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6.37K

 

化石吟(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知大意,理清結構,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展開聯想和想象,理解本詩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2、 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匯入 

1、“大海變桑田,桑田變大海”,在地球的歷史上,果真如此嗎?如果真是這樣,又何以為證呢?(----化石)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痕跡的遠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資訊的演繹,講述著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2、題解:化石就是遠古時代某種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由於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時間變遷,最終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瞭解生物的進化,二是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裡是讚頌的意思。 

二、朗讀感知 

1、正字正音釋義

骸骨(hai)   裹藏(guo)   蔥蘢(cong long)   猛獁(meng ma)   引頸長吼(jing)烏有   幽雅   海枯石爛   日轉星移 

2、指導朗讀     

(1)師範讀,生標示節奏

(2)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指名學生分節朗讀、評價  

(3)齊讀課文,讀出韻律美。 

3、感知內容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以“這是一首________的詩。”句式作答。(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2)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3)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大意如何概括?  

詩歌分為三層:  .           

   (1-2)通過發問引發聯想          總  

   (3-6)具體抒寫化石講述的內容    分  

   (7)  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總  

           科學的神奇     人類的偉大  

或者: 發問想象--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4、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文章做鋪墊。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第一、二節連續用了六個問號,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使用了排比的修辭,通過連續的六個問句,增強語勢,富有強烈的節奏感,也表現出作者對科學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連續不斷地問句引發讀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開了作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億萬年前那神祕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2、詩的最後一節和第二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裡? 詩歌把化石稱為“你”有什麼好處? 

“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的後兩句也互相照應。可以說,第7節是對第2節的回答。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 首尾圓和。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並用第二人稱,感覺親切。 

3、研讀3-6節,合作探究,沉睡了億年的石頭說的話。

(1)“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

(2)化石從億萬年前的岩石中被人類發掘出來,化石打開了人類認知地球生物進化史的大門。這扇被開啟的大門,向我們人類展示了一個個奇幻的神話。奇幻體現在哪兒?

a.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學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說否定世間萬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觀點。平凡的真理指的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所說的生物是由低階向高階,低等向高等進化而來的觀點。

如:西方,上帝造人;東方(中國),女媧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類人猿→類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b.裹藏生命資訊

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如:通過對化石裡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當年古生物的情況,將其外形復原。獲得生命資訊 。

c.反映生命的進化(不息)

如:近年,在東北發現了一座山,山上有明顯的地質分層,發掘出了不同地質時期的鳥類化石標本,反映了鳥類的進化史,吸引著全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前往採擷標本,由此可見,化石為我們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實物依據,也為我們展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 

d.雕刻家、魔法師 

如:森林、地震→石油、煤炭

    氣候、彗星撞地球→恐龍的滅絕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說明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這樣設喻,生動形象,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 

4、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遍朗讀要讀出讚美的語氣和充沛的感情。 

四、質疑釋疑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五、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能說些什麼呢?除此之外,還能想象些什麼?  

2、同學們知道恐龍、猛獁的故事嗎?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參看課本上的圖片。) 

     恐龍是遠古爬行動物的一種,原來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為初期發現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比較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有的長達數十米,有的不到一米。有肉食的,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也有在空中飛的翼龍。兩千多年前,它們曾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足跡遍及世界各角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留下無數令人傷感的化石和讓人猜測的迷團。  

    猛獁又稱古象,作為大象的祖先,它們體形比象大,嘴裡伸出的獠牙比當代象要長得多,看上去,給人青面獠牙的感覺,而不像現在的大象那樣溫馴。1901年,人們發掘出一具完整的猛獁化石。猛獁頭骨有損傷,肌肉中有明顯的充血,嘴裡還有沒來得及嚥下去的青草。科學家推測:在遠古的某個秋日,一頭猛獁漫步在河岸邊,不時用長鼻子將青草捲進嘴裡。突然,河岸邊的土層發生坍塌,這頭猛獁毫無防備地陷了進去,但它奮力掙扎總算站起來的時候,又有大批的巖塊砸在它的背上……它就這樣遭遇滅頂之災,陷入深淵中,最終窒息而亡。  

3、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4、根據你所知道的或能設計出的科學技術,談談讓滅絕的物種重生的方法。 

六、總結課文

1、化石是一部極妙的教科書,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進化史和地球變遷史。我們不僅要尊重、珍惜化石這樣的自然文化遺產,我們也應該同樣尊重、珍惜我們人類創造的人文遺產,比如:敦煌莫高窟。 

2、寫作特色:  

(1)用詩的語言詩的情感表現科學內容,節奏明快。  

(2)用第二人稱、擬人的手法,將化石當可說話的人來寫,顯得自然親切。  

(3)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展示有關化石的知識。  

(4)最後一節迴應開頭,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  

3、學法指導  

好詩閱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象悟中心。  

七、延伸作業

    1、拓展閱讀:《煤的對話》艾青   

你住在哪裡?

我住在萬年的深山裡   

我住在萬年的岩石裡 

你的年紀──   

我的年紀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沉默的?

從恐龍統治了森林的年代 

從地殼第一次震動的年代 

你已死在過深的怨憤裡了麼?

死?

不,不,我還活著──

請給我以火,

請給我以火! 

(1)詩歌的二、四節表明了什麼?最後一節有什麼深刻含義?(表明煤形成的歷史悠久最後一節寫煤對死的認識和希望。煤認為只要有火,它就能燃燒,燃燒就是它的生命,這表現了煤不甘埋沒、自強不息的精神。)

(2)這首詩與《化石吟》在人稱的使用上有什麼共同點?兩首詩都賦予了無生命的東西以生命,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寫作方法?使用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都使用了第二人稱擬人化能使文章自然親切,生動感人,易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

(3)這首詩寫於1937年中華民族正處於危機存亡的關頭,聯絡時代背景說說作者對煤的讚美主要目的是什麼?(借讚美煤來歌頌中華民族不甘屈辱、自強不息的精神。)

2、請大家在課後去發現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遺產,我們應該怎樣去保護和研究它們?

    3、小作文:假如我是化石……    假如我是恐龍……

【板書設計】

16.化石吟

1.提問 

                              揭示生命起源      科學的神奇

化石吟        2.遐思      提供研究資料     

                              描畫生命檔案      人類的偉大

                  3.回答 

                          

【教學反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