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32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一、教學設計反思:

本課教學目標是,第一,結合生活經驗,使學生認、讀、寫整時。第二,培養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養成珍惜和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第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結合此教學目標,我主要設計的環節是,聽聲引入鐘錶--說出鐘錶的作用--觀察鐘面認識鐘面的特點--觀察時間認識整時--遊戲複習--時間的兩種寫法--拓展知識--中國鐘錶歷史。設計意圖主要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說出來幾時與原因,並結合遊戲,激起學生興趣並鞏固知識。

二、教學過程反思:

1、主要三大過程:第一過程,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第二過程,認識整時;第三過程,時間的兩種寫法。

2、在第一過程中,主要使學生觀察,鍛鍊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並讓學生髮言說一說自己觀察到了什麼,鍛鍊學生的完整表達能力。

3、在第二過程中,出示各種時間不同的鐘表,8時,3時,6時,9時,12時,11時,讓學生說出是幾時,並說出為什麼是幾時,同時兩針都指12是12時,使學生認識這一時間的特殊性。這一過程主要體現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的發展變化過程。

4、第三過程,主要由教師教學生兩種時間的寫法,讓學生寫一寫、練一練加深印象。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反思:

1、在第一過程中,學生觀察出來鐘面上的特點以後,學生並沒有分清時針與分針,缺少學生的總結表達環節。

2、在第二過程中,學生都觀察到了長長的指標都指著12,但沒準確說出時針分針,也就是說學生沒分清時針分針。並且在此環節,學生說的少,學生總結規律時教師沒有認真思考聽取學生的表達,而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做,缺少隨機應變能力。且練習題型少,學生認識了整時之後並沒有加強鞏固練習,導致學生對認識整時的知識掌握不紮實。

四、改進措施:

1、在學生觀察出鐘面特點以後,應嘗試讓學生總結,說一說,不僅鍛鍊表達能力還能使學生區分時針與分針。

2、學生在觀察6個鐘錶的時間之前應單獨出一個鐘錶使學生先認識整時,再用6個鐘錶讓學生觀察整時的特點,這樣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思考邏輯。在說的環節,應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怎麼看出來的整時,使學生理解整時的特點。此外,學生認識並說出整時後,應多出不同型別的整時練習,在學生練習的同時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拓展部分應儘量使用簡潔的語言使學生明白一個時間有早上和晚上兩種。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比較成功,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用猜謎語引出鐘錶,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早上幾時上學,上午幾時放學,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說說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絡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時間對於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錶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1、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我利用精美的課件,通過小朋友喜歡的小動物小熊入手,把大家帶入鐘錶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新課的學習中,始終讓小熊陪伴小朋友一起學習,當學生學的好時,讓小熊來表揚他們,這比老師的表揚更能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大約幾時教學中,截取了神州六號發射的實況轉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充分感知,明白了只要接近九時的都可以估計成大約九時,同時讓學生再次感受了祖國科技的領先地位,激勵學生好好學習。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不足之處:

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根據時間撥出相應的鐘表就有難度了。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反思:學習鐘錶不僅是靜止的圖片,也要會認識真實生活中的鐘表,這就需要平時生活中的多觀察,多練習了。想讓孩子真正掌握,還需課後的大量實踐。在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在“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裡,已經有了一些鐘錶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於不同的學生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錶”提供了經驗基礎。課前,為了讓課堂上撥鐘的時候不至於太亂,也為了瞭解學生在這塊的認識,我先讓孩子撥出四時,巡視了一下,發現大多數孩子知道分針長,時針短,知道把針指著四,但不是所以孩子都能撥對,有了這樣的瞭解,在課的安排上,我將重點是介紹分針指著 12 ,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難點放在認識大約幾時上面,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在課的最後,我用動畫製作了一個小故事,兩個小動物分別在幾時的時候做什麼事情, 1. 複習了時鐘的認識, 2. 教育孩子要珍惜時間, 3 ,通過故事中兩個八時,小動物做的事情不一樣,比較知道一天中有兩個八時。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有趣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說一說,然後向全班同學彙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學整時還是不錯的,後面在教學大約幾時的時候,語言不夠規範,上的過快,導致部分學生對於什麼叫大約幾時,不是很瞭解,最後全部課上完還多幾分鐘,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在“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裡,已經有了一些鐘錶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於不同的學生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錶”帶給了經驗基礎。課前,為了讓課堂上撥鐘的時候不至於太亂,也為了瞭解學生在這塊的認識,我先讓孩子撥出四時,巡視了一下,發現大多數孩子明白分針長,時針短,明白把針指著四,但不是所以孩子都能撥對,有了這樣的瞭解,在課的安排上,我將重點是介紹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難點放在認識大約幾時上面,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在課的最後,我用動畫製作了一個小故事,兩個小動物分別在幾時的時候做什麼事情,1.複習了時鐘的認識,2.教育孩子要珍惜時間,3,透過故事中兩個八時,小動物做的事情不一樣,比較明白一天中有兩個八時。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搞笑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僅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用心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構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持續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透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說一說,然後向全班同學彙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學整時還是不錯的,後面在教學大約幾時的時候,語言不夠規範,上的過快,導致部分學生對於什麼叫大約幾時,不是很瞭解,最後全部課上完還多幾分鐘,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認識鐘錶》這一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會看整時和大約幾時。通過這節的教學,我想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為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在鐘錶的滴答聲中猜謎語。

接著分步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通過鐘面模型讓學生,並結合多媒體課件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彙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後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其次,在整時的練習中,最後放了一道大約幾時的鐘面,目的是:

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2、教學大約幾時。

這個教學設計,很多學生一口說出“7時”,通過再次觀察,發現是7時還沒有到,應該讀作“大約7時”,同時出示7時過一點的鐘面,讓學生明白“7時不到一點或者7時過一點,都可以說成是大約7時”。在大約幾時的練習中,穿插了一個9時的鐘面,看學生是不是掌握了整時和大約幾時,同時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的仔細觀察能力。

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學習。所以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鐘面的學具,在他們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以後,讓他們動手撥撥時間,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形象直觀地理解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區別。

最後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針的環節,雖然我給學生做了師範,但是在動手操作時,有些學生短短的分針畫得不是很明顯,所以要適時提醒短的是時針,長的是分針。同時我故意將畫錯的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不同時刻時針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時間。

在新課程改革的旗幟下,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1、留給學生較大的“時空”

修改後的案例給學生留下了較大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體會。一個鐘面,猶如一幅美麗的圖畫,要讓學生去欣賞、體會教學的美。如果這個鐘面只是讓學生簡簡單單地說或被教師灌輸理論,學生就沒有那種興奮,智慧的源泉只能深深地埋藏起來,這不是一大遺憾嗎?本案例教學中,學生一直處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之中,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形成了獨特的見解。

2、創設自由寬鬆的探索空間,人人享受成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他們的想法有時會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為他們創設自由、寬鬆的探索環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間。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由於學生的悟性、掌握知識的程度不同,學生所想的可能不是教師所需的答案,教師應該允許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大膽地想。本案例中,每位學生都仔細觀察,大膽地說出自己對時針、分針的獨特見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所有的學生都體驗到認識鐘面的快樂。

3、多媒體的恰當使用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一個最大的優點,是能創設出聲情並茂的學習情境,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心理和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把學生引入到一個主動探索的境界中,使他們能在輕鬆愉快的課堂環境中學習創造。本案例中,用課件顯示了一個動態的鐘面的情景圖,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一個充滿動態、生活的境界中。可見,現代化教學手段有傳統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新穎性,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容量大,不僅能把知識更多、更快地傳授給學生,還節約了時間,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4、在操作中,體現學習的樂趣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行動開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動手操作,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以“動”促“思”,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領悟到知識的情趣。為學生提供動手時間的機會,讓學生有意去學數學,並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避免了學生死板的記憶和脫離實際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輕鬆並且牢固地記住一些概念。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參加了幼兒園組織的公開教學活動,“課前準備、內容的選擇、環節的準備”我絲毫不敢懈怠,此次活動讓我又經歷了一次專業化的成長,現將我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一、教學容的選擇:

