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橋教案彙總8篇

來源:才華庫 5.01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橋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橋教案彙總8篇

橋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嘗試用半圓新增組合畫小鴨。

2、大膽想象並新增影象,感受一個跟著一個大膽過橋的快樂情感。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認識半圓形,認識鴨子的外形特徵。

材料準備:幼兒操作的底板,彩色水筆,不同形態游泳的鴨子和走路的鴨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觀察討論:小鴨游泳。

1、(出示底板畫面)小河裡有誰?它們在於什麼?

2、瞭解:鴨媽媽和小鴨住在河中間的一個小島上,他們經常在河裡游來游去好快樂。

3、(插入游泳的小鴨)聽,小鴨快樂地說著好聽的兒歌,我們來聽聽小鴨是怎麼說的:“扁嘴巴、嘎嘎嘎,好像小船水上劃。”

4、學一學小鴨唱的歌。

5、小鴨的哪裡像小船?像小船的身體是什麼形狀的?

小結:平平的背,彎彎的肚子,就是半圓形。(老師邊描述邊用手指比劃出“平平平,彎彎彎”)

二、操作嘗試:小鴨要過橋。

1、觀察橋。

師:河上架起了一座橋,小鴨們在橋下看著,誰也不敢上橋去,媽媽鼓勵他們說:“寶貝們,只要一個跟著一個走,就一定能過橋。”

2、試畫小鴨身體。

由一位幼兒嘗試畫小鴨半圓形的身體,大家提示:平平平、彎彎彎,小鴨的身體像小船。

師:誰做勇敢的小鴨來上橋?

3、教師完整添畫。

教師按幼兒的提示,新增小鴨的其他部分。(教師快速補充完整小鴨的造型:伸長脖子抬起頭,嘎嘎嘎向前走)

4、插入小鴨。

師:兩隻、三隻小鴨跟著上了橋:觀察分辨他們不同的特點。(發揮提供圖片的示範作用)

三、幼兒創作:大家都來當小鴨,一起來過橋。

1、平平平、彎彎彎,好像小船水上劃,畫個半圓當小鴨的身體。

2、伸長脖子抬起頭,嘎嘎嘎向前走。

3、一隻跟著一隻走,一起來過橋。

4、大家都來看小鴨過橋了。(天上小鳥飛來了,河裡小魚游來了)(只作為對個別較快幼兒的引導)

四、分享交流:快樂的小鴨。

1、把幼兒作品三幅一組進行展示,小鴨一隻跟著一隻上了橋。

2、把三幅圖上的小鴨連起來,一起數一數幾隻小鴨在過橋?

3、我們也來學小鴨,一個跟著一個走,一二一二揮揮手(告別)。

【活動解析】

“春江水暖鴨先知”,池塘中小鴨游泳最能夠讓小班孩子直接感受到春天來了。“學本領”又是小班的主題之一,該主題開展中有“動物過橋”的教學活動,其中“小鴨過橋搖搖搖”特別受到孩子們的喜歡!由此選擇小鴨形象作為本次活動的創作主角,既是季節與“學本領”主題的相互融合,又是建立在孩子已有的經驗基礎上的。

一、“小鴨過橋”前:為幼兒的創作搭建橋樑

活動目標之一“嘗試用半圓新增表現小鴨的形象”,這就暗示我們“畫半圓”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引導幼兒畫半圓,這是我們在活動前需要重點思考的。很刻板地示範半圓形的畫法勢必不能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因此選擇神態各異的繪本(羅伯特·麥格羅斯基:《讓路給小鴨子》,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鴨圖片作為幼兒欣賞觀察的物件,顏色單一、造型簡易,有利於幼兒觀察。再配上簡單的兒歌,強化幼兒對半圓形特徵的把握,也能夠激發幼兒大膽創作新增的信心。“平平平、彎彎彎,伸長脖子抬起頭,嘎嘎嘎向前走”這樣一首形象生動的兒歌,就把整個小鴨的外形創作全部包含。有兒歌陪伴的創作是快樂的!

