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電教案15篇

來源:才華庫 1.49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摩擦起電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摩擦起電教案15篇

摩擦起電教案1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玩中發現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

2、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3、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筆、塑料袋、紙屑、鉛筆、水彩筆、記錄卡、兩種顏色的盤子等。

活動方法:實驗法、觀察法。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碎紙片,請小朋友們動動小腦筋想一想,如果我們不直接用手拿,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將紅色盤子裡的紙屑放到黃色的盤子裡。

小結:小朋友真愛動腦筋,想到的辦法可真多。

二、玩一玩、試一試:

請幼兒嘗試用一支水彩筆把小紙片從一個盤子裡取到另一個盤子。

老師也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看,這是什麼呀?(水彩筆)水彩筆也能把小紙片取出來,你們信嗎?請小朋友去試一試,玩一玩,注意玩的時候不要把小紙片掉在地上,做一個講衛生的孩子。(教師巡迴指導)你們把小紙片取出來了嗎?誰來說說看?

三、幼兒實驗,嘗試用水彩筆取出小紙片。

我的辦法和你們的都不一樣,小朋友仔細看,彩筆彩筆頭上擦,紙片紙片起來吧。你們看小紙片怎麼樣了?(吸起來了)誰來說說看我是怎麼做的?(在頭髮上擦擦)那你們想試一試嗎?(幼兒實驗)你們剛剛實驗成功了嗎?誰來試試看?

小結: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水彩筆在頭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紙片吸起來了呢?原來水彩筆與頭髮摩擦以後產生了靜電,這種現象就叫摩擦起電,叫什麼呀?(摩擦起電)

四、嘗試用不同材料進行摩擦起電。

1、猜一猜。

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材料,看,這是什麼?(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筆、塑料袋、鉛筆、筷子等)這兒還有一張記錄表,先請小朋友猜一猜,它們跟頭髮摩擦以後,能不能產生靜電,將小紙片吸起來,如果能就在下面打“√”,不能就在下面打“×”,看,這是小朋友第一次猜想,我們把它記錄在第一次的表格裡。

2、試一試。

剛才小朋友都猜想了,現在我們來試一試,看看小朋友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那我們就來驗證一下,請小朋友拿每樣材料跟你的頭髮摩擦,看看那種物體能將紙屑吸起來,把你的驗證結果告訴老師記錄在第二次的表格上。幼兒操作,老師進行記錄。

3、提問:為什麼梳子、直尺、水彩筆能與頭髮摩擦起電呢?它們有個共同的地方是什麼呢,想一想?(因為它們都是塑料做成的)

五、教師小結。

活動延伸:

這些塑料的材料除了與頭髮摩擦產生靜電,還可以在哪裡摩擦後也能產生靜電,請小朋友去試一試。

摩擦起電教案2

1、活動目標:

1、幼兒感知摩擦起電的現象,初步瞭解塑料摩擦後能吸住細小的東西。

2、激發幼兒對摩擦起電現象的興趣,培養幼兒主動探索更多類似現象的能力。

2、活動準備:

塑料尺子若干把,碎紙屑,大塊的厚卡紙,泡沫渣,毛線頭、細羽絨、小石子、水彩筆、鉛筆等。

3、活動過程:

1、先由老師演示給幼兒看。

2、用綢子布擦塑料棒,再拿塑料棒去粘碎紙片。碎紙片粘不上,說明塑料棒不帶電。

3、再用綢子布擦塑料棒塑料棒,粘上了碎紙片,說明成功了。

4、告訴幼兒,因為塑料棒上有了電才能將紙片吸起。

摩擦起電教案3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摩擦起電的現象,初步瞭解什麼叫摩擦起電。

2、激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

3、對幼兒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進一步鍛鍊與提高。

重點:引導幼兒感知摩擦起電的現象,初步瞭解什麼叫摩擦起電激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

難點:對幼兒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進一步鍛鍊與提高

二、活動準備

1、筆每人一支,碎紙屑,泡沫渣,毛線、羽毛等材料分組準備好。

三、活動過程

1、組織教學,談話匯入遊戲。

師:小朋友們快坐好,我們一起來做《手指操》

師:小朋友們說得可真棒!雙手是我們親密的好朋友,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做許許多多的事情,那麼,今天我們就用這對小手好朋友來玩一個好玩的魔術。

2、幼兒動手操作,瞭解什麼是摩擦起電的現象。

(1)幼兒操作

師出示尺子,碎紙屑,讓幼兒說它們的名稱。

師:我請一個小朋友試試能不能把紙片吸起來,我請***小朋友。

教師提出活動要求,讓幼兒用尺子把碎紙屑吸起來,幼兒分組活動,要注意及時提醒幼兒千萬不要把碎紙屑掉在地上,要做一個愛清潔,講衛生的好寶寶。

讓幼兒動手操作。幼兒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吸起紙屑的。

(2)教師示範

師:剛才大家都開動了小腦筋,可是紙屑沒有吸起來呦!別灰心!你們知道嗎?老師可是一個有名的魔術師,現在就讓我這個大師來給你們變這個魔術吧!

教師動手實驗,讓幼兒認真觀察。教師邊做邊說,尺子頭髮擦呀擦,紙屑紙屑起來吧!吸起來了嗎?

