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長相思》教學反思(精選6篇)

來源:才華庫 7.32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長相思》教學反思(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長相思》教學反思(精選6篇)

《長相思》教學反思1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鼓勵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文字進行對話,是對話的基點。在教學中我揮動著情感的指揮棒,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字、理解文字,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字,體驗詞人的情感,感悟詞中的形象。

1、在朗讀中與文字對話,體味情感:

朗讀是解讀文字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或錄音範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字,在教師的範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長相思》在聲聲朗讀中被感知、感受、感悟,從讀得“字正腔圓”到“有板有眼”,從讀得“正確”、“有節奏”到讀出“味道”與“感覺”,讀出了征程的“畫面”與故園的“情景”。當學生初步感受文字、讀出味道與感覺之後,王崧舟在音樂聲中用渾厚而富有磁力的聲音範讀課文,將直板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變成立體的有生命的文字,表現出詞的精神和生命,啟動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帶著情感走進“征途”與“故園”,讀出畫面與情景。當學生融進納蘭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時,王崧舟再次啟動了他情感充沛的範讀,強化學生的情感,連結學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畫面,凸顯人物形象。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情感派”閱讀教學的立身之本。我認為,語文課上,既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進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讀進去;又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出來,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長相思》教學中,王崧舟既讓學生帶著“夢都作不成,覺都睡不好”的感覺朗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到詞的字裡行間去”;又讓學生帶著“長相思”的感覺朗讀詞,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

學生在朗讀中體驗著情感、深化著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動”,感悟詞人的理想與壯志,為納蘭性德保家衛國的精神而感動。

2、在想象中與文字對話,感悟形象:

在音樂和聲情並茂的範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走進了納蘭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與詞人展開對話。

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輾轉反側、抬頭仰望、孤獨沉思,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後,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在“故園”想象中,教師用舒緩的語調提示詞人在家鄉生活的多種可能,不斷拓展學生對話的思路──學生們想象並感悟著家鄉的美麗、溫馨、安寧和祥和。

“但是,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卻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卻都破碎了!”通過想象,“進入詩人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身”和“心”的對話使學生感到征途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兩次想象的對比使詞人倍感家鄉的美好,親人的溫暖!

通過朗讀與想象,一顆思鄉懷故、感情細膩哀怨而又勇赴疆場、戍邊衛國的高大鮮活形象生成在我們的語言和精神中。

《長相思》教學反思2

生命是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過程,簡單得如草木一秋,落花飄零。生命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莊子的筆下,她是鯤鵬展翅搏擊長空的自由;在杜甫的筆下,她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邁與憂思;在納蘭性德的筆下,她是戍守邊關與思戀故園這層層疊疊的感傷累積成的厚重。

本課出現在國小語文第九冊,五年級的學生情感體驗與人生積澱還很單薄,如何讓他們走進納蘭性德性德的心裡,揣摩詞人的情感,這是最為困難,也是最為關鍵的。如果按照傳統教學一字一句地解釋,必將此詞弄得蒼白無力,支離破碎。假如納蘭性德在世,定會感嘆: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所以我在教學時通過朗讀、揣摩、想象,感悟領會詞人的情感,傾聽他心靈深處的最強音。

其一,朗讀,不是簡單的語言文字的重複。從開始的初讀、有節奏地讀、有韻味地讀,到品讀、賞讀、想象讀、教師範讀、入情入境的讀,在讀中昇華情感。特別是教師關鍵時刻深情地誦讀,真正地、巧妙地將學生帶入一個玄妙的境界。

其二,調動學生心中的積極因素——當導演,這是他們心中夢寐以求的,最時尚、最喜歡的,哪個不躍躍欲試,擷取詞中閃現的最珍貴、最打動人心的場景。那麼這些就是孩子們對文字深刻的認識與解讀,並通過語言的描述呈現出來,這就是我們心理學上所說的再造想象。

其三,再造想象不能算是最為徹底的激發孩子們潛藏心底的情

感,教學中我讓他們經歷創造想象的心靈歷程:想象故園的親人思念納蘭性德性德的情景,並且與詞人面對面地對話,使納蘭性德性德所做的、所感受的、所呼喚的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納蘭性德性德的生命是短暫的,然而他的生命卻是最為厚重的,孩子們領略到了。