二、“小鴨過橋”進行中:情景中激發幼兒創作的興趣

活動開展中始終圍繞“小鴨過橋”的情景加以引導,色括集體觀察討論、生生互動示範、個別指導以及分享交流各環節。因為鴨媽媽的鼓勵,有了第一隻勇敢的小鴨上了橋,緊接著更多的小鴨都來過橋,大家面前池塘中的小鴨們也都想過橋,幼兒做小鴨,先自己上了橋,還叫來了很多朋友一起來過橋。這樣的情景過程讓幼兒帶著高漲的熱情進行創作。

個別指導不能脫離創設好的情景。有幼兒創作出半圓形的影象就停了下來,等待老師的幫忙指導。此時老師用鴨媽媽的口吻說:“它太害怕了,連脖子腦袋都不敢伸出來,還是不能來過橋,要請你回家啦!”用這樣盼隋景語言鼓勵幼兒、暗示幼兒,才能讓他們享受創作的過程。

分享交流要讓情景延續。分享交流中把大橋拼成大橋,大家一起點數大橋上勇敢的小鴨,孩子們興奮而激動著,遲遲沒有丟棄“小鴨過橋”的情景。活動結束,孩子們還是小鴨,跟著“鴨媽媽”(老師的角色)一個跟著一個、嘎嘎嘎地往回走。

這樣的情景既是幼兒創作的動力,又是豐富幼兒畫面的指揮棒。

三、“小鴨過橋”之後:我的幾點思考

1、充分發揮欣賞影象的作用,才會有讓人驚喜的創作

各種神態各異的鴨形象,不只是拿來“過場”,讓教師的大畫面完整美觀。通過觀察第二隻鴨的“身體像不像小船”、觀察第三隻鴨“為什麼要轉頭”、第四隻鴨“是怎麼上橋的”等,幼兒們關注到了鴨子的形態各異。因而,在之後幼兒的創作中就有抬頭的、半抬頭的、側轉頭的等不同造型,這是充分發揮欣賞影象的價值帶來的效應。

2、變幼兒的單獨示範為集體互動的過程

這種互動的方式既凋動全場幼兒的興趣,又強化其對兒歌的掌握,並能夠感知“什麼叫跟著兒歌創作”的真正意思。另外,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創作時的隨恚性,同時他們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這意味著即使有了兒歌,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因為語言的描述還是比較抽象的。只有通過目視看到演示的過程,他們才能真正理解“平平平、彎彎彎”到半圓形的具體過程。活動設計中讓一名幼兒在前面演示,同時其餘的幼兒集體說兒歌,這樣每名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有了這一個環節設定,幼兒在自主創作階段就能夠較自信地進行了。

3、分享交流選用的方式要提早告知幼兒,切勿臨時變動

連成大橋後是比較哪座大橋上勇敢的小鴨多呢,還是隻要點數感知創作的成就感,這需要在分享前統一。此次指導教師臨時對三座大橋上的小鴨數量進行比較,這就讓部分幼兒產生一種失落感,無法讓創作時的情緒得到延續。若要選擇比較,需在分享前交代清楚規則,幼兒有了心理準備也就不會感到很突然。

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公安三袁”的相關文學知識。

2、積累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意思。

3、體會作者選材取捨的依據,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2、3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測預習;

1、“公安三袁”是指代文學家、和其文學主張是:

2、解釋加點字或詞:

京師最勝地也民工窈窕綠樹中以娛友人縉紳

喧囂怒詬穿溝渠淤泥相與御貂帽

3、重點句子翻譯:

A、朝夕設色以娛友人

B、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C、茗飲以為酒

D、山請水意,了不相屬

E、則是遊也宜書,書之所以志予之嗜進而無恥,顛倒而無計算也

二、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三、點撥引導回答,理解文意

1、袁巨集道對高粱橋的景色評價是:

他對這裡美景的描繪的句子是:

其中運用側面描寫寫水清的句子是:

作者的情趣通過那些句子表現出來?

2、A、袁中道在遊記中交代自己出遊的緣由是:從“”字可看出作者很被動的心態。

B、第二段作者從、、、、四個方面寫出出遊突遇的惡劣天氣情況。

C、第三段中交代作者真實心境的句子是:

寫江南春天和貴人、遊客山人的目的是什麼?

四、比較賞析,總結中心:

袁氏兄弟在同一時間、同一的地點,同行的人相同的情況下,為何寫出的文章內容卻大不相同?

