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記》與史學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1.53W

江蘇四中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史記》對西漢以後史學和文學的廣泛而深遠影響,進一步領會魯迅評《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語的豐富內涵;

2. 瞭解司馬遷在《史記》中體現的創新精神和高度藝術成就,感受其人其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3. 通過瀏覽本專題文選,加深對教科書中《史記》選文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

司馬遷在《史記》中體現的創新精神和高度藝術成就,感受其人其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三、教學說明:

本專題僅作為《史記》選文在授課或學習中的參考資料(而不能作為講讀或自讀課文去講授或學習),本教案或者有講座的性質。

四、教學時數:

二課時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史記》與史學

一、 板書課題: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

匯入:對司馬遷《史記》的經典評價

司馬遷因《史記》的創作,當之無愧地被後人尊奉為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史記》則成為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記》是一部真正體大思精(所謂體大,是指它的五體形式;思精是指它內容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的歷史著作,充分體現了司馬遷的創新精神和高度藝術成就。

司馬遷“隱忍苟活”、擇生踐志的非凡勇氣和毅力令後人崇敬,激勵著後人;而《史記》這部百科全書式的文化鉅著對漢以後社會文化各種領域的發展與研究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梁啟超:史界太祖,當推司馬遷;

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放眼歷史,司馬遷是中華文明偉大的整合者

本課時話題:《史記》與史學

二、 《史記》體例(形式上的創新)

1. 史書體例類別名目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回顧:《史記》五十二萬餘言,凡百三十篇,分為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

--結合專題文字拎出重點句

清趙翼、王鳴盛的評價: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

“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後之作史者,遞相祖述,莫能出其範圍。”

之前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尚書》、《春秋》;

其後班固、范曄、陳壽等著史“要皆不過小小立異,大指總在司馬氏牢籠中”。

2. 區別編年體、紀傳體,通史、斷代史、國別體

--結合“(二)《史記》與通史”突出《史記》的首創性

例舉有關史書《左傳》《國語》《國策》等

3. 劉知幾《史通六家》

前四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資治通鑑》等

三、 《史記》思想及影響(內容上的創新)

1. 內容宗旨:

《史記》取材閎富,又集先秦史學之大成,記載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三千多年的歷史。《太史公自序》中有三處鄭重述及《史記》敘事的起訖;《報任安書》中亦有表述。(讓學生找出文中原句作比較)

本書作為中學語文選修教材,只從文學、史學兩方面收錄了反映《史記》影響的材料。《史記》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化鉅著,其內容和影響涉及到政治、經濟、哲學、法律、倫理、藝術、民族、戰爭等各個方面,並非只限於史學、文學兩個領域。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法天則地”是《太史公書》的總主題。

《太史公自序》概括《史記》的創作宗旨有四點

(1)“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即總結古今一切人間社會史事,考治亂之源。

(2)究“天人之際,承蔽通變”,即探討天道與人事的關係,展現歷史的變化和發展。

(3)確立以人物為中心的述史體系。

(4)“拾遺補藝”創一代典籍,繼《春秋》之後,“成一家之言”。

概括起來就是,司馬遷要完成一部以人事為中心的包容百科全書知識的通史。內容決定形式,史記由五體構成。

2. 《史記》的創作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結合《太史公自序》,讓學生找出語句,讀議評

隱忍苟活,擇生踐志

--結合《報任安書》,學生找出有關語段,讀議評

秉筆直書,鍼砭時弊

--班固說: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結合選讀專題三評價司馬遷堅持實錄的崇高史德。

煌煌鉅著,彪炳千秋

--“究天人之際”,首先,司馬遷把自然現象與陰陽五行的迷信說法區別開來;第二,司馬遷通過對實錄史事的具體論述,對天道提出了質疑。(這是主流和精髓)

--“通古今之變”,為認識歷史之變,司馬遷“詳今略古”(《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上下貫通三千年。僅百年漢史,篇幅過半,這是詳今略古的佈局。使歷史的敘述波瀾起伏,言簡意深),“詳變略漸”,“綜其終始”,“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等等。

--“成一家之言”是司馬遷在歷史學上的一個首創。這表明,司馬遷作史,並不是歷史資料的匯抄和事實的堆積,而是要闡明自己的思想。

小結:司馬遷的偉大,特別體現在他創作實踐中的不斷創新精神。創新既是司馬遷品格的集中反映,也是《史記》的最大成功。《史記》之所以是一部劃時代的偉大著作,用最簡練的語言來概括,就是這部鉅著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劃時代的創新。如:

一、 首創紀傳體

二、 首創貫通古今的通史

三、 首創“太史公曰”的史論形式

四、 首創經濟史傳

五、 首創軍事史傳

六、 首創學術史傳

七、 首創民族史傳

八、 首創各色人物的類傳

九、 首創語譯古文

十、 首創歷史文學

司馬遷之所以能夠創新,主要是他立意高遠,能夠堅持實錄的寫作精神。

四、司馬遷和《史記》的地位

司馬遷的崇高人格和創新精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忍辱負重,發憤著書,實現了“成一家之言”的理想;二是勇於探索和創新,創作了劃時代的紀傳體通史;三是嚴格地忠實於信實可靠的歷史,不與聖人同是非。這些精神和品格都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

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中,有三位文化巨人--周公、孔子、司馬遷,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中華文明進行整合,影響至為深遠。周公首次文明整合,以“德”釋天命;孔子第二次文明整合,首創“仁”學;司馬遷“述往事,思來者”作《太史公書》,第三次文明整合,提出“法天則地”。孔子五百年之後而有司馬遷,其父老太史公司馬談早有繼周、孔絕業,復興文明的迫切的使命感,臨終囑咐司馬遷(找《太史公自序》中原話),司馬遷心領神會。司馬遷肩負著歷史的、時代的、家族的重大使命!是中華文明偉大的整合者!

--司馬遷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實錄精神創作《史記》;

--《史記》不以人物地位而以道德善惡的標準來評論人物;

--《史記》中的理想人物,如屈原、藺相如、荊軻等身上體現出司馬遷對人格價值的看法。(以上三點可結合前面有關專題討論)

《史記》是“論治之作”,斐然的文采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論治的要旨;

《史記》是中華民族心靈和智慧的偉大載體;

《史記》又是維繫中華民族的堅強紐帶。(以上三點見教參)

五、讀《知同學》,談司馬遷之死與《史記》,品《報任安書》有關語段

備課參考

《史記》(中華書局)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駱玉明主編)

《史記全本新注》(張大可註釋)

《古典文學知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