《長相思》教學反思3

《長相思》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寫的關於出征在征途中的將士風雪夜思念家鄉的一首詞。對納蘭容若有所關注源於大學時候看到他那首《減字木蘭花·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兒,比翼連枝當日願。”人生若只如初見,人往往愛回憶、玩味最初的開始,美麗抑或憂傷。由此閱讀了納蘭容若的生平故事、詩詞及後人的研究專著。他天生超逸脫俗,但總被一種深深的壓抑和愁緒所籠罩;他才華出眾,功名輕取,瀟灑無羈,短暫的人生經歷了愛妻難產而亡的痛,後續難圓舊夢,摯友的聚散離合,故而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觀。品讀他的詞,單純的直擊心靈,乾淨,清澈,完全如孩子般。如果這是高中階段的學習,我會帶領孩子們走進納蘭容若的世界,品讀他的詞,感受他的清澈澄明。然而,納蘭容若的詩詞是五年級學生初次接觸,並且這年齡階段的學生沒有太多品詩賞句的能力,並且這單元的學習目標是體會作者如何表達思鄉感情的。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一是理解詩句的意思,二是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按照最傳統的古詩教學“知人論詩”,我讓學生了解納蘭容若的背景,朗讀古詩,初步感知詩詞內容,分片解讀重點詞句中把握詞人表達的感情。

整節課下來,我最大的感覺是沒有充分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詞的意境中去體會詞人的思鄉感情,學生對詞人的情感把握是停留在淺層面;其次是沒有體現教學重點,課堂內容零碎沒有側重點;第三,由於楊校、巫校、科組長、師父等人前來聽課,第一次亮相,未免有點醜媳婦見公婆的忐忑不安,內心緊張得有點語無倫次、滿頭大汗的。第四,最後比較三首古詩詞的異同的不同點,學生不知所以然,我未能應時變通,直接傳輸了“借景抒情、敘事抒情、夾抒情於敘事寫景中”這一知識點,講解得生硬且過深。

《長相思》教學反思4

“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鼓勵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文字進行對話,是對話的基點。在教學中我揮動著情感的指揮棒,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字、理解文字,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字,體驗詞人的情感,感悟詞中的形象。

1、在朗讀中與文字對話,體味情感:

朗讀是解讀文字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或錄音範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字,在老師的範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情感派”閱讀教學的立身之本。我認為,語文課上,既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進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讀進去;又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出來,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長相思》教學中,王崧舟既讓學生帶著“夢都作不成,覺都睡不好”的感覺朗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到詞的字裡行間去”;又讓學生帶著“長相思”的感覺朗讀詞,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

2、在想象中與文字對話,感悟形象:

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輾轉反側、抬頭仰望、孤獨沉思,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後,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在“故園”想象中,老師用舒緩的語調提示詞人在家鄉生活的多種可能,不斷拓展學生對話的思路──學生們想象並感悟著家鄉的美麗、溫馨、安寧和祥和。

“但是,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卻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卻都破碎了!”通過想象,“進入詩人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身”和“心”的對話使學生感到征途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兩次想象的對比使詞人倍感家鄉的美好,親人的溫暖!

《長相思》教學反思5

只有夢想,才能超越,才能擺脫平庸。

看到這句話,鼓起我靜下心來寫教學反思的勇氣。

想起今天要上此課,昨天就觀了xxx老師的《長相思》,並相應做了些記錄。邊聽邊感嘆,上得真好,早聽就好了。王老師非常注重引導學生對這首詞的朗讀,讀的次數非常多,讀的要求與層次在不斷提高,如果細數應該多種形式讀了幾十遍;老師研讀教材、處理教材的能力真的是頂呱呱,這首詞的`核心內容被他囊括成兩個問題:納蘭性德身在何方?心又在何方?直指詩人的內心情感世界。

