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教案蟲蟲字報

來源:才華庫 1.53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學教案蟲蟲字報,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學教案蟲蟲字報

中班科學教案蟲蟲字報1

活動設計背景

1、“不倒翁”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種玩具,但它裡面蘊含著力的平衡方面的科學道理,怎樣讓孩子自己發現這些科學現象,並理解加以應用呢?

2、通過這次活動,我們為孩子準備許多的材料,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體驗、發現、探索其中的祕密,並製作各種各樣的不倒玩具。從中獲取有益的學習經驗。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自身的活動,感知“不倒翁”的祕密,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2、通過幼兒的動手操作,讓幼兒瞭解“不倒翁”的原理。

3、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幼兒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及發現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1、佈置場景“玩具城”:用乒乓球、蛋殼、廢舊皮球製作各種玩具擺放在活

動室的四周(其中部分會倒,部分不會倒)。

2、幼兒操作材料:紙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小石頭。

3、錄音機,歌曲“不倒翁”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匯入:以到“神祕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配班老師扮“藍貓”說:“小朋友,你們好,我是藍貓,歡迎你們到神祕的玩具城來,這裡的玩具藏著許多的祕密,等著你們去邊玩邊發現,看誰發現得最多。”

一、自由探索

1、交代任務:你們玩時可要仔細的看一看,比一比,搖一搖,看看

發現了什麼?(發現倒和不倒)

2、幼兒自由玩。

3、提問:“你們是怎麼玩的,發現了什麼?這些玩具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和不同的地方?”引導幼兒摸一摸底部,發現底部都是半球體,有的玩具會倒有的不會倒。

小結:小朋友在“玩具城”裡玩的很認真,還能動腦筋,發現了“玩具城”裡的玩具都是半球體的,再比一比中,小朋友們發現了玩具有的會倒,有的不會倒。

二、嘗試操作製作不倒玩具

幼兒交流體驗“不倒翁”不倒的祕密:上輕下重,固定底部物體。

1、教師放歌曲《不倒翁》,進一步引發幼兒去發現“不倒翁”的祕密,不倒翁裡裝有東西。

2、幼兒操作:將會倒下的玩具也裝進東西

(1) 提示: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紙團、塑料球、玻璃球、沙子、豆子、橡皮泥、小石頭等東西,你們可以自由的把每一種東西分別裝進玩具裡試一試,看玩具能不能站起來。

(2) 組織幼兒討論:

你們在玩具裡裝進了什麼,發現了什麼現象?

為什麼放進紙團玩具倒了而放進沙子等物玩具能站住?(沙子等比紙團重)

小結:原來,在玩具底部裝進重的東西,這樣下重上輕,玩具就能站住。當操作搖晃裝有沙子的玩具時,發現了什麼?

(站住的玩具又倒了)裝進什麼不倒?(橡皮泥)為什麼?

三、演示對比實驗

引導幼兒邊觀察邊分析原因,搖動裝有玻璃球的玩具裡重的東西也隨著滾到旁邊,旁邊重,玩具就倒向重的一邊。把橡皮泥固定在底部中間,它不會滾來滾去,那玩具的重心就穩了,不倒翁就作成了。

四、完成製作,玩一玩,體驗樂趣成就感

1、在“不倒翁”的音樂中,讓幼兒製作不倒翁。

2、沒有完成的小朋友繼續製作不倒翁玩具,做好不倒玩具的小朋友拿著玩具到玩具城裡去玩一玩吧。

五、結束

小朋友今天真聰明,發現了“不倒翁”玩具中的科學祕密,還自己動手做了一個“不倒翁”。現在,我們拿給中、小班的小朋友玩一玩好不好?

