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才華庫 2.27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散步》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散步》教學反思15篇

《散步》教學反思1

教學成功之處:

1、以大家所熟知的一則電視公益廣告(為媽媽洗腳)作為“匯入”,很快進入課文情境,也利於啟發學生關注身邊體現親情的鏡頭。

2、教學過程按照我們讀文的思維由“感知”而至“品味”,最後的“課堂延伸” ,讓學生有課堂再到現實生活,使學生“學以致用”。

3、教學之時,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作為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必要時加以點撥、指導。以突出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教學不足之處:

1、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氣氛有些緊張。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新學年新學期伊始師生之間瞭解還不夠,配合不夠默契。

2、第一個班教學中對教學節奏掌控不夠,一節的內容沒完成,應該在以後的課堂上把握好時間,以保證一堂課的完整性。

《散步》教學反思2

一節好的心理課,一是要為教學服務,引導學生達到智力的成長和非智力因素的提升;二是讓學生放鬆,獲得快樂,解決學生的情緒問題,因此,它不需要太多的理論,更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要與同學交朋友交心,給他們營造一個寬鬆、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敞開心扉,在活動中體驗,在交流中明辨、澄清、引導、提升,最終達到心理提升的目的。

本學期公開課我執教的選擇的是北京教育出版社國小《心理健康》五年級下冊第六課的內容《思維的奧祕》一課,適逢西安市心理教研員鍾昭英老師在我校組織心理教研活動,授課結束後,聆聽了鍾老師指導和組內教師的反饋,結合本節課的反思,我認為上好一節優質課有可以從以下做起:

一、教材分析到位

教材是上課的根本,一節好課首先對於教材的分析要到位。本節課屬學習輔導範疇,其輔導的目標重點就在於思維力的培養,在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輔導範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教材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和多個操作性很強的活動來展示了思維力的重要性,啟發學生了解思維力,開闊學生的思維能力,並運用用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二、充分了解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一節好課對學情的準確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本節課的授課物件是五年級學生,國小五年級學生已經進入了思維發展的關鍵期,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對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

教學反思

五年級學生學習和生活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思維要求都是全新的,如若照搬之前的學習方法和問題解決習慣,被以前的經驗所控制,難以跳出原有的定勢思維,勢必導致了學生失敗經驗的產生,需要對其進行思維訓練的指導。

三、精心設計活動

1.目標具體,重點突出。

心理課不同於一般的學科教學,不需要太多理論與知識的講述,因此教學設計的目標要細緻具體,不要太散,一般一節課2-3個目標即可,然後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確定重難點,做到目標具體,重點突出。

2.環節相扣,設定巧妙。所有的分析和假設最終都需要教學環節來完成,因此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本節課我以“123拍掌”作為熱身活動,通過視訊故事《毛毛蟲試驗》讓學生初步感知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引發學生思考,讓他們體會到思維要“拐彎”,從而揭示了課題,接著通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腦筋急轉彎”、“桔子會拐彎”、“煩惱能拐彎”,讓學生在遊戲中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並將學習應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3.以生為本,啟發到位。五年級學生正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導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導的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需要對其進行思維的訓練,因此,活動設計體現了學生的需要,同時,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要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去欣賞每一位學生的思考,及時給予正向的鼓勵和引導,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於擴充套件思維重要性的認識。

4.形式多樣,寓教於樂。

活動和體驗是心理課最核心的因素,在本節課中,我主要通過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提高了學習效率,並讓學生將所學與自己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學習效果較好,同時,多媒體的恰當使用,提高了學生的理解效率,促進了高效課堂的構建。

5.選擇活動,不宜過多。

活動是為教學服務,是教學的載體,活動不是越多越好,許多活動看著熱鬧,但其實流於形式,失去了活動的真正目的,少而精的活動以及結束後有效的分享和小結才是好的活動。本節課中匯入的活動過多,如果將放鬆訓練放在過關遊戲的第二個之後,對學生進行適度的放鬆,一是讓匯入更高效,二是讓學生的思維訓練更有張有弛,更高效。

6.全面參與,各有所獲。

心理的活動課以活動為主,但要注意活動的參與度,每個學生都儘量要參與到活動中來,即使參與的程度不同,情感的層次不同,但能學有所獲,也是一種進步。本節課的活動學生參與率極高,全班同學至少都參與了一項活動,學生參與熱情,積極性高,學有所獲。

總之,要上好一節心理課,要做到重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感悟,重學生的整體參與,重學生的實際運用,輕理論的傳授,輕價值評價,輕求全責備。

