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級科學上冊《科學探究》教案

來源:才華庫 6.05K

教學重點

浙教版七年級科學上冊《科學探究》教案

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提出問題、建立假設在科學探究中的意義

教學方法

引導—探索法

教學準備

檯燈、插座、燈絲燒斷的燈泡、燈泡、螺絲刀、磁鐵、多個黑盒(內建鐵球、木塊、蘋果或香蕉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問1:看到什麼現象?

2:導致檯燈不亮的原因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許多問題引起我們的思考

如:①電飯鍋沒有火苗,為什麼可以煮熟食物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裡,是不是靠吃土生存?

對於這些問題,你想過、但有沒有研究過?你想知道該如何去研究嗎?

桌上有三盞檯燈,請同學上前操作檯燈的使用

學生操作:一盞燈亮,有兩盞燈不亮

引入課題:科學探究

二、探究活動1:檯燈不亮的原因

導致檯燈不亮的原因有哪些,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答可能有幾種假設:

可能停電了

可能開關壞了

可能插銷未插好

可能燈泡壞了

……

設計方案、驗證假設

學生通過思考上臺操作排除故障

得出結論

由於燈絲斷了、接觸不良導致檯燈不亮。

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身邊發生的現象,瞭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三、探究活動2:人的`腳印與人有什麼關係?

學生思考並回答人的腳印長短與人的高矮、胖瘦、男女、大人、小孩等都存在關係。

[討論]主要探究腳印的長度與人的身高有什麼關係

問(1):誰知道自己的的身高,再用刻度尺測量一下自己的腳印

找兩個同學用刻度尺測自己的腳印(鞋長度)

問(2):從這兩個學生的個案能不能得出結論?

分小組討論、回答

[強調]:還應測量不同人群(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重)的身高和腳印的長度,進行統計、得出結論。

問(3):怎樣記錄測量資料?提出的方法有何優點?

(表格法和圖象法)

記錄有何優點?(便於資料處理、分析,得出結論)

如何再次檢驗結論是否正確?(同學間討論交流)

學生對腳印的瞭解,更多的是來自書本和影視知識,屬於間接經驗。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利用探究活動1總結的方法,感受腳印探究的意義,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四、探究活動3:黑盒探究實驗

簡述:在臺燈的探究中,我們可以直接觀察檯燈各部分的結構

在我們研究的腳印實驗中,我們可直接測量腳印的長度。但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和測量的。

如:我們生病發燒時,不能直接觀察到病變的器官,就像手裡拿的黑盒子。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裡面的東西,對這樣的問題應如何探究呢?

最簡單的方法是開啟來看看,但很多東西是不能開啟的。現在要運用我們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識來探究盒子裡裝的物體有多大?什麼形狀?估計是什麼材料做的?……並將操作記錄在表中,最後闡述自己探究的過程。

[實驗]:探究盒子裡裝的東西。

分組實驗進行黑盒探究

學生上臺交流,闡述探究過程,檢驗推測結果

根據推測結果,思考如何使設計方案更完備。

思考:黑盒是否一定是黑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些問題是黑盒問題?

此活動的目的是創設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利用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給學生更大的展示空間,並通過相互協作和交流發揮所有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評析:同學們的探究過程是在不斷建立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而最後得出的結論只能說明“可能是”什麼,只有開啟才能證明。

舉例:科學家對科學探究的過程

結束語:這節課我們通過“檯燈不亮”瞭解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通過“腳印的研究”熟悉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又通過“黑盒”問題參與了探究的實驗,我希望同學們把今天學習的科學探究方法應用到今後的學習中,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

板書設計

一、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二、一起探究

三、黑盒探究實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