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1.5W

 《<論語>十則》學案

《論語十則》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一、作家作品知多少

1、孔子,名   ,字      ,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         ”。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      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      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      、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課前預習內容 

(一)、注音 

盍(   )     誨(   ì)    裘(   )   敝(   )   肱(    )

少(  )者懷之     智者樂(  )山 ,仁者樂(   )水      知者樂(    ),仁者壽。

 (二)、通假字 

①可謂好學而已(    )  

②知者樂,仁者壽(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三)、詞語解釋 

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      正: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安:    信:    懷:    

③敏於事而慎於言。   敏:  

④ 回雖不敏。       敏: 

⑤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 

⑥是智也。      是:

⑦盍各言其志 。          盍:

⑧敝之而無憾。           敝: 

⑨願無伐善,無施勞。     伐:

⑩一曰克己復禮 。        一曰:

(四)翻譯下列句子

1、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3、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

三、課內閱讀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篇)

1、疏通字詞,掌握準確解釋:

侍:        盍 :         爾:          蔽:            憾:  

伐:        施:          安:          信:            懷|:

2、這一章主要記在了孔子和弟子     、      通過閒談的方式,表達各自      的事。

3、鑑賞“顏淵季路侍”中的“侍”的表現力:

4、從這段對話中,分析孔子、子路、顏回的性格特點。

四、你對本文的哪一則感受最深,談談你的理解。

五、拓展作業:

1、 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5-6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

2、 圍繞“非禮勿視,非視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展開討論。

3、 彙總歸納《論語》中有關“君子”語錄,彙總歸納成為“君子”的標準,並闡釋現代社會“君子”的標準。

六、相關補充

聖人的偉大之處   

【原文】  

仲尼祖述(1)堯舜,憲章(2)文武,上律天時,下襲(3)水土。闢如大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4),闢如四時之錯行(5),如日月之代明(6)”。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7)。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註釋】  

(1)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為或學說。(2)憲章:遵從,效法。(3)襲:與上文的“律”近義,都是符合的意思。(4)覆幬(dao):覆蓋。(5)錯行:交錯執行,流動不息。(6)代明:交替光明,迴圈變化。(7)敦化:使萬物敦厚純樸。  

【譯文】  

孔子繼承堯舜,以文王、武王為典範,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樣沒有什麼不承載,沒有什麼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執行,日用的交替光明。刀物一起生長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時並行而互不衝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樣長流不息,大的德行使萬物敦厚純樸。這就是天地的偉大之處啊!  

【讀解】  

天地的偉大之處,就是孔子的偉大之處。因為孔於與天地比肩,與日月同輝。  

這一章以孔子為典範,盛讚他的德行,為學者塑造了一個偉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為後代人永遠學習與敬仰的楷摸。  

七、大學聯考連結

(一)、本大題共6小題,,共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題。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並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請先嚐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乃語魯君為周道遊,往觀終日,怠於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嘆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後)季桓子病,輦而見魯城,喟然嘆曰:“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孔子,故不興也。”顧謂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後數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魚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終為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侯笑。”康子曰:“則誰召而可?”曰:“必召冉求。”於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將行,孔子曰:“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歸乎!歸乎!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贛知孔子思歸,送冉求,因誡曰“即用,以孔子為招”雲。

                                          選摘自《孔子世家》(有刪節)

[注]  賈:同“價”,價格

冉求:與後面的子贛同為孔子的學生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大司寇行攝相事           攝:代理

B.粥羔豚者弗飾賈             粥:通“鬻”,賣

C.季桓子乃語魯君為周道遊     周:環繞

D.送冉求,因誡曰             誡:勉勵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我之為先並矣

       終為諸侯笑

B.樂其以貴下人

以群婢故也夫

C.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

以吾獲罪於孔子

D.昔吾先君用之不終

吾黨之小子狂簡

3.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後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A.孔子為政,(魯)必霸

B.已葬,(康子)欲召仲尼

C.今又用之,(卻)不能終

D.(若)即用,以孔子為招

4.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能體現孔子堅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一組是

①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②齊人聞而懼。

③孔子遂行。

④相魯,必召仲尼。

⑤歸乎!歸乎!

