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選修一《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第3課杜甫詩五首教案:《月夜》《哀江頭》《蜀相》《又呈吳郎》(粵教版選修教案設計)

來源:才華庫 3.2W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學會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進而體會詩情的詩歌鑑賞方法。提高鑑賞能力。 

2、體會杜甫詩歌中包含的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和杜甫詩沉鬱頓挫、雄渾有力的現實主義風格。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借物抒發的不同情感,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鑑賞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鑑賞方法。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杜甫一生歷經坎坷,飽嘗生活的磨難,體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詩作中,有許多描寫月的詩句,據不完全統計,杜甫的詠月詩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語佳句,傳誦千古。在一向“沉鬱頓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老杜筆下,那是一個天地肅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個情誼淳厚、綿綿不盡的瑤池仙境,一個悲愴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靈。其中有“楓林纖月落,衣露淨琴張”的恬靜優美,也有“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的戰爭悲憤;有“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悠悠深情。  

二、作者簡介:杜甫,字子美,襄陽人,曾祖時遷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審言為初唐著名詩人。青年時代漫遊各地,33歲時遇到“賜金放還”的李白,兩人曾同遊樑宋之地。後入長安,困頓十載。安史亂起,杜甫落入叛軍之手,後脫逃奔赴肅宗行在,任左拾遺。後因事被貶,作檢校工員外郎,世人因稱其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嚴武死後,漂泊於蜀,鄂,湘一帶,窮困潦倒,病痛纏身,於770年死於赴嶽州舟中。 

    杜甫出生於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詩歌憂國憂民,真實感人,安史之亂時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詩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詩於是被稱為詩史。杜甫在詩歌創作上各體兼工,譴詞造句,精工巧妙,藝術成就極其突出後人稱為詩聖。他在盛唐詩壇上與李白雙峰並峙,合成李杜。 杜甫詩風:沉鬱頓挫。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望嶽》、《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等。 

三、學習《月夜》 

(一)、寫作背景: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杜甫便於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後的長安;因杜甫原無官職,便未受囚禁。一個月夜,詩人望月生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通過寫詩人陷於長安時對家中親人的思念,表達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之情。(主旨) 

2)首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設想妻子望月懷人的憂心。詩人本是在長安望月,但他憂心的不僅是自己困居長安、生死未卜的處境,而且是掛念遠在鄜州的妻兒。自己獨在長安,當然是“獨”看月,而妻子有兒女在身旁,為何也是“獨”看呢 ?下聯緊承而出。 

3)頷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緊承上聯,是流水對,直寫兒女之“未解”,是“不憶而憶”,翻進一層。詩人不寫自己對妻兒的牽掛,也不寫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卻寫小兒女因為太小,他們還不懂父親不在身邊的悲苦,這就更加令人可憐。“未解憶長安”有雙重含意:一是兒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長安的父親,一是兒女們不理解望月思親的母親。 

4)頸聯“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一個“溼”字,一個“寒” 字,通過想象,形象地寫出妻子望月之久,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憶愈深,特別是在如此兵荒馬亂之時,想到丈夫陷賊於長安,該是怎樣的憂心如焚! 無限的深情都從這想象描寫中流出,兩地相思,悲苦難言。

5)尾聯“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回到詩人眼前望月場景,表達詩人對戰亂局勢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當想到以上情景,特別是妻子深夜難眠,為自己的處境而憂心時,詩人不免傷心落淚。詩人希望儘早結束這種兩地思念的痛苦生活,“雙照”而淚痕才幹,那麼“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再明白不過了。“照”字應“月”字,“雙”字應“獨”字,“雙照”與“獨看”對舉成文,由虛入實,回憶過去的歡樂,感傷現在的孤獨,將團聚寄託於將來。 

(三)、藝術特點: 

