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57W

 教學目標:

燭之武退秦師(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基本能力目標: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內容。

3、思想教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標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能夠複述課文,背誦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3、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教學難點:

燭之武的說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定為教學難點。

一、集腋成裘:

絕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1、詩歌第一、二兩句中是怎樣將景物進行襯托的?

2、結合詩人的境遇,說一說作者極力狀寫燦爛美景的目的。

3、從這首詩的景與情的關係來看,詩人用的是正襯還是反襯?

參考答案:

1、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亮麗。

2、極力狀寫燦爛美景的目的在於以樂景寫哀情,抒發羈旅漂泊異鄉的感慨,對照出詩人的殷切歸心。

3、反襯

詩歌賞析:

此詩為杜甫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裡的風景畫,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佈的朵朵鮮花紅豔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多麼綺靡,多麼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二、教學設計

(一)從複習《曹劌論戰》引入,進一步認識《左傳》。可讓學生回憶。國中的有關知識,然後回答,教師補充。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解說《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

《左傳》大約成書於戰國初,與《國語》成書時間差不多,二書在思想傾向上與基本一致,《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

《左傳》中記了眾多的歷史人物,不論其地位貴賤,職務高低,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士、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良醫、商賈、娼優,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客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蹟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雲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範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然後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三)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慾望,於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層次: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係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紮--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

參照“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讀過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筆的巧妙、行文的縝密。

第二段:臨危受命。本段以簡約之筆,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瞭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

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第三段:說退秦師。

“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餘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三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挑撥秦、晉關係,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後,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係。然後又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晉退兵。

面對風雲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以上對文章層次和大意的瞭解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不必字字落實,只求瞭解大意。

1、本文主要人物是誰?

2、本文主要事件是什麼?

3、主要人物在什麼情況下出場? 

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4、燭之武為什麼能臨危授命?

鄭伯態度誠懇,勇於自責,曉之以理。燭之武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5、燭之武為什麼能說退秦兵?

燭之武善於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6、晉軍為什麼不願向秦軍進攻?

晉文公並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7、燭之武怎樣一步一步說服秦穆公?

(五)在熟讀背誦、瞭解大意的基礎上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知識。可由讓學生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先分類然後讓學生回答。分類如下:

1、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  :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複。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准許。          (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鑑》:“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2、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錶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裡)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3、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4、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5、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6、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於晉               介詞結構後置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介詞結構後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以上知識點可讓學生利用工具書討論總結。

(六)體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性。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寫。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三、鞏固訓練:

1、分別比較下列每組句子加線的字的性質用法是否相同,判斷正確

的一項是()

①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③既東封鄭

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2、對下列句子的“之”字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是()

⑴公從之   ⑵臣之壯也  ⑶是寡人之過也  ⑷許之

⑸鄰之厚,君之薄也    ⑹行李之往來    ⑺君之所知也

⑻夫晉何厭之有     ⑼將焉取之      ⑽惟君圖之

⑾使杞,逢孫、楊孫戍之

A、⑴⑷⑼⑽⑾/⑵⑸⑹⑺/⑶/⑻

B、⑴⑷⑼⑽⑾/⑵⑸⑹⑻/⑶⑺

C、⑴⑷⑼⑽⑾/⑵⑻/⑶⑺/⑹

D、⑴⑷⑼⑽⑾/⑵⑸⑹⑺/⑶⑻

3、對下列句子中加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寡人之過也    是:判斷詞。

B、既東封鄭        封:疆界。這裡用作動詞,“以……為疆界”。

C、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D、越國以鄙遠      鄙:邊疆、邊邑。這裡用作動詞:“當作邊

疆”。

4、與“何罪之有”句式同類的一項是()

A、令以責之里正            B、此吾所以為治平之民慮之

C、古之人不餘欺也          D、求人可使報秦者

5、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越國以鄙遠                鄙遠:鄙視邊遠地區