《散步》教學反思3

一、整體反思

我設計的教學時間是45分鐘,教學的重點是:人物語言中流露出來的愛,教學難點是:以小見大,通過生活小事反映出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教學目標分別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孝敬長輩、尊老愛幼的情感;2.體會情感,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趣味得到感染和薰陶;過程與方法:1.設定"懸念",讓學生自由猜摩,深化課文的主題;2.查詢質疑,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挖掘本文的主旨;知識與技能:1.閉上眼睛聽讀,感知課文部分內容,對下一部分內容進行猜想。2.快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與"猜想"內容進行比較。

優點:1、能結合學生實際及教材的內容確定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時間設定合理,用45分鐘的時間,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的確定合理;

缺點:1、教學目標設定過多;

2、知識與技能目標設定欠合理,像過程與方法目標。

 二、教學過程設計反思

教學過程的第一步是匯入語,我設計的是播放《跪羊圖》這首歌,主要是營造氣氛,播放結束後就以"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引入課文;

教學的第二步是"猜摩"教學:聽朗誦,當讀到"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停止播放,讓學生來討論"我和妻子該怎麼辦?"有那些方案?

教學的第三步是課文研究: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朗讀的方式進行快速閱讀並以四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找出不明白的詞語和句子,並生生、師生解決。

教學的第四步是深挖主題:圍繞"文中誰的權力大?"來展開討論。

教學的第五步是歸納總結並展示"板書"。

以上五個步驟,我認為設計得好的有

1、第二步"猜摩"教學,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聽朗讀,聽到有"分歧"的地方,教師讓學生進行猜想,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主題的理解埋下伏筆。

2、第四步深挖主題,教師只設計了一個問題"文中誰的權力大?"展開討論。其實教師出示的是一個錯誤的結論,讓學生進行圈套,學生通過爭論才發現這樣一個家庭是沒有權力之分的,這時才明白教師的良苦用心,是用來挖掘主題的。

不足之處:1、匯入語重複,一首歌、一個故事顯得多餘,二者只能取一。

2、教學的第三步,交待不清楚,教師的引導沒有設定進去,隨意性強,可以分段進行佈置任務,有意識的安排學生對主要問題的質疑。

3、板書設計標識性不強,不美觀,應改為箭頭可能要直觀些,更容易體現主題。

三、教學技能與教學策略反思

1、對比教學設計不錯,學生"猜想"的與作者寫的進行對比,加深理解,深化主題。

2、閱讀指導到位,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

3、教學策略、教學組織形式恰當,能夠較好的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不足之處:1、學生自主學習時沒有設計教師的引導,沒有對學生質疑的問題進行合理的篩選,應學會篩選有價值的問題,有意義的問題。

2、教學第三步未能充分考慮和體現學生要求,沒有劃定範圍,使學生漫無邊際,要分段佈置任務,讓學生有的放矢。

《散步》教學反思4

對於本課課前進行了精心地準備,安排了一整體感知,二朗讀感悟,三美語賞析,試圖將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與文字做實實在在的接觸,親歷閱讀,談談自己的體悟。

在完成第一環節後,感到還滿意,初讀整體感知,學生簡短的語句概括了本文講了什麼事?(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均有。

緊接著讓學生說出“你感受到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用詞語)學生很踴躍,紛紛舉手:和美、和美、溫馨、尊老愛幼、互相體諒、寬容忍讓,我肯定了同學們的感受,“有那麼一點自己的感受就美白讀書”。然後,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讀出這“溫馨”,這“和美”。 隨後是主體講解“分歧”,解決分歧,所得感悟。但苦惱的是由前一環節如何自然過渡到“分歧”呢?直接講太突兀。

過渡一:散步過程中,開頭一家人很溫馨,前面是母親和兒子,後面也是母親和兒子,但後來產生了分歧?(分析“分歧”,分析課文)帶領學生以放棄為線理文脈,體文心。 但課後總覺得缺少點什麼,孤立地就散步中的分歧談沒有將文字更好地拓展。在這種思索中上課鈴響了,於是帶著遺憾有走進了三班的課堂。在同學們順利完成第一環節後朗讀那會兒,靈感來了,本單元都是談親情,且前一篇《羚羊木雕》中也談分歧,文中沒有解決分歧,戛然而止,留給人們無盡的思索。我何不將此二文合讀,以本文作為前文的續呢? 想到此我很興奮。

於是臨時對前面的過渡進行了調整。過渡二:(就同學們所說的和美,和睦,溫馨順勢而引。)就是這麼溫馨的家庭也有分歧,那麼分歧是什麼?又是怎樣解決的?從解決的過程中尼感悟到什麼?(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很認真地讀書去找尋答案。)這些都不難,很快解決了。但仍是孤立地解讀文字,美能很好地拓展。於是又向學生拋了一塊石頭:本文的分歧解決了,讓我們充分感受了和睦的家庭氛圍。那麼前一篇文章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分歧最終因為沒有?給小主人公“心冷如冰”“心灰意冷”之感?

