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節選 教案 (人教版高二選修)

來源:才華庫 5.96K

             曾德元

《大學》節選 教案 (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學目標

1、瞭解掌握《大學》常識;

2、學習文言現象,翻譯選文;

3、理解儒家關於治學目標、人生目標的主張;理解治學修身與實現人生目標之間的關係。

教學重點

文言主現象與翻譯

教學難點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與修齊治平之間的關係。

教學設想

四課時。

第一、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於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舉辦。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86個儒學研究機構的逾160位專家學者參會。儒學在世界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走進儒學經典作品《大學》,領略其中的奧義。 

二、知識積累 

1.瞭解文化背景 

《大學》原是《禮記》裡的一篇。一般認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認為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學》在儒家思想學術中的地位並不是很突出,由於它論述了儒家為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步驟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後,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唐代韓愈、李翱始把它看做與《孟子》《易經》同樣重要的“經書”。到北宋得到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成為了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朱熹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通過註釋闡發己意,並將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一書,這就是《四書集註》。 

《四書集註》刊成於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沒有被封建統治者重視。元仁宗延祐年間復科舉,官方規定以《四書集註》取士,從此《四書集註》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統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屬於《禮記》中的《大學》,也從此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與推崇,對古代教育,甚至整個中國社會、傳統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2000餘字,但卻是先秦、秦漢儒家學說的總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綱領,也是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大學》以相當成熟的理論思維構建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人生教育的總體框架,構建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士人人生髮展的巨集觀圖式。全篇將道德修養和政治議論結合在一起,將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合而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 《大學》的主體是“三綱”、“八目”: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課題釋疑 《大學》是體現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論文。 

A.大人之學 :“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說它不是“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古人八歲入國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 

B.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古人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 

三、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1、朗讀正音(先自由朗讀,在文字中標註讀音;完成學案上的語音練習;後集體誦讀)

2、學習文言知識(自主學習,完成學案上的相關練習;集體討論解答)

3、口譯(自主口譯,分組口譯)

四、完成文句翻譯書面練習

第三課時

一、內容歸納(請歸納各段的內容要點,形成一個閱讀提綱) 

1.經文部分,提出三綱八目。 

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條目: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誠意、正心、治國、平天下

2.解釋如何“誠其意”。  

3.從反面說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4.從反面說明如何“修身”和“齊家”。  

5.解釋“齊家”和“治國”。 

6.解釋“治國”和“平天下”。

二、問題研討(一) 

1、儒家提倡,治學的最初目標是什麼?終極目標是什麼?如何評價儒家的這種治學主張?

最初目標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即形成美德並使之彰顯出來,通過言傳身教使人們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會都達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

終極目標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國家,平定天下。

這種治學主張正反映了儒家積極入世、干預世事的人生態度;治學目標一旦實現,人生目標也就實現,人生也就有了意義和價值。

2、要達到身修,需經過哪些步驟?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步驟。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過對事物的研究而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識的過程,為下一步誠意、正心奠定基礎。“誠意”指的是在修養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誠意”的要點在於“慎獨”。所謂“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感情的偏向。這四個步驟依次做來,就可以達到身修的目的了。 

3、“修齊治平”四者的關係如何? 

“修身”的意思是使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學》中對個人修養的最高要求,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齊家是指善於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部的關係,它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擴大和延伸。 

4、試表述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關係 

“格物致知”是知識修養,“誠意正心”是思想修養,是修身的全部內容;修身又是後三者的前提和基礎,後三者是修身的表現和結果。

5、依據第二段,談談你對“君子慎獨”的理解,寫幾句話。

君子是誠實真誠的,表裡如一的;君子人前表現出真善美,人後獨處也不會放縱。(學生自由談)

6、第三段說“修身”的關鍵是“正心”,請據本段談談你的理解,寫幾句話。

“正心”指端正思想,擺正心態,讓心歸於本位,做到平心靜氣;一切的憤怒、恐懼、溺愛、憂慮、嫉妒都會使心偏離本位,人就會浮躁;浮躁的作風會使人幹任何事都心不在焉,又如何去學習好的思想道德?