1)煉字精準。一二聯中,“憐”、“憶”與“今夜”、“獨看”聯絡起來看,則意味相當深厚。明月每月可見,特寫“今夜”,又是“獨看”,可以想見有往日的“同看”和將來的“同看”。將來的“同看”由結句點明,而往日的“同看”通過這二聯和相關材料的分析可以瞭解清楚:安史亂前,杜甫曾困守長安十年,其間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共同度過的。這期間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過明月,留下的記憶應是很深刻的。當長安淪陷後,一家人逃到羌村,與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會回憶起在長安時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勝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獨看”明月又是“憶長安”,這“憶”不僅是辛酸,更是憂慮和驚恐的。那麼,往日與妻子在羌村看月而“憶長安”,儘管百感交集,但畢竟二人團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獨看”月而“憶長安”,“小兒女”們又天真幼稚,哪能為其分憂解難呢?此一“憐”字,可謂飽含深情,感人至深。 

②藝術構思巧妙。以“月”為線索,採用了暗示手法,將“獨看”和“雙照”作為全詩詩眼,虛實結合,表達主題效果顯著。 

(四)小結:這首詩雖只寫親情,但具有廣闊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抒發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渴望。詩中寫個人遭際,與親人離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寫夫婦、父子之愛已與憂君愛國、憫時傷亂之情融為一體,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亂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葉燮《原詩》所言:“杜甫之詩,隨舉其一篇,篇舉其一句,無處不可見其憂君愛國、憫時傷亂,遭顛沛而不苟,處窮約而不濫,崎嶇兵戈盜賊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詩人抒發的不僅限於自己與妻子之間的離別之情,而且包含了戰亂之中廣大人民共同的心聲。詩人在半年後所寫的《述懷》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 (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地),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由此不難看出,在詩人“獨看”的“淚痕''裡,浸透的是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詩人對四海昇平的理想。在字裡行間,時代的脈搏無時不在跳動。 

五、作業:背誦全詩,預習《哀江頭》。

第二課時

一、 新課匯入,檢查背誦。 

二、學習《哀江頭》

(一)寫作背景:此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春天。當時詩人沿長安城東南的曲江行走,感慨萬千,哀慟欲絕,寫下這首名詩。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這首詩寫詩人在安史亂中獨行昔日繁華之地曲江的感受,通過今昔對比,表達詩人憂時傷亂的哀思。(主旨) 全詩分三部分。 

1)第一部分為前四句,寫長安淪陷後曲江的荒涼景象。 

①“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唐玄宗在開元年間大加修建,宮殿樓閣連綿起伏,奇花異草四處種植,是皇室貴族和文人們的遊覽勝地。安史亂前,這裡一到春天遊人如織,車馬繁華。安史亂中遭受嚴重破壞,遊人稀少。一個明媚的春日,詩人前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個僻靜的角落,看到眼前荒涼破敗之景,不禁吞聲忍氣,暗暗哭泣。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遊人 !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聲哭,只能吞聲而哭。,重複用一個“曲”字,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心中愁腸百結、紆曲難伸的感覺。這兩句,寫出了曲江的蕭條和氣氛的恐怖,因為當時江山易手,安史叛軍已掌控長安。 

②“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詩人在曲江所見到的又是什麼樣一番景象呢?“千門”,極言宮殿之多,可以想見當時的繁華;但加一“鎖”字,便將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蕭條巧妙地構成對比。“細柳新蒲”,又是一個春天到來了,只見細柳嫋嫋,茵茵蒲芽,生機盎然。“為誰綠”三字陡然一轉,以樂景襯哀情,含有肝腸寸斷的悲痛:江山易主,舊的主人倉皇出逃,如畫江山淪入敵手。面對國破家亡的現實,詩人不禁心中大慟,對往日的回憶自然而然地轉入下段“憶昔”。 

2)第二部分為接下來八句,寫安史亂前春日曲江繁華盛景。 

①“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總寫往日繁華。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在開元二十年 (732),從大明宮到南苑,修築了複道夾城,帝室權貴可通過夾城直抵南苑。詩人想起當年御駕遊苑時,霓彩旗幟飄揚,車駕豪華奢侈,珠光寶氣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絢麗無比。

②“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這幾句具體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遊苑的情景。“同輦隨君”用班婕妤典故,與唐明皇寵愛楊貴妃形成對比。當年漢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明皇做出來了;班婕妤不屑於做的事,楊貴妃卻自鳴得意地做了。言下之意,暗諷唐明皇荒淫好色。接下來四旬寫楊貴妃的驕縱得意之態。“才人”是宮中女官,她們身著戎裝,騎著有黃金勒口的白馬,帶著精美的弓箭,翻身仰天射中比翼雙飛的鳥兒,楊貴妃為之嫣然“一笑”。“一笑”二字頗有言外之意。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開心?聯絡周幽王為博妲己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典故,這“一笑”之中又有多少諷刺之意! 

