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的認識公開課教案(精選6篇)

來源:才華庫 1.02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分米的認識公開課教案(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米的認識公開課教案(精選6篇)

分米的認識公開課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分米與釐米、米、毫米之間的關係,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簡單的換算。

過程與方法

1.經歷邏輯推理的過程,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

2.經歷梳理4個長度單位間關係的過程,加深體會長度單位間的十進位制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2.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分米,會用分米測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難點: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尺子 米尺 10釐米長的紙條 課堂活動

學生準備 尺子 米尺 10釐米長的紙條 鉛筆 練習本

教學過程

板塊一 複習舊知,鋪墊新課

1.說一說學過的長度單位。(米、釐米、毫米)

2.學過的長度單位中最大的長度單位是什麼?(米)最小的長度單位呢?(毫米)

3.請學生用手比畫一下1米、1釐米、1毫米大約各有多長。

我們在實際測量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操作指導:本板塊在操作時要關注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長度單位的掌握情況,存在問題的要及時疏導,避免對學習新知造成障礙,為系統地整理長度單位之間的關係做好鋪墊。

板塊二 探究操作,獲取新知

活動1 探究匯入,揭示課題

(出示課堂活動卡,見本書66頁)

1.引導學生討論測量課桌的長度用哪個長度單位比較合適。

學生討論後彙報:選擇釐米,因為課桌的長度不夠1米,毫米又比較小,如果用毫米作單位,測量出來的數會比較大且測量過程比較麻煩。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學具進行測量。

3.彙報測量方法。

方法一 以尺子的最大刻度為一段,連續量,可以得出桌子的長度是97釐米。

方法二 以10釐米長的紙條為一段,連續量,一共有9個10釐米,餘下的用尺子量,還多出來7釐米,可以得出課桌的長度是97釐米。

4.比較測量的方法。

引導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比較好,理由是什麼。

學生彙報:方法二比較好。因為它是以10釐米為一段進行測量的,好記又好算,不容易出現錯誤。而在方法一中,尺子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0釐米,有的是15釐米,有的是20釐米,有的是25釐米,有的是30釐米,這樣在計算時容易出現錯誤。

5.揭示課題:剛才我們所說的10釐米也就是1分米。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分米的認識。(板書課題:分米的認識)

活動2 觀察操作,學習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1.教學1分米=10釐米。

拿一把米尺,指出1分米的長度。

(1)讓學生數一數1分米里面有幾個1釐米,明確10個1釐米是10釐米,也就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2)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分米,然後思考:課桌的長度用幾分米幾釐米怎樣表示?

(3)小組討論、交流怎樣用分米表示課桌的長度,然後彙報。課桌長97釐米,90釐米就是9個10釐米,也就是9分米,再加上7釐米,即課桌長9分米7釐米。

2.教學1米=10分米。

(1)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分米和米之間的關係,可以藉助米尺,也可以藉助計算,然後彙報。

小組一 我們小組觀察了米尺,知道了1分米=10釐米,就以10釐米為長度單位一段一段地數,一共有10段,是1米,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小組二 我們小組是根據米和釐米、分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進行推導的,1米=100釐米,100釐米裡面有10個10釐米,10個10釐米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2)請學生把學過的長度單位按照從長到短的順序排列。(米>分米>釐米>毫米)

活動3 觀察實物,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1.觀察比較,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1)觀察尺子上1分米的長度,體會長度單位間的十進位制關係,用手比畫一下1分米。(反覆兩次)

(2)同桌之間進行一個小比賽,看哪個同學能夠獲勝。

請坐在南側的同學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坐在北側的同學用尺子量一量,調換角色再量一遍。(同桌之間互相量)你和同桌所表示的長度哪個更接近1分米?希望你們能夠幫助自己的同桌,讓他們能用手勢準確地表示出1分米。(學生操作)

2.估測,畫一畫,體會1分米的長度表象。

(1)估測一下,從你的中指指尖到手的什麼位置大約是1分米?請你的同桌幫你量一量,看你估測得準不準。(同桌活動)

(2)畫一畫。

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長度,請同學們拿出鉛筆、尺子和練習本,用尺子上沒有刻度的那一邊在練習本上畫出1分米,畫完後,用尺子量一量,看你畫得準不準。

請你分別畫出長度為2分米、3分米的線段,畫完後用米尺量一量,看你畫得準不準。

(3)想一想,在我們的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測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時適合用分米作單位?(學生思考後彙報)

3.系統梳理,體會長度單位間的十進位制關係。

(1)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換算。

①請學生回憶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它們之間的進率是什麼?

