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必修教學案例)

來源:才華庫 8.59K

 一、匯入

1、導語:世人常常感嘆機遇不至,自己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卻難遇上一個欣賞自己的伯樂!於是,古之文人常抒發出不平之鳴,從屈原的《離騷》到李商隱“不問蒼生問鬼神”,直到韓俞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於是,歷史上演了一幕幕時常相似的畫片:千里馬“駢死於槽櫪之間”,不能不令後人為之扼腕長嘆! 

    在唐風的天空裡,值得後人稱讚的還不只是韓愈的“伯樂”“千里馬”給人帶來的震撼,更在於他這種“以文為詩”,詩文結合的寫作特點,在他的倡導下,極力反對六朝以來的駢體文風,而代以先秦兩漢散文的特色,為中國文學發展帶來了震撼千年的影響,於是,一代大儒就在“古文運動”中誕生了;於是,在唐風宋韻中,又站立起了八個頂天立地的散文大豪!而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馬說。

2、文體知識:a,關於韓愈字、作品。B,關於說,馬說,什麼意思?是馬要說話嗎?(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學過的還有《愛蓮說》,以後還會學《師說》、《捕蛇者說》

二、朗讀:1、範讀。2、又到了單獨吹竽的機會了,誰願意吹奏一段。3、其他同學點評他吹的怎樣?優欠、有無問題。(調吹的準不,輕重緩急、情吹出來了嗎?)

三、疏通文意:

1、下面請同學這樣啊:對照註釋及資料,口頭翻譯,可以同學間交流,也可以和老師交流。2、(--分鐘後):請同學們提出質疑不解處、困難處。例:策之、食之、鳴之(鳴叫它,對嗎)

3、老師也提幾個小問題來考考你:答案均板書在北側(1)找出文中字形相同但意義不同的詞語,可以兩個人一塊兒找,比如“食”。明確:食(食不飽,力不足,吃;一食,吃一頓;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能(雖有千里之能,本領才能;不能通其意,能夠)策(執策而臨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2)找出有幾個通假字:食通飼,見通現,邪通耶,祗通只,材通才。(3)說說這三個之字的用法:策之、食之、鳴之(鳴叫它,對嗎)(4)說說兩個其字的用法:其真無馬也?其真不知馬也。(其1表反問語氣,其2表感嘆語氣。幾位同學試讀。建議“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句號該為感嘆號,哪一個好?給編輯部去一封信)

4、請一位同學通譯全文。

四、文中哪一句話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

1、明確:其真不知馬也。因為缺少了伯樂 的眼光,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 “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將會--怎樣?被埋沒。

五、找出被埋沒的遭遇表現?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六、不認識千里馬的人對千里馬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明確:曰,天下無馬!……更荒唐可悲的是,還拿著鞭子站在千里良駒面前說,天下無馬。作者發出了增樣的感慨呢?嗚呼……

七、作者僅僅是在寫千里馬的故事嗎?

強調:人的故事:《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板書:

千里馬-         比喻      -有才能的人

伯  樂-         比喻      -識得人才的人

    食馬者-         比喻      -埋沒、扼殺人才的人

託“其真不知馬也!”的故事-託物言志(或)-言“埋沒人才”的道理 

總結: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和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揭露和控訴。

八、拓展延伸

那麼,假如你將來也遭遇到懷才的情況,那麼你會認同以下哪一種情況呢?也可以談談這幾種情況以外的認識。

1、 毛遂自薦,錐在囊中,脫穎而出

2、 蘇秦,懸樑刺股,發奮再學

3、 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4、 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

5、 諸葛亮,三顧茅廬方出山

6、 姜子牙,垂釣等待,80歲遇文王

九、作業:背誦課文

結語: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生不逢時、知遇之難, 今天,我們有幸生長於新時代,不愁沒有伯樂,只怕沒有真才。我希望你們就是一匹匹真正的未來的千里馬。能做到嗎?(能!大聲點,能!再來一遍,能!)

 

柳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