附:板書設計

遊高粱橋記

袁巨集道

景美

情雅心樂

遊高粱橋記

袁中道

被動出遊

突遇天變心悶

自我解嘲

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樑、程”等12個生字。會寫“蘭、各”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簡單瞭解課文介紹的兩種橋及它們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難點:如何理解這些神奇的橋?

【教學具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小朋友們,你看到過橋嗎?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見過的橋。(學生自由談)今天有位叫蘭蘭的小朋友要向我們介紹的橋可與小朋友們說的大不一樣,大家想知道嗎?(板書課題)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切入,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絡,教師設問使學生對此有了極大的興趣,學習熱情高漲。)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藉助拼音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要讀通讀順。

2、小組內互讀課文,互相糾正字音。

3、出示生字,多種形式讀。

4、去掉拼音讀生字。

5、交流識字方法。說說用什麼好辦法能記住這些字?

(識字教學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利用學生已有的識字經驗進行識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

三、細讀課文,感知內容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2、小組內讀文,說說蘭蘭都過了什麼橋?

3、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練讀課文,互相評一評。

(檢驗學生識字情況的同時,培養邊讀邊想的習慣,並在讀的過程中進行評價,使用評價的激勵作用推動學生提高朗讀能力。)

四、指導寫字

1、出示“蘭、各、坐、座”引導認讀。

2、說說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教師範寫,學生練習。

4、同桌互相評價。

(採用同桌互相評價寫字效果,不僅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還可以取長補短。)

橋教案 篇4

指導思想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圍繞口語交際課的基本目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創設開放、有活力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初步引導學生學會蒐集整理資料,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課前準備

1、教師製作關於橋的課件; 2、學生蒐集橋的圖片; 3、學生自己設計的“未來的橋”圖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匯入

1、師:同學們,這幾天大家都忙壞了,又是蒐集橋的圖片,有是畫橋,那大家肯定 道我們今天這節課是與什麼有關的啦?

生:橋

師:好,那我們就給這節課起個名字叫:橋。(老師板書:橋)老師也蒐集了不少橋的圖片,你們想不想看呢? 生:想

2、播放有關橋的課件(課件演示橋的發展:木橋——石橋——公路橋——公路、鐵路兩用橋——立交橋等)

師:剛才你們都看到哪些橋呀?

生:木橋,竹橋,石橋-------- 師:是呀,橋的世界真是太豐富了,在這麼多橋中,你最喜歡什麼橋呢?(先同桌練說,再指名說;引導學生先說喜歡的橋的名稱,再說喜歡的原因)

(引:1、她是怎麼把這座橋說得好的?2、她說的好這座橋有什麼祕密呢?3、她又是為什麼說的這麼好,引起了你們這麼熱烈的掌聲呢?4、她最獨特的地方是什麼?)

3、小結過渡:小朋友你們精彩的發言讓黃老師瞭解了你喜歡的橋,隨著科學的發展,橋也不斷在變化,同學們你們充滿想象力的小腦袋瓜裡,想想未來的橋是什麼樣的:呢?(板書:未來)請你們把設計的“未來的橋”的圖紙高高舉起吧!

二、語言訓練,傳授方法

1、指名介紹自己設計的橋,師生、生生模擬對話。

師:某某同學,你設計的橋是什麼橋呀?

生:我設計的橋,名字叫“避難橋”只有我們小朋友才看的見,每次爸爸媽媽打我的時候,我就躲進去吃零食,打電子遊戲、睡覺。

(下面的同學對他的設計提問)

生:它有什麼特點呀?(或什麼用途呀?)

生:我給你提一個建議,可以把它設計的更美觀一些!

(再找幾個同學說說,然後小組交流)

(1)我設計的橋,名字叫“動畫城橋“,如果你想見動畫世界裡的明星,就來我們的動畫城吧,它會讓你一夜之間美夢成真,與你的偶像零距離接觸,你瞧,這是蠟筆小新、哈里波特。

(2)我設計的橋,名字叫“美食橋”,橋身是用巧克力做的,橋欄杆是冰淇淋,其它部分都是各式各樣的美食——哇,香死我了!