⑥即用,以孔子為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為政有方,魯國上下知禮守序,齊人聞風恐懼。

B.齊人獻女樂文馬迷惑魯國君臣,終致孔子離開魯國。

C.桓子在病重將死時承認當初沒有重用孔子是個錯誤。

D.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遺訓,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

                                                                                

(2)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

                                                                               

參考答案

1.D(這裡的“誡”是“叮囑”的意思。勉勵與“以孔子為招”意思不附。)

2.A(兩個“為”字都表示被動關係。B項的兩個“以”字,前者是介詞,憑藉;後者是連詞,因為。C項的兩個“於”都是介詞,前者相當於“在”,後者相當於“對”。D項兩個“之”字,前者為代詞,相當於“他”,代孔子;後者為助詞,相當於“的”。)

3.C(這裡應該表示假設關係,補出“如果”。)

4.B(②孔子政績的威力。④季桓子臨死前的叮囑。⑥子贛對孔子的理解。)

5.C(不是“沒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終”。)

6.(4分)

(1)出行的男人和女人(或:男女行人)在路上各走一邊,掉在路上的東西沒有人撿拾。

(2)阻止不成,再送給它土地,難道算遲嗎?

參考譯文

定公十四年,(前946年)孔子五十六歲,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國職務,臉上流露出喜悅的神色。弟子說:“聽說君子大禍臨頭不恐懼,大福來到不喜形於色。”孔子說:“有這個話。但不是還說‘(人生的)樂趣在於能憑藉顯貴的地位仍謙虛地對待別人’嗎?”於是就把擾亂政治的魯國大夫少正卯殺了。孔子參與國政三個月,販賣豬、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價;男女有別,在路上各走一邊;掉在路上的東西沒有人撿拾;四方的旅客來到魯國的都邑,不必向管事的官吏求情送禮,都能給予他們接待和照顧,直到他們滿意而歸。

齊國聽到這個訊息感到害怕,有人說:“孔子主持政治,魯國一定會稱霸,一旦稱霸,我國離它最近,我們會先被吞併。何不先送給它一些土地呢?”黎鉏說:“請先試著阻止它強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給它土地,難道算遲嗎?”於是從齊國挑選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又挑選一百二十匹毛色光鮮的馬,一併送給魯君,這些女樂文馬陳列在魯國都城南面高門這個地方。季桓子建議魯君假裝外出環遊,暗中去看女樂文馬。魯國君臣整日前去觀看,對國事就懈怠了。孔子於是離開魯國。季桓子嘆息道:“先生是因為接受齊國那一隊女樂的緣故怪罪我啊!”

到了(前941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乘輦車望見魯城,長嘆一聲說:“過去這個國家差一點兒興盛起來,因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沒有興盛。”回頭對他的繼承人季康子說:“我要是死了,你必然會當魯國的相國。當了相國後,一定要召回孔子。”幾天後,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繼承了他的職位。辦完喪事,季康子想召孔子回來。公之魚說:“從前我們先君任用他沒有善始善終,最後招致諸侯恥笑,現在又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廢,這樣會再次被諸侯恥笑的。”康子說:“那麼召誰合適呢?”公之魚說:“一定召冉求。”於是派人去召冉求。冉求準備前往,孔子說:“魯國派人召回冉求,不是一般的使用他,將會重用他。”就在這一天,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家鄉的弟子志向高遠而行事疏於謀略,他們富於文采,我真不知道從何處下手教育他們。”子贛知道孔子想回魯國,送冉求時,叮囑過“你如果被重用了,設法把孔子招回去”的話。

(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仲尼之齊,見景公而不見晏子。子貢曰:“見君不見其從政者,可乎?”仲尼曰:“吾聞晏子事三君而順焉,吾疑其為人。”

晏子聞之,曰:“嬰則齊之世民也,不維其行,不識其過,不能自立也。嬰聞之,有幸見愛,無幸見惡,誹譽為類,聲響相應,見行而從之者也。嬰聞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順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順焉。今未見嬰之行,而非其順也。嬰聞之,君子獨立不慚於影,獨寢不慚於魂。孔子拔樹削跡,不自以為辱;身窮陳蔡,不自以為約;非人不得其故,是猶澤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網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貴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聞之,曰:“語有之:言發於爾,不可止於遠也;行存於身,不可掩於眾也。吾竊議晏子而不中夫人之過,吾罪幾矣!丘聞君子過人以為友,不及人以為師。今丘失言於夫子,夫子譏之,是吾師也。”因宰我而謝焉,然仲尼見之。《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術者第八》

注:宰我,孔子的弟子。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維其行                維:維護,保持

B.不自以為約              約:窮困,困窘

C.丘聞君子過人以為友      過:探望,拜訪

D.吾罪幾矣                幾:(到了)極點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有幸見愛,無幸見惡