鐘錶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日常生活用品,對於即將步入國小的大班孩子來說,認識鐘錶,加強時間觀念,懂得愛惜時間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組織了《認識時鐘》這個科學活動,之後我發現幼兒對時鐘的學習興趣很濃,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準備階段:

①為使幼兒更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在知識積累階段,我發揮家長的積極作用,讓幼兒事先對鐘錶有初步的瞭解,並讓幼兒製作鐘錶,為教學提供服務。

②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採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利用課件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

實施階段:在活動過程中我採用了探索操作法、觀察法、遊戲法、說學法等幾種教學方法。反思整個活動過程,我認為活動是成功的,幼兒在積極主動的探究過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

一、知識的呈現與幼兒生活實際相結合。

為了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活動的一開始,我選擇貼近孩子生活的交談進行匯入:“你在家中喜歡做什麼事情?引出孩子們喜歡的少兒節目《智慧樹》,並提出問題“怎麼樣才能準時收看?做哪些事情還需要看鐘表?”

二、為幼兒提供觀察、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

第二環節我出示實物鍾讓幼兒很輕鬆的認識了時針、分針。又通過演示課件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了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並在此基礎上鞏固整點、認識半點。

三、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學習方式。

第三環節是幼兒動手操作練習。我以幼兒的實際能力分為4個組:畫一畫、連線、看誰撥的又對又快、我說你撥。結尾小故事。

我的體會:我認為每一次活動結束,教師都應該針對自己的感受,體驗進行反思,提出調整、改進的方法。而且幼兒園的一課多研會出許多優秀的教育活動,活動中許多有經驗的教師給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如在目標的定位上怎麼樣就準確、活動的重難點把握等,這些意見都給了我很好的啟發,也使我認識到反思確實需要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如果能把個人反思和集體反思相結合的話,那無疑會錦上添花。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認識鐘錶》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時間對於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教師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錶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原則,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識鐘錶的方法,從中進行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有效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認識鐘錶》這一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大格,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半時。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想這個教學目標已達到了。為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利用一曲猜謎的歌謠輕鬆活潑地引入新課。接著分三步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第一步通過看鐘面模型,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第二步通過撥熟悉的時間,讓學生髮現整時的時候,分針時針所指數字的規律;第三步學習兩種計時方法。為了鞏固新知,學習中安排動手操作環節,通過師生互動,尤其是學生動口動手說時刻撥指標,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人翁地位。

感覺效果較好的地方有:整節課設計了去鐘錶王國旅行的情境,比較有趣味性。體現了數學學習與生活密不可分。利用兒歌記憶所學知識很好,兩種計時方法落實到位,習題的設計體現了從易到難。

比較遺憾的是在教學組織時,忽略了對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以及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如果時間處理的再好一點,我想再給豆豆安排作息時間時,就能有機會讓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做到互相糾正,效果會更好,也許對學生以後的發展會更有價值。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認識鐘錶》一課是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首先,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在哪兒見過鐘錶,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深刻體會我們要學習的是生活中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結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這些環節都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於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探究去發現。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也抓住學生年齡特徵,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小鬧鐘,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其次,在教學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你早上大約幾時起床?晚上大約幾時睡覺?每天你是幾時到學校?你知道下午我們幾時放學?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同時也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當時針指在幾,分針指在12時我們就讀幾時;當分針指在6,時針指在兩個數的中間我們就讀幾時半。通過教學使學生還了解到鐘錶的後面有好幾個鈕,可以開時、定時的;鐘錶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