活動延伸:

1、區角活動中,可在科學角中投放各種材料讓孩子嘗試製作不倒翁。

2、戶外活動時,可和孩子們一起玩一玩“搖擺不倒翁”“金雞獨立”等感受力的平衡的體育遊戲。

中班科學教案蟲蟲字報2

活動背景:

兒歌《蟲蟲蟲蟲爬》簡單、有趣,每一幅圖畫聯結起來就像是一幅慢慢展開的分格漫畫,陸續出場的角色將兒歌內容一波一波地推進。採用了迴圈兒歌的形式,有很強的節奏感。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開頭呼應,非常有利於幼兒進行預測。同時在知識經驗方面,還展現了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特徵,用“爬、飛、跳、遊”等動態詞描繪了小動物的活動方式。

針對同一教學內容,讓教師根據不同的年齡層次調整活動的設計,重新組織重、難點,這對於幼兒教師來說也是一次不同尋常的“經歷”。這一活動設計我們根據兒歌的節奏框架,在難度和重點方面進行了調整,使它更適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並根據語言學習領域裡提倡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遊戲和表演的形式,感知圖片的內容,體驗兒歌的韻律和節奏。

2.感受圖片分格線的格式,以此猜測兒歌的內容並學習仿編兒歌。

3.體驗參與遊戲帶來的快樂。

4.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圖片、伴奏旋律、動物卡片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模仿小動物

老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很好聽的音樂,咦,我們一起聽聽這段音樂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動物,這些小動物又是怎樣走路的?(老師提醒幼兒用節奏來念)帶領幼兒聽音樂模仿小動物的“爬、飛、跳、遊”4種走路方式。

(首先,創設情境,以一首聽上去輕鬆而且節奏感很強的旋律匯入,並藉助於問題:這段音樂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動物,他們又是怎樣走路的,來調動幼兒最直接的經驗回憶。帶領幼兒模仿小動物,雖然這個環節比較簡單,但需要幼兒不斷適應新的動作模式,因此老師的示範、鼓勵等策略由而此介入:看,誰來了,它是怎樣走路的呀?等等,幫助幼兒初步感知了兒歌的節奏型,為後面的活動做了很好的經驗準備。)

(二)看圖學兒歌,瞭解分格線的格式

老師:“剛才你學了哪些小動物,它是怎樣走路的?”

老師:“我們還可以把這個好玩的遊戲變成一首很有趣的兒歌呢?這首兒歌在哪兒呢?就藏在老師帶來的圖片裡,我們一起來看看。”

1、出示第一張圖片:

老師:“圖片上有誰?它在幹什麼?它爬到誰的家?”

(這張圖片可以用一句好聽的話來說——“蟲蟲蟲爬,爬到蝴蝶家。”老師帶領幼兒集體學說。)

2、出示第二張圖片:

“蝴蝶是怎樣走路的?它又會飛到誰的家呢?”

(這張圖片也可以像第一張圖片一樣用一句好聽的話來說,誰來說說,請幼兒個別講述——“蝴蝶蝴蝶飛,飛到青蛙家。”)

(將第一幅和第二幅圖片放在一起講述因為這兩幅圖片的內容、畫面、句式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問題簡單明瞭,對幼兒來說,圖片兒歌的內容是簡單的,富有節奏的句式是有趣的。因此,這個環節我不斷地提醒幼兒將注意力集中在兒歌的句式節奏上。通過這一環節,幼兒也會初步感知到這種首尾呼應的句式。)

3.瞭解分格線的格式

(1)請幼兒比較第一、二張圖片:“這兩張圖片和我們平時看的圖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你能發現其中的小祕密嗎?”

(2)向幼兒介紹分格線。

老師:“這個分格線有什麼用呢?”

小結:當我們把幾幅小圖片放在一起,用分格線隔開,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些小動物在做這些事情的連續過程了。

(3)出示第三幅圖片:

老師:“這幅圖片上也有分格線,誰來用一句好聽的話把這幅圖片的內容像前兩幅圖片一樣說出來呢?”

——“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魚家。”

(這個環節重點是解決分格線這個難點。分格線對於幼兒來說知識性含量大,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個大環節中單獨解決掉,同時也是想讓幼兒帶著初步掌握的知識經驗潛移默化地在後面的環節中慢慢地消化理解。)

4.第四、五張圖片:

老師:“咦,小青蛙跳到小魚家,它找小魚乾什麼呢?”原來,青蛙要告訴小魚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一起來看看。

老師:“在小魚的身邊出現了什麼呀?”

———魚網要來網小魚了。

“小青蛙會對小魚說什麼?”

“小魚會害怕嗎?”

“小魚小魚遊,游到誰的家呢?魚網是它的家嗎?它的家又在哪兒?”