(3)u f o橋,我在上面安放一個高科技裝置,瞧,就在這座橋的底部,每當發大水的時候這座橋就會向飛碟一樣飛起來。

2、引導學生歸納交際的基本方法:先介紹橋的名稱,再說橋的特點或用途。

3、在小組內評出“最佳設計者”

師:好,各位,下面我們將在這裡舉行一個隆重的,驚心動魄的奧斯卡橋樑頒獎典禮,下面所有的孩子都榮幸地獲得本屆奧斯卡橋樑比賽的入場券,在這樣的盛會上,我們可以頒什麼獎呢?各位,下面我們將在這裡舉行一個隆重的,驚心動魄的奧斯卡橋樑頒獎典禮,下面所有的孩子都榮幸地獲得本屆奧斯卡橋樑比賽的入場券,在這樣的盛會上,我們可以頒什麼獎呢?誰來提一提?

(1、你得意思是說給他平一個美觀獎;2、你想的太特殊了,黃老師備課的時候都沒想到這一點,黃老師把它記下來。3、你和黃老師想到了一塊,對於這些表現突出者我們一定要設一個特殊獎項,“小小橋樑的設計師”是不是也能代表你們心中的想法)

三、再創情境,擴充套件訓練。

1、師:在黃岡市長江河面上,不久還可能會建起鄂黃長江二橋,你們想不想把自己的設計推薦給市長伯伯呢?以小組為單位,把評選出來的“未來的橋”圖樣討論以下,該怎麼樣向市長伯伯介紹,才能讓他採用你們的設計方案。 2、各小組彙報,交流。

3、小組間交流

(1)每組選一個向市長伯伯(一生扮演),介紹本組的“未來的橋”設計方案,介紹後將圖貼在黑板上。

(2)其他小組對他們進行質疑(從橋的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

4、頒獎儀式。

四、回顧歷史,昇華感情。

1、總結這節課,老師給學生寄予希望。

2、欣賞黃岡各地的橋(多媒體演示橋的圖片並配樂以及書法“橋”字)讓學生在音樂中即感受歷史,有能欣賞書法。

五、課後延伸

將自己設計的“未來的橋”方案介紹給家人或好朋友,並動手製作橋的模型。

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說明事物的特點,具體把握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學習以代表性事物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

初步瞭解本文說明順序。

教學策略:

學法:

篩讀、討論、實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以拱字切入。

(1)展示橋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橋,並做出判斷。

(2)出示兩種文段,讓學生在比較中感知說明文體。

二、整體感知:

給課文題目加上定語(教師在已經寫好的板書中國石拱橋前加上,成為的中國石拱橋)。

(並解決學生閱讀課文中疑難問題。)

三、研討課文

(1)作者在說明中國石拱橋特徵的時候,為什麼舉趙州橋、盧溝橋這兩個例子呢?一個不是更簡煉嗎?

(2)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具體分析,勾畫圈點,看看趙州橋、盧溝橋是不是體現了中國石拱橋這些特徵了。

(3)結合課文,觀看幻燈片,趙州橋和盧溝橋各自還有什麼特點嗎?

(4)結合課文內容和插圖,畫出趙州橋示意圖,標上相應的資料。

(5)假如你是導遊,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和插圖設計一段話,向遊客介紹趙州橋。

四、總結

五、牛刀小試

我們生活在江南水鄉,橋樑無處不在,請你介紹一座熟悉的橋樑,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一篇小說明文。

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3、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會寫生字、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課前學生藉助網路或圖書,查閱一些有關的圖片資料,或依據課文內容繪製幾幅圖畫。(體現橋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悟

二、匯入新課

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溫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板書課題,“美”字寫大,突出一下)

三、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要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問題:

1、在作者的眼中橋美在何處?

2、為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3、聯絡課文說說怎樣欣賞一幅畫?

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1、並不著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2、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

3、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五、研讀與賞析

(過渡)通過閱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面嗎?

重點研讀第④小節。

(出示學生繪製的四幅圖畫)

四人小組討論:

1、說說四幅圖中你最喜歡哪一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並說說為什麼喜歡?

2、請有繪畫天賦的同學點評。

3、我們應從哪些角度欣賞一幅藝術作品?