②課件出示教材23頁例3。引導學生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2釐米=( )毫米

80釐米=( )分米

想:1釐米是10毫米, 想:10釐米是1分米,

2釐米是( )個10毫米。 80釐米裡面有( )個10釐米。

③請學生說一說為什麼這樣填,是怎樣想的。

(2)反饋練習:完成教材23頁“做一做”。

(3)請同學們用圖示梳理出毫米、釐米、分米和米之間的關係。

操作指導:本板塊的難點在於長度單位之間簡單的換算,因此,在操作時要重點建立起四個長度單位的表象,讓學生在估測、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中,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對長度單位間的十進位制關係進行系統梳理,從而突破本課時的重難點。

板塊三 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下面各題中的單位用得對嗎?

(1)鋼筆長14分米。( )

(2)床長2釐米。( )

(3)旗杆高12米。( )

(4)寫字檯寬100毫米。( )

(5)作業本長2分米。( )

2.完成教材24頁4題。

3.王師傅把一根長4米的木料鋸成長5分米的小段,可以鋸成幾小段?(木料的損耗不計)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後集體訂正)

板塊四 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1.課堂總結。

(1)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2)你是怎麼學會的?

(3)你還有什麼疑問?

生:我學會了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我是通過觀察米尺、尺子學會的;我的疑問是測量所有物體的長度都適合用分米作單位嗎?

2.佈置作業。

(1)教材24頁3題。

(2)教材25頁6、7題。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分米=10釐米

1米=10分米

教學反思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比較枯燥難懂,但又是實用性比較強的一節課,為此我設計了一系列學生動手實踐的活動,意在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來增加對分米的理解和運用。

學生在測量課桌的長度時,發現用釐米作單位測量起來比較麻煩,一是資料比較大,二是學生的尺子比較短,需要測量多次,誤差較大,這時有學生說用分米作單位來測量,自然而然地引入分米,並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學生髮現了分米與釐米、米之間的關係,建立起1分米的長度觀念。

要想知道1分米有多長,單靠聽講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表象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強化對分米的認識。通過尺子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往往不牢固,離開尺子或間隔一段時間,首次感知的印象會淡忘。因此,我覺得應該讓學生走出座位找找1分米,說一說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一是反饋、檢查學生在尺子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讓學生藉助身邊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體幫助記憶1分米有多長,以後在回憶1分米有多長或判斷其他物體的長度時,可以將熟悉的物體的長度作為參照。

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我讓學生大膽估測,並把估測與實際測量相結合。學習時讓同桌合作:(1)請一名學生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畫出1分米,現在比畫的就是一拃的長度,一拃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比畫給同桌看。(2)一人比畫1分米,另一人用尺子量,看看估計得對不對。(3)拿出紙條,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在大約1分米長的地方剪斷,一起量一量,看誰估計得最準確。通過在尺子上比畫、用手比畫和估計紙條上1分米的長度,從藉助測量工具到直接估測長度,逐漸加大了測量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分米的認識,初步培養估計的能力和意識。雖然學生估計的1分米並不十分準確,但只要是較接近的,都要予以鼓勵。放手讓學生用眼觀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腦思考,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為他們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舞臺,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要能放手、敢放手,在放手的同時,能夠真正相信學生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本課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了所有的知識點,比預計的效果還好。我想我們還是要還給學生自己的空間,讓他們有機會自己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

分米的認識公開課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單位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

【教學難點】

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毫米”。誰來說說,到現在為止,我們學習了哪幾個長度單位?(米、釐米、毫米)

請大家比畫比畫,這些長度單位大概有多長呢?想一想,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歸納總結:1米=100釐米 1釐米=10毫米

同學們學得真棒!今天我們還要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

(板書課題:分米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分米。

(1)出示課件(平均分成10份的1分米的線段放大圖)。

教師指出:10釐米的這一段就是1分米。

問:觀察圖,思考1分米等於多少釐米。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板書:1分米=10釐米)

