰的速度最快。她貼的花邊長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貼的花邊長些。

生3:一樣快。他們貼的花邊一樣長。

師:到底誰貼的花邊長?我也看不出來。你們有什麼辦法比出花邊的長短呢?

生:可以用鉛筆來量一量

師:你的辦法真好!當我們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體的長短時,就可以找一個物品作標準來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長度。

師:比如,我們要量著本數學書的寬,(出示數學書,老師帶著學生摸一摸數學書的寬)也就是這條邊有多長,我們可以找些什麼物品來量呢?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師:不用尺子,還可以用什麼來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

師:老師準備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們桌子上的文具盒裡。下面就兩人一組,沒個同學選取一種物品來量數學書的寬。開始吧。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標準量數學書的寬)

師:都量完了嗎?請你上去量給大家看看。(點一生帶回形針上展示臺來量數學書的寬)

師:請大家仔細看看,他量怎麼樣?

師:你也是這樣量的嗎?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什麼來量的?數學書的寬有幾個物品那麼長?

生1:數學書的寬有7個硬幣那麼長。

生2:數學書的寬有5個回形針那麼長。

生3:數學書的寬有2把小刀那麼長。

生4:數學書的寬有15個小方塊那麼長。

師:都是量的數學書的寬,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生1:因為我們用的物品不一樣有的是回形針、有的是硬幣。

師;對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結果都不一樣。有的人量的結果又相同,這是為什麼?

生:他們用的餓物品是一樣的。

師:看來我們要得到相同的結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 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

師;好,我們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標準來量一量文具盒的長度好嗎?

(學生動手量,師巡視指導)

師:都量完了把誰來說一說你們組量的結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麼長

生2:文具盒有9個硬幣那麼長

生3:文具盒有7個回形針那麼長

生4:文具盒有20個小方塊那麼長

師:請觀察並比較一下兩次測量的結果,你發現了怎麼問題?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小組交流討論)

生1:課本的寬有7個硬幣那麼長,文具盒有7個回形針那麼長,它們的長都是7,但它們並不一樣長。

師:為什麼它們的長都是7,但它們並不一樣長呢?

生:因為兩次用的物品不一樣。

生:文具盒比課本的寬要長,正好7個回形針比5個回形針長。

師:你們聽清楚他們說的嗎?請你在說一遍。

師:你們真會觀察,用同樣的物品做單位來測量就能很快比出物體的長短。(板書)

師:剛才我們在量數學書的寬,文具盒的長的時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長度單位(出示課題:長度單位),才使得我們量出的結果各不相同,還與事實不符。所以,我們在去量物體長度的時候,選擇做標準的物品就應該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樣的物品

……

師:對,要用統一的物品,要有統一的標準,要把長度單位統一。(補充課題:統一)

師:我們把課題一起來讀一遍。(學生讀)誰來說一說統一長度單位是什麼意識?

三、有趣的故事

師: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都知道統一長度單位非常重要,讓我們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們為什麼要打架?

你有什麼好辦法,讓他們不打架?

四、標準的選擇

師:我們現在明白了,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同學們認為選擇什麼物品做統一的長度單位比較合適呢?

生1:小刀

生2:硬幣

生3:小方塊

師:量較長的物體,我們就用較長的物品做單位,量較短的物體,我們就用較短的物品做單位。如果要量這張小賀卡的邊,用什麼做單位比較合適呢?

生:小方塊

師:好,我們就用小方塊做單位來量賀卡的長邊和短邊

學生操作後彙報

師:賀卡的長邊有——14個方塊長,賀卡的短邊有——10個方塊長,長邊比短邊多幾個方塊長?(4個)

五、鞏固練習

(1) 師:先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幾種蔬菜——(師演示課件:由凌亂到整齊。)

這裡的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長呢?這到題是我們課本第2頁“做一做”的第一題,請同學門在書上完成

(2)同學們在看,這裡有一些文具——

(師出示課件:)估一估,這些文具大約有多少個方塊長?

六、小結略

《長度單位》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釐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尺(釐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

(一)說一說

前幾節課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釐米和米)1釐米和1米有多長?(學生用手比劃出長度)

(二)比一比

學生依次用手比劃出:2釐米、5釐米、10釐米、50釐米等長度。

(三)揭示課題

大家都認識了釐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用手比劃實際長度,為後面估測物體的長度作鋪墊。

二、探究新課

(一)引出問題。

1、學生猜測

課件出示旗杆。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嗎?

2、提出問題: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認為旗杆的高度是13釐米還是13米呢?為什麼?

(二)解決問題。

1、學生思考,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說說想法。

想法一:學生可以通過用手比劃1釐米、1拃長等,推斷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釐米。

想法二:利用學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對比,學生身高1米多,估測旗杆的高度相當於10個小朋友的身高,大約是13米。

想法三:藉助身邊十幾釐米高的物品來比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學生手上用的鉛筆、鉛筆盒的長度一樣,比如,新鉛筆都不止13釐米長,旗杆的高度應該是13米。

3、得出結論: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教師小結:有這麼多的方法可以來確定答案,以後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設計意圖:創設生活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合作活動中觀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釐米還是13米,教師適時指導,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發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運用新知。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裡有一張漂亮的床。

1、學生思考:這張床的長度是200釐米還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說說選擇的理由。

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來推測,父母的身高一百多釐米,我們睡得床的長度比我們的身高多一些,是200釐米更合適。

設計意圖:通過聯絡生活實際及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選擇合適單位時,不僅要注意單位的大小,還需考慮數量的多少。

三、鞏固新知

(一)教材第7頁做一做。

1、學生獨立解答,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練習一第8題

1、課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題。學生獨立判斷,說明理由。

2、師生給予合理評價。

設計意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深刻體會到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從而增強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本課小結

(一)學生回顧: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二)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麼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藉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小結,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較為合理、科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長度單位》教案5

教具準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請同學們拿出橡皮量量自己的書,拿硬幣量自己的書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鬆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釐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彙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麼?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 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釐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釐米。還有哪段是1釐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釐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認識幾釐米。

師:我們知道1釐米有多長,那2釐米、3釐米……又是多長?

問:2個1釐米是幾釐米?4釐米裡有幾個1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釐米的一段嗎?

3、用釐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釐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鬆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麼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四、小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