“小魚究竟有沒有被抓走?我們一起看看”

“小朋友在幹什麼?哦,小朋友跑呀跑,跑回了自己的家。”

(這兩張圖片的內容和前面圖片的內容相比略有不同,因此一系列的提問採用了遞進的形式讓幼兒在聯絡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猜測、推斷。建構了有效的師生互動。)

5.完整地學說兒歌一遍。

老師:“我們一起來聽著好聽的音樂把兒歌完整地說一說。”

(形象生動的圖片配上韻味十足地旋律,能在瞬間調動起幼兒的視聽感官,培養了幼兒欣賞性的傾聽能力,促使幼兒在傾聽和欣賞畫面過程中油然而生一種愉悅感。給了後面創編活動帶來無限想象的空間。)

(三)創編兒歌

1.集體創編。

老師:“在這首兒歌中講了4種小動物不同的走路方式,在一開始的遊戲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小動物的走路方式。咦,我們能不能把這些會爬的、會跳的、會走的小動物編進兒歌中,讓它變成一首會變化的兒歌。我們來試試,好嗎”

“好,我們先來看第一張圖片,除了毛毛蟲會爬,還有誰會爬?”

(幼兒說出小動物的名稱,老師相應地貼上圖片。)

幼兒一起把新創編出的兒歌說一說。

2.個別創編

老師:“大家想不想自己來試一試,老師給大家準備了許多圖片,大家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放在圖卡上來創編新的兒歌。

要求:

(1)新兒歌中幾種小動物走路方式要不一樣。

(2)貼圖片的時候,想一想,前一幅分格線後面的圖片應該和後一幅分格線前面的圖片怎麼樣?你的新兒歌能不能連貫地講下去。

幼兒分別操作。

3. 幼兒展示自己的兒歌

(這個大環節應該是整個活動的高潮部分,由集體創編——小組展示幫助孩子更好地遷移作品經驗。這也是實現教育活動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這種講述遷移更好地幫助幼兒把書本經驗轉化為實踐生活經驗。同伴之間的合作,創編出一個個有趣的兒歌。一個幼兒的表述,有啟發了其他幼兒的想象,開拓了思路,從而引發更多的新組合)。

活動反思

(一)思所得

1、分析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的意義。

中班幼兒有其顯著的年齡特徵,非常喜歡模仿,並且模仿的很出色,這首兒歌中提到的幾種小動物的走路方式孩子們都已經熟悉了,在活動中可以讓幼兒跟隨有節奏的的音樂盡情的模仿小動物走路的姿勢。在這一環節中,孩子們都興趣很高,能大方表演模仿,並且在遊戲中個個玩的不亦樂乎,活動氣氛高漲。之所以選擇這首詩兒歌是因為我覺得我班的幼兒已經做好了學習的經驗準備。本次活動的高潮部分在於引導幼兒積極創編,發展幼兒的思維想象能力,讓每個孩子將原有經驗與散文詩相結合進行仿編,培養幼兒的藝術思維。

2、.對重難點的把握。

為了讓活動更具有挑戰性和適合中班幼兒的學習需要,在活動重難點方面筆者定位為:在體驗兒歌的韻律和節奏基礎上,感受圖片分格線的格式,並以此猜測兒歌的內容學習仿編兒歌。活動中對兒歌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對於幼兒來說並不困難。難點應該在幼兒最後創編這個環節。因此我們採用了集體創編先,幼兒小組、個別創編後,並結合圖片的輔助材料來幫助幼兒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點。

3.活動過程和方法的組織。

在這次活動中著重體現的是遊戲激趣、互動提升、創編表達這3個過程。在第一環節遊戲激趣中,藉助於音樂旋律、老師的提示語、幼兒的動作參與很好地調動了他們的經驗回憶,直接為後面的活動做好準備。在第二環節互動提升中,藉助圖片學習兒歌,幼兒由此進入了互動的環節。前三幅圖片的內容、畫面、句式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內容簡單、節奏有趣。幼兒能夠感受首尾呼應的句式。把分格線放在了第三幅中解決,是想讓幼兒帶著前兩幅知識經驗潛移默化地轉移到後面的環節。在學習後兩張圖片的內容時提問採用了遞進的形式很好地建構了有效的師生互動。整個活動自始至終吸引幼兒,很自然地把幼兒推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參與的熱情。在第三環節創編表達中,由集體創編——小組展示幫助孩子更好地遷移作品經驗,是對兒歌韻律和節奏學習次鞏固性練習,並與起始部分相前後呼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鏈。