此時學生齊聲說“互相體諒,寬容忍讓,互相溝通”。 於是我心中頓時有了一種踏實的感覺

《散步》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①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

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

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匯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檢查生字詞。

②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裡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反思

通過對文字的解讀,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本單元教學主體,我將文章主旨定位於表現濃濃的親情。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體會文中的那份濃濃親情,從而激發學生去感悟親情,擁抱親情,珍愛親情,創造親情。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創造親情的情感。另外,通過品味揣摩文字中能體現三代人濃濃親情的語句,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摯愛的樸實純真的親情。

(一)整體感知,共賞親情。

通過集體朗讀、自由朗讀相結合的手法,整體感知文字內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濃濃親情。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歸納時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②以課文為依據,說說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提示:可用短語、一句話等形式作答)

(二)品讀課文,感悟親情。

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絃的語句感受和體會,感悟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重點品讀:文中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是如何體現的?勾畫出文中飽含濃濃親情的詞語和句子,讀出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合作探究,體驗親情

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旨句的準確理解,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體驗親情的美好和珍貴。重點扣住這幾個問題:①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我”為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什麼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如何理解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③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並說說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

(四)敞開心扉,抒寫親情

設計目的是藉助文字激發學生與心靈對話,與生活對話,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設計會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我讓學生採用仿句的形式續寫,能仿寫多少就寫多少,然後交流。①親情是飢餓時的一碗米飯,……②親情是爸爸嚴厲的批評與責罵,……③親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勞碌,……

(五)小結課文,昇華親情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讓我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親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們成長;我們離不開親情,讓我們敞開胸懷,伸出雙臂,去感悟親情,去擁抱親情,去珍愛親情,去創造親情!

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學生從“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絃的語句感受和體會”,到“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並說說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再到“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獲,從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並激發創作熱情。我想這樣的課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受用的。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深知上好語文課,解讀文字是根本。閱讀教學過程歸根結底就是老師、學生、文字三者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對文字個性化的解讀與思考。

《散步》教學反思6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當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尋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的承前啟後的作用,涉及了尊老愛幼這一亙古常新的倫理問題,還有如何享受家庭親情等。或以品味《散步》優美樸實而內蘊豐富的語言為重點,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取獨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題為重點,使學生感受人生的責任及親情的可貴。

教學本課原本是這樣設計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讀課文;三是品味語言。後來一想,這樣安排是不是太陳舊了、太呆板了些?於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簡,去難存易”呢?於是採用新的形式:由文學評論之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切入,讓學生談閱讀感悟,放開條條框框;激起學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輕鬆的氣氛中結束課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淺顯、內容並不龐雜的文章,但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篇幅雖短小,情節雖簡單卻不乏起伏,人物著墨不多而風貌畢現,自有其搖曳的韻致。看似一泓清淺可人的涓涓細流,卻有那悠悠不盡的人生哲理靜靜地閃著粼光。應該說,在純自然狀態的閱讀中,讓學生喜歡《散步》並不難,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麼容易,想要將《散步》中蘊涵的愛、責任感和對家庭對社會的使命感真正吸納進自己的靈魂深處,並在以後的歲月裡,逐漸內化為自己的個性氣質,影響自己的人生取捨,則更難得。因此,對於這節課,我希望將淺文深教,讓學生自己的“悟”貫穿始終。在課堂上既有老師的點撥,又有同伴之間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個性表達,又有探討論辯;有品評、有分析、有靜思、有聆聽、有畫面、有聲響……所有的手段,都為促進學生自己的領悟開路,使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步》真正銘刻在學生的心裡。

首先確定文章的主旨,再認真解讀文字,是上好一堂課的必要條件。作為教師,要教會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己、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學生在學習中,要能聯絡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並學習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文章通過“我”勸母親去散步,以及母親對兒子的依賴,我彷彿看到幾十年前聽話懂事的我,善良溫和的母親。如今,母親老了,她信任、順從自己的孩子,兒子也十分關心自己的母親。幾十年的生活使他們積澱了怎樣的一份情。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卻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訴了我們,眼前的這一切,大塊小塊的新綠,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無一不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嚴冬過去,生機勃勃的春天來了。新老交替是生命無法抗拒的規律,它讓人們充滿了期待,又充滿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時,作者一邊是給予自己生命的母親,一邊是流著自己血液的孩子,他們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邁的母親,而讀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選擇。

