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來源:才華庫 1.37W

&nbs p;學習目標: 通過誦讀體味《錦瑟》的朦朧美 學習重點: 《錦瑟》誦讀 學習難點: 體味理解《錦瑟》的朦朧美 學習方法: 點讀法,討論法 學習過程: 一 1、興趣匯入--名詩對接。       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其中的名詩佳句多如繁星。人們也許並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之手,卻能將其熟記於心,並千古傳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詩句對接: ①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綵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大家能說出這些詩句的作者是誰嗎?(李商隱)今天讓我們一起揭開李商隱另一千古名篇--《錦瑟》神祕的面紗。    明確學習目標(見課件) 2、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課件)解說:瞭解作者生平經歷,以及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是我們鑑賞全詩的一個視窗,是我們瞭解作者創作風格和語言特點的一個基礎。  (1)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他年輕時受牛黨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後來又 被李黨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後,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鬱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 李商隱的詩歌,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託古諷今 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後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 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 解。有《李義山詩集》。    (2)這首詩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後,回鄭州閒居,不久病故。李商隱的詩風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詩婦孺皆懂,而李商隱的詩雖好學深思之人讀來也很費力,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的境界,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 (3) 學生就自己蒐集的關於李商隱的資料進行整理:   二、 引導賞析《錦瑟》  1、品賞詩歌的步驟:  (課件)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2、題解:(課件) (1)“無題”之解:     《錦瑟》一詩的詩題亦引起了不少的爭論,不少論者認為“錦瑟”此題只取此詩句首二字為名,實同於無題詩。如《澹周詩話》:“義山好為無題或失題之詩以寓意,非必實有所指,《錦瑟》特其一曲。其做法與《碧城》三首相同……同取首二字以為題,實亦無題。”     此詩確實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可也並非只是單純“擷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雖所寫的事情與瑟相關,但卻有所寄託。  (2)“錦,瑟”之解:   瑟,古代彈絃樂器,共有二十五根弦。古瑟形制大體相同,瑟體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體中空,體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長嶽山,尾端有三個短嶽山。尾端裝有四個系弦的枘。首尾嶽山外側各有相對應的弦孔。另有木質瑟柱,施於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櫸木或梓木斫成,全長約150至170、寬約40釐米。通體髹漆彩繪,色澤豔麗。   錦,華美豔麗。 3 、誦讀詩歌,初步感知(準確字音,把握節奏) (1)、學生結合註釋譯讀詩歌,瞭解詩歌內容,理解詩歌主旨。         錦瑟sè      惘然wng  (2)、請兩名同學誦讀詩歌,老師及其他同學指出其誦讀的不足或錯誤。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4 、感悟詩意,理解主旨(逐聯逐句分析引導。思考:每個詩句的意義是什麼?表現了作者的什麼情志?你如何理解的?通過自己的感悟理解應如何讀出來?)     對多主題詩歌的理解和把握,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經歷,和作者心靈的交流,換位移情,理解詩歌主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合作精神    學生交流閱讀感悟,教師予以引導點評。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課件) 【參考】看到眼前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彷彿看到自己曾經有過的燦爛歲月、花樣年華,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熱血的凝鑄。可恨可嘆的是這些輝煌已成為過去,並且是如此短暫──單單是“五十弦”,為什麼單單是“五十弦”呢?難道就沒有別的什麼可以選擇了嗎?詩人以“錦瑟”喻美好的“華年”,以“思”引發“無端”之問,一上來就開門見山,點出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深深思考。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課件) 【參考】對人生終極價值的思考不唯我獨有:有著“鯤展翅九萬里”遠大志向的莊子,在夢中也不忘記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以致於夢生蝶翅,己蝶難辯;貴為人主的望帝死後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個不停的杜鵑鳥,來訴說自己心中的疑惑。     “蝴蝶夢迷” 關鍵在一“迷”字,“迷”字既形容夢境的迷離恍惚,夢中的如痴入迷,也寫出夢醒後的空虛幻滅,惘然若迷。這迷離之境、迷離之情,從描繪音樂境界來說,是形容瑟聲的如夢似幻,令人迷惘;從表現詩人的華年所歷與身世之感來說,則正是一種象徵,而著“曉”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戀或徘徊彷徨之意轉為富於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東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鵑心託” 此一方面表現瑟聲的哀怨悽迷,如杜鵑啼血;另一方面又象喻自己的春心春恨卻託之於如杜鵑啼血的詩歌。依“春”字點破,使舊有的怨恨悵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機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駐激勵自己向前搏擊奮鬥。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課件) 【參考】滄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瑩的淚花,“滄海、明月、明珠、淚珠”,這一連串憑藉聯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個難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帶有哀婉的妙境;藍田日暖玉生煙”,藍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時,才能升騰飄逸的煙霞。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是它只能遠觀,不能把握,也無法親近。     物猶如此,人當如是。“滄海月明”與“藍田日暖”優美意境的創設,不僅僅是詩人精妙絕倫藝術素養的表現和揮灑,更是詩人回答人生價值的標準和尺度。詩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詩作的主題,整篇的閃光點在此,魂亦在此。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課件) 【參考】追憶過去,儘管自己以一顆浸滿血淚的真誠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歲月、如珠的年華,值得珍惜之時卻等閒而過;面對現實:戀人生離、愛妻死別、盛年已逝、抱負難展、功業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風光不再。如泣如訴的悲劇式結問,又讓詩人重新回到對“人生價值到底是什麼?到底該怎樣實現?”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強了詩作的震撼力。   5、重新誦讀,再次品味 (1)學生自讀一遍,小聲、似出聲似不出聲,仔細體會。 (2)教師範讀,學生比較與個人所讀的異同。 (3)找學生朗讀,互相評析讀的如何,好在何處,不足在什麼地方。 (4)齊讀。 6、小結(課件)     全篇籠罩著一層哀傷低徊,悽迷朦朧的情調氛圍,反映出一個衰頹的時代中正直而又不免於無力的知識分子的心理;既無力反抗環境,又不滿於環境的壓抑;既時感空虛幻滅,又有所追求想象;既為自己的命運而哀傷,又對造成悲劇的原因感到惘然。     這首詩在藝術上極富個性,運用了典故,比興,象徵手法,詩中蝴蝶,杜鵑是象徵,珠,玉屬比興,它們創造出朦朧迷離,幽婉哀愴的藝術意境。 三、作業安排(探究主旨,拓展延伸)     經過追憶往事,詩人的情感為什麼“惘然”?“此情”到底是什麼情?是對亡妻的深情悼念?還是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抑或是作者的身世自傷?請同學們就此獨立思考,寫出自己的理解,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彭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