B、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陪伴

C、共其乏困                  共:供應

D、若不闕秦                  闕:缺少

6、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線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無能為也已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鄭即知亡矣                 焉用亡鄭以陪鄰

A、“已”和“矣”相同,兩個“焉”不同。

B、“已”和“矣”相同,兩個“焉”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兩個“焉”相同。

D、“已”和“矣”不同,兩個“焉”也不同。

7、“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往來”一句中加線的詞在文中的意

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請客的主人    行裝         B、宴請的客人     行裝

C、宴請的客人    使者         D、請客的主人     使者

8、下列句子中加線的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九月甲午”“甲午”是以干支來紀日,干支紀日並不是每月

七年級即“甲子”,故換算成公曆日期很麻煩。

B、“若使燭之武見秦君”“燭之武”,姓燭名武,“之”是介於

姓名之間的助詞,又如“佚之狐”、“介之推”。

C、“是寡人之過也”“寡人”古代國君自稱的謙辭,本義是“寡

德之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仁”此指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

的道德規範的總稱。

選出12~17題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

12、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A、因為鄭伯對晉不友好,並且對楚國懷有二心而背叛了晉國。

B、因為鄭伯對晉不友好,並且對晉國懷有二心而與楚親善。

C、因為鄭伯在晉國時不禮貌,並且對晉國懷有二心而與楚親善。

D、因為鄭伯在晉國時不禮貌,並且對楚國懷有二心而背叛了晉

國。

13、①敢以煩執事       ②唯君圖之()

A、①哪敢用滅亡鄭國的辦法來勞駕您的臣下

②只有您能對付得了他

B、①哪敢用滅亡鄭國的辦法來勞駕您的臣下

②希望您好好考慮這件事

C、①那就請您勞累(一番來把鄭國滅亡)

②希望您好好考慮這件事

D、①那就請您勞累(一番來把鄭國滅亡)

②只有您能對付得了他

1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A、我未能在早前重用您,現在情勢危急卻來求您,是我的過錯。

B、我未能在早前重用您,現在情勢危急卻來求您,這是我的過

錯。

C、我不在早前使用您,現在情勢危急了卻來求您,是我的過錯。

D、我未能在早前使用您,現在情勢危急了卻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15、鄰之厚,君之薄也。()

A、鄰國國勢增強了,就顯出您的國家力量薄弱了。

B、鄰國國勢增強,就等於您的國家力量削弱了。

C、鄰國如果強盛了,就顯出您的國家力量薄弱。

D、鄰國如果強盛了,就等於您的國家力量削弱了。

16、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A、鄭國來往運送行李,秦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資糧,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B、秦國來往運送行李,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資糧,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C、鄭國的外交使節經過秦國,秦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資糧,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D、秦國的外交使節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資糧,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17、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A、如果秦國不受傷害,將從哪裡得到它所需要的東西呢?

B、(晉)如果不去損害秦國,將從哪裡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C、(秦)如果不使晉受到虧損,將從哪裡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D、如果晉國不受傷害,將從哪裡得到它所需要的東西呢?

18、對燭之武勸說秦伯退兵,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①晉國貪得無厭,時時圖謀擴張領土。

②晉國經常背信棄義,不足信賴,秦不應與之共事。

③秦楚兩國有相互勾結以排擠秦國之勢。

④秦晉滅鄭,有利於晉,不利於秦。

⑤鄭國朝秦暮楚必將亡國,只有跟隨秦國,鄭國才有出路。

⑥秦鄭交好,有利於秦,不利於晉。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19、燭之武的話中表現外交詞令中婉曲表達方式的是()

A、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C、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D、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20、燭之武勸說秦伯退師的理由,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A、秦軍欲越過晉國並看不起遠方的鄭國,這實際上是很困難的事。

B、相鄰的晉國實力雄厚了,實際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鄭國對秦也是會有好處的。

C、秦對晉侯有過恩賜,但晉侯回國後就違背承諾,並迅速築牆拒守。

D、如讓晉佔領了鄭,那麼他們還要擴張勢力,勢必危及秦的安全,這種損秦肥晉的作法,實不足取。

21、下列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秦穆公聽了燭之武的話,不僅撤了兵,而且和鄭國訂立盟約,派兵駐守鄭國都城。