不足之處: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因此個別學生在認識幾時和幾時半時會有混淆。還有就是我請學生撥鍾時,讓他說一說你是怎麼撥的,學生的表達不夠清楚,還有的同學會說,但是動手就好像有困難了。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12月9日,既興奮又緊張的一天。第一次在這麼多老師面前教學,頗有班門弄斧之感。不過,這節課像第一場戰役一樣,對我的教學生涯來說有著不同一般的意義。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上)《認識鐘錶》第一課時,為這節課我一直思來想去努力想上出有自己想法的數學課,每一個環節精心打磨,每一句話斟酌半天……前後用了1個半月的時間,終於新鮮出爐。課後的反響還可以,畢竟對於一個新人來說,前輩們都會本著包容和鼓勵的態度,心裡也開始大了膽子。心裡特別特別感謝一個人啊,有她在下面聽我上課心裡就特別定,大概這就是冥冥中的力量吧!

無論是設計出一堂如何精彩紛呈的課,它始終是為著學生做服務的。在隨後的練習和測驗中,學生的反饋又讓我產生了一些想法。

1、畫12時,起先很多學生畫的看上去好像只有1根指標。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統一讓學生記住畫針時一定要帶上箭頭,並且箭頭要正好指向那個數。如果這個小細節在上課時就落實下來,那學生可以走更少的彎路了。

2、半時的畫法。在教學半時時,我是讓學生學會說這樣一句話:分針正好指向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如果是讓學生看鐘說幾時半一般不存在問題,但是畫鐘的時候就存在學生該如何把“時針走過幾”轉化為鐘面圖的問題。比如說讓學生畫1時半,有不少學生會喜歡畫在12和1之間;但是他們在認1時半的鐘面時,卻能毫不猶豫地告訴我時針走過1。歸根結底,還是學生沒有能真正認識到指標走的方向——順時針。而教科書上也沒有涉及到“順時針”的'明確目標,這是與之相矛盾的。

後來,我想了一想。如果在教學整時時,把課件設計成像一般鐘錶那樣走動,讓學生感受從1時到2時,2時到3時……不管是時針還是分針都是朝著一個方向走動,那就是順時針。讓學生在看鐘表走的過程中,不僅複習了整時,而且還感知到時針和分針走的方向。那麼這就為半時,明確“走過幾”這個問題就埋下了伏筆。

3、再過幾小時,就是幾時?這個問題,在練習中頻頻出現,而我在設計時並沒有涉及到。如果在“學校中的一天”裡滲透這樣的思想就更好了。比如早自修8時,過了3小時,就是我們吃飯的時間——11時。

4、整時和半時的兩個寫法。一般電子鐘的寫法不會對學生造成困擾,機械鐘的寫法要求學生寫出文字,有不少學生就寫錯字,多一畫或者少一畫。在教學時,應該注重書寫的問題,特別是“半”,不僅容易寫出3畫的橫,而且容易漏掉這個字。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認識鐘錶》一課是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首先,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在哪兒見過鐘錶,不僅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深刻體會我們要學習的是生活中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結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這些環節都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於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探究去發現。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也抓住學生年齡特徵,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小鬧鐘,為學生帶給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用心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潛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其次,在教學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你早上大約幾時起床?晚上大約幾時睡覺?每一天你是幾時到學校?你明白下午我們幾時放學?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實踐潛力。同時也能較好地幫忙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透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當時針指在幾,分針指在12時我們就讀幾時;當分針指在6,時針指在兩個數的中間我們就讀幾時半。透過教學使學生還了解到鐘錶的後面有好幾個鈕,能夠開時、定時的;鐘錶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

不足之處: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因此個別學生在認識幾時和幾時半時會有混淆。還有就是我請學生撥鍾時,讓他說一說你是怎樣撥的,學生的表達不夠清楚,還有的同學會說,但是動手就好像有困難了。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潛力,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和語言表達潛力。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認識鐘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十單元的資料。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是以後學習時分的基礎。一年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錶的生活經驗,因此大多孩子會看整時,但這些經驗只是粗淺的、感性的,對不同的孩子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

