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貓》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才華庫 1.5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鄭振鐸《貓》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範文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1

《貓》是鄭振鐸先生的名篇,講述了家裡三次養貓的經過,故事性比較強。因為打算用這節課錄課,所以準備的很充分。差不多用了一星期的時間。但即便如此,講起來還是有一定問題。三班是第一節課,可能是因為有人在錄影的緣故,有些緊張,以至於講得太快,將本來差不多兩節課的內容用一節課就講完了。講完之後發現學生們很迷茫,雖然看似他們很積極,

但實際沒學到什麼,對知識點並沒有完全理解,效果很不好。講完後指導教師也說,太快了,語速也有點快,把節奏放慢,別緊張。痛定思痛,我重新把課文內容看了一遍,吸取教訓,劃分沒部分大概用多長時間,這樣在四班講得時候明顯好很多,內容講透徹了,節奏也把握對了。第二課時時,由於在三班講得太快,基本沒剩下什麼東西,所以只能多說,也讓學生多說,比如拓展訓練是“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被誤解?怎樣才能減少被誤解的機率?”我讓同學們想一下,然後暢所欲言,發現大家的積極性很高,也能從自己的故事中更好的體會文章主旨,這算“因禍得福”了吧。但在四班講的時候,因為停電,多媒體不能用了,只能迴歸原始,因為怕大家不能理解,所以一邊講一邊在黑板上寫,結果發現時間不夠用了,拓展訓練沒有時間做了。後來指導教師說在黑板上寫太多了,太浪費時間,只寫重點或學生們不認識的字就行,沒必要寫那麼多。

雖然講解這篇課文時狀況百出,但通過這些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以後要注意。

鄭振鐸《貓》教學反思2

《貓》是鄭振鐸小說的名篇,作者用樸實的言辭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意境深遠、含蓄、沉鬱。其文筆樸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摯,有很高的人文價值。本文篇幅較長,用一課時講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認為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善於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習慣,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原則和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旨意所在。

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基礎,品味文章深情是重點,激發學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難點,這也正是文學作品教學的重要價值所在。所以,此課教學我設計了三大板塊:

一、說貓的來歷、外形、性情、結局:

試圖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和概括敘述的表達能力。課堂上學生認真積極,實現了這一目標。

在這一環節的最後,我出示了說明文《貓》,通過比較學生很快明白了說明文與散文的不同,匯出散文寫物是為寫人、寫人的感情,自然的引出第二個板塊。

二、找表達感情的句子,品味文章深情:

這一環節是重點,而品味作者對第三隻貓的感情是重中之重。所以用時最多。因為七年級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為幫助他們理解體會,所以我設計了“假設你的小貓死了……”“假設你的小貓被抱走了……”以及教師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來引導學生理解品味。這一設計聯絡實際使學生有話可說,課上學生“罵死他”這樣的回答的確是真情流露。

在這一環節中文我注意了詳略的安排:前兩隻小貓略,第三隻小貓詳。這樣為感悟文章的道理做好鋪墊。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從而引出散文的終極目的是讓人明理。

三、說感悟,明道理。

這一環節學生髮言的人數多,說出了自己的認識,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最後聯絡學生的作文,讓他們明白了:通順的敘事+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道理,是同學們努力的方向。

以上這三個板塊由淺入深,逐塊推遞,讓學生自由說話、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領會深意、感悟人生、學會做人。

課上完了,目標也實現了,教材挖掘得也夠深了。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主動。回顧這堂課,自己並不十分滿意,覺得最大的遺憾是:

學生自由說話了,學生主動說話了,但學生說的還是少,老師講的還是多。

分析原因:

1、因為課前聽說我上課的班是整個年級最差的一個班,所以,一上課我就信心不足,老是怕完不成教學任務,學生一不發言我就說。

2、學生預習情況比我估計的要差。學生一說慢了或說錯了我就著急。

3、傳統的教學觀念的“餘毒”還影響著我,有問題就急著要答案。

當然在學生活動中,教師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過藝術的“介入”來調控活動方向,來增強活動的厚度。可是,教師的這種“介入”應該控制在怎樣的一個“度”上,才不至於喧賓奪主,不至於越俎代庖?這將是我以後的教學實踐中要注意探索的問題。另外我還有一大收穫,那就是要相信學生,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舞臺有多大;施展的才能就有多大。”今後我會把課堂變成學生的最大的舞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