B、秦退兵後,晉臣子犯請求晉文公趕快攻打鄭國,但晉文公認為不可。

C、晉文公認為,沒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國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矇蔽欺騙人家是不講仁義的。

D、晉文公還認為,喪失了人家所給與的恩賜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這也不算是武勇。

四、課外延展: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1~8題

介 推 讓 祿

晉侯賞從亡者①,介之推不言祿②;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懷無親④,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⑤?”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⑥。”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⑦;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註釋】

①晉侯:指晉文公。從亡:隨之晉文公流亡共過患難的大臣。  ②介之推:又稱介推。春秋時晉國貴族。曾隨晉文公流亡國外。祿:祿賞,封賞。    ③獻公:重耳的父親。④惠、懷:晉文公之前的兩個國君。晉獻公死,子吾、子圉(yǔ)先後繼位,稱惠公、懷公。⑤懟(duì):怨恨。⑥不食其食:前一個食是吃的意思,用作動詞,後一個“食”是糧食的意思,名詞。⑦文:花紋,裝飾。

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對下列句子中加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外內棄之            棄:厭棄

B、不亦誣乎            誣:荒廖

C、焉用文乎            文:文飾,動詞

D、以綿上為之田        田:田地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線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祿亦弗及             罪又甚焉

盍亦求之             焉用文之

A、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不同。

B、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也相同。

C、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也不同。

D、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相同。

3、其母曰:“能如是乎”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B、不食其食,身將隱。

C、介之推不言祿。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以下4~6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4、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A、地位卑下,把罪惡看成是合乎正義的事;地位高尚,把奸惡當成榜樣。

B、私下裡議論他們不義的罪惡,表面上卻又對他們的奸惡行為給以表彰。

C、臣子們把罪惡看做是正義的行為,國君卻對奸詐給以獎賞。

D、向下,認為罪惡就是正義行為,向上,認為奸惡值得獎賞。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既然他突出,就要仿效他,那怕罪行嚴重

B、尤其是要刻意地仿效,罪會更大。

C、明知是罪過,卻要去仿效,罪就嚴重了。

D、突出模仿他人的後果,是罪加一等。

6、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A、用這塊祭田標誌我的過去,而且表揚與人交好的人。

B、用這塊祭田記下我的過失,並且表彰愛惜名節的人。

C、以此記下我的過錯,來表彰心地善良的人。

D、以此記下我的過去,來表揚真正的好人。

7、對文章寫介母三次設問的目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誘導兒子追求名利。

B、考驗兒子是否堅決隱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寫介母是個深明大義教子有方的人。

8、對介推讓祿一事的分析,最確切的一項是()

A、本篇寫介推不居功自傲的態度和在榮譽地位面前的謙讓精神。

B、介母三次設問,表明她是一個關心兒子但並不願違背兒子意願的人。

C、本篇頌揚介推母子不求賞賜,不圖浮名的品行。

D、晉侯是個卑鄙小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譯文:晉文公賞賜跟從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談爵祿,爵祿也沒有輪到他。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九人,只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國的後嗣,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實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騙人嗎?盜竊別人的財物,還叫他做小偷,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讚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他的母親說:“何不也去請求爵祿?就這樣死了,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明知是錯誤而效法它,罪過更要加重了。而且我發出過怨言,不吃國君的俸祿。”他的母親說:“也要讓國君知道這件事,怎麼樣?”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上的裝飾品。身子將要隱藏,哪裡還要用盲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為了顯露自己了。”他的母親說:“能夠象你說的這樣去做嗎?我和你一塊兒隱居。”於是母子倆隱居到死。晉文公尋找他沒有找到,就以綿上作為介之推的封地,說:“以此銘記我的過失,並且表彰善良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