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中的記敘(教學案例)

來源:才華庫 1.21W

 【教學目標】  

1、從文體寫作目的入手,瞭解議論文中的記敘和記敘文裡的記敘的不同。  

2、尋找寫作例項,進行比較,總結寫作規律。  

3、著重把握議論文中記敘的側重點。

【寫作指津】

一、記敘文中的記敘  

二、議論文中的記敘  

三、議論文中記敘與議論的有機結合

【教學輔助】歌曲mv,ppt檔案

【教學過程】

一、範例匯入

1、音樂激情匯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的mv 。

2、文章匯入(使用ppt檔案展示)

例文展示(一)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簡析: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的記敘, 重點通過人物的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

例文展示(二)

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說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決心率領率領他的兒子們要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老頭子名叫智叟的看了發笑,說是你們這樣幹未免太愚蠢了,你們父子數人要挖掉這樣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說: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山雖然很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麼挖不平呢?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揹走了。

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麼挖不平呢?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閉幕詞中的一段)

簡析:黨內、軍內、革命隊伍中有不少同志文化水平不高,對於出自《列子湯問》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不甚清楚,作為要向全黨同志傳達的“七大”閉幕詞,必須把這個故事講清楚;毛澤東同志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所以,也有必要把喻體“愚公”感動“上帝”而挖掉“大山”的故事講清楚,號召大家勇做“愚公”,感動“全中國的人民大眾”,成功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例文展示(三)

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個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愚公為了排除險阻,開啟通道,率領全家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這是一件偉大而又艱鉅的工程,在有的人看來是難以想象的。但是,愚公就是憑著胸中理想和信念,不為困難所折服,終於搬走了擋在他家門前的兩座大山。這個寓言說明了,一個人的信念是支撐一個人堅定的完成自己既定理想的基礎,是人生觀的具體表現。樹立了什麼樣的理想和信念,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結局。 (文章第一段)

      (《理想與信念》 www.caowu.cn)

簡析:愚公移山的故事出現在一篇議論文的篇首,而且只有一句話的敘述,在這裡起引論的作用,而用作引論的記敘必須是很簡潔的。

二、記敘文中的記敘 

記敘文,是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主要內容有:(1)人物的經歷 (2) 事物發展變化(3)作者對於生活的真切感受。 因此,在記敘文中,記敘是基礎。 記敘文忌諱概念化的語言,要求提供生動的直觀感受,以事感人,以情動人。( 回顧例文展示1,ppt檔案回放。) 

三、議論文中的記敘 

1、概括性   

議論文語言是概括性的。所謂概括,就是將具體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質特點。比如:“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這就是高度地概括化了的語言。

    議論文中的記敘同樣也具有概括性。議論文敘述事實論據,不是為敘述而敘述,而是為議論而敘述,目的是為了證明論點,因此,敘述事實論據必須簡單、清楚和精要。  

2、定向性

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敘述事實論據,首先要善於擷取材料中能充分證明論點的部分,而捨去與論點無關的內容。

    定向轉述,不是把人物原來的經歷和事件經過照抄照搬,而是服從議論需要的再創作。為了議論的需要,定向轉述要選擇恰當的角度或口徑,轉述有關的事件,為議論提供依據,使敘述的材料與觀點一致起來。定向轉述關鍵在定向上,同一個材料,服從於不同的議論觀點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轉述,就有不同的論證效果。 ( 回顧例文展示2、3,ppt檔案回放。)

3、名段例析

①原段描述 《水滸傳》中“林沖棒打洪教頭”的片段,原文是1400多字的故事。為服從議論的需要,則有不同方向的轉述。(因為篇幅的原因,不能將原文列出。使用ppt檔案展示。)

簡析:作為小說,作者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人物個性特點,來刻畫林沖“忍”的性格和“武藝高強”的人物形象。

②定向轉述示例1

先看茅盾《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為了證明《水滸》故事發展的“前後勾聯”“搖曳多姿”“錯綜而富於變化”的特點,茅盾這樣定向轉述:(使用ppt檔案展示)  

    “要說比武了,卻又不比,先吃酒,當真開始比武了,卻又半真(洪教頭方面)半假(林沖方面),於是柴進使銀子叫解差開枷,又用大錠銀作注,最後是真比,只百餘字就結束了。”  

    簡析:茅盾只用了70來字就轉述了這個比武的故事,抓住故事發展的三個波折點:不比、假比、真比,這樣的定向轉述有力地證明了“搖曳多姿”“錯綜而富於變化”的觀點。   

③定向轉述示例2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為了論證“戰略退卻”是“為了儲存實力,待機破敵,而採取的一個有計劃的戰略步驟”的觀點,也援引了林沖與洪教頭比武的故事。他是這樣定向轉述的:  (使用ppt檔案展示。)

    “《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簡析:毛澤東用了不足50個字定向轉述了這個故事,緊扣“退讓”,突出“退讓”後的勝利,有力地論證了“戰略退卻”的必要性。  

四、議論文中記敘與議論的有機結合

古人說“凡為文以意為主。”議論文的“意”就是論點。一篇議論文,中心論點確定以後,就得通過擺事實和講道理去論證它。這就有一個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問題。“論”,是講道理;“述”,是擺事實。在論證過程中,要善於把“論”和“述”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而關鍵是“圍繞”,即緊緊扣住中心論點,同時,事例列舉之後要簡短分析,不能將舉例論證變成事例整理。

典例展示1(使用ppt檔案展示)

論點:失敗是成功之母

    事例及分析:發明家愛迪生一生有1628項發明,經過多少次失敗且不去說,他在發明電燈的實驗中為尋找一種合適的燈絲,就試用了1600多種材料。試想,假使愛迪生沒有頑強的毅力,遇到困難就卻步,那麼電燈的出現還不知要推遲多少年。

    明確:第一句屬於記敘(事例列舉)。第二句屬於議論,但偏到“毅力”方面,屬於議論不當。應改為:“愛迪生總結了無數次失敗的教訓才取得成功。” 

典例回顧:在前述展示的例文(三)中,第一句屬於記敘(事例列舉),第二句屬於記敘後的簡單分析,第三、四句屬於提出論點。

典例展示2(使用ppt檔案展示)

第三節 戰略退卻

戰略退卻,是劣勢軍隊處在優勢軍隊進攻面前,因為顧到不能迅速地擊破其進攻,為了儲存軍力,待機破敵,而採取的一個有計劃的戰略步驟。可是,軍事冒險主義者則堅決反對此種步驟,他們的主張是所謂“禦敵於國門之外”。 (段一)

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闢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段二)

《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段三) 

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段四)

請看歷史家左丘明的敘述: 

    “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段五)

    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敘述了利於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於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是說的戰略防禦的原則。中國戰史中合此原則而取勝的例項是非常之多的。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 (段六)

(選自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段一是論點闡述,段二是類比論證,段三、段四是舉範例來論證,段五是“齊魯長勺之戰”的詳細敘述,段六是對例子的具體分析論述。

五、本課時小結

記敘文中的記敘 :忌諱概念化的語言,要求能以事感人,以情動人。

議論文中的記敘:概括性、定向性,是為議論而敘述,目的是為了證明論點。

議論文中記敘與議論的有機結合:舉例論證=敘述事例+簡短分析

 

巨東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