(二).思不足。

在最後創編活動中,我希望幼兒能根據兒歌的'句式節奏來創編,加上圖片的經驗幫助會使幼兒的創編有了更多的精彩、有趣和可愛之處。幼兒的想法是拓展的、開放的,但在表現時出現了與語言表述的脫節和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有個別幼兒內向膽小而不肯積極參與到兒歌的創編活動中,分析原因:

1.材料提供的有限性侷限了幼兒的創作和表現。

2.語言技能的支撐不夠,侷限了幼兒很多表達。

我的疑問:創編作為難點,強行需要幼兒按照句式講述難度很大,影響了活動的效果,我們追求的是美的意境還是硬幼兒匯入我們預定的學習情境?

附兒歌:

蟲蟲蟲蟲爬

蟲蟲蟲蟲爬,爬到蝴蝶家。

蝴蝶蝴蝶飛,飛到青蛙家。

青蛙青蛙跳,跳到魚兒家。

魚兒魚兒遊,游到誰的家?

小朋友跑呀跑,跑回自己的家。

中班科學教案蟲蟲字報3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發展比較、觀察能力。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願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積木、塑料瓶、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珠子、筐子、裝有水的塑料瓶等;記錄單。

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匯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1師:今天過節,小螞蟻要到河對面運糧食準備過冬,老師準備了積木、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請小朋友們幫忙看看這些材料有哪些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2.教師請個別幼兒講述。

小結:有的小朋友說紙張可以當小螞蟻的船,有的說珠子可以當小船。

(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且記錄結果。

1.教師出示記錄單,講解記錄方法。

2.介紹材料,講解要求。

師:記錄單、筆、珠子、紙張、泡沫、積木、小石頭、橡皮泥、裝水的盆、抹布。輕放入水中,並在記錄單上做記錄,如果桌子、衣服溼了要及時用抹布擦乾。

3.幼兒分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勵幼兒玩多種材料,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集中記錄結果。

(1)幼兒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2)集中分享探究結果。

(3)幼兒討論。

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些物品會沉下去,哪些物品會浮起來。(個別幼兒回答)

(4)師小結:小朋友說的很好,小紙片、泡沫會浮起來,積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會沉下去。

(三)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我們已瞭解很多東西沉與浮,,大家回家去看看還有什麼東西沉下去與浮起來。

中班科學教案蟲蟲字報4

活動目標:

發現帶"蟲"偏旁的含義。

對書中帶"蟲"偏旁的字感興趣。

感受故事主人公熱愛生活的態度。

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故事:《蝙蝠先生的花園》。

請幼兒畫出常見昆蟲的小圖。

對開紙一張。

帶"蟲"旁的字卡:蝙蝠、蝴蝶、蜜蜂、蚱蜢、螢火蟲、螳螂、蟋蟀、蜘蛛……活動過程:

與幼兒一起欣賞故事。按故事清潔發展的順序提出問題,並隨著幼兒回答出示相應的帶"蟲"偏旁的字。

——春天的時候,花園裡有哪些昆蟲?小蜜蜂為什麼嘆息?蝙蝠先生是怎樣勸它的?

——夏天的時候,花園裡有哪些昆蟲?螢火蟲為什麼嘆息?蝙蝠先生是怎樣勸它的?

——秋天的時候,花園裡有哪些昆蟲?蟋蟀為什麼嘆息?蝙蝠先生是怎樣勸它的?

——冬天的時候,花園裡有哪些昆蟲?蜘蛛為什麼嘆息?蝙蝠先生是怎樣勸它的?

——你喜歡蝙蝠先生嗎?為什麼?

引導幼兒觀察分析這些字都有什麼共同的地方,為什麼?

請幼兒想一想,還有哪些字可能帶有"蟲"字旁。教師邊在紙上記錄幼兒回答,邊將幼兒畫的與文字對應的小圖貼在旁邊,製作"蟲蟲字報"。

請幼兒說說有"蟲"字旁的含義("蟲"字旁的漢字一般都代表昆蟲)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從幼兒興趣出發,結合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滿足了幼兒發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但是,在活動中也有個別環節由於知識性強而導致部分幼兒難於理解。如何把幼兒掌握知識的環節遊戲化,更好激發幼兒的興趣,將是下一個主題中應探索的課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