中年人,正處於生命長河的中間,他們肩負的不僅是老人和孩子,還是過去和將來,他們責無旁貸地承擔著家庭的重擔。而一個“背”字,背出了責任,背出了使命,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擔子以及神聖感。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衰老的生命,還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親情去呵護,用責任來維護,這樣,才能讓生命之河源遠流長!

基於以上對文字的解讀,我設計這節課以“情”貫穿全文,通過景與情的交融,讓學生們切實感受到親情的價值、生命的可貴。但情境是需要師生共同創造的,尤其是教師要引導,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去閱讀、欣賞文章。

對文章的閱讀,本身就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它可以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因而,我不想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指揮學生,不想讓他們成為遊離於“情”之外的觀眾,而是想讓大家共同成為課堂這個小舞臺中的一員,演繹出最真實、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構建自主的課堂,讓學生自始至終具有濃濃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利用學生生活體驗,感受親情。尊重語言教學規律,朗讀貫穿了教學始終,由易而難,培養學生語感,真正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明確了我們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課文內容不難,指導學生在理解深刻的內涵基礎上拓展延伸,注重文字解讀又不拘於文字,既完成了本課目標,又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思維、情感方面的訓練。

當然,由於課時及師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學環節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讀指導中缺乏做適當的示範朗讀;學生對主旨的理解不明確;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這一環節不連貫;小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這都是以後教學中需要注意和改進的。

《散步》教學反思7

對於親情,很多洋浦的學生不太注重,這或許與地方風俗有關,而今天學習《散步》是一篇情濃境美的文章,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情景,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因此我希望能夠通過今天的學習讓學生真正懂得親情,學會感恩。同時,也以其清新淡雅的語言營造出了一種春意盎然、家庭和和美美的意境。

本來一開始我想《散步》這篇課文應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但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水平以及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我還是以點撥的方式進行文字解讀,我也思索著是否向以前一樣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通過字、詞、句、段的講析,品味《散步》優雅樸實而內蘊豐富的語言為重點,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取獨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認為這正好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所在。所以我們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應該以教會學生質疑為目標的基本教學設計方向,所以在這堂課我採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解讀文字。

在教學設計中,我有針對性設計三個環節:首先,“寫什麼”針對課文內容提問,學會從概括段落、辨析人物、歸納事件提出細節問題。其次,“為什麼寫”針對課文的主題提問,學會通過對字、詞、句、段的品析,體會文章的語言和情感;“怎樣寫”針對文章的寫作手法提問。課堂上上還讓學生談談學習這篇課文的感受,學到什麼,有什麼啟發,用這樣的問題設計讓學生把握主題,課後,我認真分析學生的“問題”作業,多數同學基本都學會如何有針對性提出問題,但依舊缺乏有創造性的問題。看來,改變學生學習習慣不是一節課能解決,這是一場持久戰。

反思這堂課,我更深體會到孔子所言:學而不思則罔。學起與思,思源與疑。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到釋疑是思維練習的基本手段,讓每一位學生學會自己學習,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主動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這才能真正落實自主學習的理念。我們平時的課堂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設計問題,學生不過是按部就班的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中,長期沒有疑問可質,對什麼結論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會質疑,成為課堂教學過程的創造者;當然假如一味讓學生質疑,學生由於受知識的侷限,往往提不出什麼有價值的問題,或提出的問題會偏離主題。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會他們科學的、有效的、創造性的質疑方法。通過學習本篇文章,讓學生學習到如何享受親情、尊老愛幼,使學生感受人生的責任及親情的可貴,這也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散步》教學反思8

《散步》這節課雖然講完了,但這節課留給我的求索卻遠遠沒有結束,它促人奮進,促人深思,使人產生許多感慨。現在靜下心來反思這節課,既有設計的合理之處,又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現將它們總結如下:

《散步》是七年級上冊的一篇體現著濃濃親情的課文,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傳統觀念逐漸淡化的今天,這一課更顯出他的教育性。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想通過通過朗讀、小組討論、揣摩鑑賞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從中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在教學方法上,我選用朗讀法,將朗讀作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覆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覆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絡生活,運用課內外結合的方法,以外促內,以內促外深入理解文字體察生活,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學們自由選擇課文內容(可以是一個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話,只要讀出感情),選擇幾名同學讀,其他同學點評,教師在此基礎上適當指導,讓學生在活動中體味課文的語言沒和內涵美。例如:

在品讀環節中,課文第三段中的語句“今年的春天來的太遲,太遲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到第二個“太遲了”要重讀,以此表現作者對春天的渴望之情,其實這句話中還有對春天的埋怨之情;“有些老人挺不住”這句時,學生都重讀了“挺”字,像是在喊口號,我指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有些老人去世了,所以朗讀時雖是重音,但應該輕讀。怎樣做才是重音輕讀,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果這時我示範朗讀一下,讀出重音輕讀的韻味,一字一句讀的緩慢而低沉,字字有聲,聲聲有情,這樣不但可以起到感染學生作用,更能激發了學生試讀的慾望,這時再讓學生試讀,最後再齊讀,這樣的取得的效果會更好。

在研讀過程中,語句“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穩穩的,走的很仔細,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重讀“蹲”“背”“也”等詞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穩穩的,走的很仔細”語句,突出我與妻子心甘情願,主動承擔責任的使命感。並進行示範朗讀,以促進學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緩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範朗讀,以及停頓,輕重,緩急,語氣上的示範朗讀都會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激發了學生試讀的慾望,這時再讓學生試讀,最後再齊讀。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讀的效果也不錯。

教學思路:以“親情”為線索,按照“感受親情”——“感悟親情”——“感念親情”——“感恩親情”的教學思路,讓學生體驗親情的珍貴與美好。

這節課就三維目標來說完成的很好,學生不但能體會到尊老愛幼的主題,還能領悟到中年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我沒有預見到的,對於難點的突破而也很順利。可見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很強,挖掘的潛力也很大。

教學藝術是不完美的藝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足:

1.課時設想不太充分,各種情況考慮的不太足,以至於時間把握不太好,沒能在設想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2.是學生的競爭機制沒有有效的發揮,比如小組打分不及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這可能是我在實行課改上的一個缺失。

3.學生在談感想時,很多同學語言蒼白,不夠深刻。鑑於此,我以後的工作有了方向。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有過很多“錯過”但我會認真品味它,儘可能的不讓它成為“過錯”。針對教學情況對本節課有如下思考:

1.緊緊突出課堂主題——運用以讀帶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課程目標之一。《散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行文活潑流暢,語言頗具層次美、節奏美、形象美,是進行朗讀節奏訓練的優美文章。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時,突出了運用“以讀帶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這個小專題”,以讀貫穿全節課,從一開始的師生互助配樂朗讀到瀏覽課文,品讀情感和景物之美、研讀主旨。

2.注意切入點選擇——周密,教學思路清晰。

切入點使整個朗讀教學環節目的明確,思路清晰,課堂效果極為明顯,學生在美讀的過程中的優秀表現就是證明。

3.在朗讀指導中教師要做適當的示範朗讀,不可僅僅依靠多媒體教學手段,要讓學生有教師語言的潛移默化。

4.要注意調動全體學生參與,使大多數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不但要適當的創設情景,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讀;更應該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展示平臺。因此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層次性。讓他們讀的盡興,讀出文章的意韻,讓學生多一份參與的積極性,多一些課堂上被關注的機會,多一些訓練的次數,多一些單獨指導的時間,多一些成功的喜悅,提高他們的朗讀的積極性和參與課堂的激情,不僅能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更促進了他們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是一門較深厚的藝術,我們需要不斷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斷進步,從而使自己教學之路走得更長、更好、更有意義。

《散步》教學反思9

當科組長把上一節精品課程課的任務交給我時,我心裡是很沒底的,作為一個新老師,對於平常上公開課都沒十足的把握,更何況是採用一種我從來沒嘗試過的教學模式——“學生講課”。但是為了完成任務,同時也是鍛鍊自己,我還是接受了。儘管由於準備的時間短,來不及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適應這中模式,加之小老師的素質差異,在上課過程中出現了緊張的情況,因而課後的結果並不能讓我滿意,但是我還是從中收穫了很多。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當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尋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的承前啟後的作用,涉及了尊老愛幼這一亙古常新的倫理問題,還有如何享受家庭親情等。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更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如何在“學生講課”的模式下,讓七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本文時明白中年人所處的重要的地位,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大難題。

