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班活動教案六篇

來源:才華庫 8.05K

篇一:體育《有趣的腳印》

活動目標

託班活動教案六篇

1.走不同腳印的小路,發展走、跑、跳的動作技能。

2.大膽探索不同腳印的不同走法,培養肢體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3.增強規則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體驗挑戰成功帶來的愉悅。

活動準備

1.課件-赤腳感知不同的路

2.音樂:放你的小腳丫

3.不同腳印排列的小路。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師生赤腳自由站立在用泡沫板拼成的方形場地上,複習小腳的結構,激發活動的願望。

2.隨音樂進行小腳熱身運動:

小腳走路好神氣(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

小腳跟兒抬起來,腳尖輕輕來走路——長高了;

腳尖兒累了歇一歇,翹起腳尖腳跟走——變小丑;

小腳小腳真能幹(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

二、展開

1.引導幼兒發揮想象,猜想出腳的不同部位能踩出的不同腳印。

教師:用小腳的不同部位走路,印在地上的小腳印就會不一樣,

有的是整個小腳掌,有的是前腳掌,有的只是後腳掌。

真是這樣的嗎?我們一起來驗證吧。

2.出示不同的全掌腳印小路,鼓勵幼兒大膽嘗試用多種方法走過小路。

(1)規整排列的全掌腳印小路

教師總結:這就是全腳掌走路時印在地上的小腳印,剛才小朋友們用不同的方法走過了這條

全掌腳印小路,有的大步走,有的跳著走,有的跑著走,都很平穩。

3.不同腳印(前腳掌和後腳掌的腳印)的小路。

教師總結:這條小路上的小腳印,有的是用前腳掌走路留下的,有的是用後腳掌走路留下的,

小朋友們用高人走的方法走過前腳掌腳印,用小丑走的方法走過後腳掌腳印。

4.組合腳印(全掌腳印、前腳掌腳印和後腳掌腳印)的小路。

教師總結:這條小路上有不同的小腳印,小朋友們看著小腳印的模樣變換不同的走路方法,

一會兒走,一會兒跳,一會兒高人走,一會兒小丑走,一會兒快,一會兒慢。

5.遊戲:比一比,看誰快。

教師展示四組由四條小路組合而成的長長的路,幼兒站成四列縱隊,

通過競賽的方式鞏固走、跑、跳的動作技能。

教師小結:今天,小朋友們用不同的方法、變換不同的動作,快速走完了不同腳印的小路,

真是了不起!我們的小腳真的很能幹!

三、結束

1.在音樂的伴奏下,教師和幼兒一起做放鬆活動

一起背靠著坐下來,伸直小腿——拍一拍;

小手向後撐住地——動動小腳;

小腳尖勾一勾,腳背伸直繃一繃,碰一碰;

小腳一起向左轉一轉,向右再來轉一轉;

左擺右擺,一前一後,動一動,點點頭;

慢慢收回小腿,敲一敲,捏一捏;

摸摸小腳,撓撓腳底心兒,哈哈——小腳真可愛!

2.洗乾淨小腳,穿好鞋子,結束活動。

篇二:託班社會教案:講衛生,愛清潔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知道應及時大小便,大小便應在適當的地方

2、初步懂得要講衛生,愛清潔。

活動準備:

1、認識衛生間的有關標誌和圖片。

2、蒐集或自編事例:關於幼兒貪玩尿溼了褲子。

3、自編故事“愛清潔的小貓”。

活動過程:

1、教師用某位小朋友由於玩得高興,忘了及時去方便而尿溼褲子的事例,讓幼兒知道,需要大小便時,應及時去方便,然後再去做遊戲。

2、請幼兒說一說尿溼褲子後的感受,如:不舒服、身體難受等,使幼兒了冬天尿溼褲子還會著涼。

3、帶領幼兒認識本班的衛生室(廁所),向幼兒介紹大小便應去的地方,並告訴幼兒,只要需要,隨時可以去大小便。

4、講述自編故事“愛清潔的小貓”,讓幼兒瞭解小貓方便的時候也有固定的地方,並用土等將排洩物掩埋好,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排洩衛生的認識。

活動評價:

1、在3~4歲幼兒的遊戲中,教師應注意提醒他們大小便,幫助他們逐步養成講衛生、愛清潔的習慣。

2、教師可以安排適當的活動,教育幼兒不嘲笑尿溼褲子的小夥伴。如發現有尿溼褲子的幼兒,應及時向老師報告

3、請家長協助,為幼兒提供穿脫方便的`衣褲,以便幼兒自我照料。

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感受到社會活動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社會活動的興趣。

篇三:雞媽媽的蛋寶寶(託班綜合)

活動目標:喜歡參與集體活動,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和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ji媽媽圖片2幅;蛋寶寶若干;熟ji蛋1個,生ji蛋1個;幼兒人手一個馬甲袋;籮筐2個。

活動過程:

環節任務 操作要點

集中注意

激發情感

1、 教師出示ji媽媽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誰?這裡有幾個ji媽媽?

2、 今天兩隻ji媽媽好著急,她們的孩子蛋寶寶不見了,怎麼辦?

3、 我們幫她們找找吧!

1、 找尋ji蛋

區分ji蛋

教師分給每個幼兒一隻帶子。我們找到了要把蛋寶寶輕輕地放在袋子裡。(幼兒分頭找尋ji蛋)

2、 你們找到幾個蛋寶寶呀?你們看看蛋寶寶長得一樣嗎?猜猜粉紅色的蛋寶寶是哪隻ji媽媽的孩子?

3、 粉紅色的是這隻ji媽媽的孩子,綠的是那隻ji媽媽的孩子。趕快把蛋寶寶送回家吧!

1、 豐富認知經驗

ji媽媽很高興找回了自己的寶寶,謝謝你們。ji媽媽要送我們禮物呢!

2、(教師出示生、熟ji蛋)這是什麼?哪個能吃?為什麼?

3、 我們要多吃ji蛋,ji蛋營養好。我們到教室裡品嚐一下ji蛋的美味吧!

設計意圖:

1、根據主題《我們愛吃的食物》教師預設了這樣一個活動。通過活動擴大幼兒的認知經驗和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

2、在活動中環節中設計了區分歸類這一內容,初步融入粗淺的數學內容,做到學科的整和。

3、根據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說一說;找一找;看一看;嘗一嘗來豐富活動,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不同發展。

篇四:幼兒園託班社會教案:雞媽媽請客

活動目標:

1、引導孩子體驗與同伴遊戲的樂趣

2、讓孩子懂得要有禮貌地做客

活動準備:

課件:雞媽媽活動圖片;錄音機、磁帶;小雞、小鴨、小猴頭飾每個幼兒一個;每個幼兒兩個碗、兩個小勺。塑料墊子若干塊。找兩名教師分別扮演雞媽媽和鴨媽媽。

活動過程:

1、 幼兒坐在墊子上,小朋友,你們看,誰來了?讓幼兒看雞媽媽的活動圖片。啊,原來是雞媽媽。小朋友,你們聽,雞媽媽對我們說什麼?

2、開啟錄音機:小朋友,你們好,我是雞媽媽,現在果園裡各種水果都成熟了,今天,我想請咱小朋友到我家去做客,去品嚐各種水果,小朋友,趕快來吧!

3、啊,原來是雞媽媽想請咱們去做客,小朋友,要注意到雞媽媽家去做客一定要有禮貌。到雞媽媽家門口要先敲門,見到雞媽媽要先說“雞媽媽好”。小朋友聽到了嗎?聽開車的音樂做開車的動作,來到雞媽媽家門口。先敲門,雞媽媽開門後,引導幼兒說出“雞媽媽你好”。雞媽媽說“小朋友們好,今天我給你們準備了各種水果,現在請小朋友們品嚐各種水果吧!”此時,引導幼兒說“謝謝雞媽媽”。在小朋友吃水果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幼兒進行各種良好習慣的教育,教育幼兒吃東西時,不要講話,小朋友吃完水果後,引導幼兒與雞媽媽說“再見”。

4、此時電話響了,老師接電話。“喂,你好!你是誰呀?啊,你是鴨媽媽。好、好。我們一定去。”原來老師接到鴨媽媽的邀請,讓咱小朋友到鴨媽媽家去做客。因為鴨媽媽家開了一個點心店。她的點心店今天開業了。今天她想請咱小朋友去品嚐各種小點心。老師知道咱小朋友都想去,可是小朋友一定要注意要有禮貌呀。

