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數學《誰最長》教案

來源:才華庫 2.81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數學《誰最長》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數學《誰最長》教案

活動目標:

1、教幼兒繼續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教幼兒初步學會將測量的次數用記錄的方式記錄,並進行簡單的統計。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後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學習用種子測量鉛筆的大致長度。活動難點:幼兒理解種子(量具)的長短(或大小)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活動準備:

教具:用泡沫製成放大的鉛筆、白雲豆種子、花生種子各一;學具:兩種不同的種子若干白雲豆、花生(選擇種子時顆粒的大小要大致相同)、記錄卡、記號筆、鉛筆與幼兒人數相同; 幼兒已有測量的初步經驗。

活動過程:

一、探索 “看看桌上有什麼?”(鉛筆、白雲豆、花生)“請你們拿一種種子來量一量這隻鉛筆的長,用多少種子表示鉛筆的大致長度。”教師析:通過讓幼兒自由探索用種子來測量鉛筆的大致的長度,給幼兒提供一個探索、交流

二、交流、討論探索結果

(一)交流測量鉛筆的方法

1、教師請2-3個用不同方法測量鉛筆的幼兒大膽地將自己探索的方法告訴同伴;

2、組織、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剛才幾位幼兒說的方法誰的最好,最正確;

3、得到幼兒的一致認可後,教師小結測量的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為第二次的開始點,依次接著量;

4、教師利用教具示範,教給幼兒正確測量鉛筆的方法,量時白雲豆的一頭要對齊鉛筆的最頂邊,在白雲豆的另一頭用記號筆做記號(畫一條短線,第二次量時要從記號開始節下去量)量完數一數,鉛筆的長有幾個白雲豆長,提醒幼兒用相同的方法用花生也能測量出鉛筆的長度;

析:此時,教師充分調動幼兒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將自己的測量方法告訴同伴,既給幼兒提供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為幼兒提供一個敢說、想說、會說的語言交流環境;教師的及時小結和正確的示範,把活動的重點在不經意的環境中教給了幼兒,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和本領。

(二)交流測量發現的問題

1、教師引導幼兒看一看,剛才用不同種子測量鉛筆的長度,所用的種子數量是否一樣多?同樣的鉛筆用不同的種子,結果怎不一樣?是不是量錯了?為什麼?2、引導幼兒用兩種不同長度的種子測量鉛筆長度;3、體驗量鉛筆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並讓幼兒學習記錄種子的數量,幼兒測量時,教師注意提醒幼兒一定將種子一頭對齊鉛筆的頂端,以及是否每一次測量結束處,開始第二次測量,並請幼兒講述測量的結果,引導幼兒觀察種子的長短,什麼樣的種子量出來的次數少?什麼樣的種子量出來的次數多?通過操作讓幼兒發現:白雲豆長量出來的次數少,花生米種子短量出來的次數多。4、教師小結:測量物品時,物品的長度與測量的工具有關,量具越長(越大)測得次數少,量具越短(越小)測得次數越多。

析:本環節是將活動的難點進行分散教學

三、延伸活動:

幼兒利用其他的東西去量班上的別的物品。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無論是教材的選擇、目標的制定和教具、學具的準備都能充分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將枯燥無趣的測量活動,以孩子們感興趣的“種子”為載體,來讓幼兒學習測量,同時,教師的循序漸進,由用一種種子測量鉛筆長度,引升為兩種種子測量,從而讓幼兒在測量中自然而然地發現量具的不同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在活動延伸時,教師還能恰到好處地引出“替換”,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對數學的一些概念有了一個較清楚的認識,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當然,在活動中量具是一個比較關鍵的物品,教師如何抓住教育契機,發揮該教育契機的作用;孩子們能夠在遊戲中發現“一粒白雲豆可以換三粒花生米”、“不能按個的大小換,應按種子的多少來換”等等,這些閃光點和教育契機我們應如何把握都是我們今後探討、研究的方向。

首先,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理解測量物品的長短與量具有關,再進一步,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發現測量物品的長短與量具的關係。的平臺,同時教師不急於告訴幼兒測量的方法,而是讓幼兒通過自己不斷的操作、不斷從失敗中尋找原因、積累經驗,自己發現怎樣測量才能把鉛筆的大致長度量出來。與幼兒探索測量鉛筆的方法,幼兒自由探索用種子測量鉛筆的長度。自然測量的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