為此下來我仔細的閱讀了文字,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對文章內涵的把握基本上沒有了問題,但是如何通過小老師的嘴讓學生逐漸理解更深層次的內容又是一個大大的難題,為此,我先和幾個小老師在寬鬆的`環境下進行了平等的合作和探究。當時的效果還不錯,在我的引導下,他們都對本文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其中有個小老師說“以前還認為當老師很容易,現在真正要讓自己當老師時才發現有這麼多東西要準備”,這也算是一個意外的收穫吧,只是這次小老師的人數稍顯少了一點,以後可以嘗試分組,讓每一組的同學準備輪流講課,這樣對於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對語文這門科目的整體瞭解會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我忽略了一點,即小老師的表達能力,雖然我挑的這幾位都是語文成績不錯的,對文章有比較深刻理解的學生,但是畢竟要讓他們把他們所理解的東西通過一個一個問題有條理地去引導學生,這方面還是欠缺很多。另外,對於同學們的回答,小老師都沒有很好的評價和引導,只是匆匆表揚而過,這也是一個問題,留待以後解決。

這次課後,我總在想,以前我像一個“救世主”,給學生知識,給學生力量,給學生關愛,引導他們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學生面前我永遠是正義的、強大的、樂觀而豁達的,我因學生的崇拜和尊敬而滿足。但我也深感失落和孤獨,因為這份驕傲是不真實的。現在,我和我的學生一起備課,一起想辦法,一起渡難關,真正去關注語文和生活的關係。雖然有時我也很“無知”,難免臉紅尷尬,但我卻倍感真實而輕鬆,因為我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覺得生活是多麼美好,生命是多麼可貴。我感謝新課程,感謝《散步》,感謝學生,感謝一切因愛而變得快樂而美好的事物。

《散步》教學反思10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現在改到七年級語文第一篇。文章我講過兩三遍,總覺得沒有把握住要點。

再讀這篇文章,我感覺文章不能只考慮到結尾對尊老愛幼主題的揭示,而是要讓剛入國中的學生感覺到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寫得最美的段落應該是第四段,這一段描寫了春天充滿生機的景物,色調明朗,感情愉悅,既表現了對初春到來的欣喜,又體現了母親熬過嚴冬恢復健康作者內心的喜悅。

我聽了第一課時的講解,覺得沒有體現出文章所具有的語言美和情感美。我負責講第二課時,就改變了教學設計,第一個環節著重在創設情境,回顧課文內容;第二個環節著重在朗讀課文,賞析語言;第三個環節是學生提出問題,深化理解;第四個環節是仿寫幾個句子。

預設的前兩個情境都完成得比較好,學生的興趣也比較濃。賞析句子時學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見解,當沒有人舉手時,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於說話,要給學生時間。在這種沉靜的氛圍裡,學生的思考就比較充分了,對文章一些句子的賞析也比較深刻。

我感覺到自己最大的進步是,忍住了,少說話,不再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

還存在的問題是什麼呢?賞析時間太長,應該把第四段和最後一段背下來。最後一段的賞析還沒有突破,應該點明一下。仿寫句子沒有時間讀,應該把這個環節去掉。

《散步》教學反思11

今天早晨我開始上本冊書的第一篇課文《散步》,這個單元的文章全是有關家庭親情的文章,作者用溫暖的筆融細緻的描寫了家庭成員間和睦、互敬的親情關係及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上課之前,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一定要做到四件事,即“鬆、靜、勻、樂”。我給孩子們說:上課時要保持放鬆的心情,要有安靜的環境,要有均勻的氣息,要有快樂的情緒。只要上課時經常要求自己做到這四點,你離一個好學生的標準就不遠了。如果每天都用輕鬆悅快的情緒來對待學習,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就會事半功倍。孩子們都十分認同我的想法,大家悅快的進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

本節課是該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即:解決生字詞、梳理文章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分析文中能打動讀者的地方。先讓學生讀了兩遍課文,學生讀得十分投入,雖然不是聲情並茂,但是我感覺已經夠好了。因為他們讀得很用心,很仔細。在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思考這篇散文美在什麼地方,我們要在文章裡劃出相關的句子或段落。生字詞的教學完全由學生解決(到黑板上來做,然後再大家訂正),所花的時間不多,效果也相對較好。接著我就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按照什麼時間,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的思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幾個學生主動的舉手回答,說得一般,主要問題是語言組織能力較差,想說的話而不知道怎樣表達。心裡想得有,而說不出來。於是我就引導學生們說,這就是平時讀書不夠和鍛鍊較少的原因。只要大家積極閱讀,主動鍛鍊,我們都回變成一個全新的自我。所以,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不能放棄,要積極的去適應,克服心理的膽怯和恐懼。之後,我談到一個優秀的人,應該是健康的軀體和高尚的靈魂的有機組合。健康的身體一般情況下通過合理的飲食和積極的鍛鍊可以得到。而高尚的靈魂則需要知識和文化的武裝,知識和文化就是從讀書所獲得的,主動的閱讀和求知是獲得知識和文化的主要途徑。用高尚的靈魂去指揮健康的身體,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就會提高很多。在教學中順應課堂的流程我給孩子們講了三國演義》裡董卓、呂布和貂蟬的”美人計“的故事,大家聽的很認真。