明確:

1、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細弱的柳枝拂著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裡有形體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 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型別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

長橋一般建築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 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整個環境似乎有了靈氣和生命。

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2、點評語言、欣賞的角度。

3、從色彩的搭配、畫面構成(塊、線、面)、景物的選擇(強弱、明暗、動靜等)是否對立統一……角度來判斷。

六、美句賞析

(過渡)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蘊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

1、找出意蘊豐富的語句,體味句子的情昧。

2、先四人小組討論,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

3、重點賞析以下語句: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過渡)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悅目。同是寫橋的文章,

《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七、拓展延伸

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明確: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裡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為規範的說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八、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緻,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鑑賞這大幹世界吧!

【點評】

《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極富表現力,適合朗讀。因此本教案因勢利導,採用以讀帶講的教學方法。

從教學目標上看,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設定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循序漸進,易於實施。

從教學流程看,用詩句匯入,富有內涵,極具感召力。整體感知、研讀賞析、問題設計由淺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沒有機械、繁瑣地逐一分析幾幅圖畫,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用畫筆或課件描繪自己最喜歡的圖畫,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課堂教學有了活力。讓學生運用美學的知識進行鑑賞,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將品味語言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用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的`方式,使學生對語言有更真切的體會。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學生賞析影片《英雄》中的畫面,貼近生活,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本教案貫徹新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創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極強。

橋教案 篇7

教學要求:

1、學會7個字,會認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課文學習。感受橋的奇妙,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感受橋的奇妙,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掛圖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匯入新課

課前準備,學生畫自己見過的橋。

1、同學們,你們見過什麼樣的橋?(學生拿著畫介紹,並貼在黑板一角)

2、同學們介紹的有用木頭造的橋,有用石頭造的橋,還有用水泥早的橋、鋼鐵造的橋。

3、玻璃、紙、鹽各有什麼特點?(玻璃碗,易碎;紙薄,易破;鹽易化)而這些東西卻可以用開造橋呢?此時,你想說什麼?

4、板書課題,《奇妙的橋》。

二、過橋識字遊戲

背景,黑板上畫一座橋,生字擺右邊。

1、生自由認讀生字。

2、同坐互讀,正音。

3、指名上來讀會認的字,讀對了就讓自己“過橋”。

4、出示生字組成的詞語在右邊。

5、學生讀詞語,把生字和他的朋友送同學。

三、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自由讀文,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內進行朗讀接力。小組成員每人讀一自然段,依此進行,讀完全文。讀完後,小組成員互相糾正讀音。

3、全班展示。每組選一名代表在全班展示。選5名學生分自然段朗讀全文。

4、再讀課文,找找課文中學會哪幾種神奇的橋?指名答,師隨機板書。

四、小組合作,自學生字

1、抽讀卡片並口頭組詞。

2、小組合作識記生字。A觀察B討論C彙報

3、生提出難寫的字,師範寫。

4、生描紅,練習。

5、作業展評。

第二課時

一、學習新課

1、遊戲:聽音找卡片。

2、齊讀生字。

二、指導朗讀,感悟課文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其實,除了木頭、石頭、水泥、鋼鐵能造橋外,玻璃、紙、鹽也能造橋呢,不信就趕快讀讀課文2-4自然段吧。

3、你喜歡哪種橋?指名說。

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分小組說一說,並說說你為什麼喜歡那種橋。

4、全班交流,重點指導說好第二自然段。

(1)請喜歡玻璃橋的同學讀第二自然段,並說說它有什麼特點?

(2)你覺得玻璃橋最奇妙的地方在哪裡?

(3)看插圖回答,為什麼說走在玻璃橋上,似乎走進了童話世界?引導想象,體會玻璃橋的奇妙之處。齊讀這一句。

5、請喜歡三、四自然段的同學讀課文,並介紹紙和鹽做的橋的特點。

結合課文及生活實際理解“斷裂、通行無阻”的意思。教師隨機用學生熟悉的地方之間距離來比較,體會到橋的長度,感受鹽橋的奇妙。

6、用多種形式練讀三、四自然段。

7、教師對照板書小結各種橋的特點,引出最後一自然段。指名說,齊讀。

三、拓展延伸,說說畫畫

1、課前同學們畫了用石頭、木頭、水泥和鋼鐵造的橋,這節課又認識了三種奇妙的橋,仔細想一想,你還想造什麼樣的橋呢?