幼兒再次分組做實驗,教師巡迴瞭解幼兒實驗情況。讓實驗成功的幼兒到前面演示一下實驗過程,並及時表揚。

再由失敗的幼兒也到前面來演示,教師點名其他幼兒幫助他完成實驗並說一下為什麼會失敗。提醒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要認真觀察,這樣才是聰明寶寶,並對上前來幫助完成實驗的幼兒提出表揚,強調要互相幫助,團結協作。

(3)第二次分發活動材料(大塊厚卡紙,泡沫渣,細羽絨,毛線頭,小石子)

幼兒分組活動,看看摩擦過的尺子除了吸起紙屑,是不是還可以吸起其它東西。

師:現在請小朋友幫老師填表格,看看老師發給小朋友的東西是不是都能被吸起來,能吸起來的打鉤。

幼兒操作

3、遊戲結束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東西能不能被吸起來。

教師示範驗證結果。

師:現在請小朋友回家也找一找還有那些東西也可被吸起來。

四、教材分析

中班幼兒活潑,好動,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設計了較多的活動,使幼兒在玩中學到科學知識,在授課過程中,我及時對幼兒進行引導,幫助他們瞭解了什麼是摩擦起電的現象,還注意了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了及時對幼兒活動結果做出評價,當然其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我感覺課堂設計有點過於嗦,課容量有點太滿,沒有注意到與其他學科適時的滲透,在以後我會努力提升個人素質,促使自己不斷的進步。

五、活動反思

第一個環節中,請孩子們嘗試了用塑料尺子在頭髮上進行摩擦,雖然之前進行了試驗但是在示範過程中還是出現偏差試了好幾次,在第一次嘗試操作中幾乎沒有孩子成功,這是我預想到的,但是在第二次嘗試中,有孩子提到了很多的建議,但是對於孩子的表現我還是忽視了,沒有重視到孩子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整個活動我與孩子間少了很多的溝通交流,所以整堂活動中都是我一個人的“獨角戲”到了最後我還是沒能把目標實現,“什麼叫摩擦起電的概念”還是沒有講清楚,作為我來說,一堂科學活動我自己首先要邏輯清楚,但是由於是第一次嘗試,我似乎也荒亂了,導致了整個活動的失敗。從這個活動中我明白了,一個活動有一個很好的設計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每個活動前對於每個環節的反思與把握,科學課更需要胸有成竹,這次的失敗對於我來說還是有收穫的。相信在不斷地嘗試中能夠把每個領域的課上好。

摩擦起電教案4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電後可以吸附紙片。

2、體驗吸管摩擦起電現象的樂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35根吸管,兩隻氣球、紅黃藍三色魚數條,紅黃藍框三個

活動過程:

一、變魔術(出示吸管,碎紙片)

1、教師示範:我有一支神奇的魔術棒,可以變魔術。唸咒語: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變!(吸起碎紙片)

提問:剛剛老師是怎樣來變魔術的啊?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動作)

2、多部位摩擦:你們猜猜,在衣服上磨磨會吸住碎紙片嗎?那褲子上呢?(先幼兒猜想,後教師實踐)

3、幼兒操作:大家想不想試一試啊?那我們一起來做魔術師,一起變變變。

(教師巡迴指導,一邊唸咒語多次操作)

4、交流經驗:請成功的小朋友來講講經驗,你是怎麼做的,用哪些部位?

二、幫貓媽媽釣魚

1、引入情境:貓媽媽剛剛打電話給我,她聽說我們小朋友會變魔術,很好奇。貓媽媽有一個魚塘,魚塘裡有紅藍黃三種顏色的小魚,她想請小朋友們幫她來釣魚,紅色的小魚放在紅色的魚框裡,藍色的小魚放在藍色的魚框裡,那黃色的呢?那我們要用什麼好辦法來幫貓媽媽釣魚呢?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幫貓媽媽把魚送回去後,進行經驗交流:你釣了多少條小魚?有沒有放對位置?

三、結束環節

1、用氣球摩擦頭部,猜猜氣球會不會黏住頭髮?

2、兩個氣球同時摩擦頭部,看看兩個氣球會發生什麼現象?

我們回家後可以自己去體驗一下。

摩擦起電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道摩擦起電的現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以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3、知道電荷量的概念及其單位。

4、培養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分析、概括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驗電器、電荷量及其單位、中和現象。其中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電荷量及其單位是教學重點,而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同時又是教學難點。摩擦起電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律是進一步深入學習電學、理解許多電現象的基礎,電荷量的概念是後面理解電流概念的關鍵,因此本節課作為國中電學起始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法建議:

本節課中的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學生在國小自然常識課中曾經學過,國中階段應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實驗分析,使學生了解“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的邏輯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所以必須把這些比較簡單的知識講得豐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本圖4—3所示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知道驗電器帶電的多少與驗電器箔片張開的角度大小相對應,從而引出電荷量的概念。電荷量的單位是直接告訴學生的,為了使學生對電荷量的單位庫侖有個大概的瞭解,應舉例說明:一根摩擦過的玻璃棒或橡膠棒所帶的電荷量,大約只有10—7庫侖,一片帶電的雲上所帶的電荷量,大約有幾十庫侖。

由於學生在國小自然常識課中曾經學過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這節課的教學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些有關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的資料(主要是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通過課堂上學生閱讀課文、交換資料、相互交流討論,自己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做好實驗,可採用演示實驗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對於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採用演示和學生探索性實驗相結合並以學生實驗為主的方法,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二是多啟發、多誘導,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三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1、新課的引入