3)第三部分為後八句。寫詩人在滄桑鉅變之前的哀思,總結了全篇,且照應了開頭。 

①“明眸皓齒今何在 ?血汙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訊息。”這幾句寫對李楊二人自食惡果而釀成悲劇的感慨。“明眸皓齒”既是寫“一笑”的情態,又引出了楊貴妃那令人感慨萬千的悲劇。楊貴妃在馬嵬坡遭兵變而縊死,然而長安已是淪陷於敵手,血汙的遊魂也難以回京了。楊貴妃死後埋葬在渭水之濱的馬嵬,唐玄宗入川,走的是崎嶇難行的劍閣古道,生死別離,彼此之間音容渺茫,難通訊息。詩人以“同輦隨君侍君側”與“去住彼此無訊息”、“一笑正墜雙飛翼”與“血汙遊魂歸不得”的今昔對比,揭示了李楊二人的荒淫無度與大禍臨頭之間必然的因果關係,寫得驚心動魄,引人深思。 

②“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人生總是有感情的,詩人觸景傷懷,淚水奪眶而出;而大自然是無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開,它們不管人世多少滄海桑田,亙古如此,未有終極。這裡以無情襯有情,更見傷痛之情深。此時天已黃昏,胡騎出動,揚起了滿天灰塵,給人一種高壓恐怖氣氛。這樣,開頭寫的詩人為何要“潛行”、“吞聲哭”便有了答案。詩人憂憤交迫,心急如焚。末兩句有兩種解釋:一是詩人想回到城南住所,卻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煩意亂竟辨不清南北方向;一是詩人明知住所在城南,卻駐足眺望城北,翹首盼望官軍的到來,因為唐肅宗此時在靈武,靈武在長安以北。詩人同時寫的《悲陳陶》一詩中有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含意相同。陸游《老學庵筆記》雲:“北人謂‘向'為‘望'。”可見“望城北”即“向城北”意。 

3、小結:全詩憂時傷亂的主題至為沉痛。詩人潛行曲江,今昔對比之中,寄託了深深的哀思。 

(三)藝術特色:

1、全詩結構緊緊圍繞主題而展開。由眼前翻到從前,又從回憶轉回現實。紆曲有致,跌宕起伏,富有層次感。先是寫哀,觸景傷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寫極度之樂,回憶李楊二人荒淫無度的豪奢生活;爾後又寫樂極生悲,寫出時代變幻的深哀巨痛。 

2、對比手法的運用。詩中樂與哀因果轉換,對比效果強烈,在今昔對比中,蘊含了詩人無盡的哀愁。這裡既有詩人憂國憂民的真誠,也有對蒙難君王的傷悼。哀其不幸蒙塵,諷其荒淫誤國。這是李唐王朝衰敗的悲歌,也是詩人為國破家亡而泣,可謂句句傷心,字字血淚。 

三、學習《蜀相》。

(一)寫作背景簡介: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仍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杜甫經歷了一系列仕途打擊,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落空。詩人流落蜀地,寄人籬下,困厄窮途,家事、國事均憂心忡忡,苦悶彷徨。這段時間,他創作了一系列讚揚諸葛亮的詩篇,《蜀相》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通過詩人對丞相祠堂的尋訪,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詩人深沉而複雜的感慨。(主旨) 