見行而從之者也

B.見君不見其從政者

不維其行,不識其過

C.見景公而不見晏子

   始吾望儒而貴之

D.今未見嬰之行,而非其順也

   非人不得其故

3.下列各句括號中補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見君(而)不見其從政者,可乎

B.(若)不維其行,不識其過,不能自立也

C.君子過人以為友,不及人以(之)為師

D.夫子譏之,(此)是吾師也

4.下列四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評價對方的一組句子是

①仲尼之齊,見景公而不見晏子

②吾聞晏子事三君而順焉

③嬰則齊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竊議晏子而不中夫人之過

⑥因宰我而謝焉,然仲尼見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聽說晏子事三君而順,到齊國去就不肯見他,這雖不免有些主觀,卻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蕩,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則。

B.子貢當面對孔子“見君不見其從政者”的做法提出疑問,孔子也當即給予了答覆,這表現了孔子能夠平等地對待學生。

C.晏子用孔子周遊列國時“拔樹削跡”“身窮陳蔡”的窘況回擊孔子的譏諷,並因此非難儒生,顯出晏子心胸不夠寬廣。

D.聽到晏子的話,孔子深深自責,誠懇地表示歉意,並去拜會晏子,表現出他勇於責己,知過必改的胸懷,不愧大家風範。

參考答案

1.C(這裡的“過”,意思是“超過”。)

2.D(兩個“非”都是動詞,“非難”“指責”的意思。其他三項,A項兩個“見”字,前者是介詞,表示被動,後者是動詞,看見;B項兩個“其”字都是代詞,前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他的,後者活用為第一人稱,自己;C項兩個“而”字,前者表示轉折關係,後者表示順承關係。)

3.D(此句的“是”不是判斷詞,本身即為代詞。)

4.B(①見景公不見晏子,暗含孔子認為晏子為人不好;④懷疑儒生,暗含對孔子的批評;⑥孔子道歉,往見晏子的行為,暗含對晏子的尊重。②是孔子直言對晏子的不滿,③是晏子為自己“事三君而順”辯解,⑤是孔子自責時說的話。這三項都與對他人評價關係不大。)

5.C(晏子的話意在指出孔子的錯誤,沒有揭別人短處以回擊對方的意思,更不能因此就武斷的說晏子“心胸不夠寬廣”。孔子“吾疑其為人”是直陳己見,不算譏諷。晏子“望儒而疑之”,“疑”不是“非難”。)

參考譯文:

孔子到齊國去,拜見齊景公,卻不去拜見晏子。他的學生子貢問道:“拜見國君而不去見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嗎?”孔子說:“我聽說晏子服事三位國君都很順利,我懷疑他的為人(不端)。”

晏子聽說了孔子的話以後,說:“我晏嬰世世代代都是齊國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認識自己的過錯,就不能在齊國自立。我聽說,(如果)幸運就會被人喜歡,不幸運就遭人厭惡,批評和讚美這類東西,就像聲音與回聲此響彼應一樣,是要見到人的行為而隨之產生的。我聽說,用一條心服事三位國君,是(為政)順利的原因,用三條心服事一位國君,就不會順利了。如今(孔子)並沒有見到我的行為,卻指責我的順利。我聽說,君子獨自一人站立時,不會對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獨自一人睡覺,也不會對自己的魂靈感到羞愧。孔子在宋國與弟子習禮的大樹被拔掉,嚇得銷聲匿跡,自己沒有認為是恥辱;在陳蔡兩國走投無路,自己也不認為是窮困;指責別人的行為卻不知道人家這樣做的原因,這就好像住在水邊的人指責山上的人用斧頭,住在山上的人指責水邊的人用魚網一樣啊。(這樣的話)從他嘴裡說出來,是因為他不知道其中的難處。起初我看見儒生很尊重他們,現在我看見儒生就要懷疑他們了。”

孔子聽說了晏子的話以後,說:“有這樣一句俗話:在近處說的話,傳播到很遠的地方都不能讓它停下來;德行存在自身,卻無法在眾人面前掩藏起來。我私下議論晏子沒有說中他的過錯,我的罪過大到極點了。我聽說君子超過別人,就把那個人當做朋友;比不上別人,就把那個人當做老師。如今我對晏子說錯了話,晏子譏諷我,這是我的老師啊。”通過自己的學生宰我去向晏子道歉,然後孔子親自去拜見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