當然接下來的閉上眼睛想象畫面,練寫作者的家鄉又會是怎樣的畫面,叩問作者為什麼不回家,繼而領會他不是“輕別離”,而是保家衛國,重任在肩,如同剝筍一樣,讓大家看到詩人及作品的最本質,水到渠成。遺憾的是這堂課整整上了六七十分鐘,而我的課堂只能四十分鐘,移植,刪減,取其精華,於是我信心滿滿地等待著上課鈴聲。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1、上課伊始,也學著讓學生讀,讀準確,讀出節奏,讀出味道。(這是初讀,多種形式,直至讀準、讀熟。我的指名讀與齊讀等在實際操作中沒有把握好,不到位,讀得還不夠,因為還有學生讀錯。)

2、然後,我也像王老師一樣問:“詞讀到這,你的腦海裡邊留下什麼印象和感覺?”,這是學生對詩的整體把握和整體印象,學生答“對家鄉的思念,夢做不成,覺睡不好”以後,老師接著說,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字裡行間。(讀熟後的整體感受,再帶著感受讀。現實中,學生讀得不夠入情,沒有讀出自己體會到的;或者有體會的不多,還是有點流於形式。)

3、學生自學,同樣像我上《漁歌子》一樣,藉助註釋、插圖,思考這首詞大概的意思。我上《漁歌子》丟擲了同樣的問題,但是沒有提煉,沒有老師的深度引導,只停留在表面的字詞句意思理解,而且這種理解是學生淺淺的,沒有內化的,所以是失敗的。名師就是名師,在這點上,他讓學生反饋自學成果時,是提煉成兩個問題:作者的身在何方?心在何方?這是老師深鑽教材、巧妙處理教材的能力,也是我要花大力氣補習的。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學生深刻領會到作者的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身心分離。老師再讓孩子試著讀一讀那種身心分離的感受,並指名讀。(更深的領會詞意,再讀出情感。學生兩個問題解決,領悟到了,但是給讀的時間還是不充分。)

4、老師配樂範讀,學生閉上眼睛,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和情境?意在讓學生走進納蘭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睜開眼睛,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什麼?你彷彿處在一個怎樣的世界?”然後話鋒一轉,他的家鄉又會是怎樣的畫面,在教師的語言創設情境的引導下,學生練筆。(此處省略,只讓學生稍稍說想象到的家鄉情景。)

5、學生反饋家鄉的鳥語花香,親情暖暖,接著,王老師調控節奏一轉,整個課堂的情緒一變,“但是這樣的情景都破碎了,在這裡沒有……有的只是——讀詞;沒有……有的只是——讀詞,沒有……有的只是”學生深情款款誦讀《長相思》。(此處設計很好,學生對身心分離體會得更深刻,朗讀的情感更飽滿。此環節已經沒有時間了。)

6、反問納蘭性德:“為什麼要從軍,不早點回家?”引出納蘭性德的其他詩句——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員月,引申到當時的背景,作者是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保家衛國,重任在身。再讀《長相思》(聯絡時代背景體會詞的感情。課堂上稍稍點到,覺得也可以了。)

詩詞教學重在誦讀,重在對其深厚情感的整體把握,老師看似有意引導步步深入,卻又不露痕跡,這是最高明的境界。回首名師課堂,反思自己課堂,大體把握得還不錯,但是需要加強的有如下幾方面:

1、自己研讀教材的能力還要加強。加強自己的理論學習,多觀名人課堂,多實踐,爭取每週上一節精心準備的好課,並撰寫反思。

2、課堂的反饋機制和調控能力還要多加磨練。

3、還要加強自己的文學修養。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望語文教學道路能夠越來越寬廣!

《長相思》教學反思6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借鑑了餘映潮老師的一些教學思路,吸收了古詩詞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方法,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通過合理想象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想象故園的情景對比體會此時的思鄉情。通過課外資料的拓寬,使學生不僅讀懂了古詩,而且更深層地領悟到文字所蘊含的本質意義——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使學生的人格素養,語文素養都有了一次提升。

不足之處:

1.教師文化功底太淺,對學生的評價語欠缺高度。如學生在彙報自己課前蒐集到的思鄉詩句的時候,教師要能順口說出出處。可好多我真的是第一次聽。

2.對學生能力的拔高不夠。如:想象故園的情景及用一個字、一個詞來形容作者的心情時,學生說的淺薄,教師沒有足夠的駕馭能力去拔高學生的回答。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我會繼續努力,逐步地去完善自己的課堂,真正能提升學生的能力。

熱門標籤