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物理的教案模板(通用8篇)

來源:才華庫 8.68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物理的教案模板(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中物理的教案模板(通用8篇)

國中物理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一些例項瞭解質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

2.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

4.通過使用天平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質量的單位以及換算;

2.學習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用具

大水泥釘、小水泥釘各一枚,訂書針一錠,天平。

教學過程

引導討論:

(1) 一根大水泥釘與一根小水泥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鋼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鋼的量不同)

(2) 一根訂書針和一錠訂書針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相同材料構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課本與課桌在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質構成,但它們是不同物質構成的,物理書是紙等材料構成,桌子是木頭等材料構成,物理書要的材料的量沒有課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結:所有物體都由物質構成,一種物質能構成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物體,由於物體的形狀和用途不同組成它們的物質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質量的概念

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

2.質量的單位

(1) 講解:

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符號Kg 常用的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和噸(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補充:生活中斤、兩也是質量的單位,它在我國民間使用,不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

(2)引導估測常見物體的質量 及小資料的講解。

一隻蘋果的質量 、你身體的質量 、

一袋方便麵的質量、一隻雞蛋的質量

國中物理的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槓桿,能畫出槓桿的五要素。

2、能用槓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的結構。

2、通過探究、瞭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生活中的槓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突破首先認識槓桿,能抽象出槓桿的定義,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時創造一種探究氣氛,通過用桿秤稱物體,提出猜想,激發興趣。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人們在生活中、勞動中經常使用各種機械,同學們想一想你使用過哪些機械?或你看到別人使用過哪些機械?

同學們想起很多人們常用的機械,這說明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在同學們說出的機械中有的比較複雜,有的比較簡單。例如:鑷子、鉗子、錘子、剪刀、瓶蓋起子等都屬於簡單機械,播種機、縫紉機等是複雜機械。複雜機械也是由簡單機械組合而成的。這一章我們學習幾種簡單機械。

同學們在你們的桌上放著鉗子、錘子、瓶蓋起子分別試著用一用,看會有什麼發現?

(各小組同學分別進行操作,有的用鉗子剪斷鐵絲,有的用錘子起木板上的釘子,有的用瓶蓋起子起瓶蓋,有三個小組用鉗子分別把鐵絲彎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約2分鐘後平靜下來。)

國中物理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瞭解什麼是彈力;

(2) 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教學重點

力的測量原理。

教學難點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 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笨豬跳,射箭 …… 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 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瞭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 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範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 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範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並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

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髮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並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 學生觀察錄影,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並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 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麼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係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 課後發展空間中的練習

實踐活動

課後“發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教學反饋

本節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國中物理的教案 篇4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知識與技能:瞭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利用兩組凸透鏡成像規律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原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應用。

教學 重點:利用兩組凸透鏡成像規律理解顯微鏡和望遠 鏡的原理.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預習:

1、近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2、遠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3、眼鏡的度數如何計 算?

放大鏡可以使我們看到較小的物體,但是太小的物體像細胞,用放大鏡卻不能看到。為了能看到細小的物體,人們製成了顯微鏡。為了看清遠處的物 體,人們又製成瞭望遠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顯微鏡和望遠鏡。

二、探究新知: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基本結構:由兩組凸透鏡組成,每組凸透鏡相當於一個凸透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叫物鏡,靠近眼睛的叫目 鏡。

3、原理:先用一個接近物體的 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後再用另一個接近眼睛的凸透鏡把這個 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

離物體近的這個透鏡叫物鏡,其焦距較短;離眼睛近的這個透鏡叫目鏡,其焦距比物鏡稍大。兩鏡間的距離可以調節。

4、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結合所學的生物學知識

5.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於物鏡和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

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長和寬的倍數

③物鏡、目鏡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基本結構:開普勒望遠鏡,由兩組凸透鏡組成。靠近物體的叫物鏡,焦距較長;靠近眼睛的叫目鏡,焦距較短。物鏡的第二焦點與目鏡的第一焦點重合。