2、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生展現心中的橋,可以說一說,可以畫一畫,還可以上網查一查,動手做一做。

4、課後作業,查詢資料,瞭解一下還有哪些奇妙的橋?

板書:

23、奇妙的橋

橋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索橋的故事》是讓同學複習鞏固列提綱,教師要肯於放手,讓同學獨立進行閱讀實踐活動,當同學遇到困難時,再給予點撥、指導。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理清條理,寫出課文提綱。

2、蒐集課外資料,進一步瞭解文章中講述的有關索橋的故事。

3、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同學感受有關索橋的感人故事,使心靈在故事中得到薰陶、感染、淨化。

2.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這是沒有索橋前,流傳於百姓間的一句話。

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餘人葬身魚腹。如此慘狀,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坐臥不安,他們再也不能讓這樣的人間悲劇再次發生,於是決心克服重重困難也要修建橋樑。這座橋就是位於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的安瀾索橋。圍繞著索橋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瞭解它的故事,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運用生動的故事將同學引入文章情景中,激發同學閱讀、探究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

讀課文,考慮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讀課文,考慮,提出問題。

預設的問題:

(1)索橋什麼樣子?

(2)為什麼要修建索橋

(3)誰修建的索橋?怎麼修建的?

(4)索橋到底有哪些故事?

閱讀課文,充沛發揮同學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為同學搭設問題研究的平臺尤為重要。初讀課文後,鼓勵同學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同學的自主探究的願望。

三、深入理解課文

1、索橋到底什麼樣子呢?有什麼特點呢?? 讀課文,邊讀邊畫相關的語句,邊考慮。

2、看圖片,直觀感受索橋的樣子。看到了索橋你有什麼感受。

3、帶著自身的感受再來讀課文。

讀課文,考慮

橋長,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築的,兩邊有竹索編的欄杆。沒有橋墩。

交流感受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為協助同學理解語言文字,感受索橋的特點服務。使同學將籠統的語言文字轉變為具體的形象,再回歸語言,更好的理解與感悟。

1、為什麼要修建索橋,是誰修建的?我想等你們瞭解了關於索橋的故事後就一定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2、默讀課文,想一想索橋有什麼故事?作者有什麼感受。結合文章內容及課前所查詢的資料想一想你從中有哪些收穫與體會。

默讀,自學,邊讀邊畫相關語句,做批註。

從這些故事中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和同學交流。

作者的感受:“魚嘴”依舊擺在那裡,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麼變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那是怎樣的手和心呢?

第二課時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讀書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課外資料,瞭解李兵父子是怎樣修建都江堰的。

討論。(勇於克服困難,勇於犧牲,為他人著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發明精神,為後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捨己為人)

讀書是同學自身的一種參與、體悟行為。假如失去同學的自主性、主動性,強迫同學被動讀書,那麼同學的興趣與情感無法體現,同學的閱讀就會成為一種負擔,就會成為一種“有口無心”的形式過程,必定落入死讀書的巢穴。所以教師要從同學的喜好、認知水平、閱讀能力動身,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給同學留下選擇閱讀文字內容的時間和空間,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同學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自身最喜歡的區域性,進行欣賞揣測、誦讀,促使同學主動讀書,協助同學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激發同學的閱讀興趣,提高教學實效性。

多麼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橋上,欣賞著獨特的風光,發生了豐富的聯想,有了新的收穫與體會。同學們今天也追隨著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選擇自身喜歡的故事,帶著新的感受有語氣地再讀一讀。

索橋的故事自然不止這麼一點都江堰也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你瞭解嗎,能給大家介紹介紹嗎。

交流課前查詢的資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講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橋上站片刻,一定會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看圖片,我們一起欣賞這裡的景象,此時你有怎樣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東西?

看圖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多媒體課件的引用,協助同學親身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都江堰,索橋的雄偉,美麗。從而感受到勞動人們的智慧與才幹。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同學的發明性,表達慾望,難點也在其中被解決。

小結:

充溢智慧與才幹的勞動人民才使得這裡更加美麗。

完整讀課文,想想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試著給課文列一個提綱。

列提綱

交流

讓同學通過閱讀進一步掌握文章的脈絡,列出提綱,對文章整體結構佈置有進一步的認識。

板書設計:

《索橋的故事》

勇於犧牲

李兵父子 捨己為人

故事 何公 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