用演示實驗引入新課,實驗現象要新奇有趣,器材簡易,並且用本節課的知識可以解釋,這樣可以做到教學上的首尾呼應,選擇兩片吹塑紙進行實驗,一片吹塑紙固定,另一片吹塑紙摩擦後靠近固定的吹塑紙,兩片吹塑紙相互靠近。實驗簡單易做,效果明顯,起到了吸引學生注意、引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2、認識摩擦起電現象的實驗

例如塑料尺跟頭髮摩擦,塑料筆桿跟衣服摩擦等,但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要注意實驗操作的規範性,由於靜電實驗容易受絕緣及潮溼等因素的影響,為此教師要做比較詳細的介紹並進行示範。對於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示範後再讓學生自己實驗,以保證實驗的效果。這樣既能使學生認識到摩擦起電現象,又可為後面學生探索性實驗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3、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

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可以參考教材做好演示實驗。對於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性的邊學邊實驗,並將實驗分為兩步:

(1)通過學生實驗認識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不同。

這個實驗教材上是用細線吊起玻璃棒或橡膠棒,容易晃動,不便操作,也浪費時間,為了方便省時,可以用廢舊墨水瓶內灌注水泥沙漿,並直立插入一支削好的鉛筆(削端朝上),將軟木塞中心挖孔,塞入一很小的試管,固定好,將試管套在鉛筆的項端,在軟木的另一端中間挖一條凹槽,放置玻璃棒或橡膠棒,以免滾動。通過實驗發現,這種支座由於摩擦小,穩定性好,效果良好,學生也容易操作。

為了便於記錄和分析,可以預先設計表格。對錶格中記錄的現象進行分析和比較,注重滲透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和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是不同的。在此過程中,已經包含了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的作用規律。

(2)提出自然界有沒有第三種電荷的問題,講解人類發現採用任何方式使物體所帶的電荷或者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吸引、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排斥,或者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排斥、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吸引,所以自然界有且只有兩種電荷存在。

(3)通過探索性實驗研究自然界只有這樣兩種電荷。

上一點的分析是我們設計實驗的基礎。實驗時可以分別把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懸掛起來(或支在支架上),選擇各種不同的其他材料相互摩擦,然後分別靠近上述的玻璃棒和橡膠棒,觀察到總是跟其中一個相吸引而跟另一個相排斥,從而人們認識到,自然界只存在兩種電荷。

4、驗電器及電荷量的概念

用不帶電的物體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時,金屬箔不張開。用帶電物體接觸金屬球以及引入電量概念的實驗均由學生自己完成。這樣做,一是可使學生親自動手使用驗電器,二是便於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增加感性認識。正負電荷的中和由教師演示,接著引出電荷量的概念及單位。為了使學生對電荷量的單位庫侖有個大概的瞭解,應舉例說明:一根摩擦過的玻璃棒或橡膠棒所帶的電荷量,大約只有10—7庫侖,一片帶電的雲上所帶的電荷量,大約有幾十庫侖。

探究活動

取一個鋁盒罐蓋(其它金屬盒蓋均可),在火焰上平穩地給它加熱,放一段蠟燭在鋁蓋的中心,直到它部分熔化並粘牢以做把手。取一略大於鋁蓋的塑料或碟(唱片盤),把這個盤或碟放在桌子上用一塊毛皮或法蘭絨快速地擦盤面十幾下,然後,一手持鋁蓋把手,將鋁蓋平放在塑料盤面上,另一手指接觸鋁蓋後馬上離開,提起鋁蓋,鋁蓋就帶電了。手持氖管接觸鋁蓋,氖管就發光。如果手指靠近鋁蓋,會看到火花產生,還會有些擊痛感。如此反覆起電,可做數十次,再用毛皮擦盤面,又可做數十次,而且電量比一般摩擦起電要大。這種起電叫感應起電,這種裝置叫起電盤。

摩擦起電教案6

(一)教學目的

1.常識性瞭解原子的核式結構。

2.常識性瞭解通常情況下原子是中性的、物體不顯電性的原因。

3.常識性瞭解摩擦起電的原因。

(二)教具

掛圖,投影儀,玻璃棒一根,絲綢一塊,橡膠棒一根,毛皮兩塊,碎紙屑若干。

(三)教學過程

1.複習

演示:用絲綢與玻璃棒摩擦後,將玻璃棒置於碎紙屑附近,觀察玻璃棒吸引碎紙屑的現象。

提問1:為什麼玻璃棒會吸引碎紙屑?

答: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後就帶電了,帶電物體會吸引輕小物體。

提問2:若將與玻璃棒摩擦過的絲綢靠近碎紙屑,會出現什麼現象?

答:絲綢帶了電,也會吸引輕小物體。

演示:將摩擦玻璃棒後的絲綢靠近碎紙屑,觀察現象。

提問3:自然界裡存在幾種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什麼電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荷。

提問4:想一想絲綢會帶什麼電荷?