2)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設為問答,以尋訪丞相祠為由,點出諸葛亮廟在成都城外,為高大繁茂的柏樹所遮掩。丞相祠堂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約二里處。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裡主持國政二十餘年,創下了令後人景仰的勳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後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何處尋”,口氣急切,表現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追慕;錦官城,即成都,成都在漢代織錦業發達,朝廷曾在此設錦官專管,故有“錦官城”之稱。“柏森森”,以蒼松翠柏之茂密暗含人們對諸葛亮的景仰,透出一種肅穆、安謐的氣氛;杜甫在夔(kuí)州時寫有《古柏行》一詩,其中有句“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可為“柏森森”三字作一較好註腳。“森森”,是形容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據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3)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進一步寫丞相祠堂幽靜的環境,表現了詩人追懷諸葛亮的寂寞之心。這裡有把臺階都映得發綠的碧草,有藏在深樹枝葉後鳴囀的黃鸝。“自春色”,寫出春草茂盛之態,“空好音”,寫遊人稀少,鳥兒鳴聲婉轉,但並不引起遊人的注意。丞相廟宇如此幽靜、寂寞,先賢的功績漸漸被人遺忘;詩人一腔憂國憂民的熱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為同調,這是多麼寂寞的懷古之心啊 !其中亦可見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對世無賢才的深深失望之情。此聯還命有碧草與黃鸝並不理解人事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這一層意思。特別是詩句中的“空”和“自”兩個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聯的含義更加豐富。對於這兩句,杜詩的評註者們有的認為是寫景,有的認為是“真正抒情,而非實在寫景”,確切地說,這兩句應看成“景語含情,情語寓景”。這樣的例子在杜詩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杜甫在夔州時所寫的《武侯廟》一詩,開篇兩句:“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寫出了廟外景色的荒蕪,寄託著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淒涼的哀婉,就是生動的一例。 

4)頸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以凝練的筆墨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和才德。這裡突出諸葛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一是三顧茅廬,定天下鼎足三分之大計;二是輔助劉備開創蜀漢政權;三是輔佐後主劉禪鞏固帝業。詩人最為羨慕的是諸葛亮能與劉備的君臣際會,共創大業,一生才學得以施展。“天下計”,天下大計。指《隆中對》中所言:“東連孫權,北抗曹操,西取劉璋”。“老臣心”意指諸葛亮功成不居、忠心謀國之心。《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病篤,謂亮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日:‘臣敢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初,亮自表後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此聯既是對諸葛亮高尚人格的讚美,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時、抱負難施的隱衷。 

5)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抒寫自己對諸葛亮一生遭際的沉痛感慨。諸葛亮一生對蜀漢政權耿耿忠心,最後於後主建興十二年 (234)病逝軍中。這年春天,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與魏司馬懿軍在陝西渭南對壘,相持百餘日,終因操勞過度,八月於五丈原離世,年五十四歲。“出師未捷身先死”指的就是這段史實。諸葛亮雖未能伐魏功成,卻踐行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質光照千古,千百年來後人無不為此感動流淚。“英雄”,應是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而赴湯蹈火之人,其中尤其如杜甫這樣許身稷契、志在匡國之人。此句隱含著詩人感時傷亂之意。 

3.小結:本詩題目為蜀相,卻直寫諸葛亮,景中含情。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其間寄寓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和政治理想,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詩人對憂念蒼生、濟世扶危的諸葛亮極其崇敬景仰,希望在當時安史之亂中也能有諸葛亮這樣雄才大略而又忠心為國之人出現;詩人對自己不能拯時濟世而潦倒一生深感遺憾。

(三)藝術特色:

1.結構嚴謹,起承轉合,天衣無縫。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寫專程尋訪丞相祠堂,這是“起”;第三、四兩句,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第五、六句,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第七、八句,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統體渾成,富有藝術感染力。 

2.對比手法的運用。詩中樂與哀因果轉換,對比效果強烈,在今昔對比中,蘊含了詩人無盡的哀愁。這裡既有詩人憂國憂民的真誠,也有對蒙難君王的傷悼。哀其不幸蒙塵,諷其荒淫誤國。這是李唐王朝衰敗的悲歌,也是詩人為國破家亡而泣,可謂句句傷心,字字血淚。

四、作業:背誦《蜀相》,預習下兩首詩。

第三課時

一、 新課匯入,檢查背誦。

二、《又呈吳郎》 

(一)寫作背景:看課文註釋①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中,詩人通過勸告吳郎讓老婦人打棗這樣一件小事,表達了嗜案嫖飫扇美細救舜蛟嬲庋一件小事,表達了詩人對戰亂中的人民真切的關心和深摯的同情。(主旨?nbsp;