一、利用生活經驗

鐘錶在學生生活中就應是隨處可見,十分熟悉的東西。因此,抓住學生對鐘錶的已有認識,從一開始的謎語匯入,到你明白鐘面上有些什麼,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並逐漸規範數學用語,比如學生交流的長針、短針,生活中常說的幾點鐘等。在認識幾時後,請學生根據畫面及所示的時間用完整的話說說“在什麼時候的幾時小朋友在幹什麼”。使學生掌握比較嚴謹、規範的數學語言,逐漸提升學生的認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絡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認鐘錶》的設計著力體現了這一理念。個性是學習大約幾時時,透過小明和媽媽看電影這一事情,明白“快到7時”和“7時剛過”都能夠說成是“大約7時”。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出發,學生感覺十分親切自然,學得也個性認真和投入。最後的“鐘錶修理匠”練習,既搞笑味性,又很好地鞏固了數學知識,同時還使數學有了鮮活的生活味。

二、注重動口、動手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鐘面上的幾時和大約幾時,並能根據相應的時間在鐘面上撥出來。因此,在教學時個性注重讓學生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教學中採用多種形式,如老師說學生撥,老說撥學生說,同桌合作一人說一人撥等。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會並能歸納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三、巧設兒歌點題

在新課結束時,我把整課的資料概括提煉成了一首兒歌,讀起來琅琅上口,孩子們很是喜歡。

叮鈴鈴,叮鈴鈴,時鐘叫我早早起。

滴答滴,滴答滴,時鐘催我上學去。

分針指在十二上,時針指幾讀幾時。

快到幾時剛過幾時,都可說成大約幾時。

認識時鐘真搞笑,珍惜時間寸光陰。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在“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裡,已經有了一些鐘錶的知識:如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但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錶”提供了經驗基礎。

因此,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制的小鐘上撥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觀察,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

2、創設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然後和全班同學交流。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4、充分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並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一、動畫片匯入。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熊二遲到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進行了按時、守時、惜時的教育,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引出鬧鐘是鐘錶王國中的一員,從而揭開認識鐘錶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但是時間稍微有點長,後來經王老師建議將猜謎語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自己猜並說明理由,可以加深學生對鬧鐘作用的認識。

二、教學過程。

讓學生自己觀察鐘面,自己發現總結有12個數字、有分針和時針、怎樣區分分針和時針等等。在學習整時的第一種表示方法時,先讓學生說一說幾個鐘面上的時刻,再觀察,探究幾個鐘面的共同特點,進而總結出認讀整時的方法。在學習用兩種方法表示整時時,我是設計學會一種方法後隨後進行練習,中間有“撥鍾比賽”“猜謎語”等穿插其中勞逸結合,整個過程學生的參與性很高。在評課的過程中王老師也給我提了一個小建議,在“撥鍾比賽”里老師可以先做一個示範,撥一個時間學生共同猜整時,然後同桌合作,對方說一個時間同桌撥出來,對方播出一個時間同桌說出時間,這樣更能增強同桌合作交流的機會。

三、課後作業。

我設計的意圖是希望每個學生能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的好孩子,所以我每個孩子發了一份小的時間作息表,上面有幾時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寫作業、按時休息,學生自己填寫後可以遵頊這個作息表,做時間的小主人。這個作業設計獲得了王老師的肯定。但是在佈置作業的時候應該跟孩子強調時間寫整時,這樣的話就跟本節課密切聯絡,也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的教學理念。

四、在一些細節的設計上還需要注意。

例如:時針和分針的順時針旋轉,學生手裡的學具表齒輪向上撥動,指標是順時針旋轉,在講的時候我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小小的細節是的個別學生對於順時針分的不是特別清楚,我應該先在講臺上進行多次演示,再讓學生進行示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順時針的意思。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我還需要注意細節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多設計一些可以增強學生動手操作、跟同桌合作交流的環節,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