3、原理: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4、視覺效果:

(1)由於“視角”增大,對物體的觀察更加清晰。

(2)望遠鏡的直徑比我們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5.其它望遠鏡:

(1)伽利略望遠鏡,用凸透鏡作物鏡,

用凹透鏡作目鏡。

(2)天文望遠鏡也常用凹面鏡作物鏡。

當堂檢測;

1、顯微鏡的鏡筒由 鏡和 鏡組成。之所以能看到物體放大的 像,是因為物體經過了凸透鏡 次的放大作用。

2、使用顯微鏡時,被觀察的物體經過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與________原理相 同,說明了被觀察物 體應放在物鏡的________之間,成________像;第二次放 大與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3、使用望遠鏡時,物鏡的作用與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目鏡的作用和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國中物理的教案 篇5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幾個電阻並聯後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

2.複習鞏固並聯電路電流、電壓的特點。

3.會利用並聯電路的特點,解答和計算簡單的電路問題。

(二)教具

每組配備乾電池二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和開關各一隻,定值電阻2只(5歐和10歐各一隻),導線若干條。

(三)教學過程

1.複習

問:請你說出串聯電路電流、電壓和電阻的特點。(答略)

問:請解答課本本章習題中的第1題。

答:從課本第七章第一節末所列的資料表可以知道,在長短、粗細相等條件下,鎳鉻合金線的電阻比銅導線的電阻大;根據串聯電路的特點可知,通過銅導線和鎳鉻合金中的電流一樣大;根據歐姆定律得U=IR,可得出鎳鉻合金導線兩端的電壓大於銅導線兩端的電壓。

問:請解本章習題中的第6題。(請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自做,然後教師講評。在講評中要引導學生在審題的基礎上畫好電路圖,按規範化要求求解。)

2.引入新課

(1)請學生閱讀本節課文前問號中所提出的問題,由此提出本節學習的內容。

板書:〈第五節 電阻的並聯〉

(2)問:並聯電路中電流的特點是什麼?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板書:〈1.並聯電路的總電流等於各支路中電流之和。即:I = I1 + I2。〉

(4)問:並聯電路電壓的特點是什麼?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板書:〈2.並聯電路中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

(5)幾個已知阻值的電阻並聯後的總電阻跟各個電阻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是本節將學習的知識。

3.進行新課

(1)實驗:

明確如何測R1=5歐和R2=10歐並聯後的總電阻,然後用伏安法測出R1、R2並聯後的總電阻R,並將這個阻值與R1、R2進行比較。

學生實驗,教師指導。實驗完畢,整理好儀器。

報告實驗結果,討論實驗結論:實驗表明,幾個電阻並聯後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板書:〈3.幾個電阻並聯後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問:10歐和1歐的兩個電阻並聯的電阻小於多少歐?(答:小於1歐。)

(2)推導並聯電路總電阻跟各並聯電阻的定量關係。(以下內容教師邊講邊板書)

板書:

〈設:支路電阻分別是R1、R2;R1、R2並聯的總電阻是R。

根據歐姆定律:I1 = U1/ R1, I2 = U2/ R2, I = U/ R,

由於:I = I1 + I2,

因此:U/R = U1/ R1+ U2 / R2。

又因為並聯電路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即:U = U1 = U2,

可得:1/R = 1/ R1 + 1 / R2。

表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並聯電阻的倒數之和。〉

練習:

計算本節實驗中的兩個電阻(R1 = 5歐,R2 =10歐)並聯後的總電阻。

學生演練,一名學生板演,教師講評,指出理論計算與實驗結果一致。

國中物理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並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於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於國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並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製作的,並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製彈簧、掛鉤、指標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範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資料。

最後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並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箇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於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於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麼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髮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髮的資料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後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標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後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並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國中物理的教案 篇7

(一)教材:

物理通報編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物理試驗本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折射現象,掌握折射規律。

(2)使學生能作簡單的折射光路圖。

應達到的目標:

①能說明什麼是折射現象;

②掌握折射時的規律;

③能作出簡單的折射光路圖;

④知道光發生折射的條件(斜射入兩種媒質的介面上,從一種媒質進入另一種媒質)。

(三)課型:

規律課。

重點:光的折射規律。

教具:演示儀器:燒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盤,光源。

(注意:本課中的實驗需要在暗室進行。)

(四)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1)光在反射中有什麼規律?

