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小水滴旅行》語言教案分析

來源:才華庫 2.02W

一、活動背景

幼兒園大班《小水滴旅行》語言教案分析

孩子們對水特別感興趣,自然界中的水有液態、氣態和固態三種狀態,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又可以相互變化和迴圈的。處於探索期的幼兒,對水是熟悉的,但對水的三態變化卻不能很好的認識與理解,《小水滴旅行》是綜合性比較強的一個活動,主要滲透了語言和科學兩大領域,主要是讓幼兒在故事中掌握水與水蒸氣互變的道理。這個故事利用兒童化的語言,運用擬人的手法把一個複雜的科學道理用故事的形式淺顯地呈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們容易接受和理解,是引導幼兒愛科學懂科學的很好的載體。

教材中所含的知識點是:

瞭解“蒸發”這一科學現象以及知道“雨”是怎樣形成的。本活動定位偏重語言,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在故事中理解小水滴旅行的全過程,並學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2、根據故事內容,嘗試用動作和簡單的圖形表現出小水滴旅行的過程。重難點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概括的語言表述小水滴旅行的過程。

二、課堂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通過謎語,引出小水滴

師:今天我們來猜一個謎語:千條線萬條線,掉在水裡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

師:有一群可愛的小水滴想去旅行,可是它們沒有腳,也沒有翅膀,怎麼旅行呢?如果到天上去旅行,怎麼去?

效果分析:以謎語的形式匯入活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並設定疑問,調動幼兒的擴散性思維和聽科學故事的積極性,為下面的活動埋下伏筆。

片段二:分段講述,理解故事內容。

師:請小朋友聽清楚小水滴是怎麼去旅行的。按故事內容進行提問:

師:小水滴的家在哪兒?太陽公公是怎樣幫助小水滴的?(小水滴變成了什麼?怎麼會變成水蒸氣的?)

師小結:水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得暖烘烘的,就變成輕輕的水蒸氣,這個過程叫蒸發。

師:小水滴慢慢地飄呀飄,飄上藍天,開始了它的旅行,後來它們是怎麼變成白雲的?(小水滴越來越冷,三個一夥,五個一群,緊緊地抱在一起,越抱越緊,一會兒變成了一顆顆很細很細的小水滴,風爺爺帶著我們在空中飄來飄去,變成了白雲。)

師小結:水蒸氣變冷後又凝結成細小水滴。

師:最後小水滴變成了什麼,它們是怎麼回家的?

師小結:細小的水滴抱成團變成小雨滴從天上落下來。

效果分析:採用了分段講述的方式,給孩子們講述了水的三態變化的全過程。為了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在每一段講述過後,我都進行提問,在提問時採取了個人和集體兩種形式來回答所問的問題,這樣點和麵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較好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孩子們在提問的幫助下,不斷地回憶故事的內容,並且用語言進行表述,這使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通過分段講述,不斷提問的層層遞進,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時也激發了孩子聽科學故事的積極性,最後從故事中得出科學結論。

片段三:表現小水滴旅行過程。

師:小水滴經歷了一次愉快、奇妙的旅行,我們把小水滴旅行這件有趣的事一邊講、一邊用動作表演給大家看一看吧。

教師扮演太陽,與幼兒共同講述故事並引導幼兒把自己想像成小水滴,根據故事的發展順序表演小水滴旅行的過程。

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記錄小水滴旅行的迴圈圖並講述。如在小河中游動→在太陽照射下蒸發→在空中漂浮→被冷風吹變成雲彩→變成雨滴落下→變成小水滴回到小溪中。教師先做示範,引導幼兒用箭頭的方式做連線,鼓勵幼兒和教師畫的不一樣。

效果分析:為了增加孩子的積極性,我和孩子們玩了一個小遊戲,我讓孩子想像自己就是一顆小水滴,在太陽公公與風爺爺的幫助下,自己的身體有了不同的變化,引導孩子運用自己的身體來表現小水滴旅行的過程,並用語言來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對話。這一環節下來孩子們的主動性不僅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對故事的內容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即感受到了活動帶來的快樂,又增長了自己的知識面。嘗試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使幼兒對小水滴旅行的過程又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和了解,幼兒對其內容又有了一個昇華,既感受了活動帶來的快樂,又增長了自己的知識面。

三、課後的反思:

在活動中,我通過分段講述故事,不斷提問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激發了孩子聽科學故事的積極性,從故事中得出結論。但孩子在回答問題時,不能較好地把小水滴的旅行過程完整地表達出來。於是,我利用圖片的形式再講述故事一遍,在提問時採取了個人和集體兩種形式來回答所問的問題,這樣點和麵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較好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活動中我覺得還應該加強對孩子的引導,抓住孩子的心理,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那麼孩子才會學得更起勁,知識掌握得也會更牢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