最後,我引導孩子們分析文章之所能夠打動我們讀者的原因。有的孩子說:課文裡的景物描寫非常優美,寫出了春天的特點和蘊含著的生命的不盡活力。有的孩子說文章除了景物和語言優美外,還有的就是情感美。文中親情的溫馨讓我們備受感動,一家人的互敬互愛,幾代人的寬容和理解,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通過引導,孩子們懂得了家人和朋友間就應該相互寬容和理解。我想這不就是我這節課所想達到的目標嗎?這不是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初衷嗎!於是,我很認真的表揚和肯定了學生們的想法。激勵他們再接再厲,努力進取。一節課的學習在和諧、平等的氣氛中就這樣結束。我能看得出,學生很愉快,對我不反感,我想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從整個教學流程我也能感覺到自己存在的許多不足,比如有時和學生吹牛就漫無邊際,收不了邊。還有在講課時缺少激情,對學生的感染不夠。課前準備膚淺,不夠深入,層次不夠豐富。自我感覺最主要的問題是缺乏整堂課的整體形象構造,這節課要給學生講什麼東西,課前思考不夠清晰。因此,課堂結構顯得有些混亂,沒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時甚至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與學生閒聊,用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所以,有時又感覺有些本末倒置,主題被沖淡了。但是,不論怎樣,我相信學習就會進步,不停的往前走就能看到更美的風景。

《散步》教學反思12

《散步》這篇文章寫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事情。散步本就是一件極其平常的家庭小事,在散步的過程中老人和小孩發生分歧也很正常,但是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一家人和諧溫馨的美好情感,並由此推及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一美德在有些人的身上卻越來越模糊了,甚至在某些人的身上已經得不到體現了。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尊老愛幼,人人有責,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對我們當代中學生來說,則要以自身的行動,一起承擔扭轉不良社會風氣的責任。小手牽大手,最終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愛幼的淳樸民風。這就是我在這一堂課上要讓學生明白的道理。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理解起來卻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的意義就在於,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而只有老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深入而全面的把握文了章的情感與價值,放開了思維,學生才有可能發揮它們的自主性與合作性。這樣,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所以,我深刻地感受到,關注文字,研究教材,是備課

的基礎,脫離了這一基礎,教學就會顯得蒼白無力。所以在自身素質上,我認為應該多讀書,多積累,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這樣才能為有效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我還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否則教學就是沒有價值的,沒有生命力的。

為了上這堂課,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本以為已經做得不錯了,但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問題。比如漏掉了自己要講的某個內容,比如不能按預想的煽動學生的激情。我不能不感嘆:學無止境!要把課上好上精彩,讓絕大多數學生有所收穫,太難了。但是,我告訴自己,不能停下追求的腳步。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更何況,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大量汲取知識,增加精神的營養,萬一誤導了一個又個的靈魂,那可怎麼辦呢?那樣的話,一輩子都不會安心的。

教學之路還很漫長,在這條路上,會有鮮花滿地也會有荊棘叢生。無論如何,我都不能停下腳步,因為我的目標是路的盡頭,而這一條路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這一堂課已成為過去,但它帶給我的卻是無盡的感慨!它激勵我要揚起希望的風帆,才能能把生命之舟駛向成功的彼岸!

《散步》教學反思13

時下,語文教學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學。它要求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確的人生觀以及積極的人文價值觀。這種導向性給予學生的學習更為自由的空間,同時對教育工作者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利用文字引導學生去探究呢?最近我結合莫懷戚的散文《散步》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後一段中有這麼一句話:“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筆者認為這就是一處很好的探究點。這句話編者將其編入課後練習,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也多有提問。對此處疑問的解釋通常為:

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這種承繼性的三代組成的,這一家三代彷彿就是整個世界的縮影。

2.作品中“我”的全部責任在於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兒女,整個世界就在這種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美德中延續下去。