(2)學生操作:讓學生根據自己尺子上的1分米的長度,用手勢表示出來,再讓學生量一量自己的手從手腕到指尖有沒有1分米,以加深學生對1分米長度的感性認識。

(3)請同學們在自己或同伴的身體上找一找“大約1分米”的地方。

2.自主探索分米和米的關係。

(1)猜想。

教師:同學們,我們知道了1分米等於10釐米,那你們知道分米和米有什麼樣的關係嗎?先猜猜看。

學生有可能說出因為米是比分米大的長度單位,既然1分米=10釐米,那麼1米應該等於10分米。

(2)驗證。

方法一:利用課件出示米尺的放大圖,先讓學生找出從零刻度線到1米間的長度,再讓學生數一數1米里面是不是有10個1分米長的線段。

方法二:教師用米尺把1米長的線段畫在黑板上,然後從0刻度起每數出10釐米做一個記號,一直數完,使學生直觀看到1米等於多少分米,得出米和分米之間的關係。

方法三:因為1米=100釐米,100釐米中每10釐米就是1分米,所以100釐米=10分米,因此1米=10分米。

(3)明確:1米=10分米。

【教師小結】

為了測量的方便,在量稍長的物體的長度時,可用分米來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時,通常要用米作單位。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

實際應用中,要注意靈活地選用合適的單位。

3.單位之間的換算。

2釐米=( )毫米

80釐米=( )分米

你能將釐米和毫米、分米進行換算嗎?你是怎樣想的?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後指名反饋。

4.完成教材第23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23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並指名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完成練習五的第3、4題。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練習並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課堂小結

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說說你有什麼辦法來區分它們?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米=10分米

1分米=10釐米

1釐米=10毫米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對於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鼓勵他們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或小組合作商量解決。例如:在測量課桌的長度時,由於課桌比較長,有的同學直尺不夠長,小組同學協作作上記號,再將幾次測量的結果相加;有的將幾把尺子合在一起測量,再將測量的結果相加。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加強了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和交流,鍛鍊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分米的認識公開課教案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2—4頁,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一中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2、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在建立長度觀念時,對毫米、釐米、分米、米之間的關係易混淆,故教學時應講清它們之間的關係,比較它們的長短,使學生能正確、深刻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幣、絲帶、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你們猜一猜,錢老師的身高是多少?

學生猜完後教師說明:錢老師的身高是1米80釐米。

師:米和釐米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兩個長度單位,請大家用手勢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米作單位?

師:請大家再用手勢表示一下,1釐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師:我們每天上課都要用到數學課本,你們知道數學課本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釐米嗎?自己量一量。

生:數學書的長是21釐米,數學書的寬比15釐米多,比16釐米少。

師:數學書的寬比15釐米多,比16釐米少,那究竟有多長呢?你們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師:要想比較準確地量出數學課本的寬,就要用一個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量。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分米的認識公開課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分米,感受並建立1分米的長度表象,知道釐米、分米、米之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會選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估測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通過交流單位換算的思考過程,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讓學生體驗學習分米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理解釐米、分米、米之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測量引入

師:昨天同學們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先估一估,然後進行測量。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引出課題。(引導學生髮現量桌面的長、寬時,用“米”和“釐米”做單位都不太合適)

師:比釐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是“分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分米。(板書課題:分米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線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釐米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2)用手勢比劃1分米有多長。

(3)讓學生找一找在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4)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學生嘗試畫線段,集體評議。

強調:從0刻度線出發,要標好端點和線段的長度。

【設計意圖】

通過設定讓學生動手比劃1分米的長度、列舉生活中長度大約是1分米的物體、畫1分米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探索分米和米之間的關係。

(1)嘗試推算:1米里面有多少個1分米呢?你是怎麼想的?

(2)展開驗證:出示米尺,2分米有多長?5分米呢?8分米呢?10分米呢?觀察發現:1米=10分米,用手勢比一比。

(3)想一想:2米等於幾分米?6米呢?50分米是幾米?

3.單位換算。

(1)教學例3。

①2釐米=()毫米

想:1釐米=10毫米,2釐米裡面有()個10毫米。

②80釐米=()分米

想:10釐米=1分米,80釐米裡面有()個10釐米。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去推理幾個釐米裡面有多少個10毫米和幾十個釐米裡面有多少個10釐米等,教給學生進行單位換算時的思考方法,引導學生敘述思考的過程,在表達中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2)系統梳理,體會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關係。

你能按順序給下面的單位排排隊嗎?