(2)什麼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課:

(1)演示:

①將一支筷子斜插入燒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處折了向上彎。

②再透過玻璃磚看一支粉筆時看到什麼現象:一部分同學看到粉筆的'位置好像錯位了,由於位置關係,還有部分同學看到沒錯位。

③教師:筷子並沒折,粉筆也沒有錯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先來研究光的折射情況。引出課題——光的折射規律。

3、授新課:

(1)演示:在玻璃水槽內固定白色刻度盤,使水槽內的水面位於刻度盤的一半處,讓一束光線沿著刻度盤面斜射入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為清楚看到刻度盤上的刻度及光線,可在水中滴幾滴紅墨水。)

(2)問:哪位同學來指明哪一束光線是反射光線?其特點是什麼?(提示:其特點是在O處又被反射回到空氣中)。

問:進入水中的那束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條直線上?在什麼地方開始偏折?

學生回答後引出板書: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媒質斜射入另一種媒質時,在兩種媒質的介面處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光的折射。

強調定義中“斜”、“入”、“另一種媒質”及“介面”幾字的函意。

(3)①讓學生畫出實驗圖形,並指定一位同學將圖形畫在黑板上。

②教師介紹圖中各部分名稱,其中進入水中的光線叫折射光線,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折射角。由實驗可知反射現象和折射現象可同時發生。反射定律中說明了反射現象中的規律,那麼折射現象中有什麼規律呢?下邊我們來做實驗,觀察發現其中的規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線斜射入中心O處的水面上但射線不沿盤面進行。觀察:折射光線在哪兒。

②再將入射光線沿盤面斜射到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並改變入射角的大小。觀察:折射光線相對於入射光線和法線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變化。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歸納得出:(板書)

2、①折射光線在入射光線和法線所確定的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5)教師:在實驗中可以看到:當入射角改變時,折射角也隨之改變,但總是小於入射角,那麼,能否得出結論:折射角總是小於入射角呢?

問:(對照板圖)若改CO為入射光線時,它在空氣中的折射光線會在哪兒呢?(根據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線會沿著原來入射光線的路徑射出,即:OA。

問:此時,折射角還小於入射角嗎?(否)(如有條件在此可演示光從水斜射入空氣時的實驗,以證實:折射角不是總小於入射角。)

問:在什麼情況下折射角才小於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中時,折射角才小於入射角)。(完善板書)

②光從真空(或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教師:綜合以上兩條即為折射規律。

(6)問:為什麼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中呢?(強調“斜”字)看以下實驗。

演示;讓入射光線垂直(沿法線)射入水中。

問:入射角等於多少?(0°),反射角等於多少?(0°),折射角等於多少?(0°)。反射光線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線在哪?(傳播方向不變)說明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種特殊情況。(板書)

注意:當入射光線垂直射入另一種媒質中時,其傳播方向不改變。

教師:到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在看玻璃磚後面的粉筆時,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結論了,而這兩種結論都是正確的,只是觀察這一現象時所在的位置不同。當粉筆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磚裡時,在玻璃磚內仍按原來的傳播方向射至玻璃與空氣的介面上,因還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傳播方向仍不改變,如圖。若觀察者恰在這一光束的路徑上,逆著其傳播方向看去,則不會感覺到粉筆錯位了。那麼如何解釋“錯位”的感覺呢?請同學們課下討論研究。

4、課堂學習:(1)p19練習一,1、2題並訂正答案

(2)就書中的“想一想”,讓全班學生畫出光路圖,並令一學生畫在黑板上。全班訂正。

5、總結新課:

學生自己總結,教師訂正,同時強調:折射現象與反射現象中的區別;可以把折射規律中的第二條內容縮寫成“光疏密,折近法”說明其函意。

6、佈置作業;

(1)閱讀課文。

(2)總結反射現象與折射現象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p20的第3題做實驗,並回答問題,寫在作業本上。

國中物理的教案 篇8

一、教學目的

1.複習鞏固並聯電路電流、電壓的特點。

2.使學生確認並會獨立推導並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係。

3.使學生知道幾個電阻並聯後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並對並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結論性的認識。

二、重難點

1、並聯電路電阻關係的得出。

2、並聯電路電阻關係的理解和運用。

三、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和師生共同論證、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四、教具

乾電池二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和開關各一隻,定值電阻2只(5歐和10歐各一隻),導線若干條。

五、師生活動

1、提問在串聯電路中電阻有什麼關係?這個關係是怎麼得到的?

要求學生答出,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於串聯的各導體的電阻之和、這個關係是通過實驗探索和理論推導得到的、

通過電阻串聯的學習解決了用幾個小電阻去替代一個大電阻的問題、現在提出一個相反的問題能不能用幾個大電阻去替代一個小電阻?啟發學生思考導體的電阻與橫截面積有關,在長度、材料一定的情況下,橫截面積越大電阻就越小、如果將一5 的電阻與另一個電阻並聯起來,就相當於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它們的總電阻就應該小於5 了,這樣的猜想對不對?本節課我們將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板書:〈第五節 電阻的並聯〉

2、展示學習目標:

①知道幾個電阻並聯後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

②並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

③使學生確認並會獨立推導並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係

3.出示自習提綱,指導學生自習:

①如何利用設計實驗來檢驗猜想?

②實驗的結論是什麼?

③怎樣推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係

4.檢查自習情況:

①回顧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圖。

②你是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的?

(等效法、伏安法),設計電路圖。

並聯電阻實驗(測並聯電路的總電阻)

具體做法:將 並聯接在a、b兩點間,如圖,閉合開關前,提示學生,把已並聯的電阻 當作一個整體(一個電阻看待)、

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表的讀數為一便於計算

的數(如 0.2A),電壓表的讀數為 0.66V,根據伏安法測出總電阻R

它小於10 也小於5 ,與我們事先的推測相符、可見 並聯後的總電阻比 的任意一個電阻都要小、

③應用歐姆定律推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係

分別以 支路和總電路為研究物件,利用歐姆定律得出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係

在並聯電路中並聯後的電阻為( 3.3 )。

這與實驗結果一致、 表明並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並聯電阻的倒數和、

實質: 並聯導體的電阻相當於增大了導體的橫截面積,總比其中任一導體橫截面積要大,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導體的電阻都小、

5.當堂訓練:

運用公式計算

[例1]將 和 的電阻並聯起來、求並聯後的總電阻、

要求學生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並在圖上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未知量的符號,答出根據的公式、

解題過程(略)

5 與10 並聯後的總電阻和6 與10 並聯後的總電阻比較可得

兩個電阻並聯,若將其中一個電阻增大,並聯的總電阻也將增大,但總電阻總小於任何一個電阻、

提問: 若將3個或多個電阻並聯,如何計算總電阻呢?

讓學生按上面的思路練習計算,最後總結出

若將多個相同阻值的電阻並聯起來,總電阻將如何,啟發學生答出

提問:串聯電路有分壓作用,且U1/ U2 = R1 / R2。在並聯電路中,幹路中電流在分流點分成兩部分,電流的分配跟電阻的關係是什麼?

板書:〈在並聯電路中,電流的分配跟電阻成反比,即:I1/ I2 =R2 / R1。〉

六、小結

並聯電跟中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

幾個電阻並聯起來,總電阻比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七、佈置作業

1、課本本節末練習1、2;本章末習題8。

2、參看課本本章的"學到了什麼?,根據知識結構圖寫出方框內的知識內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