2.引入新課

摩擦起電的原因是什麼?要解釋摩擦起電現象,需要知道一些關於物質結構的知識。

3.進行新課

(l)物質的原子結構

①物質由分子組成。

經過科學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現在已經認識到,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一點同學們在化學課上已經學過了。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組成的。哪位同學說一說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構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顯微鏡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經只有10-10米左右。設想把1億個氧原子一個挨著一個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幾釐米長。

原子並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原子還可以再往下分。人們認識原子的結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直到19世紀末葉,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用實驗證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帶負電的粒子電子的存在,從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結構的。

②原子的核式結構。

原子是由位於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繞核高速運轉的電子所組成;原子核半徑只相當於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原子核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電子是帶有最小負電荷的粒子,實驗證明:一個電子所帶電量為1.6×10-19庫。一個電子也可叫做一個元電荷,用符號e表示。任何帶電體帶的電量都是e的整數倍。

請同學們計算一下,多少個電子所帶的電量是1庫?(6.25×1018個)由原子的核式結構可知,物質本身就是由帶電微粒組成的。那麼通常情況下,物體為什麼不顯電性呢?指導同學看課本“原子結構”部分的最後一個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帶的正電=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所以整個原子呈中性,物體對外不顯電性。

不同物質中的原子核所帶的電量並不相同,核外電子的數目也不相同。(利用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掛圖,講解氫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結構。)瞭解了物質的原子結構,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摩擦起電的原因。

(2)摩擦起電的原因

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

當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就容易失去電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體得到電子。

②物體失去電子帶正電,得到電子帶負電。

討論:

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後,玻璃棒帶什麼電?(正電)為什麼帶正電?(玻璃棒與絲綢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較弱,在與絲綢摩擦時,因失去電子帶正電。)絲綢帶什麼電?(負電。)為什麼帶負電?(玻璃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絲綢因有多餘電子而帶負電。)橡膠棒與毛皮摩擦後。橡膠棒帶什麼電?毛皮帶什麼電?為什麼?(略)

(3)摩擦起電的實質

由上面討論可知,兩個物體相互摩擦時,原子核對核外電子束縛本領弱的物體的一部分電子轉移到與它相摩擦的另一物體上,這個物體失去多少電子,那個物體就得到多少電子,而電荷的總量並沒有改變。

因此,摩擦起電並不是創造了電,它的實質是電子發生了轉移。

(4)討論與練習:(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兩個物體,相互摩擦,都能帶電嗎?

答:物體帶電的實質是電子的得失。對核外電子束縛能力弱的物質,失去電子的機會多,得到電子的機會少;對核外電子束縛能力強的物質,失去電子的機會少,得到電子的機會多;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所以,一般來說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兩個物體,通過摩擦可以使它們帶上等量的異種電荷。但是,若這兩種物質的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束縛能力都較強,就很不容易使它們通過摩擦發生電子的得失,因此它們就很難帶上電。

②玻璃無論與什麼物質摩擦都帶正電嗎?

實驗: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後,去靠近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觀察實驗現象,結果:玻璃棒與橡膠棒互相排斥,說明玻璃棒與毛皮摩擦後帶負電。

根據實驗結果,可以排出幾種不同物質相互摩擦起電的序列:獸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絲絹一木條一膠木一鬆香一硫磺。

兩種物質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質帶正電,排在後面的物質帶負電。

③有人說:帶電體發生中和現象時,正負電荷都消滅了,這種說法對嗎?

答:不對。中和現象的實質,也是發生了電荷的轉移,使原來帶等量異種電荷的物體,都恢到不帶電的中性狀態。

④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絲綢和玻璃棒摩擦後,玻璃棒帶正電是因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失去了電子;

B.絲綢上一些正電荷轉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電荷轉移到絲綢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

(答:說法A和D正確。)

4.小結(略)

5.佈置作業

1.認真看本節教材。

2.用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懸掛的小紙筒(圖1)。小紙筒先被吸過來,這是因為______的緣故。當小紙筒與玻璃棒相觸後,立刻又遠離玻璃棒,這是因為______。

3.兩個原來不帶電的物體甲和乙,相互摩擦後,下面哪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A.甲帶正電,乙帶等量負電;

B.甲帶負電,乙帶等量正電;

c.甲和乙都帶等量正電。

備註:本教案依據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國中物理第二冊第四章第二節。

摩擦起電教案7

活動目標:

1.感知摩擦起電現象,知道什麼叫摩擦起電。

2.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已初步感知摩擦起電。

2、每人一把塑料尺子,碎紙屑,大塊厚卡紙,泡沫渣,毛線頭,細羽絨,小石子,水彩筆,鉛筆等。

活動過程:

一、搬運小紙屑

小紙片怎麼被吸起來的?

二、嘗試與討論

1.塑料尺在毛衣上反覆摩擦幾次,然後接近小紙屑。

2.有什麼新發現?尺子摩擦後為什麼會收起小紙屑?

3.幼兒操作。用吹鼓的氣球表面、塑料袋錶面、塑料筆或塑料梳子等。

活動結束:

生活中什麼時候感到有靜電?

活動延伸:

1.觀察靜電,如睡覺前,脫毛衣,看看能否聽見“噼啪”的聲音,能否看見“火星”。

2.瞭解如何消除靜電,如用水或鑰匙。

活動反思:

活動讓孩子識別摩擦產生靜電的材料,體驗猜想和驗證科學探究過程,從而激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活動採用幼兒身邊常見的現象,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注重幼兒發現交流和分享,活動符合“科學啟智”研究理念和精神。基本完成預定目標。

摩擦起電教案8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摩擦起電的現象,初步瞭解什麼叫摩擦起電。

2、激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

3、對幼兒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進一步鍛鍊與提高。

二、活動準備

1、塑料尺子每人一把,碎紙屑,大塊的厚卡紙,泡沫渣,毛線頭、細羽絨、小石子、水彩筆、鉛筆等材料分組準備好。

2、《幼兒習得手冊》(玩一玩做一做)上學期Ⅱ第28頁。

三、活動過程

1、組織教學,談話匯入遊戲。

師:小朋友們快坐好,我們一起來做《手指操》

師生齊:一個手指點點點,兩個手指剪剪剪,三個手指彎彎彎,四個手指叉叉叉,五個手指開了花。

師:小朋友們說得可真棒!雙手是我們親密的好朋友,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做許許多多的事情,那麼,今天我們就用這對小手好朋友來玩一個好玩的魔術。