分米、釐米、毫米、米

根據排好的單位,觀察思考:相鄰的兩個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師示範一次,接著學生自主梳理毫米、釐米、分米和米之間的關係,小組交流,指名彙報。

三、鞏固練習

1.填一填。

7分米=()釐米5米=()分米60毫米=()釐米

2米=()釐米100毫米=()分米

抽選題目邀請學生說一說是怎麼想的,師重點指導學生如何推算100毫米就是1分米。

2、完成練習五第3、7題。

(1)杯子高1()

(2)螺絲釘寬5()

(3)牙刷長16()

(4)螞蟻身長6()

(5)一步長5()

(6)尺子厚()毫米

3.選擇合適的長度在()裡畫“ √”。

(1)黑板長()3釐米()3分米()3米

(2)毛巾長()7釐米()7分米()7米

4.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 √”,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釐米。()

6、一本故事書厚8毫米,5本這樣的故事書厚多少毫米?合多少釐米?

師引導學生理解題意,明白“合多少釐米”即將前面的單位“毫米”換算成“釐米”。

7、完成練習五第9、10題。

第9題,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讀懂題意,首先弄清:用什麼方法?怎樣列式?列式後有什麼困難?可以將2米換算成20分米來計算。

8、知識應用:一塊黑板長3米,用5分米長的綵帶沿著黑板的長邊做一條花邊,需要幾根這樣的綵帶?

學法指導:誰能換一句話來表達題目的意思?明確本題實際上是在求30分米釐米有幾個5分米,即30裡面有幾個5。

四、全課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分米的認識公開課教案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並能掌握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換算。

2.藉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步驟:

一、鞏固複習米和釐米

1.學生猜老師的身高

2.告訴學生,老師的身高是168釐米,問,那是幾米幾釐米呢?

3.問:這裡有哪些長度單位?

4.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米作單位?

5.比劃一下1釐米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二、通過自身體驗引出毫米

1.過渡語:我們人有身高,我們身邊的文具也有身高,同學們看看這兩件文具分別有多長?

2.是剛剛3釐米嗎?那再仔細觀察,估計一下,多餘的地方有前面一樣的幾小格

3.看來同學們的估計能力還是很強的,那現在說一說這塊橡皮有多長了嗎?回形針呢?

4.用幾釐米幾小格來表示太麻煩了,今天我們就要學到一個比釐米更小,更精確的單位--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概念

1.你們知道怎樣的長度就是1毫米呢?

2.在尺上找到一毫米,請同學上來指一指(一般會指從0刻度開始的)

那尺上哪裡還有1毫米,同舊之間互相指一指

其實尺上每1小格都是一毫米

3.你們知道了尺上1毫米的長度,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

4.測量2分幣的厚度

5.用手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

6.畢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裝進自己的腦袋裡

7.你們現在已經認識了1毫米,你想對它說些什麼?

四、通過估計測量,建立幾毫米的概念

過渡:是啊,1毫米實在是太小了,但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卻真有用毫米作單位才能測量的物體。

你們瞧!

這幅兒童畫裡畫的是什麼啊?

那你們想不想知道螞蟻有多長?一粒米又有多長呢?

老師已經把它們畫在了作業紙上,請同學們先估一估,它們各有多少毫米?

現在測一測,看看你們估得對不對?

你是怎麼測量的?

五、認識釐米和毫米間的關係

1、其實剛才同學們已經很聰明地從尺上找到了4毫米、6毫米,知道有幾小格就.幾毫米?那現在你們能不能準確地告訴我橡皮有多長,回形針有多長?

2.又有釐米,又有毫米,如果只能用毫米作單位,那又該怎麼說呢?

3.你為什麼說是33毫米啊?你怎麼想的?

得出1釐米=10毫米

4.請學生在自己的尺上找出1釐米,數數它裡面是不是有10小格

5.那回形針呢?共有幾毫米?為什麼?說清理由

6.即時練習

(1)我們無意間發現了這麼大的一個祕密,真是太了不起了,那麼你們能不能用這個大發現,完成下面幾題?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

1釐米=()毫米

4釐米=()毫米

80毫米=()釐米

35毫米=()釐米()毫米

1米=()釐米=()毫米

(2)測一測

看來同學們已經很清楚釐米和毫米的關係,接下來我們就來用一用毫米這個單位?