5、聽音樂開著車,來到鴨媽媽家門口。先敲門,見到鴨媽媽後,引導幼兒先說出:鴨媽媽,你好。當鴨媽媽請小朋友品嚐點心時,引導幼兒說出:謝謝你,鴨媽媽。吃完點心後,引導幼兒說出“鴨媽媽,再見。”

6、小朋友,今天的天氣特別好,咱們出去做“小猴摘桃”的遊戲吧!幼兒戴上小猴的頭飾,隨音樂走出活動室。

活動反思

本節教育活動,從內容到形式,都特別適合小小班的幼兒。因為小小班的幼兒年齡較小,集中注意的時間較短。課的開始,先用動畫圖片――雞媽媽,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接下來的是錄音機裡雞媽媽的話,又吸引了幼兒。

在整個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始終沒有忘記活動目標,將禮貌做客貫穿於整個教育活動中,這樣,不僅使幼兒獲得了快樂,同時使幼兒懂得了基本的禮貌用語。

篇五:幼兒園託班社會教案:小椅子的表情

●活動由來

在日常活動中,我發現班上的孩子缺乏推小椅子,愛護小椅子的方法和意識。雖然教師也採用了隨時指導和提醒等方法,但收效不大。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希望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夠將推椅子這一常規要求曲被動服從變為主動實行,最終內化成習慣。

●活動目標

1.知道離開位子要推好小椅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2.掌握用雙手輕輕推小椅子的方法,知道要愛護小椅子。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知道推椅子的常規要求,有刷畫的經驗。

2.材料準備:椅子2把,1把外觀上比較完整,l把外觀破損,魔法紙(畫有笑臉和哭臉的白色蠟筆畫),刷子、水彩 掌握用雙手推椅子的方法,知道自身行為和椅子的“表情”相聯絡的。

●活動難點

能根據自己小椅子的表情”,自覺地調整行為。

●活動過程

1、匯入環節

(1)以擬人化的形式把“椅子客人”介紹給幼兒,引導幼兒比較並說出兩把椅子在外觀上的區別。

(2)分別將畫有笑臉和哭臉的兩張魔法紙貼在兩把小椅子上,並用施展魔法的形式,用刷子蘸上神奇的藥水(有色顏料)刷在魔法紙上,將兩種表情刷出來。

(3)提出問題。為什麼一把椅子笑了,一把椅子哭了呢?

分析 在這個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在“小椅子的外觀”和“小椅子的表情”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絡,這樣既可以提高幼兒的興趣和探知慾,支援幼兒專心傾聽,也有助於他們對後面故事情節的理解。另外,為了易於幼乳後面的操作,教師在此環節還要讓穗們直觀地看到刷表情的過程,瞭解其中的方法。

2、情景故事。

(1)情景一

外觀破損的椅子(哭臉):我的朋友離開位子時忘記把我送回家,把其他小朋友絆倒了,我很傷心。

外觀完整的椅子(笑臉):我的朋友離開位子時,就會把我推到桌子下。(教師示範)

(2)情境二。 外觀破損的椅子(哭臉):我的朋友用力推我回桌子,身上撞出很多傷,好痛啊!

外觀寬整的椅子(笑臉):我的朋友會用雙手輕輕地把我推回家(教師示範),我現在還是這麼漂亮。 分析 兩把椅子前後的對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情境的設定是為了引導幼兒在“小椅子的表情”和“小朋友的行為”之間建立聯絡。活動中,對話要簡潔明瞭。易於幼兒理解和比較。教師可以利用動作和語言,對如何正確地推椅子進行強化性的示範和講解,以鞏固幼兒正向的行為。

3、提出問題。

(1)小朋友應該怎麼做,小椅子才會笑? (2)想想自己的小椅子是哭了,還是笑了?