2、幼兒動手操作,瞭解什麼是摩擦起電的現象。

⑴分發尺子,每人一把,分發碎紙屑,每組一包。

師出示尺子,碎紙屑,讓幼兒說它們的名稱。

教師提出活動要求,讓幼兒用尺子把碎紙屑吸起來,幼兒分組活動,要注意及時提醒幼兒千萬不要把碎紙屑掉在地上,要做一個愛清潔,講衛生的好寶寶。

讓幼兒動手操作。幼兒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吸起紙屑的。

師:剛才大家都開動了小腦筋,可是紙屑沒有吸起來呦!別灰心!你們知道嗎?老師可是一個有名的魔術師,現在就讓我這個大師來給你們變這個魔術吧!

教師動手實驗,讓幼兒認真觀察。教師邊做邊說,尺子頭髮擦呀擦,紙屑紙屑起來吧!吸起來了嗎?

幼兒再次分組做實驗,教師巡迴瞭解幼兒實驗情況。讓實驗成功的幼兒到前面演示一下實驗過程,並及時表揚。

再由失敗的幼兒也到前面來演示,教師點名其他幼兒幫助他完成實驗並說一下為什麼會失敗。提醒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要認真觀察,這樣才是聰明寶寶,並對上前來幫助完成實驗的幼兒提出表揚,強調要互相幫助,團結協作。

⑵第二次分發活動材料(大塊厚卡紙,泡沫渣,細羽絨,毛線頭,小石子)。幼兒分組活動,看看摩擦過的尺子除了吸起紙屑,是不是還可以吸起其它東西,教師巡迴指導。

活動結束後,教師提問,摩擦後的尺子都可以吸起什麼東西?又有哪些東西吸不起來?

和幼兒共同小結,尺子在頭髮上摩擦後,可以吸起紙屑,毛線頭,泡沫渣、細羽毛等東西,這種現象叫摩擦起電。

⑶組織比賽看看哪個小朋友可以用尺子吸起更多的東西。

摩擦起電教案9

設計背景:

天氣乾燥的時候,特別是秋冬季節,我帶孩子們進行戶外活動時或者在與孩子不經意的親密接觸間,經常會發現孩子驚呼:“哇!有電。好麻!”但是孩子們都說不清“電”是從哪兒來的?為什麼自己會被電到?為什麼夏天不會遇到這樣的現象,秋天和冬天卻常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呢?因為這樣的摩擦起電現象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時常地出現,孩子們也產生了各種的疑問,所以針對這一客觀存在具有教育價值的課題,我想引領孩子們去思考、探究,發展孩子的科學的探索能力,感受奇妙地自然現象。以下是我和孩子們的第一次探索活動過程:

(一)遊戲匯入,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請幼兒一起玩“叫醒小蛇”的遊戲。

遊戲玩法:幼兒與教師的桌面上一人一把塑料牙刷、紙片“小蛇”,教師與幼兒分別用塑料牙刷吸引紙片“小蛇”。

1、引導幼兒觀察老師與自己的“小蛇”有什麼不一樣的?為什麼自己沒有叫醒“小蛇”?

2、教師揭示:因為老師在叫醒“小蛇”之前把塑料牙刷在自己的頭髮上摩擦了一會兒,使塑料牙刷上帶上了靜電,靜電可以吸引輕小的物體,所以老師的塑料牙刷能叫醒“小蛇”。

3、請幼兒用塑料牙刷在自己的頭髮上摩擦一會兒,用摩擦後的牙刷再次叫醒“小蛇”,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出示材料,引發幼兒猜測,並嘗試實驗操作。

1、向幼兒出示材料盒,請幼兒觀察材料盒裡都有哪些材料。

2、引導幼兒猜測:材料盒一中的材料在材料盒二中的材料上摩擦一會兒是否會吸起材料盒三中的小物品?

(1)用綢子、毛皮或尼龍布料在塑料牙刷、塑料梳子上摩擦幾下,然後把尺子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2)用綢子、毛皮或尼龍布料在塑料牙刷、塑料梳子上摩擦幾下,然後把尺子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3)將你的圓珠筆筆桿與頭髮摩擦後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4)用摩擦過的簽字筆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5)用摩擦過的水彩筆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6)用摩擦過的木質鉛筆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7)用摩擦過的橡皮靠近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3、向幼兒出示記錄單,引導幼兒記錄下猜測結果,然後進行實驗操作,證實自己的猜測並記錄下自己的實驗結果。

物體能不能吸起小東西(能√,不能×)

(三)展示幼兒的實驗報告單,教師與幼兒一起歸納總結實驗結果。

1、摩擦過的塑料牙刷能夠吸引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2、摩擦過的塑料梳子能夠吸引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3、摩擦過的圓珠筆桿能夠吸引小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4、摩擦過的簽字筆能夠吸引小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5、摩擦過的水彩筆能夠吸引小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6、摩擦過的木質鉛筆不能夠吸引小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7、摩擦過的橡皮不能夠吸引小紙屑、泡沫、羽毛等輕小物體。

教師小結:塑料牙刷、梳子、圓珠筆等這些物品能夠吸引紙屑、頭髮、羽毛等輕小物體,是因為這些塑料物品經過摩擦後產生了靜電,靜電會使這些小的物品吸在這些塑料製品上,這就是摩擦起電的現象。木質鉛筆不是塑料製品,摩擦後不會產生靜電,所以不能夠吸引小紙屑、頭髮、羽毛等輕小物體。