三、課後作業:完成《學海》練習

第四課時

一、 問題探討(二)

1、第四段論述修身是齊家的前提,強調了修身要做到不“闢”,即認知事物判斷是非要做到不偏不倚,因為感情往往影響認知和判斷,請舉例談談你的見解?

比如“月是故鄉明”,比如“智子疑鄰”,比如史家主張直書,要做到“愛而知其醜,惡而知其美”等。

2、《大學》的論述可謂“微言大義”,精微的言辭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些深刻的道理,對現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請結合現實談談對“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這句話的理解。 

這句話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備了美德,然後再要求別人擁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後再去批評責備他人。也就是說,要提高別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別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體現了儒家注重內向用功、律己甚嚴的內省的修養方法。這種方法在現代仍然是有現實意義的,它告誡我們,不能要求別人甚嚴,而要求自己甚寬。這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一個部門內部的管理,都有著深刻的啟示。 

3、“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請寫出孔子、孟子類似於這句話所說明的道理言論。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二、問題探究(三)

1、《大學》採用了很多遞進論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文章中的類似論證還有哪些?整理出來,體會其中的邏輯關係,弄明白它們所說的道理,在此基礎上說明文章論證上的特色。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個論述,先是由大至小,條目之間是條件關係:平天下必先治國,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條目之間是因果關係:格物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條目之間脈絡清晰,無論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係,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係,剖析深刻,邏輯嚴密。 

論證特色: 總分式論證結構層層推進,邏輯嚴密 

2、本文語言方面有何特色?請舉例說明之。

比如多用鋪排,如第三段闡述不能端正思想的原因及表現,從不同方面展開,運用排比進行鋪墊與蓄勢;比如語言工整,多用頂針排比,等。(由學生自主鑑賞)

二、補充練習: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義 

(1)小人閒居為不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3)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   (4)莫知其苗之碩  

(5)其機如此            

三、課外任務

1、摘記文中經典名言於讀寫本並寫點心得。

2、閱讀教材28面一、二、三。

附:翻譯

第一段(1)

【原文】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註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裡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使動詞,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使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至善”。(5)得:收穫。 

【參考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彰明完美的德行,在於使人民受到教化,成為新人,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後才能有確定的目標;目標確定後,內心就會寧靜;內心寧靜,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然後才能有所收穫,達到至善的境界。天下萬物都有根本有枝葉,世間萬事皆有開始有結束。知道什麼該先做,什麼該後做,那麼,就接近於道了。 

第一段(2)

【原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註釋】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興旺發達。(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9)格物:研究萬事萬物。 

【參考譯文】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闡明於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國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養自身的品性;想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內心;想要端正自己內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誠實;想要心意真誠,就要先獲得知識。而要獲得知識,關鍵在於研究萬事萬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萬事萬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後就會擁有知識;擁有了知識,心意就會誠實;心意誠實了,內心自然就會端正;內心端正了,才能修養品性;自身修養好了,家庭就會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國家也就能獲得治理;國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第一段(3)

【原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註釋】(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13)厚:重視。薄:輕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參考譯文】從天子開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養作為根本。根本問題沒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節問題解決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視的反而薄弱,他所輕視的反而厚重,從來沒有這樣的事情。 

第二段(1)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惡惡臭(3),如好好色(4),此之謂自謙(5)。故君子必慎其獨也(6)。 

【註釋】(1)誠其意:使意念真誠。(2)毋:不要。(3)惡(wù)惡(è)臭(xiù):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較現代單指臭(chòu)味的含義寬泛。(4)好(hào)好(hǎ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5)謙(qiè):通“慊”,滿足。(6)慎其獨: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不苟。 

【參考譯文】所說的使自己的心意誠實,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騙自己,就像厭惡臭氣,喜愛美麗的容貌(一樣自然真實),這叫自我滿足。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也要使自己的行為謹慎,一絲不苟。 

第二段(2)

【原文】小人閒居(7)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11)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註釋】 (7)閒居:即獨處。(8)厭然:掩蓋的樣子。(9)掩:遮掩,掩蓋(10)著:顯示。(11)中:指內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參考譯文】小人在獨處時,沒有什麼壞事做不出來。一見到君子,便會躲躲閃閃,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其實,人家看我們,就像是洞察我們的五臟六腑一樣,掩飾的做法又有什麼益處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總是會在外表上表現出來,所以君子必定要謹慎對待獨處的情況。 