這種解釋雖也很合理,卻沒有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講得通透徹底。在具體操作時,我們可以這樣來設計探究過程。在學生提出“整個世界”的疑問後,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自主討論並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兩種解釋。在學生認同這種解釋後,教師通過介紹提出孔子理想式的郊遊與文中散步的比較,讓學生思考這種現象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並達成一個共識:文中的“散步”與古聖人孔子的郊遊形式雖不是完全一樣的,本質上卻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範疇、和平寧靜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個人生活的淡泊寧靜,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會生活的安定繁榮。作為東方君子,他除了追求個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會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銘記在他心中。我認為這樣的研討,不僅使學生在辨析中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歷史源流,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世界觀,還為其將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努力推廣應用的。也只有培養出大量有這種文化價值取向的人,社會上那些追求無限財富的物慾者才能大量減少。因此,為百年計,我們不僅要推廣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更要以此為手段為祖國培養人才。

《散步》教學反思14

上完這一堂課,我欣喜學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一次“洗禮”,學生不但能體會到尊老愛幼的主題,還能領悟到中年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珍惜親情。可以說這堂課在情感目標上的實現是十分成功的。

語文,是一門情感性很強的學科。因為它主要是以文學作品為載體來進行教與學的。而文學作品都是作者思維和情感的結晶,自然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 像本課《散步》的教學,知識上沒什麼難點,課文分析上也並不太難,但人物文章的主題思想卻是可以挖掘的,可以和生活實際相聯絡的。所以,我把這一課的重點放在學生思想情感的激發上,讓他們通過學習課文得到一些啟示和觸動。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寵的比較多,他們往往依賴於自己的父母,卻體會不到父母親人對他們的良苦用心。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大人的話,把不理解父母歸結為“代溝”,更有甚者和父母關係僵化甚至敵對。這一切,我認為可歸結為孩子的“不成熟、不懂事”,那如何讓學生變得成熟與懂事呢?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教育,語文課也便成了德育的一個強有力的載體和平臺。《散步》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進行親情教育的文章。

除了讓學生研讀文字,從文章字裡行間去挖掘情感因素之外,我還充分利用了網路、電子白板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回頭看看,本節課中的情感激發有很大一部分得益於這些多媒體的運用,或許,沒有音樂與畫面渲染的氣氛,光閱讀文字,學生們的情感還不至於那麼深入,從而最後學生的感悟也不像現在這樣深刻。所以,在這節課上,電子白板功能運用的教學手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輔助作用。 還有一點,是教師自身方面的因素。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覺得更應具備感性的思考。對一篇文章,教師要有自己深刻的認識,要去挖掘文字背後蘊藏的思想價值和情感價值,而不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你要讓學生體會課文的思想情感,而老師自己還沒有思想和情感,那如何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

語文教師除要有自己的思想之外,還必須有不凡的口才。導語、過渡語、提示語、總結語,這些課堂上常用的語言,只有說得到位、精彩、發人深思,才會起到相應的作用。本課中,我精心設計了這些語言,應該說,在課堂教學程序中同樣起到了激發學生情感的作用。

教學是一門較深厚的藝術,我們需要不斷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斷進步,從而使自己教學之路走得更長、更好,更有意義。

《散步》教學反思15

《散步》是作家莫懷戚的—篇洋溢著濃濃親情的美文,是一篇是讓學生通過探索、質疑、討論來理解家庭中的尊老愛幼及生命的生生不息的作品。本節課的重點就是採取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課本的基本知識與考試的基本技能,注重過程與方法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尊老愛幼。

學習這個課例,有兩點感受強烈地觸動著我:一是散文教學要帶領學生走進文字、感悟生活。這篇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溢於言表的,課堂教學過程的四個板塊教師都能緊扣文字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具體文段語句的誦讀、思考、聯想、感悟,披文入情,聯通生活,觸發共鳴,幾次在教師的語言表達的設計中一吐為快,酣暢淋漓。這就是文學與生活的溝通,文字形象與學習感悟的溝通,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溝通。此非形式的淺薄與熱鬧,而是認識的感同與昇華。第二點感觸是美文就應當美教。這篇散文是文質兼美的,所以教者就不能簡單粗陋地處理。這節課的四塊設計都是以優美的語言、美好的情感、和諧的節奏來組織的,學生在豐富動人的開場白中進入學習情境,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移步換景似的品味一個個真情場景,學生們一次次誦讀、一次次聯想、一次次感動,文理、情理、心理達到了高度的感同與昇華。美在文字、美在教學過程、美在課堂上的聽說讀寫、美在學生精神上的陶冶與指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