A.估一估,這個四邊形其中兩條邊的長,只能用毫米作單位,再測一測,你估的對不對?

B.測一測書本的厚大約有幾毫米?先估後測

C.說一說,測量什麼樣的物體的時候要用到毫米作單位?

(3)填上合適的單位

以前我們就知道如果亂用單位就會出錯或者鬧笑話,因此我們要合理的運用這些單位,那同學們看看,在()裡該填上哪一個合適的長度單位?

鋼筆長14____

粉筆長75____

樓房高15____

鐵釘長50____

大頭針長3____

大橋長200____

六、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些什麼?有哪些收穫?

七、拓展延伸

還有比毫米更小的單位存在,以後我們還會學到

分米的認識公開課教案6

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第五冊60-61頁,毫米、分米的認識,練習十六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釐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掌握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直觀和操作,讓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相鄰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掌握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會準確選用長度單位表示物體長度。

教學用具:直尺、米尺、回形針、鐵釘、一分硬幣、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我們以前學過的量一個物體的長度或一段距離用什麼作單位?(釐米、米)用手勢表示一下。

量一量文具盒的長度,大約是多少釐米?你是怎樣量的?

量一量一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多少?

這堂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探索新知

1、匯入:今天要學習的新的長度單位,可以量更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更短的距離,並且能量得更準確,這就是毫米。(板書:毫米

的認識)

2、毫米的認識

⑴、教學例1

①、學生觀察直尺:尺子上有些什麼刻度?除了我們學過的釐米刻度外,還有刻度嗎?(釐米裡有更小的格)

觀察1小格的長度,你能用自己的話來形容一下嗎?

問:誰知道每1小格的長度是多少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1釐米中間每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②、我們通過釐米認識了毫米,那麼釐米和毫米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分組:數一數1釐米裡面有多少毫米?你是從哪個刻度數到哪個刻度的?

討論:釐米和毫米有什麼關係?你是怎樣發現的?

生答後板書:1釐米=10毫米

③、數一數2釐米裡有多少毫米?想一想3釐米、5釐米呢?

④、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量一量一分硬幣的厚度,看夠不夠1毫米,再用手感覺一下,看剛才的手勢是否恰當。

說一說,1毫米的長度是什麼樣的?

⑤、例舉生活中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

⑵、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多少毫米?將結果填在書上。

⑶、觀察做一做第3題,你能讀出回形針和鐵釘的長度嗎?你是怎麼讀出來的?(回形針28毫米,鐵釘38毫米)

動手量一量回形針和鐵釘的長度,你能讀出來嗎?拿出你量的物體,說出長度。(回形針29毫米、鐵釘39毫米、52毫米)

通過回答,指出測量允許有誤差,但不能太大。

3、分米的認識

如果測量課桌的寬用毫米作單位,方便嗎?(不方便)為什麼?(課桌的寬較長,毫米較短)因此我們來學習另一種長度單位。

⑴、教學例2

①、拿出米尺,觀察還有什麼新的長度單位?

生答後板書:分米

問:1分米是多長呢?(10釐米)你是怎麼知道的?

板書:1分米=10釐米

讓學生出示分米塑料尺,量一量它的長度,再用手感受一下。

②、1米等於多少分米呢?(10分米)你是怎麼知道的?

演示:在米尺上數一數,1米里面是不是10分米。

板書:1米=10分米

③、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用分米塑料尺檢查。

④、例舉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⑵、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數學課本的長度大約是幾分米?

⑶、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課桌的寬大約是幾分米?

⑷、你想量出幾分米的帶子給同學們看,用手舉起來。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知道了些什麼?

學生小結後,用手勢表示1米、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再齊讀一遍進率。

四、鞏固應用(出示小黑板):

1、量一量下面圖形的邊長,以毫米為單位。(書63頁1題)

左邊的同學量三角形,右邊的同學量長方形。指名說結果,集體訂正。

2、在橫線上填上米、分米、釐米、毫米。(書63頁2題)

同桌互說,再指名說出結果。

3、用線把相對應的左右兩邊連起來。

公路寬10分米

一把鑰匙6米

一支圓珠筆170釐米

課桌長40毫米

鄧老師高13釐米

五、拓展創新:

生活和學習中,你用到了許多物品,你想量一量它們的長度嗎?請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表示。

分組進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