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粵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74W

 一、匯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有關屈原投江的flash: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剛剛我們在畫面當中看到的就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於公元前278年農曆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後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於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位偉大詩人的代表作品--《離騷》

二、解題“離騷”的含義: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後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現在比較公認的說法是:

“離”,通“罹”,“遭遇”的意思;“騷”,“憂愁”的意思。“離騷”,即“遭遇憂愁”的意思。

三、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

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 、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文學成就:屈原一生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許多不朽的作品。其中,晚年創作的《離騷》是《楚辭》中的名篇,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抒情詩。以《離騷》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2、楚辭 

①詩體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形式而創作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騷”體。

②總集名。西漢劉向所輯,收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詩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辭”以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溶化神話傳說,塑造鮮明形象;以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 

四、聽課文,整體感知:

1、放錄音:

錄音完後讓學生注意字詞的積累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 3、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 

騷體詩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 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第二課時:

研讀、探究、交流:《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 ,可抒難抒之情. 

例:“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小流”,杜甫這兩句詩借用對柳絮與桃花的描寫,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痛苦和愁悶. 

1、請找出相關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恐美人之遲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懷王“固眾芳人之所在”一句中“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對君王的忠誠,對古代君王舉用群賢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潔情操,希望君王能夠拋棄穢政,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像古代賢明君主那樣,以社稷為重,舉用群賢,瞭解自己的憂國憂民的良苦用心

2、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麼手法?請舉例說明。 

對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舉用群賢“遵道而得路”與昏庸君王狂亂不羈“路幽昧以險隘”形成對比,以此告誡楚王要任人唯賢:“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形成對此,表達自己九死不悔,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離騷》一詩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徵。

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主張舉賢授能。

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

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範,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4、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麼感受? 

①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迴盪頓挫,婉轉動人。 

5、談談你對《離騷》藝術特色的理解 。

①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盡情地發揮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而其偉大的人格,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們展示了詩人的堅貞不屈的精神。 

②比興手法的運用。依詩取興,引類比喻”《詩經》中的比興傳統在《離騷》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以比喻最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懷王,用“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把比興與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徵意義。 

③對偶句式的運用。如詩中的“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並茂。屈原對南方民歌的吸取和發展,在詩中大量錘鍊的對偶句,是對詩歌語言發展的重大貢獻,對後來的詩賦詞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語言運用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6、學習這篇文章,你有哪些啟發?

①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為崇高遠大的理想而奮鬥,決不能動搖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但為了追求真理,應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③在汙濁的環境中,應保持自己的高潔品質。要熱愛祖國。 

作業:

1、屈原的偉大人格和愛國精神為後人所傳頌。課後蒐集有關屈原的對聯、詩歌或評論,寫一篇評價屈原的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