2)首聯“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開門見山,直敘其事。“撲棗”即“打棗”,“打”字顯猛烈,而用“撲”字,有“打”得短促、量少之意;“任”,放任不管。原因正在於“無食無兒一婦人”。這句詩充滿同情意味,口氣自然,似乎直接面對吳郎說話。 

3)頷聯“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緊接上聯,進一步說明“撲棗”的原因。“困窮”正在於上句所言。意謂如果不是窮得萬般無奈,她又哪裡會去打別人家的棗子呢 ?正由於她撲棗時心懷恐懼,所以我們不僅不應干涉,反而更應顯得和善些,讓她安心打棗才對。以上四句是詩人自敘以前之事,用以啟發吳郎。 

4)頸聯“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任真”直接說到吳郎的行為。前句主語是寡婦,“防”,提防,心存戒備。“遠客”指吳郎。“多事”,多心,多慮。後句主語是吳郎。此聯意謂,那寡婦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未免多心,但你一搬進草堂就插籬笆,卻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 ! 言外之意在於: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點不近人情。她本來打棗時就提心吊膽,你不表現親善一些,反而一來就插起籬笆了 !此兩句措辭委婉含蓄,如果話說得太生硬、直接,可能會引起吳郎的反感。 

5)尾聯“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是全詩勸說強有力的理由,蘊含著詩人憂國憂民的深厚情懷。前句是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了這位寡婦、同時也是廣大人民窮困的社會根源在於官府的剝削,即“徵求”。這也為寡婦的行為作了進一步的開脫。後句說得更遠更深,詩人想到持續了十餘年的安史之亂,不禁涕淚橫流。而這也正是廣大人民窮困的又一深刻時代根源。以此來點醒、開導吳郎,讓他看得遠一些,多一些同情心。 

3.小結:此詩富有強烈的人民性,是詩人憂國憂民精神的具體例證。詩人由二件普通的打棗小事,聯想到廣大人民尚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現實,併為此涕淚橫流。同時也是向吳郎、向廣大尚處於戰亂中的人們說明了一個道理:在此艱難歲月之中,人們更應該互敬互愛、同甘共苦,共渡難關。 

(三)藝術特色:

1、以詩代書信,詞語明白如話卻又委婉含蓄。詩人用了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承接關聯,如“不為”、“只緣”、“已”、“正”、“即”、“便”、“雖”、“卻''等,這樣既有律詩的格律韻味,又具散文的靈活性,讀起來抑揚頓挫,令人回昧不已。 

2、運用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作轉接。如“不為”、“只緣”、“已訴”、“正思”,以及“即”、“便”、“雖”、“卻”等,因而能化呆板為活潑,既有律詩的形式美、節奏感,又有散文的靈活性,抑揚頓挫,耐人尋味。

三、學習《登岳陽樓》 

(一)寫作背景: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 (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所見之景,表達了自己衰暮之年仍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主旨) 

2)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即緊扣詩題,點明登臨之意,只是感情複雜,不知是喜是悲。洞庭湖水方圓五百餘里,蔚為壯觀。詩人以“昔聞”入手,寫出自己早已對之嚮往之情,只是如今在衰殘之年方得以登臨。杜甫一生懷才不遇,路途坎坷,但從未放棄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只是此時已值衰年,萬事成空,所有的願望即將化為泡影,在今昔對比之中,抑鬱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流露無遺。 

2)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登臨所見。廣闊無垠的洞庭湖,浩浩蕩蕩,好像把東方的吳地和南方的楚地一分為二,連日月星辰都漂浮於湖水之中。此句寫出了洞庭湖恢弘的氣象和詩人博大的胸襟。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轉而寫自己之悽苦情狀。這十字可謂字字辛酸:親朋絕少而音訊難通;年老體衰而又病魔纏身;生活艱難,唯有一葉小舟順流漂泊,困頓潦倒之狀令人悽然。 

4)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泅流”緊承上聯,顯出詩人博大的胸襟。詩人憑欄遙望北方,想到那長年不息的戰火和塗炭的生靈,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這正表現了其寬廣的胸懷,憂國憂民的崇高精神。 

3.小結: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感人至深。 

(三)藝術特色:氣勢恢弘的景物描寫,“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境界之大,寫洞庭詩句無出其右

四、作業:背誦《登岳陽樓》,預習下一課。

 

陳小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