(四)引導幼兒談一談生活中遇到的靜電現象,以及靜電的危害

我們穿的化纖衣服,用的塑料製品,都會通過摩擦產生靜電,靜電使這些物品沾上一層灰塵,使用不久後它們失去了原來好看的顏色了。

在煤礦裡,摩擦起電放出的電火花會引起瓦斯爆炸……

在乾燥的環境裡,如果你穿著塑料底鞋在乾淨的地板或地毯上長時間行走之後,伸手去抓金屬門把,也許會“啪的一個小火花跳到你的手上,把你電了一下。”

(五)活動延伸

1、對照幼兒用書,利用氣球和光碟繼續探索摩擦起電的有趣現象。

2、在科學角設定“有趣的靜電”探索區,幫助幼兒進一步瞭解生活中“摩擦起電”的現象,以及探索避免靜電產生的方法。

幼兒園科學摩擦起電教案

摩擦起電教案10

【活動目標】

1、對探索自然事物感興趣。

2、能大膽地進行操作實驗,與同伴進行合作。

3、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後可以吸取紙屑。

4、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5、瞭解生病給身體帶來的不適,學會預防生病的方法。

【活動準備】

1、塑料小棒或塑料筆桿(彩色筆)、小木棍、梳子、尺子、碎紙屑。

2、記錄單。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教師出示裝滿紙屑的籃子,請幼兒思考。

師:如果不用手直接拿紙片,用什麼辦法可以取出籃子裡的小紙片。

2、教師提供彩色筆,繼續讓幼兒探索取出紙屑的方法。

二、教師示範“摩擦起電”實驗,讓幼兒嘗試實驗。

1、教師實驗,幼兒認真觀察結果。

2、讓幼兒實驗,嘗試用彩色筆取出小紙屑。

3、教師根據幼兒實驗進行提問,並進行小結。

小結:水彩筆在頭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紙片吸起來了,是因為水彩筆與頭髮摩擦以後產生了靜電,這種現象就叫摩擦起電。

4、讓幼兒將沒有在頭上或者在其他處(衣服上)擦一擦的彩筆進行試驗,然後與老師做的試驗結果進行對比。看會不會有新的發現?

三、嘗試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實驗“摩擦起電”。

1、教師介紹操作材料以及記錄單。

2、共同檢驗不同材料的實驗結果。

四、討論:

1、為什麼有的材料能成功實驗?(塑料)

2、試一試彩筆最大能吸起多大的紙片?為什麼?

【活動延伸】

這些塑料的材料除了與頭髮摩擦產生靜電,還可以在哪裡摩擦後也能產生靜電,請小朋友去試一試。

活動反思:

活動讓孩子識別摩擦產生靜電的材料,體驗猜想和驗證科學探究過程,從而激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活動採用幼兒身邊常見的現象,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注重幼兒發現交流和分享,活動符合“科學啟智”研究理念和精神。基本完成預定目標。

摩擦起電教案1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實驗中發現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

2.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3.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筆、塑料袋、碎紙片、鉛筆、水彩筆、百潔布、記錄單、筆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小紙片,請小朋友動腦筋想一想,如果不直接用手拿,有什麼辦法可以將紅色盤子裡的紙片移到黃色盤子裡?

二、玩一玩,試一試。

1.出示百潔布和水彩筆,提問:如果給你一塊布和一支水彩筆,你能完成剛才的任務嗎?

2.請個別幼兒上來嘗試。

3.教師演示摩擦起電的小實驗:用水彩筆在百潔布上摩擦後吸起碎紙片。

實驗後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呢?

教師:原來水彩筆在百潔布上摩擦後產生了靜電,可以吸起小紙片,這種現象叫做“摩擦起電”。

三、嘗試用不同材料進行摩擦起電的實驗。

1.出示實驗材料,幼兒逐一認識。

2.介紹記錄表,引導幼兒猜想並記錄。

3.幼兒實驗並記錄。

4.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四、教師小結。

活動反思:

“摩擦起電”是在“做中學”的思想指導下設計的一個大班科學活動,通過觀察、探究、猜想、驗證、發現、記錄、分享與表述,發揮了孩子們的主動性,通過該活動,孩子們對摩擦能產生靜電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並能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基本完成了預設的目標。不過,活動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沒有重視與孩子的交流,沒有對孩子的回答給予肯定。在今後的活動中,我會注意貫徹“做中學”思想,引導孩子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並重視與幼兒間的交流。

摩擦起電教案12

活動目標:

1.對摩擦起電感興趣,瞭解關於靜電的簡單知識。

2.能正確記錄自己的發現並表達自己的認識。

3.體驗合作學習帶來的成功和快樂。

活動準備:

1.每組1盤小紙屑,塑料勺子,小毛巾人手一份。

2.塑料水筆、塑料尺、塑料吸管、鉛筆、勺子,記錄單人手一份。

3.蝴蝶、花若干。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小紙片,引導幼兒討論。

1.教師:老師的盒子裡有許多的小紙屑,這裡還有一把小勺子和一塊布,如果我把勺子在布上摩一摩,再把勺子靠近小紙屑,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情?

