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學案例及反思

來源:才華庫 1.57W

我在人教版新課標四年級上冊《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課中進行一些有益地嘗試。

國小數學教學案例及反思

案例描述一、學前準備。

1.觀察下列算式中兩個因數有什麼特點?(板書:因數末尾有0)出示:60×50 240×20師:你是怎麼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

2:把0抹掉後再相乘,抹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2. 學生嘗試筆算並板演。

3. 小組討論: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樣嗎?

1:一樣。

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數的相乘。

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

4:只是把橫式寫成了豎式……

二、巧用知識遷移,自主構建新知。

師:你能運用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車每小時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車每小時可行106千米。師:讀材料,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1:特快列車比普通列車每小時多行多少千米?

2:普通列車每小時位元快列車少行多少千米?

3:特快列車3小時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時呢?……

師:讓老師提一個問題吧,你看老師提的`問題中包含幾個問題?

它們30小時各行了多少千米?

1:包含2個問題;

2:因為它有“各”字)

分析數量關係,學生自主列算式。

觀察這兩道算式的因數有什麼特點?

第一道算式因數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數中間有0,板書因數中間有0)

溫馨提示:請同學們分組完成筆算,筆算時務必做到“快”、“靜”、“齊”。(見圖1)針對第一二組的提問:①3為什麼和6對齊?②積末尾的2個0是怎麼得來的?針對第三四組的提問:①3為什麼和6對齊?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這一步可以省略不寫嗎?生1:十位上的3須和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相乘。生2:如果你省略不寫,積就會少一位數,積變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卻寫1,為什麼?生:進了位要加到來。

3. 第三關:設計廣場,請你當小小設計師。( )×( )=2400 這裡學生的興趣高漲,個個爭當設計師。師:完成了數學王國的旅程,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四、師生小結,暢談收穫。

案例反思:這是我創新教學改革的一節課,關於這個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

1.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

本節課並沒有複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而從口算乘法遷移到筆算乘法,小組討論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進行類比,把過去遇到的知識技能用到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關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是課新程理念最好的體現。

2.對知識由理解向表達的遷移。

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表達是語文學科中的事,與數學無關。其實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而表達則是掌握知識情況的標誌。對知識和技能來說,理解知識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首要條件和前提,而對知識、技能的表達則是人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標誌。

3.由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

數學活動有三個層面:直觀感知層面、認識理解層面、結合生活綜合運用層面。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和知識,而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目的在於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在綜合運用層面,本課創設了數學王國的情境,以數學王國為主線,讓學生經歷了數學門診、選擇超市、設計廣場三個畫面,課堂的趣味性濃了,實現了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尤其是設計廣場這一環節,真的是波瀾起伏,孩子們通過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4.師生間情感體驗的遷移。

新課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參與的激勵性評價模式。上課一開始,一句話的課前組織教學,“同學們格外有精神,老師可帶勁呢!”,把學生的無意注意轉變為有意注意,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堂中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未知欲,實現了師生間情感體驗的遷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