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憫農》優秀教案(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1.96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憫農》優秀教案(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憫農》優秀教案(精選5篇)

古詩《憫農》優秀教案1

【活動目標】

1、在初步瞭解詩意的基礎上學習有表情地朗誦古詩。

2、嘗試用配樂誦讀、歌唱等方式學習古詩,激發吟唱古詩的樂趣。

3、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師:小朋友,你們今天早飯都吃些啥呀?

師:那你們知道你們早上吃的饅頭、粥都是用什麼做出來的呢?(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繼續提問,直至幼兒答不出)

師:告訴你們吧,它們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瞧!農民伯伯來了。

2、(出示農民鋤地的圖片):農民伯伯在幹什麼呀?

3、師:古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叫李紳,他看到農民伯伯這麼辛苦的勞動就寫下了一首古詩,名字叫《憫農》,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二、學習古詩,初步理解詩意。

1、(出示視訊)完整欣賞古詩一遍。

2、師:這首古詩名字叫什麼?(出示ppt1)

3、師:那這首古詩講的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逐句講解並學念古詩。

(出示Ppt2):圖上有誰?他在幹什麼?小朋友看,掛在天空中紅紅的是什麼呀?那

你們知道什麼時候的太陽最紅最熱?

老師小結:中午的太陽火辣辣的照著大地,農民伯伯還在田裡鋤草鬆土。

齊念第一句詩句,並學做農民伯伯除草的動作。

(出示Ppt3):你們看農民伯伯的臉上都流出了什麼?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裡?

老師小結:太陽火辣辣的照著,一會兒工夫農民伯伯的臉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裡,農民伯伯辛苦不辛苦?

齊念第二句詩句,並學做農民伯伯擦汗的動作。

(出示Ppt4):這是什麼?誰知道我們每天吃的飯是從哪裡來的?

齊念第三、四句詩句,並學每天吃飯的動作和牢記在心的動作。

4、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誦兩遍)

5、師:小朋友念得真不錯,如果配上音樂來念一念會怎麼樣呢。(配樂朗誦兩遍)

6、師: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個個小詩人了。下面我們再把剛才的動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動作配樂朗誦兩遍)

7、師:剛才我發現有幾個小朋友朗誦非常好,我們請他們上來表演,(個別幼兒表演)

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歡我》的曲調學習用歌唱古詩,萌發喜歡古詩的情感。

1、師:老師還把這首好聽的古詩編成了一首好聽的歌曲,一起來聽聽。(老師示範唱)

2、幼兒學習歌唱《憫農》。

四、教育幼兒要從小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師:小朋友,我們學了這首古詩後,知道每天吃的飯是從哪裡來的?農民伯伯這麼辛苦的勞動,那我們小朋友吃飯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出示圖片):小朋友看,這兩個小朋友在幹什麼?你喜歡哪個小朋友?為什麼?

五、結束。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去把今天學的這首古詩念給後面的客人老師聽聽。

古詩《憫農》優秀教案2

目標:

1、通過欣賞古代優美的詩歌,培養幼兒對詩歌的理解轉變為繪畫造型的能力。

2、啟發幼兒對自然景色的喜愛,並且引導幼兒要愛惜糧食,尊重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

內容:聯想創作畫,畫唐詩《憫農》

準備:各種材料的紙張(生宣紙、水粉紙等)、筆(水彩筆、水粉筆、毛筆等)、以及各種輔助材料。

過程:

一、和幼兒一起探討:我們吃的糧食是怎樣來的?是誰辛勤耕種出來的?

(農民伯伯辛勤的耕種出來的……)

二、啟發幼兒說出《憫農》這手勢格,並且和幼兒一起進行朗誦,向幼兒介紹這首詩歌的背景,作者及大意。病情幼兒說一說每句詩中都說了些什麼?

三、向幼兒介紹怎樣用油畫棒與國畫色結合繪製出一幅畫,(先用油畫棒圖小面積,再用水調稀點顏料渲染背景)。

四、 幼兒進行繪畫,教師進行巡迴指導。

1、啟發幼兒大膽畫出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和與《憫農》相關的內容,如:愛惜糧食等……

五、講評幼兒作品,鼓勵用色大膽,內容豐富的幼兒。

六、結束

古詩《憫農》優秀教案3

〔解題〕

《憫農》是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歷任縣丞、國子博士、常州知州、祕書少監等職。楊萬里在南宋詩壇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合稱“中興四大家”,在文學史上引人注目。楊萬里一生寫詩逾兩萬首,現存四千餘首。

本詩詩題中的“憫農”,“憫”是可憐的意思,“憫農”即可憐農民。本詩是楊萬里寫的反映農民生活的詩。詩人描述了農民的不幸遭遇:由於天氣不好,農作物沒有好收成,只能準備忍飢挨餓過殘冬了。全詩滲透出詩人對農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結構分析〕

全詩共4句,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描述田地裡農作物長勢不好的情景。農作物長勢不好的原因是氣候不好,風不調,雨不順,又過早下了霜。