2.幼兒交流猜想,教師歸納幼兒的意見。

二、教師引導幼兒分組進行嘗試。

1.教師:剛才小朋友猜想了一些結果,現在請你們來試一試,看看到底會發生樣的事情?(幼兒第一次操作)

2.討論交流:你發現了什麼有趣的事?小紙屑是怎樣吸上來的?吸上來後事什麼樣子的?

3.教師:除了塑料勺子,老師這裡還準備了幾種東西,你來猜猜看哪些東西用布摩擦後也能吸氣小紙屑。

①認識記錄卡上的標記。

②猜一猜:這些東西摩擦後也能把紙屑吸起來嗎?

③如果可以的話打勾,不行就打叉

4.幼兒猜想記錄。

5.操作驗證。

三、教師引導幼兒交流各自的試驗過程和結果。

1.教師:小朋友用哪些材料吸起小紙屑的?

交流:為什麼塑料尺、塑料筆、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後可以吸起小紙屑?

幼兒思考討論(相互討論)

師小結:兩個物體在一起摩擦後會產生靜電,叫做“摩擦起電”。塑料尺、塑料筆、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後產生靜電,因此吸起了碎紙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產生靜電。

活動延伸:

在我們身體的哪些地方摩擦後也會產生靜電?

摩擦起電教案13

工作準備:

塑料筷子、塑料梳子、絲綢、小的泡沫屑或碎紙片、木筷子、鉛筆

直接目的:

初步感知摩擦起電的現象

間接目的:

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

活動延伸:

幼兒嘗試各種物體進行摩擦,並找出什麼物體能夠摩擦起電。

操作過程:

1、教師介紹工作名稱:“今天我們共同分享的工作是摩擦起電。”教師到教具櫃請教具,將教具放到桌子中間,托盤放在桌子的右下角。

2、教師示範用梳子梳頭髮,反覆的梳幾次,將梳子的一端放在泡沫屑上方,請幼兒觀察發生了什麼現象。

3、將塑料筷子裹在絲綢裡摩擦數次,將筷子的一端放在紙屑或泡沫的上方,請幼兒觀察發生了什麼現象。

4、請幼兒嘗試。

5、總結:是因為在摩擦的過程中產生了電,所以才能將紙屑吸起來。這就是摩擦起電。

6、請幼兒嘗試用木頭梳子和鉛筆摩擦,看能不能起電。總結:並不是所有的軀體相互摩擦都能起電。

7、教師將教具送回教具櫃。

摩擦起電教案14

一、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電後可以吸附紙片

2、體驗吸管摩擦起電現象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35根吸管,兩隻氣球、紅黃藍三色魚數條,紅黃藍框三個

三、活動過程:

(一)變魔術(出示吸管,碎紙片)

1、教師示範:我有一支神奇的魔術棒,可以變魔術。唸咒語: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變!(吸起碎紙片)

提問:剛剛老師是怎樣來變魔術的啊?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動作)

2、多部位摩擦:你們猜猜,在衣服上磨磨會吸住碎紙片嗎?那褲子上呢?(先幼兒猜想,後教師實踐)

3、幼兒操作:大家想不想試一試啊?那我們一起來做魔術師,一起變變變。

(教師巡迴指導,一邊唸咒語多次操作)

4、交流經驗:請成功的小朋友來講講經驗,你是怎麼做的,用???哪些部位?

(二)幫貓媽媽釣魚

1、引入情境:貓媽媽剛剛打電話給我,她聽說我們小朋友會變魔術,很好奇。貓媽媽有一個魚塘,魚塘裡有紅藍黃三種顏色的小魚,她想請小朋友們幫她來釣魚,紅色的小魚放在紅色的魚框裡,藍色的小魚放在藍色的魚框裡,那黃色的呢?那我們要用什麼好辦法來幫貓媽媽釣魚呢?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幫貓媽媽把魚送回去後,進行經驗交流:你釣了多少條小魚?有沒有放對位置?

(三)結束環節

1、用氣球摩擦頭部,猜猜氣球會不會黏住頭髮?

2、兩個氣球同時摩擦頭部,看看兩個氣球會發生什麼現象?

我們回家後可以自己去體驗一下。

園任導師評議:

1、時間沒有掌控好。

2、由於是科學活動,可以讓幼兒自己多探索多思考。比如在“多部位摩擦”的環節中,老師可以丟擲這個問題,讓幼兒自己動手發現,然後自己來交流總結。老師一定要引導幼兒多說,幼兒是主體。

自我反思 對於這堂課,除了我沒有意識到時間的控制以外,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這堂課非常迎合幼兒的口味,在整堂課中,他們的參與積極性相當高,並切切實實地體驗到了學習探索的樂趣,讓我更欣慰的是在這堂課結束後幼兒還念著上課教的咒語:“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變!”我覺得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是相當重要的。

另外,我也非常可以接受夏老師給我的意見,在“多部位摩擦”的環節中,我可以丟擲這個問題,讓幼兒自己動手發現,然後自己來交流總結。所以在下次的科學活動中,我要注意到這一點,讓幼兒多說多動手。

摩擦起電教案15

 (一)教學目的

1.知道什麼叫物體帶電和摩擦起電。

2.知道什麼實驗事實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界有兩種電荷;知道正、負電荷是如何規定的;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3.知道驗電器的構造和原理,會用驗電器判斷物體是否帶電。

4.知道電量及其單位。

 (二)教具

玻璃棒兩根,橡膠棒兩根,絲綢一塊,毛皮一塊,支架兩個,驗電器一個,驗電一個,碎紙屑若干。

(三)教學過程

1.複習

提問(1):日常生活中,當空氣乾燥時用塑料梳子梳頭髮,會出現什麼現象?

