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2.86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教學反思1

回顧一學期以來的教學情況,總的感覺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腳步都是來去匆匆,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雖匆匆,但無悔,雖忙碌,但實在。從這學期開始,我校全部實施教學改革,有了新的課程理念和精神以及評價方式。作為老教師,我很榮幸地趕上了新課程改革這一班車。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如何在內容、形式上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平時思考最多的問題。為此,我首先從新的教學方法入手進行了改進。

回憶起我在高中學習時期的歷史課堂,那是一個在舊課程下老師的“一言堂”,學生記記筆記,背背要點1、2、3條。我的腦海裡,學生沒有思考問題的過程,只有在老師講解完整的知識結構下,按照細緻的板書識記歷史知識的過程。我當時的認識是:歷史=死記硬背。並且,背得還不好,就是記不住。今天想來,似乎沒留下多大的印象,就像我們開的玩笑說法“一點不留的還給了老師”。相比之下,新課程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這樣學生就有更多的機會動手、動腦、動口。儘管,一開始,有些費時、費力,但是,堅持下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無論從語言表達,問題歸納,思考,與人交流、合作都有了提高,這不就是我們常常提及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嗎?

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教學反思2

八年級上冊學的是中國近代史,作為歷史老師,在向學生傳授基礎歷史知識的同時,我認為更多的應該向學生傳授愛國主義思想和與時俱進的觀念,牢記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我是這樣做的,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又感到有些費勁。

一、我們使用的是任教版教材,該教材最大的缺點就是內容少,並且文字苦澀難懂。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尤其是我們臨沂推廣的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使用這個版本的教材,給人一種先進泥潭拔不出腳的感覺,學生在一堂課上光看看一遍教材就得用10分鐘左右,如果再自學、討論,老師精講點播的話,一節課根本完不成教學任務。

二、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還沒有真正養成,所謂的互助和探究,也就是那麼幾個人在發表自己的見解,其餘的學生大多數是看客,少數在那裡無所事事。造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一是老師的水平參差不齊,理解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很難,更何況是具體推廣。

三,學校對老師的評價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無論老師實施新模式的態度如何,最關鍵是要看學生的考試分數。學生的考試分數決定老師的一切,而無論何種模式,它都要考試,都要落實到學生的試卷上。

四、期中期末統一考試的試卷要有所改進。要多出能力題目,最好是佔到70%以上;少出死記硬背題目,最好是佔到30%以下。此外,平日的考試最好是開卷考試。這樣,考試考老師抓學生背問題的壓力減輕了,老師自然就注意學生的能力培養了。無論何種教學模式,只要是對學生的終生學習有利,老師也都願意接受了。

五、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還需要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學校在這方面的工作應該是樹立榜樣班級和榜樣教師,讓老師們感到有個樣板可以模仿,而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各人忙各人的,學生最終無所適從。學習知識的同時,我認為更多的應該向學生傳授愛國主義思想和與時俱進的觀念,牢記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

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教學反思3

本單元內容為“近代化的探索”,是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道路的過程,學習本課時力求讓學生對該單元內容形成整體的認識,並逐步學會辨證分析問題的方法。《戊戌變法》這一課是第二單元較重要的一課,此時正是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的階段,中國逐步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這一課是較難理解的一課,維新派為了興民權,發展資本主義,領導了戊戌變法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它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1、在教學目標這一點,緊承課標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達到三維目標,又要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2、在“自學檢測”題設計的主要思路是:針對學習目標進行設計,同時開啟學生思路,在上新課前讓學生做準備,查詢相關的圖片與資料,為重點掌握“百日維新”內容打下基礎。

3、運用學習小組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說中學,在爭論中加深理解,效果較好。

4、不足:學生對於戊戌變法的性質和影響還是理解得不好,部分學生其實是蠻想事的`,聯絡到戊戌變法中的歷史背景是比較複雜,因為維新派依靠的是封建皇帝,但又沒有實權,掌權的是慈禧太后,所以戊戌變法中又牽扯到封建勢力爭權奪利的鬥爭。有學生在課後還問到什麼是資產階級,這些學生看來是學進去了,這一點就是平時成績相當好的也並非知道這個概念,理解其內涵

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教學反思4

老師教學功底厚實,教學內容上注重細節,教學語言生動形象。這些確是老師令人佩服的地方。歷史教師要提高教學的基本功,其實重要的教學基本功就是認真、細緻、充分深入的備課,就是在備課的過程中對有效資訊進行恰當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有效資訊。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歷史教學應該教什麼和怎樣教,到底什麼是有效教學。如何與學生一起探究有效資訊。

有效資訊的作用和意義最終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與認識上。因此,在資訊的運用上最好的方式,是師生共同對資訊進行尋找、觀察、感受、理解,將有效資訊的教與學緊密地結合起來。教師把學習的資料交給學生,與學生一起來從中查詢資訊,感受資訊,領悟資訊,有助於學生觀察能力、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也使教學的有效性大為提高。教師的引領作用要得到充分發揮,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高度集中,他們在課上始終表現出興趣盎然的狀態,他們的思維運作活動與教師的講述能夠達到同步進行,預期的教學效果就是可以達成的。事實說明,課堂上的學生參與、學生活動,無論是顯形的還是隱形的,關鍵在於他們的思維是否被調動,是否被激發,是否處於積極的狀態,是否能與老師的活動相互促動。只要學生能夠感受到、接受到、理解到教師傳遞的資訊,資訊就是有效的,教學也是有效的。

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教學反思5

剛剛接了八年級歷史,針對實際情況,不斷思考:怎樣才能提高效率。

蘇聯教育學家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值得我們學習和領會,有助於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巴班斯基指出,最有效、包羅永珍的教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每種教法就其本質來說都是相對辯證的,既有優點又有缺點,都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解決另一些問題則無效,這是普遍的教學法原則。他認為,在選用教學方法上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材難易程度、全班學生的程度、各種教學方法的效用和長短處、教師本人的特點和能力等。巴班斯基的這一觀點,實際上是指出了運用教學方法的真諦所在。

教學是一種具有複雜性的活動,“掌握教學的藝術,其困難和複雜性產生於各種各樣需要人們制定決策的複雜情境,因為教學正在這種情境中進行。”作為一線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準備的過程時,就要具體分析教學的實際情況,以確定最為適當可行的教學策略,而在選用教學方法時,要認真考慮教法的適用性問題,尤其是要著重思考以下三個方面:是否適合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的學。是否適合教師的教。

總之,教法的運用是有規律可循的,也是靈活多變的,這正是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體現,很值得我們的教師來探索。注重教學方法的適用性,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才能發揮出教法的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