第二層(第3、4句),寫在歉收之年,農民只能忍飢挨餓了。先寫因歉收必定受飢寒,再寫今年是閏年,又多了一個月,受飢寒的時間也更長了。

〔語意理解〕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花白色或綠色。子實叫稻穀,碾去殼後叫大米。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無論水稻還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難以生長的。如果夏天時節,雨水不足,稻便難以成熟。“不多黃”,稻穗黃的不多,說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穀也不會多。“蕎麥”,子實磨成粉供食用。蕎麥也是一種農作物。“空花”,不結果實的花。“早著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這兩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卻無雨,田裡的稻子黃的很少,豐收希望不大了。而蕎麥只是開了不結果實的空花,並且已經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沒有什麼希望的。這兩句詩,勾畫出遭災圖景,為後兩句表現農民的疾苦與憂愁打下基礎。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裡閏添長。”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經料到。“歲”,即“年”。“殘歲”,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時間。“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詩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閏”,指閏年,農曆有閏月的一年叫閏年。每3年一閏,5年兩閏,19年7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稱閏某月。有閏月這一年為13個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詩指農曆的'閏年。“添長”,增加了一個月,這一年變得更長。這兩句的意思是:農民已經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飢挨餓去度過殘冬了,然而,更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閏年,更無法忍受延長了的艱難歲月。

〔寫作特點〕

1.展現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

楊萬里是一個剛正廉潔和愛國的儒者。他自詡“誰言月餐雲客,中有憂時致主心”。因此,他的詩雖多從自然景物吸收題材,但他也寫下不少表現憂國憂民情感的詩,本詩與他的《插秧歌》《竹枝詞》等都對農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詩先寫年成不濟,穀物歉收,繼而用農民的語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飢挨餓。詩人為強化“憫農”之情,又設定這一年是“閏年”,天數長,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裡閏添長”,字裡行間滲透出詩人的憂民之情。

2.於平淡中見新奇。

詩中沒有寫重大事件,也無慷慨的憤世嫉俗的語句,只寫一個極為平凡的農村現象:雨水不調,莊稼歉收,農民生活會更苦。寫莊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寫稻子不黃,蕎麥空花。但細一讀,就能體會到詩人愁苦的情緒及對統治者不關心農民的憤懣不平,使人彷彿看到詩人正望著歉收的莊稼嘆息。

3.活潑自然的語言。

楊萬里繼承了民歌的樸實之風,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語言傳統,寫詩時力求語言淺近,並大量吸收俚語謠諺入詩。給當時詩壇注入了新鮮的空氣。本詩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澀外,其他都平白如話。

古詩《憫農》優秀教案4

【教學設想】

能用自己的話說清楚古詩的意思。會背誦課文。體會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初步養成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習慣。

【教學過程】

1.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我們吃的米飯哪裡來的?

看課文插圖。你們看,我們吃的米飯就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勞動出來的。(出示課題《鋤禾》)

2.教學“鋤禾”。禾:禾苗,各種作物的幼苗。(插圖上畫的是玉米苗。)

鋤:翹舌音。不要讀成“cú”,左中右結構,鋤頭的鋤,課文中指的是動作。

誰能說說“鋤禾”的意思?(課文中指農民除草、鬆土)。

農民為什麼要為禾苗除草、鬆土呢?請小朋友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結合觀察插圖,想想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什麼,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講讀詩句,學習字詞,理解內容。

(1)看圖。農民伯伯是在什麼時候鋤禾的?你從哪裡看出來?

讀一讀“鋤禾日當午”。理解“日當午”的意思:太陽當頭照,正是中午的時間。

看看圖,自由說說,想想“鋤禾日當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當頭照。農民伯伯卻在地裡給禾苗除草、鬆土。)

(2)仔細看圖,你從哪裡看出農民伯伯很辛苦?(他熱的滿臉通紅,口乾舌燥,汗水不斷的從臉上一滴一滴的淌下來,滴到禾苗地下的泥土裡。)

讀一讀“汗滴禾下土”,講講“汗滴禾下土”的意思。(農民伯伯熱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斷地滴到土裡)

(3)農民種糧這麼辛苦,你想到了什麼?(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想法。)

讀一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有誰知道這碗裡的飯是從哪裡來的?

讀一讀“粒粒皆辛苦”教學“粒”“皆”“辛苦”

誰能說說“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

(4)朗讀課文。

(5)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用生字卡片鞏固、複習字詞。

5.用自己的話講講整首古詩的意思。

(1)同桌一個讀詩,一個釋詩。在交換。

(2)指名講講整首詩的意思。(說清楚,說通順。)

6.指導朗讀。

7.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什麼?

(農民種糧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8.平時你是怎麼愛惜糧食的?(正面教育學生,表揚學生中愛惜糧食的好人好事。)

9.背誦課文。(形式多樣)

10.總結談話。

這首詩講了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古詩《憫農》優秀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理解古詩意思。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進一步鞏固給熟字加偏旁的識字方法。

4、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理解古詩意思。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學生自學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藉助漢語拼音讀古詩。

(2)藉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粒、顆、閒、夫、餓、死”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糾正。

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死: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撇。

餓:熟字“我”加上“飠”就是餓。

顆: 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換上頁字旁,就“一顆星”的‘顆’。

3、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憫農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傑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穀子,小米。這裡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閒:無事可做;空閒。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裡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內”指全國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穀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閒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閒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7、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8、請學生在全班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四、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然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2、與小組成員一起練習朗讀,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朗讀競賽,然後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五、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粒:左窄右寬,“立”字略短。

顆:左右﹑寬窄﹑高低﹑長短一樣,“果”字的最後一筆是點。

2、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 ) 拉( ) 一顆( )

夫( ) 粒( ) 一棵( )

3、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六、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七、佈置作業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背誦古詩,讓家長評分,記錄在書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