答:頭髮會隨梳子“飄”起來。

提問(2):如果我們身上穿了幾件化纖毛衣,在晚上脫衣時,有時會發出響聲,甚至出現火花。你有過這種體會嗎?你知道上面提到的兩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嗎?

答:摩擦起電。

教師總結:同學們在國小自然課的學習中已經瞭解了一些關於摩擦起電的知識。摩擦起電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經常可以看到的。那麼,帶了電的物體具有哪些性質?頭髮為什麼會隨梳子飄起來?在這一節裡,我們將繼續進行學習和討論。

2.進行新課

(1)物體帶電與使物體帶電的方法演示實驗:

①用毛皮摩擦橡膠棒,然後把棒靠近紙屑,驗電羽等輕小物體,觀察現象。

②用絲綢摩擦玻璃棒,然後將棒靠近紙屑,驗電羽等輕小物體,觀察現象。

我們看到,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

物體具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或說物體帶了電荷。

習慣上把帶了電的物體叫做帶電體。

在空氣乾燥的時候,用塑料梳子梳頭髮,頭髮會隨著梳子飄起來,就是因為梳子帶了電,能吸引頭髮的緣故。

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①摩擦起電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摩擦起電,這種方法簡單、常見。

下面請同學們舉出幾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起電的例子。

②接觸帶電

除摩擦外,用接觸的方法也可以使物體帶電。

演示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甲接觸沒有被摩擦過的橡膠棒乙,然後用乙去靠近紙屑、驗電羽,觀察橡膠棒乙能夠吸引紙屑、驗電羽等輕小物體,這說明橡膠棒乙通過接觸橡膠棒甲而帶了電。

(2)兩種電荷

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叫帶電現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和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都帶上了電荷,那麼它們帶的電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實驗:

①將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懸掛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去靠近它,結果它們互相排斥。將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懸掛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結果它們也互相排斥。

②將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懸掛在支架上,用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結果它們互相吸引。

思考:這兩個實驗現象說明什麼?

答: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和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不同。

教師總結:

人們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發現,用摩擦起電的方法可以使各種各樣的物質帶電。帶電後的

物體凡是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互相排斥。這些事實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

①正電荷和負電荷

正電荷:指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可用“”表示。

負電荷:指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可用“”表示。

②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3)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方法:

①利用帶電體具有的性質來判斷。

例1.如果一個帶電體吸引一個輕小物體,能否判斷這個輕小物體也帶電?

分析:不能。如果輕小物體與帶電體帶異種電荷,它們之間可以相互吸引;如果輕小物體不帶電,由於帶電體的性質,它們之間也可以相互吸引。

例2.如果一個帶電體排斥一個輕小物體,能否判斷這個輕小物體也帶電?

分析:可以。因為若輕小物體不帶電,它們之間只能相互吸引,不會發生排斥現象。

例3.如果兩個物體互相排斥,你能作出什麼判斷?

分析:根據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判斷帶電體必帶同種電荷。

例4.有A、B、C、D四個帶電體,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帶正電。那麼A、B、C物體各帶什麼電?

分析:已知D帶正電可由此分析其他幾個物體的帶電性質。因為D帶正電,D又排斥C,根據電荷間的相互作用,C應帶正電。C吸引A,則A與C帶異種電荷,即A帶負電。A又排斥B,所以B也應帶負電。

②用驗電器來檢驗。

驗電器是實驗室裡常用的一種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儀器。它是由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等幾部分組成的(展示實物)。它的原理是利用了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當用帶電體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時,就有一部分電荷轉移到驗電器的金屬箔片上,這兩片金屬箔由於帶同種電荷互相排斥而張開。

演示實驗:用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觀察驗電器金屬箔片張開的角度,思考此時金屬箔片帶什麼電?用力多摩擦幾下玻璃棒,再去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觀察驗電器金屬箔片張開的角度有什麼變化?張開角度的變化反映了什麼?

換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重做上面的實驗。

教師總結:驗電器金屬箔片張開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帶電體傳給驗電器的電荷的多少不同。

(4)電量電荷的多少叫電量。

電量的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是C。庫侖是一個比較大的單位。一根摩擦過的玻璃棒或橡膠棒上所帶的電量,大約只有10-7庫侖,一片帶電的雲上所帶的電量,大約有幾十庫侖。

(5)正、負電荷的中和

演示實驗: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使金屬箔片張開一定的角度;再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去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觀察金屬箔片張角的變化。

這個現象說明:正、負電荷放在一起會互相抵消。如果實驗中的玻璃棒和橡膠棒帶的電量相等,驗電器的金屬箔片將不再張開,即正、負電荷完全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異種電荷完全抵消的現象,叫做正、負電荷的中和。

思考題:將一物體跟一帶正電的驗電器的金屬球接觸時,驗電器的金屬箔先合攏後張開。

試分析這個物體的帶電情況。

3.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討論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後的性質、帶電的種類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知道了怎樣判斷檢驗一個物體是否帶電和帶電的種類。那麼摩擦起電的實質到底是什麼呢?物體帶正電、負電的本質又是什麼呢?這些我們將在下一節裡進行研究討論。

4.佈置作業。

(l)書上本節後的練習l、2、3。

(2)思考題:梳子與頭髮摩擦後,怎樣檢驗梳子是否帶電?帶什麼電?

(3)想一想,除了課上講到的,還有哪些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方法。

備註:本教案依據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物理第二冊第四章第一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