第三段(1)

【原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1)有所忿懥(2),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註釋】 (1)身:程頤認為應為“心”。 (2)忿懥(zhì):憤怒。   

【參考譯文】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關鍵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這是因為,內心有什麼憤懣,那麼就不能夠端正;內心有什麼恐懼,那麼就不能夠端正;內心有什麼喜好,那麼就不能夠端正;內心有什麼憂慮,那麼就不能夠端正。內心如果不在正位,那麼雖然在看,卻看不見東西,雖然在聽,卻聽不到聲音,雖然在吃食物,卻辨不出滋味。這就是說修身的關鍵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 

第四段

【原文】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①,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②而闢焉,之其所敖情③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④。”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註釋】①之:對於。闢:偏頗,偏向。②哀矜:同情,憐憫。③敖,驕傲。惰:怠慢。④碩:大,茂盛。 

【參考譯文】之所以說整治家庭的關鍵在於修養自身,這是因為,人們對於他們親近相愛的人多有偏愛,對於他們鄙視討厭的人多有偏見,對於他們畏懼敬重的人多有偏愛,對於他們憐憫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對於他們認為怠慢失禮的人多有偏見。所以,在喜愛某個人的同時,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厭惡某個人的同時,能夠了解他的長處,這種人普天之下實在少見!因此有句諺語這麼說:“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子女的毛病,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莊稼長得茂盛。”這就是說不搞好自身修養,就無法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第五段(1)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長也;慈(2)者,所以使眾也。 

【註釋】 (1)悌(ti):指弟弟應該絕對服從哥哥。②慈:指父母愛子女。 

【參考譯文】之所以說治理好國家必須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原因在於,不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別人的事情不曾有過,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廣教化於全國。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奉侍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尊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 

第五段(2)

【原文】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5)如此。此謂一言僨(6)事,一人定國。 堯舜(7)帥(8)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9)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註釋】(5)機:作用。(6)僨(fèn):敗壞。(7)堯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兩位領袖,即堯帝和舜帝,歷來被認為是聖君的代表。(8)帥:同“率”,率領,統帥。(9)桀(jié):夏最後一位君主。紂:即殷紂王,商最後一位君主。二人被認為是暴君的代表。 

【參考譯文】一家講究仁義,整個國家都會崇尚仁義。一家謙讓相敬,整個國家都會謙讓相敬。(統治者)一人貪婪暴戾,全國都會群起作亂。它的作用就是這樣。這就叫做一句話可以敗壞事業,一個人可以安定整個國家。堯、舜用仁義來引導天下,民眾就跟從他們追求仁義。桀、紂用暴虐來引導天下,民眾就跟著凶暴。統治者形式上的命令與他們實際的嗜好相反,那麼民眾是不會聽從這種命令的。 

第五段(3)

【原文】是故君子有諸(10)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註釋】(10)諸:”之於”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讓別人去做,這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學所倡導的恕道。(12)喻:使別人明白。 

【譯文因此,君子自己身上具備了某種美德,然後再要求別人擁有某種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後再去批評責備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無惡,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惡的道理,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講,治國的前提在於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第六段

【原文】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1)而民興孝;上長長    (2)而民興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註釋】(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動詞,意思是把老人當作老人看待。(2)長長:尊重長輩。(3)恤:體恤,賙濟。孤,孤兒,古時候專指幼年喪失父親的人。(4)倍:通“背”,違背。 (5)絜(xie)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範作用。絜,量度。矩,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為法度,規則。(10)此:乃,才。 

【參考譯文】之所以說的使天下歸於太平的根本在於治理好自己國家,原因在於,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下面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敬重長者,下面的老百姓就會尊敬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關懷體恤失怙的孤兒,下面的老百姓就不會背離這種做法。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範作用。 

這些說的是,統治者獲得民眾擁護就能取得國家,失掉民心就會喪失國家。因此君子首先要慎修德行,擁有了美德這樣就擁有了民眾,擁有了民眾這樣就擁有了土地,擁有了土地這樣就有了財富,擁有了財富這樣就可以用於各種用途,美德是根本,財富是枝葉。 

 

曾德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