分析 在這個環節,教師通過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等方法,幫助幼兒歸整思路,加深理解。但因為這種邏輯性的語富表達對小小班幼兒有難度,所以教師還可以在幼兒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後,進行適時的引導和強化。

4、親自體驗。

(1)幼兒按桌到老師處領取魔法紙。

(2)教師觀察幼兒離開位子時推椅子的行為表現,發給相對應的表情畫。 (適當進行提示)

(3)幼兒刷畫,看錶情。 預想及指導策略:對刷出笑險的幼兒,教師予以肯定其行為,給予鼓勵;對刷出哭臉的幼兒,教師引導其反思自己的表現,嘗試正確的方法。

(4)提問:我們的小椅子為什在笑? 分析 教師要注意對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隨機觀察,一方面要觀察幼兒接受理解的情況;另一方面,還要根據幼兒所反映出的問題,給予再次的提示,和引導,使幼兒的常規行為意識得到進一步強化。特別是針對“推”這個動作,一定要讓幼兒在具體的操作中去體驗。

同時,幼兒在刷畫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引導,進一步幫助幼兒感知畫中的表情與自身行為的直接關係。指導幼兒調整自己的行為,肯定幼兒積極的表現,使他們對遵守推椅子的常規產生興趣,進而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結束環節。

(1)將椅子放在~起,比比誰的笑聲最大。

(2)請幼兒將椅子搬固原位,去盥洗室。

分析 此環節是為了讓幼兒感受快樂,肯定自我,並培養幼兒將所學的本領遷移運用到實際的活動申表,鞏固他們在活動中取得的新經驗。

●活動點評

在小小班進行有效的常規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對幼兒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那麼,如何搭建適宜的支架,使幼兒變被動為主動,進而去自覺地理解,接納並遵守相應的規則呢?

教師在本次活動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使幼兒在玩情景遊戲的過程中,學習理解,感受和掌握新經驗。小椅子擬人化的設計手法,加上適宜的情境支援,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教師通過賦予小椅子以感情,從情感入手,嘗試通過哭臉和笑臉兩種幼兒喜歡並能理解的形象,引導幼兒在自己的行為與小椅子的表情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絡。這樣的方法對於幼兒從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要求,變為因產生情感共鳴而去主動地愛椅子,去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等方面,都是十分有效的。

篇六:幼兒園託班生活教案:開啟嘗一嘗

活動目標:

1.樂意嘗試開啟各種容器,感受不同容器的開啟方式。

2.讓幼兒通過操作擺弄,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鵪鶉蛋、橘子、巧克力、瑞士糖、開心果等食物

2.拉鍊袋、盒子、塑料瓶等各種食物的容器。

3.每人一隻籮筐,溼巾紙。

4.小熊手偶

活動過程:

一、匯入:

幼兒和老師一起做遊戲,電話鈴響了。老師假裝接電話。

“你好,你找誰?哦,是小熊。有什麼事?……請我們小朋友帶著娃娃一起到你家去做客?哦,你等一等我來問一問?”

老師問:“小朋友,小熊請我們帶著娃娃一起到它家做客,你們願意嗎?”

“小熊,我們馬上就到你家去做客。再見。”

二、幼兒操作:

1、幼兒向小熊問好。小熊請小朋友坐。(老師套手偶)

2、幼兒圍坐在老師的周圍,老師展示托盤裡的食品。

小熊:“小朋友,謝謝你們來我家做客。今天我為你們準備了許多好吃的東西,你們認識嗎?

3、幼兒看著包裝盒自由猜,說說是什麼。

4、小熊:我把好吃的東西都藏在各種各樣的瓶子、罐子、盒子裡,你有辦法吃到他們嗎?

(引導幼兒預測有沒有辦法吃到這些東西。)

5、幼兒嘗試開啟各種瓶子、罐子、盒子(幼兒在背景音樂中愉快操作)。(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老師關注以下內容:注意幼兒的習慣養成,如吃東西以前要擦手、剝下的果殼和包裝紙等要放在指定地方。巡迴指導,幫助幼兒共同回憶自己的操作過程,即自己是如何開啟盒子、瓶子的。鼓勵幼兒嘗試開啟各種不同

的容器和包裝袋。邊操作邊說“開啟來,嘗一嘗”。)

三、結束

1、錄音機放娃娃哭聲。

小熊問:“誰在哭?”,小熊找到娃娃問:“娃娃你怎麼了?”

娃娃:“我不會開盒子”小熊:“娃娃不會怎麼辦?”引導幼兒說出:“我來幫助你。”

出示一隻盒子請願意上前的幼兒演示開啟的方法,進一步激起幼兒的探索慾望,引導幼兒回憶剛才使用過的各種手段,並逐一嘗試將它開啟(交流經驗,使其他沒有開啟這種容器的幼兒也掌握了這種經驗,使得經驗共享)。

2、師幼一起整理場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